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環境

次生環境

次生環境,自然環境中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多的地域。如耕地、種植園、魚塘、人工湖、牧場、工業區、城市、集鎮等。是原生環境演變成的一種人工生態環境。其發展和演變仍受自然規律的制約。

存在問題


人類活動作用於周圍的環境引起的人為環境問題,叫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環境科學的研究對象即次生環境問題。次生環境問題又分成生態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與干擾兩個類型。

生態環境破壞

由於人為因素引起生態環境的破壞,例如水土流失、沙漠化、地下水枯竭、地面下沉、珍稀物種滅絕、地質結構破壞、地貌景觀破壞等,就叫環境破壞。人類依靠自然保護解決環境破壞問題。環境破壞的歷史悠久,已有近300萬年的歷史。據科學研究證明,300萬年來許多動物的滅絕是人類捕獵帶來的。環境破壞恢復起來也需要許多時間,例如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需要上百年的時間,而土壤的恢復則需要上千年的時間,而物種的滅絕則是根本不能恢復的。

環境污染與干擾

由於工業的發展,工業生產排出的廢物和余能進入環境,便帶來了環境的污染與干擾,由污染防治解決。
1)環境污染
人類活動排出的物質進入環境,積累到一定程度,產生對人類不利的影響,這就是環境污染。環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環境污染是由物質引起的,立要是化學問題。環境污染的治理需要一定的時間,即使停止排放污染物質,環境的恢復也需要一段時間。
2)環境干擾
人類活動所排出的能量進入環境,達到一定的程度,便產生對人類不良影響,就是環境干擾。包括噪音、振動、電磁波、熱干擾等。環境干擾是由能量產生的,是物理問題。環境干擾容易治理,只要停止排出能量,干擾立即或很快就會消失。

防範引發災害


建立次生環境災害源日常管理制

地震預測
地震預測
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也是一條災害鏈的起點,不僅地震本身將引起各種災害,還將誘發各種次生災害,如沙土液化、噴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與水庫決堤等。其中,地震所引發的次生環境災害非常重要,但卻往往容易被忽視。
地震次生環境災害指破壞性地震發生后引發的環境污染事件。如此次四川省汶川地震后,造成什邡市有化工廠倒塌,數百人被埋,80噸液氨泄漏,這就屬於典型的地震次生環境災害。除此之外,地震后還需重點防治水體污染,對民用及軍用核設施、核原料庫、放射性廢物庫以及危險廢物處理、處置庫(場)加強控制和管理,全面監視有毒有害化學品的經營、使用、生產、存放場所和可能產生有毒有害廢水、廢氣、廢物嚴重污染環境的生產企業,尤其要保障飲用水源保護區的環境安全。環保部門應建立次生環境災害源的日常管理制度,隨時掌握最新情況。

預防為主預測為本

要預防地震次生環境災害,必須要有憂患意識,要防患於未然。如對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環境災害的建設工程(指受地震破壞后可能引發水災、火災、爆炸、劇毒或者強腐蝕性物質大量泄漏和其他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包括水庫大壩、堤防和貯油、貯氣、貯存易燃易爆、劇毒或者強腐蝕性物質的設施以及其他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並根據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結果,確定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
另外,核電站和核設施建設工程受地震破壞后也可能引發放射性污染的嚴重次生災害,必須認真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並依法進行嚴格的抗震設防。對地震可能引起的火災、水污染、放射性污染、疫情等次生環境災害源,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並對次生災害源採取緊急防護措施
當然,最根本的解決辦法自然還是要預測地震的發生。目前全世界都在努力研究地震預測,探索地震預測的有效途徑,但就現在來說,不管國內還是國際上,地震預測仍然是一個科學難題,人們還很難完全準確地預報地震。
儘管如此,但並不意味著地震災害就無規律可循。據目前研究,地震的發生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只是由於人們對地震發生的機理認識還不足,使得人們不能完全對地震的孕育和發生有足夠的認識,因此只能在一定的條件下對某些類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乃至成功的地震預報。
中國有句古話說“預則立,不預則廢”,歷史上發生巨災的次數很少,人們對這些巨災規律性的認識很膚淺。如前幾年發生的印度洋海嘯,這種災難發生的頻率很低,但是一旦發生,就是世界大劫難。所以,建立預警系統是非常必要的,應該加大在地震預警方面的投入,並保證其長期穩定運行。依靠長期的監測以及預警系統的發展,一旦發生地震災害以後,能夠提前發出預警。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地震認識的加深,對地震監測能力的提高,地震的預測水平也會逐步得以提高,這樣就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地震可能帶來的環境災害。

環境保護部動作迅速

沙塵暴
沙塵暴
地震應急是防震減災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破壞性地震發生后,地震應急工作及時、高效、有序開展,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減輕地震次生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我國高度重視地震應急工作,成立了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並在2000年修訂印發了《國家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同時,各地的地震部門圍繞做好地震應急工作,先後印發了許多有關地震應急的文件,使地震應急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應急預案中對各部門的工作進行了詳細分工。其中,在次生災害防禦方面,要求水利、經貿、石油化學工業、煤炭、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冶金、建設、機械、信息產業、民航、環保、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對本系統處在災區的易於發生次生災害的地區和設施採取緊急處置措施並加強監視、控制,防止災害擴展,減輕或消除污染危害。
水質污染
水質污染
另外,近年來我國在進行國內新疆、雲南、江西等地震和國外地震海嘯等災害的救災過程中,認真總結了一些經驗教訓,建立了一個很好的部際協調機制和迅速的災后聯動互助機制,同時各級地方政府、各級官員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增強。
據了解,在這次四川汶川地震后,環境保護部已經進入應急狀態,做好一切準備應對次生環境污染,高度關注核設施的安全問題,防範各類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最大限度地減輕次生環境污染危害。同時還派出工作組趕赴災區現場,協調指導災區環境安全保障工作。結合我國以往處理此類問題的成功經驗,相信,我國有足夠的能力處理汶川地震中可能引發的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