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均衡

社會總需求、總供給平衡的狀態

宏觀經濟均衡是宏觀經濟學中宏觀經濟狀態的專業辭彙。泛指在宏觀經濟學範疇中,對整體經濟的指標平衡度的代稱或狀態。

詞語解釋


宏觀經濟均衡是指這麼一種狀態:經濟中的各個行為主體都通過市場實現了利益的最大化,沒有人能夠從這種狀態的改變中獲得更多的好處,此時所有的主體都沒有改變行為的動機,經濟達到一種穩定、平衡的狀態
宏觀經濟均衡是社會總需求社會總供給在總量與結構之間的基本平衡。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目標是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和充分就業。各種資源的利用程度反映宏觀經濟運行質量的高低。
宏觀經濟均衡指的是總體經濟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穩定關係體現在各種宏觀經濟變數上,這些宏觀經濟變數相互作用,各個變數在其他變數的影響下發生變動,反過來,這種變動又對其他變數產生影響。當各種宏觀經濟變數之間的相互作用達到某種平衡、彼此不再變化時,總體經濟就達到了均衡狀態。
一國的宏觀經濟均衡包括兩個方面:內部均衡外部均衡。內部均衡主要是指一國國內經濟出現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的局面。外部均衡主要是指一國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如果一國同時達到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經濟就處於宏觀經濟的全面均衡狀態,即最適宜的發展狀態。追求宏觀經濟的均衡是各國的發展目標。
微觀經濟學中,如果某種商品的供給與需求相等,則供求關係就達到了均衡,此時該商品的價格和產量稱為均衡價格均衡產量。與此類似,當國民經濟中的總供給等於總需求時,就實現了宏觀經濟均衡,此時的總體價格水平和產出水平稱為均衡價格水平和均衡產出水平。
宏觀經濟均衡就是達到:意願總需求等於意願總供給的GDP水平。在均衡時,意願的消費(C),政府支出(G),投資(I)和凈出口(X)的總量正好等於在當前價格水平下企業所願意出售的總量。
研究宏觀經濟均衡需要考察的變數有總供給、總需求、總產出、總支出和總收入等。
總供給和總需求是一類的,屬於理論概念;總產出、總支出和總收入是另一類的,屬於統計概念。其中,總產出和總收入是總供給的度量指標,總支出是總需求的度量指標。
我們知道,GDP也可以通過收入法得到。總產出是由各種要素生產出來的,產出的價值必然以工資、利息、地租、利潤等形式支付給各種生產要素所有者,形成他們的收入,把所有人的收入加總起來就是國民經濟中的總收入。總收入必然與總產出相等,總收入就是從另一個角度度量總供給的統計指標。當我們說總收入或者總產出時,就需要明白,它們代表的是總供給的意思。
總需求.就是國民經濟中對各種產品和勞務的有效需求之和,有效需求指既有需求的願望,也有相應的支付能力。總支出是度量總需求的統計指標,總支出對應於用支出法核算的GDP,包括家庭的消費C、企業的投資I、政府購買G和凈出口NX。家庭和政府需要購買產品和勞務,企業需要進行投資,這些都構成國民經濟內部的需求,加上來自國外的需求構成國民經濟中的總需求。總需求可以用總支出這個統計指標來度量。
(1)短期宏觀經濟均衡
短期宏觀經濟均衡發生在總需求曲線短期總供給曲線的交點處,在該點處,實際GDP的需求量等於實際GDP的供給量。如果實際GDP低於均衡GDP,企業增加產量並提高價格;而如果實際GDP高於均衡GDP,企業減少產量並降低價格。
短期宏觀經濟均衡可能出現三種狀態:
1、充分就業均衡,當總需求曲線與短期總供給曲線相交時的產量恰好處在長期總供給曲線上時,我們稱這時的宏觀經濟均衡為充分就業均衡。這時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失業率處於自然失業率的水平上,這是宏觀經濟的理想狀態。
2、低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失業均衡),這就是宏觀經濟均衡時決定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小於充分就業時的國內生產總值,從而企業開工不足,失業率高於自然失業率。
3、通貨膨脹均衡,這就是宏觀經濟均衡時決定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大於充分就業時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實際產出超過了潛在GDP的水平,推動了價格的上升。
以上分析說明,宏觀經濟均衡很難實現充分就業均衡,由於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出現了經濟的短期波動和商業周期。
(2)長期宏觀均衡。
長期宏觀經濟均衡發生在實際GDP等於潛在GDP的位置上。長期均衡時,總需求曲線和長期總供給曲線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