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民歌

河曲民歌

河曲民歌是流行於山西省河曲縣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河曲民歌,它形成於何時尚無確定。河曲民歌歌詞委婉,曲調凄美。以反映生產勞動、情愛相思為主,樸實、真摯、自然,充滿著濃濃的鄉土氣息。

2006年5月20日,“河曲民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Ⅱ-2。

歷史淵源


表演圖
表演圖
河曲民歌流行於河曲縣及晉西北,輻射晉、陝、蒙三省(區)交界地域。河曲位於山西省西北部,東界偏關、五寨,南界岢嵐、保德,西、北隔黃河分別與陝西、內蒙相鄰,是一個“一雞鳴三省”的特殊地區。由於地處黃河彎道,河曲歷史上交通阻隔,土地貧瘠,旱澇無定,老百姓災難深重。這一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形成了當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到內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帶打短工、拉長工的“走西口”生活生產方式。由這種年復一年的離妻別子的痛苦人生中自然產生了詠嘆人間離苦、別緒、思念、期盼的“走西口”民歌,當地人稱之為山曲。山曲屬山歌體裁,它形成於何時尚無確定,但在山曲基礎上形成的“二人台”,據考已有二百年左右的歷史。
方誌中就有明代河曲“戶有弦歌新治譜,兒童婦老盡歌謳”的記載,足見其歌唱傳統的久遠。河曲縣歷來以農耕為本,歷史上十年九旱,飢荒嚴重,交通閉塞,逐步構成了傳統民俗民間文化生長和傳承的特殊地理環境。從而孕育和催生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河曲民歌這一珍貴的藝術品種。它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傳唱與孕育期,久唱不衰。
20世紀五十年代末期開始,整個中國的社會文化生活不斷發生劇烈的變化,河曲民歌的大部分內容已經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加之現代傳媒的影響,廣播電視上大量充斥的是那些快餐文化、通俗歌曲,年輕人追新潮,轉而去喜歡這些時髦的東西,對身邊的民歌逐漸失去了興趣,河曲民歌陷入發展的低谷時期。

藝術特色


調式

河曲民歌的調式通常有徵調式、商調式、羽調式和宮調式四種,徵調式最多,其次是商調式,羽調式和商調式相對少一些,而且大多有明顯的內蒙古地區的音樂風格。河曲民歌“山曲”的各類調式的音階中,“變宮”和“清角”音幾乎很少用,但在“小調”中卻比較常用。充分說明了“山曲”是河曲當地古老的品種,而“小調”的發展較晚,受到了其它地區民歌和民間音樂的影響。

結構

河曲民歌的基本結構為上下句各四小節的平行樂段,上下樂句一般為對稱結構,旋律變化不大,第二樂句多為第一樂句的重複,僅在最後一個音或兩個音上有所變化。但每一首簡短的樂曲都包含了完整的音樂結構,並通過音樂的形象思維,塑造了完整感人的藝術形象。

節拍節奏

從譜面上看,河曲民歌的節奏節拍都比較均勻、規整。但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沒有那麼呆板,而是比較自由,舒展的。它的音調悠長,多使用自由延長音。節拍大部分都是2/4拍,極少數為3/4拍,也有個別為2/4、3/4或2/8、3/8組成的混合拍子。

旋法和終止

河曲民歌的旋律進行中,常見到的是樂音之間的4、5、6、7、8度的大跳,甚至還有9、10、11度的大跳進行,音程跨度大,旋律跌宕起伏。其中,各種音程的跳進與調式音階下行級進相結合,而上行級進的旋律進行比較少見。上句大多結束在調式音階第五度或第四度音上,也有高八度的調式主音上。下句結束在調式主音上,形成完全終止。上句落音都比下句落音高,“上揚下抑”。“上抑下揚”的情況也不少見。

語言

民歌是方言的誇張,傳遞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方言土語、野嗓子、環境聲加旋律才是真正的民歌。語言通俗化是河曲民歌的一大特點,這些歌詞,不咬文嚼字,不裝腔作勢,毫無雕飾,信口信手拈出,而其詞達,其情切,是語言藝術的結晶,充滿了詩情畫意。河曲民歌具有濃厚的地方語音色彩,河曲地方語音中的方言土語,融匯了外地民歌、秧歌、長調等語言的長處,獨具一格。

代表作品


現歸納七首與大家一起探析。希望共同挖掘整理出更多極具文化神韻的傳統經典原生態鄉土民歌。

王愛召

(一)(小妹妹)上房(那)個,見一個那王愛召,二小那個妹妹捎來一句那話呀,她要和喇嘛那哥哥交噢。
(二)喇嘛哥哥人緣好,喇嘛哥哥嘴又牢,來得遲走得早,三年五載誰也不知道。
(三)喇嘛哥哥好心腸,半夜五更送冰糖,冰糖放在鍋蓋(或枕頭)上,紫紅袍袍(咱們兩個)伙蓋上。
(四)小妹妹鋪下了一圪圪達氈唉,問一聲那喇嘛哥哥暖呀不唉暖,二五那個氈了氈呀窄呀么窄溜溜唉,冷身身暖至那哥哥的心裡頭唉。
(五)妹妹是財主家二(了)千(唉)金,喇嘛哥哥原本是受苦的人,閑話那個難了聽家法重呀,攔不住那小姐愛呀么愛長工。
(重複)閑話難聽家法重,攔不住小姐愛長工。
有人考證,這首民歌產生於抗日戰爭時期,講述的是日本女特務勾引青年喇嘛的故事。這也許有點影子,但距歌者和聽者的體味與願望相差太遠,甚至褻瀆了這首原生態鄉土民歌。
還有另一種背景:在開發河套平原的初期,出現了一些從關內到口外,租王爺地、引黃河水、僱人耕種或再出租的地商。某地商善良美麗的二小姐愛上了老實能幹的蒙古族青年長工。雖然是眉來眼去,時間一長,仍被老長工發現。老長工語重心長地告誡青年長工:門不當戶不對,不會有好結果。一旦被東家發現,你被處死不說,二姑娘也必被連累受難,甚至會自尋短見。青年長工聽后恍然大悟,他既不能傷害了二姑娘,又不願負於二姑娘,於是連夜跑到黃河南岸的王愛召,想出家了之。老喇嘛知他六根未凈,情緣未了,難以落髮受戒,便收留他扮作喇嘛暫避一時。青年長工走後,二姑娘看不到情人,心煩意亂,坐立不安,茶不思,飯不想,折磨得不成人樣。老長工看在眼裡疼在心上,不得已向二姑娘吐露了真情。二姑娘聽后,拿了家中一些錢,在老長工的指點下,偷跑到王愛召附近村莊租房住下,先和鄰居們交往,再托鄰居小孩子捎話,幾經周折,與青年長工接上了頭,於是便產生了歌中的故事。這個版本既頌揚了純真愛情,又具有反封建色彩,且不存在違教規問題。

北京喇嘛

(1)三十里那明沙(就)二十里的水,五十里的路頭上來呀么來看(讀方言:毛,以下同),半個月那看了你十五回呀,十五那回,就因為看你那跑成了哥哥羅了圈腿。
(2)大青山的石頭烏拉河的水,遠路風塵來看你,回水灣灣千層層冰,千層層冰,十遭遭看你遭遭空。
(3)東井上吃水我西井上擔,就因為看你繞了一個大把彎,白石頭溝里擔了一擔水,擔了一擔水,枉下辛苦白跑腿。
(4)天天颳風天天黃,走的坐的就把妹妹你想,那一天我看你沒進你家院,沒進你家院,只?見你頭頂頂我沒看見你的臉。
(5)進了你們院我尋不見你們的家,不敢問大人我就去問娃娃,倒坐在炕沿上吃了一袋煙,吃了一袋煙,你男人至走也沒給我個好頭臉。
(6)你住在東旮旮西正房,我要是搭話就搗后牆,你要是不怕我等你的,等你的,你和你的男人回去搗鬼圪。
(7)人人那都說咱們從小就是一對對,你大(方言,意即爸)那愛錢給你尋個老女婿,你不待見(方言不喜歡之意)他來他不跟你離呀,他不跟你離,倒不如你跟上哥哥刮(呀么刮)野鬼。
(重複)你待見他來他不跟你離,倒不如跟上哥哥刮野鬼。
原生態民歌的特點就是歌者可自由填詞。這首原來唱北京喇嘛的民歌,傳來傳去便成了文不對題,北京喇嘛也就只是個詞牌了。
這應是近百年來的一首傳統經典原生態鄉土民歌,但現代人聽后卻覺得是唱第三者插足。經過改編,讓人感覺,是青梅竹馬、漸成情人,一對般配的青年卻被封建包辦婚姻所拆散,因此才產生了歌中的故事。刮野鬼就是居無定所、四處飄泊的意思。

拉駱駝

(1)一出那大門就揚了一把沙,雙手手擦(方言讀千)淚就上不了個馬。馬蹄蹄那個刨來銅鈴鈴那響,你把親親的心呀么心揪上。
(2)走三步來退二步,牽魂線把你的腿拴住。你看看我來我看看你,難說難道咱們倆個難分離。
(3)一出大門往東?,淚蛋蛋滴在馬鞍橋,一出大門往東?,兩嘴唇唇軟得我打不起個調。
(4)見親親你走後套,九秋十月樹葉葉落,避風灣灣旋乾柴,也不知親親你游活在個那。
(5)長脖頸駱駝細毛繩繩拉,也不知親親你游活在個那。我好比十月的沙蓬無根的草,那達達掛住那達達好。
(6)長脖頸駱駝細繩繩拴,哥哥走了我好孤單,再不要你想來再不要你哭,誰家的親親能長守著。
(重複)再不要你想來再不要你哭,誰家的親親能長守著。
此首民歌第四段,在收集到的早期的資料中是有的,也就是說老藝人們曾經是唱過的。但近幾年聽不到歌手們唱這一段了。筆者覺得丟掉這一段很可惜。有了這一段才能明確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口裡,即晉陝一帶)、時間(與二人台“走西口”同一時期),才能與具體的歷史背景聯繫起來。有了這一段,這首民歌就成了二人台“走西口”的濃縮版了。
資料介紹,晉陝及其它地區的民眾攜帶家口到西口外落戶謀生是後來的事。起初,只是在災年,主要是男勞力撇家舍業出走口外,到今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包括后套)打工掙錢。歷史記載:“民人出口種地,定例春去秋歸”,謂之“雁行客”。還有當時的民謠為證:“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的走口外,女的挖野菜。”春去秋歸,一別時日漫長;又因通信困難,久別十分惦念。故每當男人走西口時,都會出現不少撕心裂肺的難捨難離場面。該首唱百姓事的原生態鄉土民歌,用百姓的語言,簡潔明了又動情感人地再現了這一情景,十分難能可貴,可算是傳統經典。

二道圪梁

(一)頭一道(那)圪梁梁(哎喲喲唉喲)二一道(道那)凹(唉),三一道(道那)梁樑上(呀,唉嗨呦,唉嗨呦呦那)雙騎上(那)馬(唉)。
(二)熱脯脯貼住哥哥后脊背背爬,雙騎上馬馬好拉話。
(三)前走是河來(哎喲喲唉喲)后(了)走是山(唉),人愛人(那)真是個(唉嗨呦,唉嗨呦呦那)難上(那個)難(唉)。
(四)東面下雨西面天放晴,三十年才把個路鋪平。
(五)馬走千里一道道蹤,你說咱們往後怎為人。
(六)大井裡頭打水抻兩抻,萬貫家產不如一股名。
(七)立秋的香瓜瓜落連連,人年輕能有幾天天。
(八)你變成蜜蜂蜂我變成花,哪裡有春天咱去哪。
(重複)哪裡有春天咱去哪。

雙山樑

(一)雙山樑梁(那)高來(呀)雙山樑梁(那)低(唉),我在那(啊)雙山樑梁(那)圪凹凹里(咳個呀呀)等(呀等)過你(唉)。
(二)你給哥哥我做上一對牛鼻鼻鞋(方言讀音:孩),哥哥我穿上它兜跟兜跟得勁兒得勁兒來看妹妹來。
(三)你給妹妹我軟顫軟顫擔上兩擔水,羊肉哨哨、白麵條條、豬肉燴菜、現炸油糕喂在哥哥的嘴。
(四)吃罷飯(那個)穿上(了)鞋哥哥我佯說要走(唉),小妹妹的(那)毛葫蘆蘆眼眼(那)圪瞟圪瞟(咳個呀呀)直把哥哥瞅(唉)。
(五)哥哥你要走來妹妹我把你留,白圪生生小綿手抓住哥哥的粗胳膊推在炕裡頭。
(六)哥哥我要走來妹妹你把我拉,一產新的(那)白布衫衫扯成一個穿不成的(咳個呀呀)半截涼褂褂(唉)。
(重複)一產新的白布衫衫扯成一個穿不成的半截涼褂褂。
雙山樑是一首旋律流暢、優美動聽、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歌。描述的是一隊正在熱戀的情人約會、探望、惜別、挽留的情景。歌詞情真意切,生動風趣。為了主題集中,筆者改編了第四段,使其成為各段相銜接,內容更完整的一首原生態鄉土民歌。

打魚劃劃

(一)打魚(那個)劃劃渡口口(那個)船(呀哈嗨),妹妹坐上(那)哥哥你扳(唉)。
戧風風吹得(那)浪(了)花花翻(呀哈嗨),坐船容易(那)扳(了)船(就)難。
(二)七月的(那)黃(了)河漫(了)上(那)灘(呀哈嗨),滿肚肚心事(那)說出來就難(唉)。
腳蹬住河塄塄手扳住船,未曾開口我心有點煽。
(三)秋天的雲彩春天的風,哥哥的心思我摸不清。
小妹妹長的個豌豆豆心,滾來滾去我不好品。
(四)大后套澆的是黃河水,澆熟了麥子交不下你。
河裡頭的石頭拴不住船,朋友好為交心難。
(五)剜了麥子壟上蔥,信不過妹妹你另找人。
滿樹樹果果一顆顆紅,哥哥我就愛你一個人。
(六)大水刮不斷蘆草根,小妹妹終究是哥哥的人。
(重複)再不用摸來再不用品,說下個準話安住了心。
《打魚劃劃》曲調委婉纏綿,唱詞幽默俏皮,是一首過耳難忘的好民歌。但歌手們各選各的唱詞,且各段內容也沒有集中在一個主題上,顯得有些凌亂。為此筆者從流行的唱詞中精選了幾段,並增加了少量承上啟下的詞句,盡量用些比興語言,形成以上版本。集中描述青年男女從暗戀到探話,從巧妙表態到明確定情的過程。原生態民歌沒有知識產權,每個人都有選擇、改編、新編的權力,這也許正是其能出精品、多出精品的重要原因。

刮野鬼

(一)頭一聲聲高來,二(呀么二)一聲聲低,我給咱們(那)眾鄉親(或三朋四友父老鄉親)唱上兩聲刮野(那)鬼。
薩拉齊(那)跑來(呀),察素(那)齊(來)逛,刮野鬼的(那)親親學會了兩聲唱。
(二)人在外頭心在家,家裡頭留(或丟)下一朵牡丹花。
有心我出門去把哥哥拉,換口糧的親親你流落在個那。
(三)一主萬意往回走,沒估划半天陰伸下一隻手。
燒車(他)又殺牛,打傷了哥哥的腿,逼得那苦命的親親刮野鬼。
(四)頭一頓飯飽(噢)來,二(呀么二)一頓飯飢,三一頓(那)沒飯(個)吃,(我們)喝(呀么喝)冷水。
拉起那胡胡哨起那梅(方言,即橫笛),掙的是好人的錢受的是灰人(方言,即壞人)的氣。
(五)頭一天是風來,二一天是雨,三一天下大雪凍得我們不能睡。
白天唱歌來黑夜裡吼,刮野鬼的親親誰收留。
(六)雞爪爪黃連苦豆豆根,強裝笑臉唱歌來苦(呀么苦)在心。
想攢點盤纏,看來是沒盼頭,討吃要飯也得(那)往回走。
(重複)討吃要飯也得(那)往回走。
包頭的王星銘同志在他的“土默川採風手記”中寫道:相傳在民國十六年深秋,雁北山民拉著大批山果來土默川兌換糧食,結果遭到當地屯兵搶劫。牛馬被殺,車轅被燒。死裡逃生的山民們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被迫白天行乞,夜晚打劫。聚到一起時,就喝血酒,唱悲歌,自嘲為“野鬼”。吃了苦頭的當地人就把他們稱作“刮野鬼”。泛指飄無定所、夜不歸宿的人為“刮野鬼”。近幾年聽到的“刮野鬼”的唱詞里已基本沒有產生“刮野鬼”這個詞牌時的故事內容了。為彌補這一缺憾,筆者按王星銘同志採風手記中的描述,改編了一首冒充最初版本的“刮野鬼”。
原生態鄉土民歌大多是用方言演唱的。有些字按普通話發音不押韻,但按方言發音基本是押韻的。所謂新編也是相對的,原則上是盡量選用原詞(特別是原始詞),實在找不到時再改編,改編也實在不能滿意時再新編,新編要力求與原作風格相一致。
“二人台”一般都有比較固定的曲調和唱詞,流傳至今並整理出來的劇目約二百多個。“大河套山曲兒”的曲調應當更多,唱詞更是成千上萬。但是,大多民歌的唱詞並不固定,常常由歌手選擇,或即興編創,因此挖掘整理起來更加不易。如“栽柳樹”、“掏沙蒿”、“回後山”、“串兒溜溜”、“三匹棗騮馬”、“對面圪梁樑上那是個誰”等等,其唱段中那些屬傳統(原始)詞句,較難鑒別。
振興繁榮“大河套山曲兒”不只是繼承,在繼承的基礎上更應發展。聽到的“咱倆的婚事怎辦呀”、“妹妹早有巧安排”、“誇河套”、“那女人”主題曲都屬原生態民歌的新發展。“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藍”更是在保留原生態特色的前提下推向全國的成功範例。相信,“大河套山曲兒”定會散發出時代的魅力來!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河曲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意義


物質

河曲民歌反映了山西河曲當地豐富的民俗情況。
衣的民俗:
"白布衫衫白圪生白,高粱紅褲子綠西瓜鞋。"
"白布衫衫呀袖袖長,羊肚肚手巾呀遮蔭涼。"
"羊肚手巾呀歪罩轉,又遮蔭涼又好看。"
食的民俗:
"半斤莜面推窩窩,挨打受氣為哥哥。"
"豬油軟糕包白糖,不如娘家下糠窩窩香。"
"沙梁沙窪好地脈,海紅紅是咱好土產。"
"妹妹不想吃干凝凝粥,我給妹妹熬上那二不溜溜不稠不稀清個沾沾酸稀粥呀親親"
河曲的歷史上,從清末民國初年直到解放初期,人們大多以莜面、豆面、山藥蛋為主食,而海紅果則是當地有名的土特產。莜麥面有推窩窩、捻魚魚、貓耳朵、卜爛子等多種做法,吃時往往調以酸菜湯、羊肉湯、鹽水湯等,這是河曲城鄉百姓經常食用的家常飯。酸粥是河曲縣民間普遍喜食的漿米飯。
住的民俗:
"十八根白椽蓋平房,不想我活下這下場。"
"你走西口我上房,手板住煙囪淚汪汪。"
"青石板沿台磚漫院,灰小子管我成一條線。"
河曲人多住平頂房,房頂上可以曬糧食、乘涼,也常是人們 望的地方。在河曲民歌的歌詞里,常有描寫婦女站在屋頂上 望情人的情節。
行的民俗:
"不大大小青馬喂上二升料,三天路程兩天到。"
"黑赤墨毛驢光脊樑,鞭子一甩急忙回。"
"二套牛車你慢慢游,真魂魂跟在你車後頭。"
河曲農村多為山區,舊時農民多以馬、驢、牛車做為交通工具。至現代,則各種交通工具一應俱全。

社會

家庭是社會組成的基礎,在整個家庭中,婚姻是產生家庭的前奏和關鍵。河曲民歌反映的社會民俗主要是關於婚姻愛情方面的。在封建社會,河曲城鄉青年男女之間的婚姻多是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進行的,不管男女之間是否相識,是否了解。
河曲民舞
河曲民舞
"青菜芫荽半畦畦,父母主婚不願意。""滿天星星月不明,尋個男人不如意。"
"大海撈針枉費心,咱二人相好一場空。"
在娘家和媒人的哄騙威逼之下,"小妹妹"離開了心上的人,蒙上面紗,坐上騾轎,去和素不相識的男子結婚。婚後,才知是灰是疤,是老是丑。
"菜豆豆開花起油早,尋的男人比鬼難看。"
"河裡頭魚兒井裡頭沙,干有男人守活寡。"
現實要比民歌中描述的更為殘酷,童婚現象也是屢見不鮮。於是,年輕的婦女"懷抱胳膊腕腕臉背臉睡,枕頭上滴下兩滴傷心淚。"整日度著以淚洗面的日子。但是,這僅僅是苦難生活的開始。
"十七十八到婆家,由人家打來由人家罵。"
"男人狠來婆婆毒,小姑子咒的我不能活。"
"茶無葉子不如水,童養媳不如鬼。"
她們在"滿天星星沒月亮","嘴裡頭唱曲心裡頭哭"的歲月里,"低頭進,低頭出,低頭盤算不能活。"在心裡吶喊著,"難熬難熬實難熬,活著不如死了好。"甚至起了輕生的念頭,想用投河來解脫活著的痛苦,想用上吊發泄對不幸婚姻的不滿。
"千盤萬算沒活頭,涼涼撲在黃河頭。"
"手搓麻繩二盡五,中樑上上吊死的苦。"
但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尋死吧、上吊吧,扔不下根生土長的地方。""千盤萬算死了吧,扔不下娃娃又該咋"。對親情鄉情的牽掛,使她們選擇堅強地活下去,燃起了"有朝一日天睜眼,改朝換世活兩天"的信念。她們清醒地認識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罪惡,封建家長包辦婚姻的制度是一切苦難的根源。他們公然怨恨指責父母,揭露買賣婚姻的本質,反抗命運對她們的不公。
舊社會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剝奪了人們正常的配偶要求,但是它卻不能阻止人們追求自由戀愛的洪流。青年男女們正常的愛情要求,追求幸福的願望,往往衝破一切人為的藩籬,大膽地表露出來。漫山遍野地響徹著這樣的聲音:
"唱起曲來抖起音,要為朋友趁年輕。"
"買不起馬子買頭牛,娶不起老婆為朋友。"
人們的正常愛情得不到自由,因而就不得不以另一種方式,即"為朋友","打夥計"來實現他們的愛情願望。
"藍藍的天來紅紅的水,想愛誰來就愛誰。"
"咱二人相好一對對,鍘草刀剜頭不後悔。"
然而,在舊時代,這種愛情的結局終是不幸的,"冷蛋蛋砌牆冰蓋房,露水的夫妻不久長。"民歌用"花籃籃打水一場空"來說明他們的愛情畢竟是鏡花水月,終歸落空。

精神

河曲民歌中反映出的精神民俗主要表現為多神崇拜和鬼魂崇拜。河曲人是多神論者,什麼神都敬。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就敬什麼神。如民歌《水刮西包頭》中詳細表述了"光緒三十年整","水刮西包頭"的異事,然後道出了"七月十五河神會,許下一個大河邊放河燈"的習俗來由。河曲常鬧旱災,很多村莊建有龍王廟,供奉河神、龍王。祈雨在民間以前很盛行,當時官吏為了順應民心,也在祈雨時隨眾迎接水神。解放后,祈雨活動漸漸絕跡。
"一朵朵紅雲空中懸,那雲頭上倒坐眾位八仙,腳踏住雲頭笑呵呵"。民歌《紅雲》中唱述的八仙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劉海雲頭撒金錢,將金錢撒在五福堂前,富壽榮華萬萬年。"對八仙的讚頌表現了河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四月里來四月八,奶奶廟上把香插。"在河曲,幾乎每個村莊都有奶奶廟,供奉送子奶奶、送子觀音,祈求多子多孫。
與神靈崇拜並存的另一種精神民俗是鬼魂崇拜,過去,由於自然條件限制,人們不能解釋生死、夢境等現象,就認為人死後並沒有消失,而是還存在於一個靈魂的世界。"正月正來正月正,牛頭馬面來把門,來了個二鬼勾上魂,我家老婆得了病,哎!要了她的命。"民歌《小寡婦上墳》中,也有"夢見我丈夫附了我個身","我給我丈夫蒸供獻"的情節,對鬼魂的祭奠更突出了生者的悲涼和對死者的思念。

語言

語言民俗,是指口語約定俗成,集體傳承的信息交流系統。它包括民俗語言和民間文學。河曲民歌中表現的語言民俗主要有諺語、串語和俗語等。
河曲民歌中一個顯著的特徵是疊字運用廣泛,這在河曲民間口頭語中也是大量存在的。
"青草彎彎楊柳葉葉擺,紅丹丹的桃李花花開。"
"畫眉眉那羊羔羔虎頭頭,柔軟軟的絨毛毛綿圪溜溜。"
"麻陰陰天氣霧沉沉,想親親哭成淚人人。"
疊字在我國古代的歌曲中就有應用,尤其是在元明戲曲及小令、套曲中。在戲曲中,大多用來烘托和加深情緒。河曲民歌中的疊字,一方面是從古代民歌中沿襲下來,另一方面是從民間的口頭語的提煉。
河曲民歌中保留了大量的民間土語,這些"土的掉渣"的鄉語鄉音是非常有地方特色的。"人家回來你不回,你在那口外刮野鬼。"刮野鬼,是指象鬼一樣在外邊到處野跑和流浪。"騎馬不騎那黃海騮,為朋友不為那洋煙猴。"黃海騮,是指一種淡色的劣種馬;洋煙猴,泛指吸鴉片的人。另外還有,"嗎們"(指我們的意思),"襲人"(指女子長的好看),"二不溜溜"(指不大不小),"洋槍棒"(用羊腿骨作成的煙袋),"鬼嚼"(指胡說八道),"大大"(指爸爸),"灰塌二溜"(形容沒有生氣,灰溜溜的樣子)。
河曲民歌中的諺語含量也很大。例如
"櫻桃好吃樹難栽,朋友好為口難開。"
"疥蛤蟆上樹遭小災,十指連心咋離開?"
"魚離小坑樹剝皮,死好分開活難離。"
"三十年水道流成河,三十年媳婦熬成婆。"
河曲民歌的語言民俗,充分反映了河曲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質樸、豪放和詼諧的性格。
河曲民歌堪稱一部河曲社會生活的大百科全書。這些想象豐富、意義深遠的民歌是勞動人民一輩輩一代代流傳下來的藝術瑰寶。經過無數次不斷提煉、不斷豐富,直到今天,仍活在民間,活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口裡和心中。河曲民歌中包含了豐富的民俗,甚至保留了一些已經消失的民俗事象,就像一座活的民俗博物館,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河曲文化的翔實資料。

總體

山曲唱詞內容深刻,曲調豐富。1953年冬,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現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首次到當地採錄民歌,短短三個月即記錄了一千五百多首唱詞和一百五十多種曲調,其中的《三天路程兩天到》、《人家都在你不在》、《割莜麥》、《提起哥哥走西口》、《真魂魂跟在你身左右》、《哥哥在東妹在西,天河隔在兩頭起》等都是詞曲皆佳的傳世精品。它們在詞曲結構方面採用上下句體式,上句起興,下句表情,往往一個上下句就揭示出一種深邃的感情狀態或描繪出一種逼真的生活畫面,像“山在水在石頭在,人家都在你不在”、“聽見哥哥唱上來,熱身子撲在冷窗檯”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山曲的曲調則運用並置、呼應、對比等兩句體,蘊含有豐富的美學意味。在反映民歌發展歷史與民間社會生活狀況方面,也具有典型的意義。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7月22日,河曲縣民歌二人台藝術團參與了“欣欣向榮,心靈之舟”山西忻州文化遺產精品展示月系列活動。
2019年11月,河曲民歌二人台小分隊走進新疆進行河曲民歌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