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楊開慧的結果 展開
- 毛澤東妻子
- 陳冠任所著書籍
- 1995年秦志鈺執導電影
- 余艷著圖書
楊開慧
毛澤東妻子
楊開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號霞,字雲錦,湖南長沙板倉人(現長沙縣開慧鎮),楊昌濟之女。1920年冬,楊開慧和毛澤東結婚,1922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毛澤東的助手。
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去領導秋收起義,開展井岡山根據地鬥爭;楊開慧則獨自帶著孩子,參與組織和領導了長沙、平江、湘陰等地武裝鬥爭,發展黨的組織,堅持革命整整3年。1930年10月,楊開慧被捕,她拒絕退黨並堅決反對聲明與毛澤東脫離關係,隨之被害。1957年毛澤東為紀念楊開慧特寫了《蝶戀花·答李淑一》詞一首,贊其為“驕楊”。
楊開慧是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人物關係
孩童時代
楊開慧1901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板倉。其父楊昌濟是聞名三湘的學者,他思想先進,開慧雖為女兒身,但父親也為她取了名、字、號。 1904年,楊昌濟懷著救國救民的抱負,遠涉重洋去留學,楊開慧在母親向振熙的撫養下度過了童年。
1908年,楊昌濟從國外來信,囑咐楊開慧的母親一定要送開慧上學,隨後楊開慧破例進入長沙第四十初級小學,在當時的板倉女孩子還沒有上學讀書的先例,楊開慧開了風氣之先成為該校第一批女學生,也是班上年齡最小的學生。楊開慧在楊公廟小學讀了三個學期后,轉到離板倉五里路的儲能學校。辛亥革命發生后不久,楊開慧回家動員不識字的媽媽也進學校讀書,便和媽媽一起轉到離家20多里的衡粹女校,媽媽讀實業班,她讀附設小學班,母女同校讀書一時被傳為佳話。后因衡粹女校要遷到長沙,楊開慧又轉到麻林橋附近的縣立第一女子高校,一直讀到畢業。
青年時代
楊開慧與毛澤東
1918年6月,楊昌濟應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舉家北遷。同年秋,為了組織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北京,前去看望老師楊昌濟並在楊家小住,並經恩師介紹,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助理員。毛澤東雖是暫住楊家,小師妹和他接觸的機會卻多了,毛澤東每天清晨起來堅持洗冷水澡鍛煉身體,而且寒冬臘月都是這樣堅持著,這也使得楊開慧從內心深處對他產生了一種敬佩,正是這時毛澤東和楊開慧開始相愛。
1919年12月8日,毛澤東率驅張(敬堯)代表團第二次到了北京,也住在楊家。不久,楊昌濟染病,楊開慧日夜侍於病榻之側,並為父親讀書讀報。每期《新青年》是必讀之書,從這裡,楊開慧汲取了許多新思想新道德。
1920年1月,楊昌濟不幸病逝,北京和長沙的教育界都為楊昌濟開了追悼會,毛澤東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參加守靈,幫助料理後事,父親病逝后楊開慧隨母親、哥哥回湖南。
楊開慧回到長沙,得到父親生前好友的關照,在李淑一父親的幫助下進入教會學校福湘女中讀書,和後來成為柳直荀烈士夫人的李淑一住在同一寢室。楊開慧在校期間不做禮拜,破壞校規,還經常出去搞學生運動,奔走於各校組織講演隊走上街頭,宣傳學聯的主張。因此不久被保守的福湘女中開除。
油畫:楊開慧與毛澤東
1920年9月,楊開慧串聯了福湘、周南兩女校的5名女學生,毅然進入岳雲男子中學,成為全省男子中學中第一批女學生。在湖南教育界、學界就婦女教育問題展開熱烈討論,“男女同校”成為討論中的熱門話題。要開風氣之先,需有勇敢者帶頭,需要非凡的魄力和膽識。楊開慧想進男校,和毛澤東商量,毛澤東非常支持。
1920年冬,楊開慧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湖南第一批團員。這年年末,她與毛澤東結婚。
革命歲月
楊開慧雕塑
楊開慧(中國畫)
1925年2月,隨毛澤東回到韶山開展農民運動,協助毛澤東創辦農民夜校,在農民夜校擔任教員。她不僅一直照顧丈夫生活並帶孩子,也幫助聯絡同志,還幫毛澤東找資料、抄寫文章。
同年12月,離開韶山轉往廣州協助毛澤東收集、整理資料,編寫文稿,負責聯絡工作。
1926年,隨毛澤東在廣州開展革命工作。
1927年初,毛澤東對湖南農民運動進行考察,楊開慧把大量的調查材料進行分類整理,工整地抄寫下來。3月,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在中共湖南區委機關報《戰士》上首次刊登,裡面也凝聚了楊開慧的心血。同年4月,三子毛岸龍在武昌出生。
楊開慧油畫
此後,楊開慧獨自帶著孩子回到長沙板倉開展地下鬥爭。面對嚴重白色恐怖,在與上級組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楊開慧參與組織和領導了長沙、平江、湘陰等地武裝鬥爭,發展黨的組織,堅持鬥爭整整3年。
被捕犧牲
楊開慧與毛岸英(右)、毛岸青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於瀏陽門外識字嶺英勇就義,年僅29歲。
在江西指揮紅軍反“圍剿”的毛澤東得知楊開慧犧牲的消息,寄信給楊家說:“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解放后,毛澤東仍常懷念楊開慧。1957年,他給故人柳直荀的遺孀李淑一回信時,寫下了《蝶戀花·答李淑一》,第一句就是“我失驕楊君失柳”。對女子的稱呼本應用“嬌”字,當年推薦楊昌濟去北京大學任教的章士釗曾“驕楊”當作何解,毛澤東則說:“女子為革命而喪其元(頭),焉得不驕?”
主詞條:偶感
楊開慧雕塑
天陰起溯(朔)風,濃寒入肌骨。
念茲遠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備?
孤眠(誰)愛護,是否亦凄苦?
楊開慧
恨無雙飛翮,飛去見茲人。
茲人不得見,(惘)悵無已時,
良朋盡如此,數亦何聊聊。
念我遠方人,復及教良朋。
心懷長鬱郁,何日重相逢。
2015年,美國達特茅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高級統計分析員李忠澤意外發現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收藏著楊開慧1921年發表的三篇短文,揭開了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也指出有關楊開慧及其父楊昌濟的研究中幾個廣泛流傳的疑似謬誤。
耶魯大學圖書館珍藏福湘雜誌
2012年,李忠澤得知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收藏著兩份關於福湘女校的史料,立即與他們聯繫。當他看到兩頁樣件后發現其中一個是1921年6月出版的福湘雜誌時,便不假思索地購買了兩份史料的影印版。年代久遠,紙質變脆易碎,在李先生的請求下,圖書館工作人員破例將雜誌拆開,逐頁掃描。這一期的福湘雜誌由享譽三湘的福湘國文教師李肖聃作序,他在序中說,在民國八年(1919年)福湘女校“初出季刊一冊”,民國九年(1920年)“更議年出一冊,易名雜誌”,即在1920年福湘出版了改名為福湘雜誌的年刊。到了民國十年(1921年),福湘雜誌“又循例印行”,也就是李忠澤購買的這期年刊。
楊開慧三篇短文重現
這期雜誌刊登了許多名人學生時代的文章,其中有劉湘英(1921年福湘畢業校友,又名劉韻仙,後任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學”校長)和范琯(1922年福湘畢業校友,福湘抵制日貨、宣傳愛國的十人團團長,曾與李淑一、楊開慧一起參加愛國活動,后在福湘女校工作)寫的兩篇文章。李淑一(李肖聃的女兒,1920-1923年在福湘國英算專修班學習,楊開慧的同學,雅禮中學校友柳直荀的夫人)寫的十四首短詩和游贊真(後為燕京大學新聞系系主任梁士純的夫人)寫的三篇文章。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裡面竟然收錄了楊開慧寫的三篇短文,它們分別是《致某公書》、《隨感錄》和《先父事略》。
迄今為止,除了1982年在修繕楊開慧烈士故居時發現的七篇寫於1928-1929年間的手稿(由湖南省博物館收藏)及1990年再度修繕房屋時發現的第八篇寫於1930年的手稿(由長沙市博物館收藏)之外,還未見到過她在1921年公開發表的這些文章。
寫信給長輩,探討社會責任
楊開慧的第一篇文章是《致某公書》,這是一封寫給楊昌濟所“敬愛之友”的一位長輩的信,字裡行間充滿了對他的無限敬意。她首先闡述了對人生意義的思考,特別是對良心的理解,並針對當時的南北政府進行了精闢的分析,進而對這位長輩為和平而奔走的舉動產生了疑惑,希望長者能夠指點,並期望他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影響世界。楊開慧覺得,良心的力量像太陽一樣大、光像太陽一樣亮,人們的活動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良心之光也”。同時,她呼籲,一切有良心的人應該積極發揮他們的作用,有責任掃除黑暗使其變成一個充滿光明的世界。
開慧烈士塑像
遺憾的是,文章從頭至尾都沒有提到這位長輩的名字。但李忠澤發現,楊開慧這篇短文最後所用詞句,引用了其父楊昌濟給章士釗信中的原話。另外,楊昌濟說“近曾寫信與行嚴(章士釗)”,而之後不到三個月就去世了,這與楊開慧所提到的她父親在去世前曾給長者寫信這件事是吻合的。因此,這位長者應該是楊昌濟的同鄉、摯友、曾擔任過南北和談的南方代表——章士釗。
楊開慧的第二篇文章《隨感錄》開頭就指出:“靜,非合人生之意義也。人者,動物也”,闡明好動是人的天性和美德。她指出當時的學校最大的一條弊端就是“功課繁多,使吾人無活動之時”。她認為,有了強壯的身體,心力也隨之加強,精力才能充沛,而精力充沛的人沒有不聰明的。反之,身體不強壯,什麼事也做不成。“楊開慧的這段話,對當今教育仍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李忠澤說,時下不少學校受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力輕體育,學生的體育活動時間遠遠不夠,青少年缺乏鍛煉、營養過剩,身體怎麼可能強壯?從以上兩篇短文可見,雖然楊開慧當時年僅20歲左右,但她不僅文學水平較高,而且見解深刻。
飽含深情,回顧父親生平
楊開慧的第三篇文章是《先父事略》。據推測,這篇文章應該是寫於1920年1月至1921年6月之間。文中飽含深情地描述到,楊昌濟小時候就十分聰明,尤以擅長詩文對聯出名。楊昌濟八歲時喪母,從小跟隨父親讀書,在十四歲時不幸喪父,“至此遂無師焉”。由於他天性好學,失去了老師之後,仍然每天勤奮讀書,終於在十九歲時考上秀才。楊昌濟孝敬父母,愛護哥哥、姐姐,關心子女,同時也十分尊敬他的夫人向振熙和嫂子,外出遊覽時總是帶上全家人一起分享快樂。楊昌濟一生中有執著的信念。當他32歲決定出國留學時,面對哥哥等人的勸阻,他斬釘截鐵地說:“如不能成行,則吾精神生活已告滅絕,實等於死”。十年後即1913年從德國歸國時,面對友人勸說他在生活條件好的北京工作時,他表示:“誓必居長沙五年,教育青年!”楊開慧的這篇文章披露了一些現存楊昌濟研究中從未提及的細節,充分反映了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偉大教育家。
三篇短文澄清了一些疑似謬誤
1977年,湘潭市總工會翻印的包括楊開智所寫的《憶楊開慧烈士》和湖南師範學院編寫組創作的《開慧傳》的書中寫道:“當時李肖聃先生主編的福湘校刊上,發表了楊開慧的《呈某世伯的一封信》等文章。”另外,1979年出版的《楊開慧烈士傳略》中也寫道:“在《湖南通俗日報》和福湘的校刊上,她發表了《向不平等的根源進攻》、《呈某世伯的一封信》的戰鬥檄文,用尖銳潑辣的筆觸,暢快流利的白話,猛烈抨擊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以上兩本書是不少後來關於楊開慧文章的重要參考書目。
然而,李忠澤認為楊開慧並沒有在福湘校刊上發表過題為《呈某世伯的一封信》這篇文章,雖然它與《至某公書》標題意思相近。這些作者很可能沒有看過原稿,以訛傳訛。最後,這期《福湘雜誌》載有三篇而不是兩篇楊開慧寫的文章,所以文中所提及的“楊開英還將一期載有開慧兩篇文章的福湘校刊送給了毛主席”也是不準確的。
此外,楊開慧的第三篇短文《先父事略》還澄清了楊昌濟研究中的一些謬誤:有些文章說楊昌濟的父親先去世,後來母親去世,而這篇文章清楚地說明了他“八歲喪母、十四歲喪父”。有些文章和著作,包括蕭子升的書在內,說楊昌濟畢業於英國的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這篇短文證明了他畢業於英國的阿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楊開慧紀念館副館長劉向上表示:“楊開慧犧牲早,留下來的史料少。由於當時白色恐怖嚴重和楊開慧的特殊身份,她寫的東西發表不了,先前的幾篇手稿都是藏在她家故居的牆縫裡。這次李先生髮現了楊開慧公開發表的三篇短文,進一步印證了青少年時期的楊開慧既溫柔賢淑,孝敬父母,又積極進取,敢於衝破傳統束縛,勇立時代潮頭。同時也充實了楊開慧精神的思想內涵,向後人展示了一個更真實更感人的名門閨秀楊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