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王佐良的結果 展開

王佐良

原北京外國語學院副院長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1995年1月19日),男,1916年2月12日出生於浙江上虞,1939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外語系(原清華大學外語系),1947年赴英國牛津大學為攻讀英國文學研究生。詩人、翻譯家、教授、英國文學研究專家。

1958年譯著《雷雨》,代表作品有《美國短篇小說選》《英國詩文選譯集》等。

徠1995年1月19日,於北京去世。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王佐良
王佐良
1922年就學漢口寧波小學。
1928年入武昌文華中學學習。
1935年考入北平清華大學外語系,抗戰爆發后,隨校遷往雲南昆明,即西南聯大。
1939年-1946年西南聯大畢業。
1947年秋考取庚款公費留學,入英國牛津大學,成為茂登學院研究生,師從英國文藝復興學者威爾遜教授,獲B.LITT學位。

工作經歷

畢業后,留校任助教、教員、講師。
1946年秋回到北京,任清華大學講師。
1949年9月回到北京。分配到北京外國語學院任教。
《外國文學》主編。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1995年1月19日,於北京去世。

個人作品


作品出版社出版時間
《雷雨》外文出版社1958
《約翰韋伯斯特的文學聲譽》奧地利薩爾斯堡大學出版社1975
《美國短篇小說選》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
《英國文學論文集》外國文學出版社1980
《英國詩文選譯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0
《英語文體學論文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0
《英國文學名著選注》商務印書館1983
《中外文學之間》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
《彭斯選集》外國文學出版社1985
《論契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5
《蘇格蘭詩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照瀾集》外國文學出版社1986
《風格和風格的背後》人民日報出版社1987
《英語文體學引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7
《英語詩選》譯文出版社1988
《翻譯:思考與試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莎士比亞緒論》重慶出版社1991
《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心智的風景線》北京三聯出版社1991
《英國文學名篇選注》商務印書館1991
《英詩的境界》三聯出版社1991
《論新開端》(英文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
《歐洲文化入門》(英文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2
《論詩的翻譯》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英國散文的流變》商務印書館1993
《英國詩史》譯林出版社1993
《英國文學史》商務印書館1993
《英國詩選》(註釋本)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
《並非舞文弄墨--英國散文新編》三聯出版社1994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史》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中樓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當然,他最廣為流傳的篇作是翻譯培根隨筆集其中的《論學習》等,該譯作的語言精鍊優美傳神,被廣大讀者視為是最權威的版本。

獲得榮譽


時間作品獎項
1988年《論契合——比較文學研究集》獲“北京市首屆哲社與政策研究成果榮譽獎”
1990年《論契合——比較文學研究集》獲“全國比較文學榮譽獎”1991年
《英語文體學引論》(與丁往道合著)獲“北京市第二屆哲社優秀成果一等獎”
1992年《英語文體學引論》(與丁往道合著)獲“第二屆全國高校優秀教材優秀獎”
1992年《論契合--比較文學研究集》獲“教委高校出版社優秀學術專著獎”
1994年《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獲“北京市第三屆哲社優秀成果一等獎”
1995年《英國詩史》獲“教委首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1995年(與周珏良聯合主編)獲“全國高等學校出版社第二屆優秀學術專著獎特等獎”
1995年《歐洲文化入門》(與祝珏、李品偉、高厚堃合編)獲“國家教委第三屆高校優等教材獎一等獎”
1998年《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史》(與何其莘聯合主編)獲“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
1999年《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史》(與何其莘聯合主編)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

社會活動


中國莎士比亞學會、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第一屆副會長,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第一屆會長,北京外國語學院顧問兼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社會任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人物評價


在徠人們的心目中,王先生是一位造詣很深的教育家、散文家和詩歌翻譯家,他的這些成就無疑值得尊敬,不過,從我與王佐良交往的切身感受中,覺得他更令人懷念和尊敬的,乃是他待人處世那份難能可貴的真誠。
①正統教育,不守成規
1980年春《譯林》創刊后不久,我慕名找到王佐良想請他出任編委。起初以為,他出身牛津大學,又長期從事英國古典文學研究,對於《譯林》以介紹外國健康的通俗文學為主未必會支持,他坦言,不能以自己的愛好要求別人。“文革”害得許多人都不看書了,多登一些好看的通俗文學,能把人們吸引過來看書,這就了不起。他答應當編委,但有個要求,希望刊物也刊登一些外國詩歌。在後來的辦刊實踐中,我努力照他的話去做。1986年秋,我突然收到他的一封信,說他雖然不大看足球比賽,但讀了《譯林》上介紹法國球星普拉蒂尼的人物傳記,增加了許多足球知識,文章也有趣,希望多登類似作品。這充分表明他的思想一點也不守舊。
②治學嚴謹,不容浮誇
1987年,我和卞之琳、王佐良等好幾位譯界學者赴香港出席“當代翻譯研討會”。會上,由於王佐良的英文報告要比卞之琳的中文報告受到更熱烈的歡迎,我在會議通訊中寫了“王佐良教授所做的主旨報告,獲得與會人熱烈的歡迎”。他發現后相當嚴肅地要我更正,他說,卞先生是在大會講,他只是在分組會上講;卞先生講了“五四”以來中國的詩歌翻譯,他只是講近些年部分英詩中譯情況,所以做主旨報告的,只能寫卞之琳而不能寫他。還有一次他告訴我,他著《英國詩史》書稿,壓在一家出版社快兩年了。我笑說:“您跟他們社長那麼熟,打個電話催一下,還怕他不出?”他說:“越是熟人,我越不想靠關係來出書。我的書,全憑它的學術價值。”看他這麼自信,我就進言:“把書稿給我看看,好嗎?”他爽快回答:“行。但你絕不要礙於我的人情。”後來書稿很快由譯林社出版了,還榮獲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的一等獎。
③不擺架子,自視平凡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約了梅紹武、屠珍夫婦去清華園王家探望。王佐良住的還是老清華的舊式平房,冬天還靠燒煤爐取暖。我問他怎麼還住這種房子,他笑答,北外那邊宿舍很緊,他老伴又在清華工作,老房子住慣了就湊合著住吧。在生活上滿足於低標準的“湊合”,這正是王佐良身居高位卻自視平凡的一種境界。我又回想起,1987年在南京召開全國外國文學學會年會,有一天傍晚,我請王佐良、李賦寧去夫子廟吃小吃。本與司機約好時間來接,哪知因出了交通事故車子被扣。那時南京計程車還很少,我只好帶著兩位老先生倒了兩次車回到飯店。事後那位司機要我帶著他去向兩位先生“賠罪”。王佐良聽后大笑:“這麼多人都乘公共汽車,為什麼我們乘了你就有罪?我們也是普通人啊!”還有一次在香港,正巧我與王佐良同住一個房間。香港賓館客房裡一般不供應開水,需要的話,要打電話叫人送。可是王佐良常常是自己去熱水爐打開水,而且還替我多帶一瓶。每到用餐,王佐良找個乾淨、方便的吃處就行。在那不起眼的小飯館里,人們想象不到,他就是周遊過許多國家、中英文都精通的大學者。
王佐良先生雖然走了,但他的學術風範和人格品德,將永遠銘記在後人的心中。
附:王佐良談英語學習方法
通過文化來學習語言,語言也會學得更好。
語言之有魅力,風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為後面有一個大的精神世界:但這兩者又必須藝術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語言表達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進的。
文體,風格的研究是有實際用途的,它可以使我們更深入地觀察英語的性能,看到英語的長處,短處,以及我們在學習英語時應該特別注意或警惕的地方。因為英語一方面不難使用,一方面又在不小心或過分小心的使用者面前布滿了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