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
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
《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 》是汪暉寫作的一部圖書,本書中有一條貫穿全書的線索,即知識與制度之間的互動關係,例如天理與郡縣制國家的關係、公理與現代民族主義及其體制的關係等。在討論康有為時,特別地提到了他對儒學普遍主義的再創造,而這個再創造的前提恰恰產生於一種歷史意識,即儒學的普遍性與中國概念之間的那種自明的關係發生鬆動了。在這個前提下,當你要論證儒學具有普世性的時候,必須以承認中國只是世界的一個部分、中國之外存在著巨大的外部為前提——這個外部不僅是地理空間意義上的,也是文化政教意義上的。
……換句,型儒普遍義誕型系權誕。謂儒普遍義際觀曲折呈式。
歷史研究,脫離具語境、題提煉簡短論努犧牲歷史。篇導論準備容概述,歷史析程涉及論題整,提供讀閱讀參考。討論集反思式題:(尤)含義??述題領域視野展討論,析限角——即思史角——展:歷史敘析討論題,圍繞觀觀互系展二題析。
汪暉,,江蘇揚州,曾揚州范院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88年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職於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著作有《反抗絕望——魯迅的精神結構與(吶喊)(彷徨)研究》(1991年)、《無地彷徨:“五四”及其回聲》(1994年)、《死火重溫》(2000年)等。
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上卷 第一部 理與物
如何詮釋“中國”及其“現代”?(重印本前言)
前言
導論
第一節 兩種中國敘事及其衍生形式
第二節 帝國/國家二元論與歐洲“世界歷史”
第三節 天理/公理與歷史
第四節 中國的現代認同與帝國的轉化
第一章 天理與時勢
第一節 天理與儒學道德評價方式的轉變
第二節 禮樂共同體及其道德評價方式
第三節 漢唐混合制度及其道德理想
第四節 理的系譜及其政治性
第五節 天理與郡縣制國家
第六節 天理與“自然之理勢”
第二章 物的轉變:理學與心學
第一節“物”範疇的轉化
第二節 格物致知論的內住邏輯與知識問題
第三節“性即理”與物之自然
第四節 鄉約、宗法與朱子學
第五節 朱子學的轉變與心學
第六節 此物與物
第七節 無、有與經世
第八節 新制度論、物的世界與理學的終結
第三章 經與史(一)
第一節 新禮樂論與經學之成立
第二節 經學之轉變
第四章 經與史(二)
第一節 辟宋與清代朱學的興衰
第二節 經學、理學與反理學
第三節 六經皆史與經學考古學
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上卷 第二部 帝國與國家
第五章 內與外(一):禮儀中國的觀念與帝國
第一節 禮儀、法律與經學
第二節 今文經學與清王朝的法律/制度多元主義
第三節 今文經學與清王朝的合法性問題
第四節 大一統與帝國:從禮儀的視野到輿地學的視野
第六章 內與外(二):帝國與民族國家
第一節“海洋時代”及其對內陸關係的重構
第二節 作為兵書的《海國圖志>與結構性危機
第三節 朝貢體系、中西關係與新夷夏之辨
第四節 主權問題:朝貢體系的禮儀關係與國際法
第七章 帝國的自我轉化與儒學普遍主義
第一節 經學詮釋學與儒學“萬世法”
第二節 克服國家的大同與向大同過渡的國家
第三節 《大同書》的成書年代與早期康有為的公理觀
第四節 作為世界之治的“大同”
第五節 經學、孔教與國家
第六節 從帝國到主權同家:“中國”的自我轉變
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下卷 第一部 公理與反公理
第八章 宇宙秩序的重構與自然的公理
第一節 嚴復的三個世界
第二節“易的世界”:天演概念與民族—國家的現代性方案
第三節“群的世界”:實證的知識譜系與社會的建構
第四節“名的世界”:歸納法與格物的程序
第五節 現代性辦案的“科學”構想
第九章 道德實踐的向度與公理的內在化
第一節 梁啟超的調和論及其對現代性的否定與確認
第二節“三代之制”與“諸科之學”(1896—1901)
第三節 科學的領域與信仰的領域(1902—1917)
第四節 科學與以人為中心的世界(1918—1929)
第十章 無我之我與公理的解構
第一節 章太炎的個體、自性及其對“公理”的批判
第二節 臨時性的個體觀念及其對“公理”的解構——反現代性的個體概念為什麼又以普遍性為歸宿?
第四節 個體觀念、建立宗教論與“齊物論”世界觀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揚棄——在尢神的現代語境中,什麼是道德的起源?
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下卷 第二部 科學話語共同體
第十一章 話語的共同體與科學的分類譜系
第一節“兩種文化”與科學話語共同體
第二節 中國科學社的早期活動與科學家的政治
第三節 世界主義與民族—國家:科學話語與“國語”的創製
第四節 胡明復與實證豐義科學觀
第五節 作為“公理”的科學及其社會展開
第六節 現代世界觀與自然一元論的知識分類
第十二章 作為科學話語共同體的新文化運動
第一節“五四”啟蒙運動的“態度的同一性”
第二節 作為價值領域的科學領域
第三節 作為科學領域的人文領域
第四節 作為反理學的“新理學”
第十三章 東西文化論戰與知識/道德二元論的起源
第一節 文化現代性的分化
第二節 東西文化論戰的兩種敘事模式
第三節 東/西二元論及其變體
第四節 新舊調和論的產生與時間敘事
第五節 總體歷史敘事中的東/西二元論及其消解
第六節 總體歷史中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第七節 從文化觀的轉變到主體性轉向
第十四章 知識的分化.教育改制與心性之學
第一節 知識問題中被遮蔽的文化
第二節 張君勱與知識分化巾的豐體性問題
第三節 知識譜系的分化與社會文化的“合理化”設計
第十五章 總論:公理世界觀及其自我瓦解
第一節 作為普遍理性的科學與現代社會
第二節 科學世界觀的蛻化
第三節 現代性問題與晚清思想的意義
第四節 作為思想史命題的“科學主義”及其限度
第五節 哈耶克的科學主義慨念
第六節 作為社會關係的科學
第七節 技術統治與啟蒙意識形念
附錄一 地方形式、方言土語與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形式”的論爭
第一節 作為“民族形式”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民族主義政治與文學問題
第二節“地方形式”概念的提出及其背景——戰爭對鄉村與都市關係的重構
第三節“地方性”與“全國性”問題
第四節 方言問題與現代語言運動
第五節“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否定之否定
附錄二 亞洲想像的譜系
第一節“新亞洲想像”的背景條件
第二節 亞洲的衍生性:帝國與國家、農耕與市場
第三節 亞洲概念與民族運動的兩種形式
第四節 民主革命的邏輯與“大亞洲主義”
第五節 多個歷史世界中的亞洲與東亞文明圈
第六節 互動的歷史世界中的亞洲
第七節 一個“世界歷史”問題:亞洲、帝國、民族國家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