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環境問題
次生環境問題
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問題叫做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環境污染是由於人為因素使環境的構成或狀態發生了變化,與原來的情況相比,環境質量惡化,擾亂和破壞了生態系統和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生態破壞是人類活動直接作用於自然環境引起的。例如亂砍濫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壞;過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積開墾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濫采濫捕使珍稀物種滅絕;植被破壞引起的水土流失等。
次生環境問題一般又分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兩大類。
由於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s)、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大氣質量受到影響,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對全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較高的溫度可使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將升高6厘米,因而將使一些海岸地區被淹沒。全球變暖也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這些都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和破壞,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
臭氧層損耗記錄
地面25千米處臭氧濃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約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層,稱為臭氧層。它能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以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並將能量貯存在上層大氣,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但臭氧層是一個很脆弱的大氣層,如果進入一些破壞臭氧的氣體,它們就會和臭氧發生化學作用,臭氧層就會遭到破壞。臭氧層被破壞,將使地面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增加,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線輻射能破壞生物蛋白質和基因物質脫氧核糖核酸,造成細胞死亡;使人類皮膚癌發病率增高;傷害眼睛,導致白內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類、蔬菜等的生長,並穿透10米深的水層,殺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從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鏈和自由氧的來源,影響生態平衡和水體的自凈能力。
《生物多樣性公約》指出,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體,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新的物種,同時,隨著生態環境條件的變化,也會使一些物種消失。所以說,生物多樣性是在不斷變化的。近百年來,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及其生態系統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有關學者估計,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萬種生物物種滅絕,平均每天滅絕的物種達140個,估計到21世紀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損失可達其總數的15%~30%。在中國,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壓力,對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生物多樣性所遭受的損失也非常嚴重,大約已有200個物種已經滅絕;估計約有5000種植物在近年內已處於瀕危狀態,這些約佔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20%;大約還有398種脊椎動物也處在瀕危狀態,約佔中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7%左右。因此,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以及這些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活條件,同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酸雨
氣污染的一種表現。酸雨對人類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會妨礙水中魚、蝦的成長,以致魚蝦減少或絕跡;酸雨還導致土壤酸化,破壞土壤的營養,使土壤貧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長,造成作物減產,危害森林的生長。此外,酸雨還腐蝕建築材料,有關資料說明,近十幾年來,酸雨地區的一些古迹特別是石刻、石雕或銅塑像的損壞超過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區。我國華南酸雨區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們的綠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減少使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壞,造成了物種的減少和水土流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進而又加劇了溫室效應。
土地荒漠化
根據1998年國家林業局防治荒漠化辦公室等政府部門發表的材料指出,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全國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調研結果表明,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 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 27.4%,近 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據中、美、加國際合作項目研究,中國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 541億人民幣。
中國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風造成的風蝕荒漠化面積最大,佔了 160.7萬平方公里。據統計,70年代以來僅土地沙化面積擴大速度,每年就有 2460平方公里。
土地荒漠化最終結果大多是沙漠化。中國荒漠化類型及其分佈中國有 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土鑲鹽漬化等4種類型的荒漠化土地。中國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 160.7萬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於旱、半乾旱地區,在各類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積最大、分佈最廣的一種。其中,乾旱地區約有 87.6萬平方公里,大體分佈在內蒙古狼山以西,騰格里沙漠和龍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達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半乾旱地區約有 49.2萬平方公里,大體分佈在內蒙古狼山以東向南,穿杭錦后旗、橙口縣、烏海市,然後向西縱貫河西走廊的中一東部直到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呈連續大片分佈。亞濕潤乾旱地區約 23.9萬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毛烏素沙漠東部至內蒙右東部和東經106度。中國水蝕荒漠化總面積為 20.5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 7.8%。主要分佈在黃土高原北部的無定河、窟野河、禿尾河等流域,在東北地區主要分佈在西遼河的中上游及大凌 河的上游。
中國凍融荒漠化地的面積共 36.6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思面積的 13.8%。凍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佈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中國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為 23.3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總面積的 8.9%。土壤鹽漬化比較集中連片分佈的地區有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邊綠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沖積平原地帶、河套平原、銀川平原、華北平原及黃河三角洲。
凡是能使空氣質量變差的物質都是大氣污染物。大氣污染物已知的約有100多種。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災、火山爆發等)和人為因素(如工業廢氣、生活燃煤、汽車尾氣等)兩種,並且以後者為主要因素,尤其是工業生產和交通運輸所造成的。主要過程由污染源排放、大氣傳播、人與物受害這三個環節所構成。影響大氣污染範圍和強度的因素有污染物的性質(物理的和化學的),污染源的性質(源強、源高、源內溫度、排氣速率等),氣象條件(風向、風速、溫度層結等),地表性質(地形起伏、粗糙度、地面覆蓋物等)。防治方法很多,根本途徑是改革生產工藝,綜合利用,將污染物消滅在生產過程之中;另外,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減少居民稠密區的污染;在高污染區,限制交通流量;選擇合適廠址,設計恰當煙囪高度,減少地面污染;在最不利氣象條件下,採取措施,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中國已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並制訂國家和平共地區的“廢氣排放標準”,以減輕大氣污染,保護人民健康。按其存在狀態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氣溶膠狀態污染物,另一種是氣體狀態污染物。氣溶膠狀態污染物主要有粉塵、煙液滴、霧、降塵、飄塵、懸浮物等。氣體狀態污染物主要有以二氧化硫為主的硫氧化合物,以二氧化氮為主的氮氧化合物,以二氧化碳為主的碳氧化合物以及碳、氫結合的碳氫化合物。大氣中不僅含無機污染物,而且含有機污染物。並且隨著人類不斷開發新的物質,大氣污染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在不斷變化著。就連南極和北極的動物也受到了大氣污染的影響!
水是我們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觸最多的物質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
水污染
險品。水污染其中包括城市水資源污染。河流水資源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