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人文學院

清華大學二級學院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於2012年10月20日正式成立,學院包括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外文系以及國學研究院、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等多個系所中心。

歷史沿革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創建於1911年,是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餘額建立起來的。1923年起籌辦大學部。1925年建立國學研究院,導師有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講師李濟等,主任為吳宓。在開學日,吳宓闡述國學院宗旨,說:“惟茲國學者,乃指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正確精密之方法(即時人所謂科學方法),並取材於歐美學者研究東方語言及中國文化之成績,此又本校研究院之異於國內之研究國學者。”王國維所開《古史新證》、梁啟超《歷史研究法》、陳寅恪《西人之東方學之目錄學》和趙元任的《現代語言學》、《方言學》等課程均顯示出借鑒西方現代科學方法重新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明特色。當時曾在國學院就讀的有王力、吳其昌、劉盼遂、姜亮夫等,清華國學院於1928年終結,時間很短,但為現代中國培養了一批善於用新思想治理國學的優秀人才,在我國學術史和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 3張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
清華的大學部於1925年開始招收新生,1926年分設國文、西洋文學、歷史、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教育心理學和社會學系等系,1928年組成文學院。在教學方針上,與當時其他大學不同之點即多數系強調“中西兼重”原則,希望培養博通中外文史知識的通才。如中文系比較“注重新舊文學貫通與中外文學的結合”;外文系提出要培養“匯通東西之精神思想”的“博雅之士”;歷史系則提出“中外歷史兼重”;哲學系強調東西方哲學的相互闡釋;社會學系也主張學生應有廣博的基礎知識。為此,各系都十分重視外國語文的教學,例如中文系必修的外文課程約佔全部必修課總額的五分之一(聯大以後有所削弱)。而學習外國語言及文化之目的則在於學習“西洋的方法”來“整理國故”,或創立新學派。與這種教學方針相適應,教師的學術研究也表現出現代釋古學的種種特色:如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強調兼取“京派與海派之長”追求宏觀上的開闊與微觀上的謹嚴,代表作是《詩言志辨》。聞一多以立論上的大膽與考證上的綿密見長,對上古神話研究及詩經、楚辭的研究既富於歷史感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其它如楊樹達的漢字研究,俞平伯的紅樓夢研究,許維遹的管子、尚書研究和浦江清、余冠英的研究都顯示出開闊與謹嚴相結合的特色。外文系的突出實績是開拓了比較文學的教學與研究的先河。吳宓的《中西詩之比較》、瑞恰慈的《文學批評》、《比較文學》課程都對中國比較文學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特別是吳宓的《文學與人生》,在中西文化的“相互闡釋”方面有突破性貢獻。該系所培養的學生如吳達元、趙蘿蕤季羨林李賦寧等均為比較文學界之中堅,特別是錢鍾書,以其《談藝錄》和《管錐編》將現代釋古學提到了新的高度。哲學系強調橫切面的哲學問題的研究,強調論證、邏輯和概念分析,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所缺的,其中金岳霖的《邏輯》、《論道》和馮友蘭的《貞元六書》、《中國哲學史》影響較大;歷史學系在繼承國學院傳統倡導“新史學”的目標下,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編》和《隨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張蔭麟的上古史研究、雷海宗的通史研究、吳晗的明史研究都在學術界具有較大影響。研究者的見解和觀點儘管有所不同,但都注意對某一歷史現象找出它所以如此的時代和社會的原因。概括地說,清華文學院繼承和發展國學院時期的優良學風,在運用近代科學思想和方法闡釋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既能做到視野開闊,又不大而空;既立論謹嚴,又不拘泥細節,力求對中國歷史、文化現象做出既符合當時情況又富於時代色彩的解釋。在文學院執教的著名學者有:聞一多、朱自清、俞平伯、楊樹達、劉文典、王力、陳夢家、浦江清、王瑤(中文系);吳宓、王文顯、葉公超、翟孟生、溫德、瑞恰茲、燕卜蓀、錢鍾書(外文系);陳寅恪(歷史與中文系雙聘)、雷海宗、劉崇鋐、蔣廷黻、張蔭麟、吳晗、周一良(歷史系);馮友蘭、金岳霖、賀麟、張岱年、沈有鼎(哲學系);陳達、潘光旦、費孝通(社會學系)等,現當代的著名學者、作家、藝術家如錢鍾書、楊絳、季羨林、趙蘿蕤、王瑤、林庚、季鎮淮、費孝通曹禺何兆武李學勤傅璇琮何炳棣、端木蕻良、吳達元、吳組緗等曾就讀於文學院。
清華文科師生有著優良的愛國、進步的革命傳統。早在五四運動時,聞一多曾貼出岳飛的《滿江紅》,以號召清華學子外抗強權,內除國賊;1926年“三·一八”抗議日本侵略者炮轟大沽口事件中英勇犧牲的韋傑三烈士系中文系學生;震撼全國的“一二·九”運動中的領導人與骨幹蔣南翔、姚依林等均系文學院學生。在西南聯大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學生運動中,清華文科師生都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和平民主發揮了先鋒作用與橋樑作用,有些同志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反動派的手槍,寧肯倒下,不肯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顯示了中國知識分子不屈的鬥爭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聞一多、朱自清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榜樣,也是我校文科師生的光榮和驕傲。
1952-1978年,伴隨國家院系調整,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學,文科各系分別併入其他院校及學術研究機構。
雖然清華大學的文科從建制上一度中斷,但前輩學者開創的優良學風和深厚人文底蘊仍然弦歌不輟、薪火相傳、歷久而彌新。1978年以來,清華大學先後恢復和建立了外語系、社會科學系、中國語言文學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研究所、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室和藝術教育中心,在此基礎上1993年12月組建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經過復建以來的建設和發展,學院涵蓋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全部文科學科門類,學科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成為體現學校文科發展水平尤其是基礎文科實力的重要機構。
2012年7月,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撤銷,成立人文學院和社會科學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 2張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
2012年10月20日正式成立,學院包括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外文系以及國學研究院、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等多個系所中心。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歷史可追溯到1925年成立的清華大學研究院國學門。1928年清華大學成立了文學院,國學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一批學術名家先後匯聚清華園。1952年院系調整,文、法學院被調出清華。1978年後,清華重建文科,並於1993年組建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12年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撤銷,分別成立人文學院和社會科學學院。
據2020年8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官網顯示,學院下設5個教學系,開設4個本科專業。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系專業一覽表
系(分類)專業
人文科學實驗班漢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三個專業方向
中國語言文學系漢語言文學
外國語言文學系英語專業
日語專業
世界文學與文化
易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
哲學系-
科學史系-
學生狀況
在讀本科生1100餘人,其中留學生約700人;
碩士生約210人、博士生約230人,其中留學生約100餘人;
在站博士后20餘人;
每年在對外漢語中心學習中國語言文化的外國學生有1000餘人。

師資隊伍

據2020年8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教工180餘人,其中教授81人、副教授72人、講師18人。
系別職稱名單
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李守奎陳國平黃德寬江銘虎
沈衛榮孫明君汪暉王中忱
曠新年劉石劉穎劉勇
謝思煒解志熙張玲霞張海明
羅鋼馬銀琴張赬汪民安
副教授王小寧李飛躍吳娟鄧盾
賈立元邱冰袁先欣
講師曹自學高瑾
外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顏海平曹莉陳永國崔剛
王成王敬慧王婉瑩吳霞
范文芳封宗信何宏華雋雪艷
楊小璐尹莉余石屹張文霞
呂中舌生安鋒
副教授陳朝輝鄧深董潔高陽
孫賽茵孫霞覃學嵐王麗平
郭茜李明明劉昊劉梅華
張葉鴻趙蓉趙元鄭文博
宋麗麗孫彬周鵬
助理教授陳湘靜胡笑適劉明明張亦凝
歷史系教授侯旭東方朝暉廖名春劉北成
戚學民仲偉民王奇王曉毅
劉國忠劉曉峰梅雪芹彭剛
張國剛張緒山張勇趙平安
彭林倪玉平陳小津
副教授程鋼方誠峰顧濤李春平
黃振萍張弢曹寅孫正軍
講師何冰李欣然
哲學系教授宋繼傑貝淡寧陳壁生陳來
聖凱唐浩唐少傑唐文明
丁四新韓立新黃裕生盧風
田薇萬俊人王路肖鷹
劉東劉奮榮夏瑩朱東華
副教授陳浩范大邯高海波蔣運鵬
孫晶俞珺華趙金剛
講師袁艾
科學史系教授劉兵劉鈍王巍吳國盛
吳彤楊艦張卜天
副教授鮑鷗蔣勁松雷毅劉勝利
王程韡
講師胡翌霖鄭方磊陸伊驪蔣澈
王哲然
文化素質基地副教授蔡文鵬
寫作與溝通中心講師李成晴王緬張芬

學科體系

據2020年8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6個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的學科;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國家重點學科,3個北京市重點學科。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外國語言文學
國家重點學科:專門史
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的學科
門類學科代碼及名稱
文學漢語國際教育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20年8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擁有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創新實驗區1個;2個教學實驗室;有國家級精品課5門,北京市級精品課6門,清華大學精品課10門。
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創新實驗區: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教學實驗室:外語教學實驗室、文科信息中心實驗室
國家級精品課
課程名稱課程負責人
大學英語綜合課程羅立勝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彭林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彭林
英語寫作(1-4級水平)楊永林
中西文化關係史張國剛
北京市級精品課
課程名稱課程負責人
大學英語綜合課程羅立勝
英語寫作(1-4級水平)楊永林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彭林
中國古代禮儀文化彭林
中西文化關係史張國剛
中國古典詩歌研究與賞析孫明君
清華大學精品課程
課程名稱課程負責人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彭林
中國古代禮儀文化彭林
中西文化關係史張國剛
中國古典詩歌研究與賞析孫明君
英漢互譯實踐與技巧許建平
儒家經典導讀方朝暉
大學英語綜合課程羅立勝
英語寫作(1-4級水平)楊永林
基礎綜合日語郭翠英
民國史戚學民
機構設置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現有4系1中心20餘個研究機構,學院承擔著《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核心刊物的編輯出版任務。
中國語言文學系
中國語言文學系創建於1926年。至1952年,先後執教於中文系的著名學者有陳寅恪、趙元任、楊樹達、聞一多、朱自清、劉文典、俞平伯、浦江清、王瑤、王力、呂叔湘等,倡導和建立了包括戲曲史學、文學人類學、詩史互證之學在內的一系列新的學科方向,被公認為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中國現代語言學的發祥地。
1952年院系調整,中文系停辦,師生分別轉入北京大學等兄弟院校或其他學術單位。
1985年中文系復建,重視師資隊伍、學科發展和學術建設。有教師24名,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7名,有博士學位者15名,22名教師有國外長期學習、任教或合作研究的經歷,是一支高水平、有活力、國際化的師資隊伍。2006年獲得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2007年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設立下設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和漢語言文字學共6個博士及碩士學位授予點,“語言學研究中心”、“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跨語際文化研究中心”、“中國書法與文化研修中心”、“中國西南地區瀕危文化研究中心”等多個學術研究中心。承擔多項國家、部委重要研究項目,出版和發表多種高水平學術著作,獲得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中文系重視人才培養,秉持“中西融合,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綜合創新”的學術範式,本科生注重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中西融合優勢的人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致力於培養紮實寬厚的專業知識、較高的學術研究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
中文系積極開展留學生人才培養,留學生本科生的培養目標是對中國語言文學及中國文化有較系統完整的了解,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培養目標是具有較強的理解、研究中國語言文學及文化的能力。同時,每年接收來自各國多所高校的交換生。
中文系重視開展學術交流,每年都有多位教授出國講學、訪學,亦有多位國內知名學者和海外名校教授應邀來系從事各種學術活動。
現任系主任劉石教授,副主任張美蘭教授、劉穎副教授,黨支部書記王中忱教授。
歷史系研究所
歷史學是清華大學歷史最悠久、成就最輝煌的學科之一,1911年建校初期就開設有中國史、西洋史等課程,1926年正式成立歷史系。著名學者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等都先後在歷史系執教,並形成了中西交融、古今貫通的學術傳統,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史學人才。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清華大學歷史系併入北京大學等校。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 2張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清華大學逐步恢復包括歷史學科在內的人文學科。1985年,清華大學成立思想文化研究所,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1993年,歷史系恢復建制;2001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併入清華,藝術史學科也成為清華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歷史系與思想文化研究所合併,成立了新的歷史系。清華歷史學科依託清華大學良好的學術環境,已經形成了以歷史係為中心,多學科密切合作,名家彙集,梯隊合理,優勢集中,特色明顯,圖書資料積累量大,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的學術格局。
歷史系下設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思想文化史等教研室,以及禮學研究中心等專門研究機構。2008年,歷史系還與化學系、圖書館等單位合作,成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從事清華簡等出土文獻的保護整理與研究工作。2011年,以該中心為主建立的“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獲批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歷史系擁有雄厚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30餘人,另有兼職教授多人;專任教授中有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央文史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歷史教學委員會委員、國家級學會會長、副會長等。歷史系可以招收中國史、世界史兩個一級學科各相關領域的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和外國留學生,並設有中國史和世界史兩個博士后流動站。
現任系主任劉北成教授,副主任劉國忠教授、彭剛教授,黨支部書記張勇教授。
外國語言文學系
清華大學外文系始建於1926年,初名西洋文學系,后改為外國語文學系;在建系早期的名師中,有首任系主任王文顯,他早年負笈英倫,主要從事戲劇創作和文學研究,所著英文劇作在國內外上演均獲得熱烈反響;有開中國比較文學之先河的吳宓,“新批評”理論的大師瑞恰茲等,當時半數教授均為外籍教員。
在名師的引領下,清華外文系陸續培養出曹禺、李健吾張駿祥等戲劇大師,享有“戲劇家的搖籃”之美譽;此外,文化崑崙錢鍾書、,查良錚(穆旦)、楊絳、趙蘿蕤、田德望、曹葆華、李賦寧、王佐良、許國璋、英若誠許淵沖、宗璞、資中筠、胡壯麟等都是清華外文系的驕傲。
1952年院系調整,外國語文學系併入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為培養外語師資和外事翻譯,清華大學曾分別於1965年、1970年和1974年招收英語、日語和德語專業本科生。
1983年復建外語系。現設有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英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日語語言文學等三個二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英語、日語和英語雙學位三個本科專業。面向全校開設英、日、德、俄、法等語種的公共外語課程。20餘年來,外語系在學科發展、學術研究、教學改革和管理、教師隊伍建設、對外合作交流、教學輔助基本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發展和長足進步。在兩次(2004年和2008年)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我系均名列第五,2008年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在北京市重點學科評審中被評為重點學科,2008年英語專業被評為教育部特色專業。
2010年清華大學外語系更名為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簡稱清華大學外文系。曾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優秀教學研究成果多項,國家精品課兩門。在讀各類學生804人;其中,國際留學生411人。培養出鄧亞萍、李昕晢、焦三牛這樣備受矚目的優秀人才。
1983年復系以來,在學校的領導與支持下,外文系加強了教師隊伍的建設和人才的引進工作,先後引進多名學術帶頭人。同時,我系又鼓勵教師通過多種途徑攻讀博士學位。通過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使我系的教師隊伍結構和水平整體上發生了重大變化。
外文系承擔了全校的公共外語教學課程以及部分文化素質選修課程等大量的教學任務,在清華大學的教育教學和學科建設中佔據著重要的基礎性地位。外文系現為清華大學38個教學科研實體二級單位之一,下設英語專業本科生教研室、英語專業研究生教研室、日語專業教研室、大學英語基礎課教研室、大學英語選修課教研室、大學英語研究生教研室、德語教研室、俄語教研室、法語教研室等9個實體教學科研單位以及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歐美文學研究中心、外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翻譯與跨學科研究中心、語言與心理研究中心、澳大利亞研究中心、大學外語學習環境研究中心、大學外語測試研究中心、大學英語寫作研究中心等9個虛體研究機構。
在學術研究方面,外文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系教師主持承擔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國家級、省部級和國際合作項目達40餘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優秀教學研究成果多項,國家精品課兩門。自2001年以來,全系教師每年平均在國內外出版學術專著5部以上,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50篇以上,覆蓋了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翻譯研究、文化研究、影視傳媒研究等學科領域;在國外權威刊物發表的英文論文中,有50餘篇被SSCI和A&HCI收錄,在全國同領域中名列前茅;統計數據表明,我系教授在國內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的影響力連續保持在全國同領域中的前列。
為推進學術研究走向國際前沿,本系不斷擴大同國內外大學的聯繫和學術交流,經常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講學,並聘請他們擔任兼職教授。外文系每年還派遣教師出國進修、講學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我系還是國內外一些重要學術團體的總部或辦公地,如:國際文學理論學會秘書處,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後現代研究中心,中國修辭學會文體學研究會、北京市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會等。此外,我系有多位教授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國際學術團體或學術機構擔任編委、顧問或學會負責人。本系先後與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合作舉辦文學批評、語言學和翻譯研究等方面的高層次學術研討會。
前輩大師確立的貫通中西的學術傳統,是一條奔流的文脈,將一直在清華外文系流傳。
現任系主任劉世生教授,副系主任呂中舌教授、何紅梅教授、張為民教授。系總支書記張文霞教授。
哲學系
清華大學哲學系始建於1926年,是中國大學最早建立的哲學系之一。著名哲學家金岳霖、馮友蘭、張申府鄧以蟄賀麟沈有鼎、林宰平、潘懷素、張岱年、任華、周輔成等先後任教於此,形成富有原創思想風格的“清華學派”。1952年院校調整以後,清華大學哲學系併入北京大學和國家科研機構。2000年5月,清華大學哲學系正式復建。
哲學系2003年開始招收哲學專業本科生;擁有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哲學博士后流動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倫理學、邏輯學、美學、宗教學、政治哲學等學科專業招收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人員。
從復建伊始,經過多年人才引進,哲學系外籍了一批哲學領域的著名學者和國外著名大學的博士歸國人員,形成了一支高學術水平、高影響力的科研與教學隊伍。任職教師有二十餘人,其中教授16人(含外籍教授1人,學部委員1人),副教授5人;哲學系還延聘了多名國內外著名學者為兼職教授。他們在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倫理學、邏輯學、文化哲學與文化批評、馬克思文獻研究、政治哲學等重要專業領域代表著國內領先水平。
通過組織實施“三一學術工程”(“清華哲學研究系列”、“清華哲學教材系列”、“清華哲學翻譯系列”、《清華哲學年鑒》),並集中力量在倫理學、西方哲學、中國哲學等方面尋求優先突破,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多個專業領域取得了具有海內外學術影響的標誌性成果,逐漸形成了一個在精、專、深基礎上重視會通與原創的學術團隊。哲學系今後的建設重點是,在鞏固與擴大原有學科專業的優勢基礎上,進一步養護原創思想,努力使清華哲學系成為一個醞釀新思想、傳播新思想的思想策源地。
現任系主任盧風教授,副主任黃裕生教授、劉奮榮教授,系黨支部書記鄒廣文教授。
對外漢語
清華大學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心成立於1988年,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一批前東歐國家外交官進入清華大學學習漢語,揭開了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的序幕。美麗壯觀的清華園不僅是現代中國高等教育的重鎮,亦是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發源地。
配合清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作為學校開放式校園和推進國際化的重要窗口,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心多年來積極致力於國際漢語推廣,在穩步擴大教學規模、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加強對外合作交流、努力進行學術研究、逐漸完善管理機制等方面進展順利,成就斐然。每年在中心學習的各國語言進修生、普通進修生、交換生等各類學生千餘人,開設有初級、中級、高級漢語和中國文化必修課與選修課程,課程體系較為完備,並注意引導留學生將學習漢語和體認中國結合起來,鼓勵留學生打下紮實的漢語基礎後攻讀學位繼續深造。
中心已與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國多所大學合作開辦短期漢語學位課程並派遣中方教師前往任教。此外,中心還承擔了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合作開辦商務孔子學院,以及面向港澳地區推廣普通話的教學任務。中心還為清華大學外國留學生碩士、博士研究生開設了學術級漢語學分必修課。
2010年中心與清華大學中文系合作申獲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
現任主任孫明君教授,副主任丁夏教授、董士偉副教授、劉冬副教授。
培訓中心
人文學院培訓中心依託學院完善的學科體系和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每年面向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舉辦企業管理、公共管理、國學等研修班。中心的培訓宗旨是通過教師系統性地講解,及時把經濟、社會、科技等理論前沿和研究成果介紹給參訓學員,把學員們頭腦中原本不成體系的知識點串起來,使政策制訂者和執行者做到境界高、眼界寬、理念新,從而不僅在制訂政策時能更多地考慮國家利益和群眾利益,並且制訂出的政策也能夠更具科學性、長效性。
我們的培訓特色是在課程體系中加入傳統文化的內容,一方面提升學員的人文素養,另一方面引導廣大幹部有意識地親近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從而使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識地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
同時,我院通過培訓工作這個平台,把我院的學生工作、科研工作與之有機地結合起來,與大慶、通遼、漯河等地方政府成立了“清華大學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加強了學校與地方的合作,更加凸顯了大學的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

科研成就

2016年,清華大學人文學院3項本科教學項目獲2016年清華大學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學術交流

據2020年8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官網顯示,學院開展中國國內外學術合作和交流活動,與北美、歐洲、亞洲等許多國家和港澳台地區有廣泛的學術交流和項目合作,近年來組織舉辦國際學術會議100餘次;為適應社會需求,學院設有培訓部,進行學歷、非學歷等繼續教育培訓;每年學院受國家部委、地方政府及企事業單位委託,在校內外舉辦數十期研究生課程班、高級研討班、各類培訓班,受教育人數在1000人以上。

文化傳統


精神文化

學術範式:“古今貫通、中西融會、文理滲透、綜合創新”
教學原則:“有所為,有所不為”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
院長萬俊人
副院長吳國盛
副院長韓立新
副院長倪玉平
副院長蔡文鵬
書記孫明君
副書記吳霞
副書記馬銀琴
副書記曲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