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大灘村的結果 展開
大灘村
廣西柳州三江縣良口鄉下轄村
大灘村,位於廣西柳州三江縣城西部,距縣城約有36.5公里,其321國道穿過村中。屬良口鄉所管轄,四周城村有良口鄉、洋溪鄉、安馬村、白毛村等。全村分大灘屯和芝打屯,全村共分為六個村民小組,包括大灘屯有五組,芝打屯為一組。共有390多戶,2000多人。
由於產業受限,人均收入少,該村一直是典型貧困村,直到2015年,精準扶貧政策,該村列為脫貧村,雖為脫貧村,依然有100多戶為貧困戶,為響應國家政策,群眾積極發展脫貧產業。
鳥瞰
村子相傳是清帝乾隆南巡期間,乘船經過此地,見有岩石鋪江、鵝卵石灘多,所以取以“大灘”為村名,之後一直沿用。文革之間,屬良口鄉村的一屯,之後改為大灘村。村子從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四年九年間就發生三起火災,二00五年年底,村下寨發生火災,每次都把村子部分房屋化為灰燼。主要考慮到防火安全及舒適性,2009年開始,村莊進行木房改磚房的房屋改造,至2017年已有一半村民已完成改造。
2003年在全區開展扶貧幫困活動中,區交通銀行掛點幫扶大灘村。一年多來,該行領導多次到大灘村調研,與群眾共同探討脫貧致富路子,提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茶葉、黃桅子、雜交竹等農業結構調整項目,並從資金上給予支持:投資15萬元,幫助大灘村新建170個平方米的村辦公樓、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建了182平方米的教學樓、100噸防火水池及1000米消防水管;投資32500元,對130戶農戶新建沼氣池,實行每戶補助250元;投資32000元,對全村新種的200畝茶葉和200畝黃桅子實行每畝補助80元。切實解決了群眾的資金困難問題,給大難人民帶來了致富希望。
一直以來,村委黨員的隊伍建設作為黨建工作的第一要務抓緊抓實,在發展黨員工作中認真落實,對黨員發展的系統教育與培養,要求村級兩委黨員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物色好、培養好本村、本族的年輕致富帶頭人,充實基層組織建設,改變農村黨員老齡化的現況,每年有多位青年村民成為黨員。
發展民族文化一直是人們傳承的精神,人們在農忙之餘,唱山歌(侗歌)、唱侗戲、多耶、手工業的民族特色的發展,每年村民舉行侗歌對歌大賽,技藝精勘的青年、老者經常到附近村寨對歌、多耶等,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在教育上一直受很大的重視,2003年在全區開展扶貧幫困活動中,區交通銀行資助資金,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建了182平方米的教學樓,更加完善基礎建設;同時,由於各方面的原因,現在村小學的教師人數欠缺,教學上受到一定影響,村委會也正在這方面作出努力,發展教育事業。
文化、教育
位於三江縣城的西南方向,距縣城36.5公里,陸上交通是321國道公路穿過其中,水上交通是都柳江航道,順航10公里可達焦柳鐵路的老堡站(現已停運),航線可達柳州、廣州。縣城與老堡站通往洋溪、梅林、貴州省從江,龍額的汽車和水上航線均必經良口車站和良口航站,水陸通航,交通方便。這裡的人禮貌待人,誠實從業,是值等到此創業的地方。
1、石灘群。這裡有多個由鵝卵石堆積而成的石灘,石灘多姿而美麗,人們常到灘上找奇怪的石頭、娛樂,一直是這裡的人們的驕傲,河對面自然形成的大草坪,不管什麼時候,常有本村和外地的人到此玩樂,是人們生活的另一天堂。
2、“牛之”文化。水是柔的,山是剛的。大灘村“牛之”文化:大灘村牛之”文化在湘、黔、桂交界地的侗族地區久負盛名。傳說古時候,大灘村有個名叫牛之的孩子,他以聰明的智慧與外地的地理先生鬥智,將自己父親的屍骨葬入榕江深潭的神牛腹中。後來,他當上了“皇帝”登基后,釋放宮女、奴婢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並許願天下百姓可“長命六十,一日三餐”。
為紀念牛之,當地村民將此潭稱為努志潭,將潭邊的山嶺稱為努志嶺,還在村裡挖了一口井,名為牛之泉。“之文”體現了侗族先民認識自然現象的樸素哲學觀點。牛之潭潭深水清,潭邊怪石嶙峋,是夏天人們洗澡納涼的好處所。牛之泉惹是甘甜可口,長年不斷,過往行人每每慕名駐足,即使不想喝水,也要飲上一口以示敬仰。
3、杜鵑花山。最喜杜鵑花時節,每年四、五月,牛之嶺上更是杜鵑紅遍,主要為紅,也有紫、粉、白等顏色,遠觀就像一座火焰山,景色甚是迷人。本村成立了護花隊,禁止外來人員挖掘盜取樹木、亂採摘行為,有效維護杜鵑花山的艷麗。
4、古井幽泉。村中有一口井,叫山坳泉,泉水常年流出,清澈而甘甜,過往車輛司機喜歡在此一飲為快。這井一直傳頌著一個美麗的事實的神話:在竹林之下,一口井水,一隻五彩絢麗的鳳凰,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她從竹子間飄然而下,盤旋,欣賞著這口泉,汲取著。有緣人看到此景,一定會帶來好運。近年來對古井的修繕,更方便人們取水飲用。
大灘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