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士量

原國民革命軍七十三軍暫五師師長

彭士量(1904年8月5日—1943年11月15日),字秋湖,湖南省瀏陽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七十三軍暫五師中將師長,於1943年11月15日在的常德會戰時,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壯烈殉國,年僅39歲,是常德會戰犧牲的位將軍。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批3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2015年12月,抗日名將彭士量將軍殉國處紀念碑正式落成。

人物生平


1904年8月5日,出生於湖南瀏陽北星鄉楊眉村(現鎮頭鎮北星社區)。
小學就讀於瀏陽四大書院之一的金江書院。
1924年,考入湖北明德大學,期間與髮妻凌源清成婚。
1926年,投筆從戎,考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四期。同年畢業后,分配到陸軍第十師。同在第四軍的,還有林彪粟裕、陳賡等。在東征北伐戰爭中彭士量英勇善戰,膽識過人,尤其南潯各役,連達目標,以少勝多擊潰孫傳芳軍隊,為殲滅孫傳芳部作做出了突出貢獻。憑藉其戰功,歷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
1927年,隨蔡廷鍇部參加八一南昌起義。
1928年,起任陸軍第31師副團長、陸軍第87師團長。
北伐勝利后,為陸軍第87師師長王敬久有力參謀。
彭士量像
彭士量像
1932年12月,考入中央陸軍大學第十一期深造。
1935年12月,從陸軍大學畢業后,任陸軍第83師(師長劉戡)上校參謀處長。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彭士量積極參加了重要大型抗日戰役有:上海淞滬會戰、山西忻口會戰、台兒庄會戰、武漢會戰、三次長沙會戰等戰役,幾乎是每戰必從。
1937年陸軍第83師北上抗日,副師長傅正模出任第五補充兵訓練處處長,極力邀請彭士量襄助,舉薦他任補充兵第三團上校團長。
1938年5月,第5補充兵訓練處改編為預備第4師,彭士量改任少將參謀長、后升任副師長。該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五軍,參加了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在武漢保衛戰中,因指揮有方、重創日寇受獎,獲軍委授予陸海空軍甲種一等獎章,並受到宋慶齡女士的嘉獎。
宜昌失守后,重慶軍委會恢復第六戰區(不久后併入第九戰區),第75軍劃歸該戰區指揮,彭士量獲得司令長官陳誠器重,1941年冬升任長官部少將高級參謀,一度還兼任幹部訓練團教育處處長。此時中日戰況慘烈,彭士量本可以在後方為抗日出謀劃策,但是他不願意待在後方,積極要求到最艱苦的前線作戰,上級調他到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三軍暫編第五師任副師長。
1942年1月,暫編五師師長郭汝瑰調往國防研究院任研究委員后,彭士量任代理師長。
1943年5月任該師師長。
1943年,夏率暫編五師參加鄂西會戰。在華容縣城郊一線與日軍展開了殊死的戰鬥。被日軍電台廣播稱七十三軍暫五師為“戰意堅強、不可輕侮之師”。
1943年11月,率暫五師參加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15日,在著名的常德會戰時,在石門前線戰鬥中殉國,年僅39歲,是常德會戰犧牲的第一位將軍。
彭士量相關文章
彭士量相關文章

人物軼事


少有愛國志
彭士量幼時天資聰慧,秉性剛毅,好行忠勇俠義之事。雖然家境尚可,但是從不貪圖享受,刻苦讀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他從小就對歷史上的民族英雄非常崇敬,尤其喜歡岳飛、文天祥。
小學考入瀏陽金江書院。金江書院是瀏陽四大書院之一,有一百多年歷史。這裡名師薈萃,遠近聞名,思想自由開放,各種思想文化在這裡相互激蕩,瀏陽首個黨支部就誕生在這裡。金江書院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宋任窮,“中國工程院院士“黎氏三兄弟(黎鰲黎介壽、黎磊)”、何繼善,彭士量、歐陽位、潘裕昆等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彭士量就這樣在父輩、老師的言傳身教下,小小的胸懷產生了強烈的愛國之心。
投筆從戎
1924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進入湖北明德大學學習。
1926年1月,彭士量已經在明德大學學習兩年了,成績非常優秀,還有一年後就可以畢業。當時彭士量家境尚可,他本可以選擇回家繼承父業,也可以在外面謀得一份相當好的工作。當他聽到孫中山先生在廣州發動東征討伐陳炯明並準備出師北伐的消息,興奮萬分,遂決心投筆從戎,立志參加革命。由於他剛成婚不久,大女兒也於1925年出生,父親彭清安起初堅決反對。但是他反覆與其講道理,最終說服了其父親,踏上了去廣州革命根據地的征途,考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四期。
“在當時,湖南曾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地區之一,民主革命思想在社會上廣泛傳播,他深受受革命思想的影響,更目睹北洋軍閥政府的腐敗,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帝國主義勢力在中國橫行霸道,逐漸萌發了打倒軍閥救國救民的革命思想。”(“八千男兒血——中日常德會戰紀實”,其長子彭子健回憶父親。)
“戰意堅強、不可輕侮之師”
1943年是抗日戰爭最艱苦、最殘酷的年代,日軍集中優勢兵力,侵犯洞庭湖糧區,彭士量將軍率領暫編第五師官兵參加鄂西會戰,在華容縣城郊一線與日軍展開了殊死的戰鬥。在彭將軍的指揮下,全師官兵不懼敵人的猛烈炮火,寧死不退,我陣地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敵人的屍體躺滿了前沿陣地,我軍士氣高昂。雙方相持數月,屢挫日寇進攻,我陣地巍然不動,日軍在暫五師的戰線前沒有前進半步,因傷亡慘重,攻勢毫無進展,只能敗退而歸。這一仗,打出了暫五師的軍威,順利完成保收夏糧的任務。連日軍電台廣播也稱七十三軍暫五師為“戰意堅強、不可輕侮之師”。(大公報1944年2月5日彭故師長生平事迹)
倭寇不除,國無寧日!家無寧日!
1940年日軍侵入彭士量老家瀏陽鎮頭,其妻子凌氏及其子女在老家照顧丈夫年邁的父母,沒來得及逃走,致使11歲的長子被日軍抓走。家裡人悲痛欲絕,不知道該怎麼辦,卻始終不敢告訴正在長沙前線的彭士量,怕他擔憂而影響抗戰。慶幸的是其長子繼承了父親的聰慧,趁夜偷偷逃了出來,沿路乞討兩個多月,千辛萬苦終於回到了瀏陽老家。後來彭士量回家探親方知道此事,憤然說到:“倭寇不除,國無寧日!家無寧日!”
“倭寇不除,國無寧日!家無寧日!”彭士量在赴前線再一次如此說到。
1943年10月下旬,彭士量從石門前線返回當時部隊司令部行營所在地桃源彙報時,在隨軍的家裡只住了一晚。第二天天未亮,就匆匆趕赴石門。臨別時,兩個兒子(三子紀倫和四子紀傑)都在出麻疹,彭士量看到兩個孩子的病都很重,不知道能否保住生命,不覺心如刀絞。但軍情緊急,實在不能留在家中照顧孩子,只得心情沉重地說“倭寇不除,國無寧日!家無寧日!”就奔赴前線了。彭將軍犧牲前兩天,他最小的兒子紀傑因出麻疹而夭折。
犧牲經過
1943年11月初,日軍為鉗制中國兵力,破壞我軍的反攻,決定奪取川貴的門戶——常德戰略要地,糾集海陸空7個師團約10萬精銳部隊進攻常德,常德會戰爆發。戰區總指揮孫連仲緊急部署調動隊伍,向澧水方面轉進集結,集團軍司令王瓚緒以第四十四軍久戰疲乏撤過澧水,而讓第七十三軍據守石門,而原守防的第四十四軍已調出澧水,使石門側翼依託盡失,成為無險可依的狀況。軍長只好背對澧水急忙布防,以暫五師堅守石門,第七十七師與第十五師則在外圍展開,進行阻擊戰。
11月2日,日軍向常德、桃源一線中國軍隊陣地發動進攻,常德會戰開始。常德西北之石門是常德前哨,易攻難守,日軍對此是意在必得,如果打不下石門,北面日軍整整四個師團都不能南下常德。暫五師進駐陣地后,師長彭士量當即命令部隊構築工事,補充彈藥,並號召全師將士與陣地共存亡,決心同敵人血戰到底。
11月6日,日軍以兩個完整師團的精銳部隊,在優勢火力的支援下分三路合圍石門(一路由河口渡澧水向石門進攻;一路由王家廠、楊樹捶向新安進攻;另一路由暖水街向南猛撲新堰口街店子)。彭土量將軍指揮暫五師將士頑強抵抗,屢屢挫敗日軍進攻。經過兩日血戰,因日軍動用大批飛機、重炮狂轟濫炸,暫五師傷亡慘重。
11月8日,日軍第三師團、第十二師團包圍了石門,並在日本空軍的配合下開始猛攻石門城。密集的日軍像潮水一樣湧向我防線,彭士量將軍知道部隊已陷入日軍重圍,仍臨危不懼、沉著應戰,置生死於度外,懷著與石門城共存亡之決心,凡是敵攻擊之重點,必親臨前線指揮,鼓勵將士們奮勇殺敵,將進攻的日軍一次又一次地擊退。
13日晨,日軍對七十三軍合圍,日軍發動車輪式進攻,以強大兵力與火力發起猛烈衝擊,更以無數小股部隊為尖刀穿插襲擊。七十三軍全體官兵在殘酷環境中發揚其一貫的“和敵寇戰至最後一個人,戰至最後一顆子彈”的精神,一寸土一寸血,與日軍浴血苦戰,戰鬥慘烈。
14日晨,日軍與暫五師在川店鋪、雙溪橋一線展開大戰,敵軍多次猛撲均未得逞,這時日寇瘋狂到極點,竟違反國際禁令,施放毒氣,致使暫五師在紅土坡的一個加強營近千人全部壯烈犧牲。這時,縣城北面防線被敵人突破,部分日軍趁勢進入城內河街,彭士量率兵巷戰,將竄入之敵全部殲滅。入夜,日寇圍攻更激,城廂被炸火光衝天,陣地幾乎全毀、敵人數次衝鋒,又以雲梯攻城,局勢危急,彭士量親自到西城巡查,令增築工事,諭官兵死守,並電呈上峰:“決與石門共存亡”。
石門右翼被突破,戰況危急。此時重慶軍委會慌了手腳,當時軍令部次長不思調集援軍,反而越過第六戰區,電告集團軍司令,下達七十三軍後撤、放棄石門之命令。由於七十三軍正與日軍全線激戰,根本無法脫離接觸,為了挽救整個七十三軍,暫五師師長彭士量挺身而出,自告奮勇接下掩護全軍撤退的重任。
正當日軍攻入城北七十三軍指揮部所在地時,彭士量將軍率警衛連衝殺,找到了被打散的軍長,請命讓暫五師堅守石門、掩護軍部率大軍西撤突圍。此後,彭士量親督一線指揮,暫五師與日軍激戰,陣地上屍體枕藉,但暫五師無一人屈服於敵。
彭士量將軍
彭士量將軍
15日天剛明,敵人幾度攻城均被暫五師擊退,暫五師雖然萬分困難,但浴血奮戰,使石門屹立無恙。此時彭士量他們已連續苦戰了八晝夜,部隊傷亡過半,下午三時許,幾處城垣忽被突破,暫五師 餘下的官兵繼續在城內與敵展開殘酷的肉搏戰,彭士量身先士卒,街、巷、民房皆成廝殺戰場。
當掩護七十三軍撤退任務完成後,暫五師於15日黃昏奉命撤出石門,但此時日軍已在澧水對岸布陣封鎖。暫五師在渡河時立即遭到圍擊,彭士量師長親自指揮殘部,奮力衝突,不幸在南岩門口被敵飛機機槍射中,壯烈殉職。據倖存的警衛人員報告,彭士量中彈倒地后,慨然嘆道:“大丈夫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死何憾焉!”身受重傷仍喊殺不絕,忠勇之氣感動在場的官兵,立誓要為彭士量報仇。暫五師從14日夜晚到15日黃昏激戰一天一夜,該師從師長到士兵幾乎全部陣亡,僅有極小部分強渡澧水突圍成功。
暫5師堅守石門八晝夜,以全師官兵幾近傷亡殆盡的代價,消耗了日軍大量兵力,拖延了日軍進攻常德的時間,使駐守臨澧、澧縣、桃源、常德的軍隊得以充分準備,為常德會戰贏得最終勝利。
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
彭士量將軍是一個愛國軍人,常年在外為國征戰,極少有時間回家盡孝,有機會回家探親也是一身戎裝,匆匆騎馬而回,又匆匆而去。自古忠孝兩難全,但是他還是抓住一切機會孝敬父母。
在武漢保衛戰中,彭士量因指揮有方、重創日寇受到宋慶齡女士的慰問。宋女士贈他一床蘇聯毛毯、一架德國造望遠鏡和一把繳獲的日本指揮刀。彭士量擔心家鄉的母親怕冷,將宋女生獎勵的蘇聯毛毯送回老家,給母親禦寒。他母親去世的時候,就是蓋著這床毛毯歸山的。 (其兒媳賓秀芝回憶彭士量)
彭士量犧牲前高呼“大丈夫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死何憾焉!”在收殮彭士量的遺體時,發現了遺囑兩份。
捨身取義,炮火中立遺囑
原來早在石門戰役剛剛打響后的11月12日,彭士量將軍就在硝煙與炮火中立下了遺囑。
其一:余獻身革命,念年於茲,早具犧牲決心,以報黨國。茲奉命守備石門,任務艱巨,當與我全體官兵,同抱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殲滅倭寇,以保國土。倘於此次戰役中,得以成仁則無遺憾,惟望我全體官兵,服從副師長指揮,繼續殺敵,達成任務。
抗戰軍人忠烈錄第一輯彭士量將軍部分
抗戰軍人忠烈錄第一輯彭士量將軍部分
其二:余廉潔自守,不事產業,望余妻刻苦自持,節儉以活,善待翁姑,撫育兒女,俾餘子女以教養成材,以繼余志,此囑。

家庭情況


父親:彭光譜(字清安),母親:馮氏。
兄:彭士趙,弟:彭士偉,姐妹四個:彭玉一、彭福二、彭靜松、彭肖松。
由於受兄長彭士量的影響,兩個堂弟彭士覺(字幀迪),彭士伸(字勛甫)相繼考入黃埔軍校,陸續參加了抗日戰爭。
妻:凌源清(結髮之妻)、王蘇政
彭以文(秋湖長女,1925年生),彭業裘(秋湖長子,1929年生,字子健),
彭紀德(秋湖次女,1936年生),彭紀俊(秋湖次子,1937年生),彭紀倫(秋湖三子,1942年生)
侄:彭業遠(字子洪),彭業億(字子銓)、彭業渠(字子鈞);
孫:彭果林、彭果克,彭凱,彭方、彭源;孫女:彭安玲、彭小娟、彭微。
曾孫:彭康定、彭登、彭康平、彭慧(女)、彭璆(女)、張獻、張帆(女)、劉雯(女)
彭士量家譜
彭士量家譜
遵照彭士量的遺囑,夫人凌源清帶著兒女回到烈士瀏陽老家,贍養老人、善待翁姑,含辛茹苦將兒女撫養成人,日子過得十分清貧,一生未再嫁,將兒子彭子健培養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人物紀念


忠烈祠
南嶽忠烈祠
南嶽忠烈祠
1944年5月8日蔣中正簽署渝字673號,批准彭士量、許國璋、孫明瑾等將 軍入祀首都忠烈祠
1944年5月14日,在常德會戰中犧牲的國民革命軍暫五師師長彭士量烈士遺體運至中山紀念堂,長沙市長王秉丞主祭,省府軍務處長溫靜祭奠。原上級傅正模、陳辭修(陳誠)都前來參加祭奠。家屬有其兄士趙,弟士偉,妻凌源清,子子健,女以文一同泣祭。出殯時民眾沿途拜祭,將其公葬於南嶽
文革中彭士量墓慘遭損毀,后修復。
1992年10月,為配合政府壽岳衡山規劃,彭士量墓由忠烈祠駕鶴峰壽苑遷移至忠烈祠東崗。2000年左右,在政府和親友的幫助下,其長子彭子健親自監工,再次將烈士墓修葺一新。
南嶽忠烈祠有烈士的紀念碑、遺書和墓地。台北忠烈祠有烈士的靈位、大幅照片和中英日三種文字的事迹介紹,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在緬懷他。
忠烈祠彭士量將軍牌位
忠烈祠彭士量將軍牌位
共和國紀念
彭士量烈士證與殉國處紀念碑
彭士量烈士證與殉國處紀念碑
1985年,其長子彭子健在湖南瀏陽,三子彭紀倫在四川資陽分 別為其申請烈士。最後四川的申請先得到批複。四川省人民政府經國家民政部批准,(1985)79號文正式同意追認為彭士量為革命烈士。
2009年9月5日,羅芳珪齊學啟、蕭山令、李必蕃、彭士量、呂旃蒙等國民黨抗日將領首次入駐湖南烈士公園紀念塔。是首批入駐湖南革命烈士紀念塔的國軍抗日將領。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2015年12月,抗日名將彭士量將軍殉國處紀念碑正式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