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維尼翁
阿維尼翁
阿維尼翁是法國東南部城市,沃克呂茲省首府。在羅訥河畔,南距迪朗斯河和羅訥河匯合處4公里。人口9.213萬(2015)。水果、蔬菜和葡萄酒市場。有食品、化學、冶金、精密機械、紡織、造紙等工業。市內有宮殿、教堂等,還有建於十二世紀的阿維尼翁橋。旅遊業頗發達。
20徠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314名。
阿維尼翁
每一個天主教徒都知道他們的教都是在梵蒂岡。但所有的教徒未必知道在法國的南部羅約河畔還有一座教都,它就是阿維尼翁。它的起源要追溯到13世紀末,由於羅馬政教各派別之間的激烈鬥爭,直接威脅到教皇的安全。因此,在法王腓力四世的支持和安排下,1309年,教皇克雷芒五世決定從羅馬遷居到阿維尼翁。由於教皇的遷居,教徒們就把阿維尼翁做為朝拜的聖地。
在克雷芒五世到1378年之間的時期,天主教教廷從羅馬遷移至此,並受國王控制。後來更出現兩地各立教宗的情形 (史稱“大分裂”)。
1995年以阿維尼翁歷史城區之名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到了阿維尼翁,離地中海就不遠了,往南再走85公里,就是法國南方的海港城市馬賽。阿維尼翁正在連接法國南方和北方的要道上。從陸路往來於義大利(亞平寧半島)和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也要經過阿維尼翁,所以阿維尼翁也是法國南部東西方向交通線上的一個重鎮。由於地處要害,從古羅馬時代起阿維尼翁就是一處繁華地。1840年,人們在阿維尼翁城裡發掘出一枚古幣,上面鑄有6個字母:AOUNIO(阿烏尼奧),這是阿維尼翁的前身。據專家考證,這種貨幣是公元前120年由馬薩里亞(古代馬賽)發行的。換句話說,在我國西漢時期,阿維尼翁就已經存在了。另有史料說,阿維尼翁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更遠的公元前500年,相當於我國東周時期,其最初的居民是克爾特—利古里亞人。當時,這座小城名叫阿崴尼翁(AOUENION或AOUENNION)。按克爾特人解釋,阿崴尼翁意為大風城;按利古里亞人解釋,阿崴尼翁意為河神城。兩種說法各有根據:因為阿維尼翁建在多姆山上,所以風大;又因為它守在羅納河邊,所以有河神,兩種說法正好概括了這座城市的自然特點。
城牆
1348年,普羅旺斯的女領主讓納以8萬弗羅林(古佛羅倫薩金幣)的價錢將阿維尼翁賣給了教皇克雷芒六世。雖然後來的教皇格雷戈里一世於1377年將教廷重新遷回羅馬,但阿維尼翁仍屬教皇的領地。直到1792年,法國在完成了大革命以後才重新將其收回。
聖貝內澤橋
教皇宮
當年的主教官邸,現在叫小宮博物館,以歷代教皇私人收藏的祭壇畫為主,共有18個展室,收藏主題非常明確,館內的畫作都是描寫聖經上的故事,其中又以聖母與聖嬰的收藏最具特色。當年教皇曾邀請了眾多的義大利畫家,由於受到了義大利畫派和佛蘭芒藝術的影響,形成了有名的阿維尼翁畫派。
阿維尼翁
阿維尼翁歷史地區,位於法國普羅文斯地區的沃克呂茲省,距馬賽西北約85公里。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阿維尼翁歷史地區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阿維尼翁的城牆建於公元14世紀,總長5000米的城牆完好無缺,城垛、城塔和城門一如舊觀。市內古迹眾多,最動人的景觀無疑是教皇宮。這座城堡式宮殿聳立在城北高岩石山上,面對著圍有柱廊的橢圓形廣場。總面積1.5萬平方米,由舊宮、新宮連接而成。兩者風格迥然不同,但在建築風格上都受羅馬式建築所影響。
教皇宮模型
羅訥河上的聖貝內澤橋,建於公元12世紀初。大橋有21座橋墩,22個巨大的拱洞,如今只剩下4孔,長900多米,是歐洲中世紀建築的傑作。由於它是法國民歌《在阿維尼翁橋上》的靈感來源而令人嚮往。大橋北側的聖尼古拉禮拜堂,正殿呈船頭形,別具一格。
阿維尼翁的財富並不只限於它的過去,自1947年起該市每年七八月間都要舉辦藝術節,這是歐洲主要的戲劇慶典之一。
阿維尼翁藝術節創辦於1947年, 是法國歷史最長、影響最大的藝術節 之一。每年七八月在阿維尼翁市舉辦。該藝術節的創始人是法國戲劇導演讓,推拉爾。目的是促進戰後文化藝術的復甦與發展。維拉爾努力使戲劇擺脫了"高雅藝術"的桎梏,把戲劇視為"法國公民的戲劇"。阿維尼翁藝術節鮮明的特點是堅持走創新的道路。在他們的努力之下,藝術節的聲譽與日俱增,影響規模日益擴大。
這位西班牙畫家的著眼點,不像野獸派那樣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體上,他採用靈活多變且層層分解的、雄渾有力的、寬廣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體的結構隨心所欲地組合起來。這些平面甚至發展到超越單個的物象,囊括周圍的全部空間。這時我們還沒有達到完全理性地控制物體,但是,畢加索的畫已經導致我們必須走上這一道路。到1909年,畢加索才確立了真正嶄新的繪畫語言,這語言是從事物的內涵去認識和解析,而不再只是從事物的視覺表象來描繪事物的形象了。
《阿維尼翁的少女》徹底否定了文藝復興時期以來視三度空間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繪畫。畢加索斷然拋棄了對人體的真實描寫,把整個人體利用各種幾何化了的平面裝配而成,這一點在當時來說,是人類對神的一種褻瀆行為。同時它廢除遠近法式的空間表現,捨棄畫面的深奧感,而把量感或立體要素全體轉化為平面性。這幅畫,既受到塞尚的影響,又明顯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藝術的成就。強化變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畢加索說:“我把鼻子畫歪了,歸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們去注意鼻子。”
這幅畫對藝術界的衝擊相當大,展出時,蒙馬特的藝術家們都以為他發瘋了。馬蒂斯說那是一種“煽動”,也有人說這是一種“自殺”。有人感到困惑不解,有人怒不可遏。布拉克這位受到塞尚影響的畫家也甚為驚訝,然而他知道另一種藝術的形式已經誕生了。這種新創造的造型原理,成為立體派及以後的現代繪畫所追求的對象。《阿維尼翁的少女》不僅是畢加索一生的轉折點,也是藝術史上的巨大突破。要是沒有這幅畫,立體主義也許不會誕生。所以人們稱呼它為現代藝術發展的里程碑
2020年,全球城市實驗室發布《2020全球城市500強榜單》,阿維尼翁排名第31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