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宜會戰
抗日戰爭時期重大戰役
棗宜會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日本軍隊駐武漢的第11軍對中國第五戰區部隊發動的一場作戰,會戰以日軍佔領宜昌而結束。此次會戰,日軍雖佔領了宜昌,但未能擊潰第五戰區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創,傷亡1.1萬餘人。
在棗宜會戰中,國民黨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殉國。
武漢會戰後,日軍成功進佔武漢,但此時日軍已處於過度延伸狀態,其多數常備與A級後備師團,均已投入前線,猶未能摧毀我軍主力,且雖然精華區業已損失大半,重慶當局仍不準備接受日本的和談條件,日本發現他們陷入了他們一直想避免的持久戰深淵。
棗宜會戰
在決定了戰略構想后,一九三八年底日軍便開始進行兵力重整,即以大量新編成的獨立旅團與B級後備師團開入中國,同原本投入戰場的常備師團及A級後備(特設)師團進行換防。換防出來的部隊,或開回國內解除動員,或轉調關東軍對抗俄國的威脅。至一九四零年初,日軍在華(除東北)共部署達二十四個師團。二十一個獨立混成旅團與兩個騎兵旅團,地面部隊總數將近八十萬人。
這兵力數字非常龐大,駐軍開銷也令日本政府頗感壓力,可是佔領區太過廣大,以致日軍雖將駐軍化整為零,駐防於大量的班、排級據點,以求控制佔領區。甚至於一個師團只能保持一個大隊的機動兵力,可對佔領區的控制成效仍舊不怎麼樣。國、共雙方的敵後游擊軍不但活得好好的,還有心情互相"磨擦"。
抗日愛國名將張自忠
更惡劣的情況是日本本土的經濟問題,一九三七年初,日本才剛通過了一個以美。俄為假想敵的海、陸軍整建計劃,總額達二十四億日元,可才開始執行。中日戰爭爆發,戰費消耗龐大,同時擴軍仍得進行,因此,日本央行的黃金準備急速消耗,至一九三八年底,日本央行手上的黃金庫存(價值僅十三億五千萬元)已消耗三分之二以上,即使如此,當年度為了進行武漢會戰,日本陸軍仍必須延緩整建計劃的執行,才能挪出足夠的預算應付戰費。
日軍部署
在武漢會戰後,日本陸軍的整建計劃又做了修改,從最初版本的 戰時四十個師團到一九三八年初的五十五個師團,到一九三八年底,則是目標一九四二年之前完成戰時六十五個師團與陸軍航空隊一百六十四個中隊的整備工作。為了生產並儲備足夠的裝備、彈藥、整建計劃所需的經費自是節節高升,僅一九三九年的擴軍預算便需十八億日元,日本的財政已經到了臨界點。
事實上,日本也積極的想從中國脫身,可其和談條件超出國民政府的底線甚遠,想在此一方面達成突破的幾率並不高;另一方面,日本雖在華北與華中試圖扶植附庸政府,"以華制華",以幫助日軍削弱重慶國民政府的影響力,但由於效果都不怎麼樣,即使一九三九年扶植建立了汪精衛政權。
第十一軍整個一九三九年的戰果僅是差強人意,且整體上日軍兵力不敷分配,就算是第十一軍各師團也負有佔領任務,要發動攻勢就得大幅抽調守備兵力,在無兵接防的前提下,攻勢自是不可能持續,換言之,要以大攻勢削弱我軍,日本人就得大幅增兵,否則能打的就是局部(且不深入的)攻勢而已。
日本第十一軍司令岡村寧次中將也體認到這一點,他在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提出的報告中便認定了外交或小攻勢是不可能有用的,必須大幅增兵採取大攻勢,可此時日本陸軍正忙著生錢去擴軍,根本無法增兵前線。事實上,自武漢會戰後日軍的"守備化",就是為了省錢以支撐建軍計劃,在華日軍地面部隊自武漢會戰後的高峰約八十五萬人,至此時已減少約五萬人之多。常備師團或A級後備師團(四聯隊)滿編約兩萬兩千人,新調入的守備師團(三聯隊)僅約一萬五千人,而一個獨立混成旅團則僅約六千人。岡村的想法雖然正確,上頭自是不可能接受,而且,還在考慮進一步裁減在華日軍到四十萬的地步。
不過,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中國方面所發動的冬季攻勢和對南寧崑崙關的反攻,給予日軍極大打擊,這些攻勢讓日軍高層發現一九三九年的戰鬥根本沒傷到我方多少,於是終於勉強同意在華日軍兵力不宜過度縮減,且同意增援兩個常備師團,以便於一九四零年對我發動較大規模的攻勢,最終的在華兵力目標為至一九四零年底縮減至七十四萬人即可。一九四零年春,日本第十一軍開始籌備針對我第五戰區的大攻勢,此一計劃獲得日本大本營及"支那派遣軍"的全力支持。
(1940年4-6月)
第11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
第3師團山脅正隆
步兵第5旅團(步兵第6、第68聯隊)步兵第29旅團(步兵第18、第34聯隊)
騎兵第3聯隊 野炮兵第3聯隊 工兵第3聯隊 輜重兵第3聯隊
第13師團田中靜一
步兵第103旅團(步兵第104、第65聯隊)步兵第26旅團(步兵第116、第58聯隊)
騎兵第17大隊 山炮兵第19聯隊 工兵第13聯隊 輜重兵第13聯隊
第39師團村上啟作
第39步兵團(步兵第231、第232、第233聯隊)
搜索第39聯隊 野炮兵第39聯隊 工兵第39聯隊 輜重兵第39聯隊
池田支隊(以第6師團3個步兵大隊及1個山炮兵大隊為基幹,支隊長為步兵第11旅團長池田直三)
,到后一併指揮石本支隊)石本支隊〔以第40師團4個步兵大隊(5月初又增加1個大隊)及1個山炮大隊為基幹,支隊長為第40步兵團長石本貞直〕
小川支隊(以第34師團2個步兵大隊為基幹,支隊長為第216聯隊長小川權之助)
吉田支隊(以1個步兵大隊及重炮、高射炮聯隊等為基幹,支隊長為吉田炮兵大佐,平野大隊(獨立第63大隊,屬獨立混成第14旅團,古東大隊(獨立步兵第61大隊,屬獨立混成第14旅團,佐澤大隊(獨立步兵第62大隊,屬獨立混成第14旅團,)
田中大隊(步兵第215聯隊第1大隊,屬第33師團,臨時混成第101旅團(旅團長為第27步兵旅團長松山佑,在漢口附近擔任警戒)
軍直部隊:
戰車團(第7、第13聯隊)野戰重炮兵第6旅團
松井支隊(以第22師團3個步兵大隊、1個炮兵大隊為基幹,支隊長為第22步兵旅團長松井貫一,協同部隊:
第3飛行團 海軍第1遣華艦隊 海軍第2聯合航空隊·1
(1940年4月)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總兵力:約50個師(約35萬人)
左集團軍(第2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30軍、68軍)
第33軍池峰城第27師黃樵松第30師張華棠第31師乜子彬獨立第44旅吳鵬舉
第68軍劉汝明第119師田溫其第143師李曾志獨立第27旅
鄂豫邊游擊總指揮鮑剛
中央集團軍(第11集團軍)總司令黃琪翔(84軍、92軍)
第39軍劉和鼎第56師厲鼎璋
第84軍莫樹傑第173師鍾毅第174師張光煒第189師凌壓西
右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37軍、55軍、77軍)
第33集團軍張自忠
第59軍黃維綱第38師李九思第180師劉振三騎兵第9師張德順獨立第13旅姚景川
第55軍曹福林第29師許文耀第74師馬貫一(代理師長)
第29集團軍總司令王纘緒(44軍、67軍)
第44軍廖震第149師王澤浚第150師楊勤安
第67軍許紹宗第161師官焱森第162師余念慈
長江上游江防司令部總司令郭懺
第26軍蕭之楚第32師王修身第41師丁治磐第44師陳永
第75軍周碞第6師張琪第13師方靖預備第4師傅正模
第94軍郭懺(兼)第55師李及蘭第121師牟庭芳第185師方天
江防要塞司令曾川鼎
第128師王勁哉
鄂中游擊縱隊曹勖
第31集團軍總司令湯恩伯(44軍、67軍)
第13軍張軫第89師張雪中第101師吳紹周第193師賴汝雄
第85軍王仲廉第4師石覺第23師李楚瀛第91師王毓文
第22集團軍總司令孫震(41軍、45軍)
第41軍孫震(兼)第122師王志遠第123師曾憲棟第124師曾蘇元
第45軍陳鼎勛第125師王仕俊第127師陳離
第21集團軍(大別山游擊軍)總司令李仙洲
第92軍李仙洲(兼)第21師侯鏡如第142師傅立平暫編第14師廖運澤
赴前線的日軍
日軍認為,中國第五戰區包圍著武漢的部隊約有50個師,其主力部署於鄂西北的漢水(其上游亦稱襄河)兩岸地區,進攻宜昌,可給第五戰區以沉重打擊。而且,宜昌又是進入四川的門戶,距中國戰時軍事、政治領導中樞重慶只有480公里,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攻克宜昌,可給重慶及西南大後方以巨大威脅,有利於推進政治謀略。但攻克宜昌后是否保持對宜昌的長期佔領,事先未作出決定。
為求達成上述任務,第11軍決心將其所屬7個師團、4個旅團88個大隊盡量調用。7個師團、4個旅團分別為第3、第46、第40、第33、第34、第13、第39師團,第14旅團、第18旅團、臨時混成第101旅團及野戰重炮兵第6旅團。其中4個師團和1個旅團在江南,3個師團和2個旅團及炮兵旅團在江北。各以小部兵力留置現地擔任守備,儘可能多抽出主力投入進攻作戰。“中國派遣軍”也從長江下游第13軍所屬的第15、第22師團各抽調1個支隊(相當於團)共7個大隊配屬給第11軍。此外,還有第3飛行團、海軍“中國方面艦隊”第1遣華艦隊及第2聯合航空隊協同作戰。參戰兵力48個大隊近11萬人。這樣,棗宜會戰就成了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在正面戰場所發動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戰鬥。
前線的中國軍隊爬山越嶺迂迴作戰
棗宜會戰
1940年6月17日,中國軍隊一度克複宜昌
這一電令明確要求第五戰區不要消極待敵,而應以一部積極行動,爭取先機,襲擾日軍後方,牽制與破壞日軍西進;而置主力於襄河以東至大洪山一帶,伺機殲擊西進或東退之日軍主力。這也就是中國軍隊的戰役指導方針。
第五戰區根據軍事委員會指示制定作戰計劃,決心以一部取廣正面,分路挺進日軍後方,積極施行擾襲,主力適宜控制於後方,相機先發制人,於棗陽以東或荊(門)、當(陽)以南地區與日軍決戰。具體部署是:江防軍司令郭懺指揮第26、第75、第94軍,第128師和第6、第7游擊縱隊,依託襄河、東荊河右岸陣地,極力拒止日軍渡河,消耗日軍兵力,與右集團協力,在荊、當東南地區與日軍決戰。右集團總司令張自忠指揮第29集團軍、第33集團軍、第55軍,以一部固守襄河兩岸陣地,鞏固大洪山南側各隘路口,以主力控制於長壽店以北,伺機擊破進犯日軍。中央集團總司令黃琪翔指揮第11集團軍、第45軍、第127師和第1游擊縱隊,在高城至隨縣以西阻擊日軍;不得已時轉移至唐縣、環潭間,與預備兵團協同,從兩翼包圍、擊破日軍。左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指揮第2集團軍及鄂東遊擊隊等部,對信陽行牽制攻擊,並準備以有力部隊向襄花路作戰。機動兵團總司令湯恩伯指揮第31集團軍,集結於棗陽東北地區待機。預備兵團總司令孫震指揮第22集團軍,暫位置於雙溝。第21集團軍兼大別山游擊軍總司令李品仙指揮所部對沿江日軍據點和交通線進行襲擊,並以有力部隊對平漢路南段攻擊,威脅日軍後方。
第九十二軍軍長李仙洲在前線指揮戰鬥
但各路日軍突破第五戰區第一線陣地後進展迅速,以每天30至40公里的速度向前突進。5月7日,第3師團佔領唐河,第13師團北進至王集,第39師團進抵隨陽店,對棗陽構成合圍之勢。但各路日軍之間空隙較大,守軍逐次抵抗后,在日軍包圍圈尚未合攏時及時轉向外線。只有第84軍第173師在棗陽附近掩護主力轉移,撤退不及,遭日軍圍攻,損失較大,師長鍾毅陣亡。5月8日,日軍佔領棗陽,宣稱漢水左(東)岸作戰之目的已經完成,其實並未實現捕捉第五戰區主力的企圖。事實上,五戰區已經在日軍四周集中了二十三個師的兵力,準備強行決戰。
軍事委員會判斷日軍必將向原陣地退卻,主要退路只有襄花路,而該路雨後車輛不能運動,因而命令第五戰區各部隊應乘日軍態勢不利、補給缺乏、退卻困難之機,以全力將其捕捉、殲滅於戰場附近,爾後向應城、花園之線追擊。第五戰區隨即部署對日軍的反攻。五月八日夜,日軍的雙鉗即將會師,很明顯的,除了重創我八十四軍外無其它重大戰果可言,但是日本第十一軍仍下達命令,命前線各師團在抵達唐河-白河一線后反轉回原駐地,準備執行漢水西岸的包圍戰,也就在同時。一個是晚上八點,一個是晚上十一點。重慶向五戰區下達了總攻令,此時,第三十一集團軍的六個師在北,於南陽地區急速南下,第三十三集團軍的五個師在南,四十五軍及九十四軍尾追日軍的五個師在東南,幾乎已包圍日軍。一場激戰就此展開。
正準備撤退的日軍,最先於十日與自南方迫進的第三十三集團軍主力發生接觸,日軍發現此現象后,便認定是擊破我軍的好機,當即命第十三。三十九師團與池田支隊南下,對三十三集團軍進行猛擊,而以第三師團掩護其北翼。五月十二日,全面激戰爆發,日軍以兩個師團猛擊我三十三集團軍的五個師,我軍立陷苦戰,由於中國軍隊保密意識不強,軍事委員會與第五戰區間往來電報均為日軍截獲;日軍還從張自忠向蔣介石報告有關所率5個師行動的電報中了解到第33集團軍的具體位置。於是園部和一郎決定:集中第13、第39師團的兵力,沿漢水東岸南下,反擊張自忠集團軍,令在新野以南的第3師團撤至棗陽附近,掩護後方。日本情報部門還根據電台聯絡呼號及電波方向早就測知第33集團軍總司令部電台的向外聯絡情況和位置。這次了解到張自忠總司令部在宜城東北約10公里一帶地方,日軍便在航空兵配合下向這一地區合圍。15日夜,日軍第39師團從方家集、南營向南瓜店逼進,16日拂曉完成對第33集團軍總司令部的戰術包圍。在炮火支援下,四面圍攻。守軍第74師英勇抗擊,並不斷實施反衝擊,激戰至下午,特務營亦參加了戰鬥。此時日軍進攻部隊已達5000餘人,集中炮火和兵力,向守軍的最後陣地發起總攻,並有20多架飛機助戰。張自忠多處負傷,仍鎮定指揮。第74師與特務營彈儘力孤,傷亡殆盡。張自忠胸部又負重傷,壯烈殉國。而當日,日軍第十三師團也擊破我第三十三集團軍主力,南線包圍圈已經突破,日軍隨即調整兵力,向棗陽集中。
在北面,第31集團軍等六個軍17個師從東、南、北3個方向向被圍的日軍第3師團展開進攻,並將其分割。日軍第3師團攜帶糧彈不多,兵站線已被切斷,情況危急。其第29旅團向師團求援的電報中說:“敵之戰鬥意志極其旺盛。按目前情況看,平安返回甚難,望乞增援一個大隊。”可此時日軍尚未徹底摧毀南線我軍,情況非常紊亂,此時日軍的選擇只有兩條,或命第三師團單獨撤退,或令其固守待援。調南線部隊於擊破我軍后再北進解圍,但日軍在衡量第三師團狀況后,決定採行前案,並安排了一個更大的陷阱,即命令該師團往東南方棗陽方向轉移,誘我窮追,自十六日至十八日,日軍第三師團邊打邊退,我軍雖然窮追不捨,但在缺乏打擊火力之下,仍未能痛擊該部,終使之脫圍而去,該師團在十八日晚間於棗陽東北方完成攻勢準備,此時,擊破三十三集團軍后調頭北上的第十三、三十九師團也推進到棗陽一線,完成展開。
日軍第三師團的後退拉近了南北兩股日軍的距離,使之加速會師,我軍不疑有詐,窮追至棗陽一線,日軍第13、第39師團在宜城東北地區反撲得逞后再度乘機北上,與集結在棗陽地區的第3師團會合,五月十九日晨,日軍以三師團並列,發起全面攻勢,壓迫我軍背唐河決戰,我軍各師僅一上午便力不能支,七十五軍為敵重創,其它各部亦頗有傷亡。見狀至此,五戰區急忙下令各軍撤退。日軍跟蹤追擊。21日,第3師團進至鄧縣,第13師團進至老河口以東,第39師團進至樊城。同日凌晨,第39師團在偷渡白河時遭西岸中國軍隊猛烈射擊,聯隊長神崎哲次郎等300多人斃命。當日晚,第11軍下令各師團停止追擊,襄河以東棗陽地區作戰至此結束。
日軍第11軍在漢水(襄河)以東作戰中損失嚴重,作戰時間20多天,超過預想時間一倍以上,官兵十分疲憊。停止追擊后,迅速收縮部隊,至棗陽附近進行休整,但並未立即撤回原防,而是就是否按原計劃執行漢水以西的宜昌作戰任務進行討論。多數指揮官認為:如放棄原計劃而反轉,就意味著第一階段作戰遭到了挫折和失敗,將會失掉該軍統帥的權威和天皇的信任,因而不必顧慮部隊的疲勞和減員,繼續執行第二階段作戰計劃。以6個汽車中隊緊急調運1000多噸軍需品到前線。
向漢水西岸炮轟一個半小時,然後從宜城以北的王集強渡漢水。同日24時,第3師團在襄陽東南也開始渡河。兩師團均未受到強烈抵抗,於拂曉前渡河完畢。第11軍命令第40師團留置大洪山進行“掃蕩”,保障後方,另以小川支隊和倉橋支隊擔任流動兵站的警戒。
中國方面估計日軍不會進攻宜昌,即使其有一部向襄河以西進攻,也只是佯動,因而在第一階段作戰時將擔任河西守備的第33集團軍和江防軍主力大部調往河東,以致河西兵力空虛,根本沒有研究在河西作戰的計劃,不僅遠安、南漳等縣沒有設防,宜昌的防禦兵力也很少。及至發現日軍西渡漢水后,。左兵團(襄河以東)由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第2、第22、第31集團軍和第68軍,攻擊襄花路、京鍾路及漢宜路日軍後方,斷其補給聯絡,並以有力部隊向襄陽、宜城間攻擊渡河日軍,策應右兵團作戰;右兵團由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陳誠指揮第33、第29集團軍和江防軍,以確保宜昌為主要任務。同時還決定第75、第94軍火速從漢水以東趕回漢水以西歸還江防軍建制,正在四川整訓的第18軍緊急船運到宜昌擔任守備。
但渡河日軍乘虛而入,推進很快。日軍當晚即突破第四十一軍防線,次日便進入襄陽,兩個師團隨即並列向南攻擊前進,進入我三十三集團軍背後,壓迫我軍調轉正面。由向東改為向北抵抗,我軍倉促間陷入混亂,日軍趁機猛擊之,將三十三集團軍各部予以各各擊破。軍委會見戰況緊急,急令第三十一集團軍率五個軍南進追擊,希望能牽制日軍的行動,但戰果不大。3日,突破中國第33集團軍防禦后,第3師團佔領南漳,第39師團佔領宜城。4日夜,日軍第13師團、池田支隊、漢水支隊又從鍾祥以南的舊口、沙洋附近強渡漢水,與第3、第39師團對荊門、當陽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依情況向荊門、仙居之線轉移,對東北構成正面,與江防軍協同作戰;江防軍以一部在漢水以西拒止從舊口以南渡河的日軍,以有力部隊控制於當陽附近主陣地,與第33集團軍協同,待日軍深入后給予側擊;命第29集團軍向鍾祥出擊,切斷日軍後方交通。
佔領沙市、荊州,爾後沿宜沙公路從東南面逼近宜昌。9日,日軍第3、第39師團從東北面,第13師團從南面圍攻當陽。激戰一天,守軍被擊退。10日,日軍向宜昌發起進攻。中國第18軍兩天前才到達宜昌,倉促部署防禦,以第18師守城,以第199師配置於外圍。日軍以3個師團的兵力連續攻擊,以戰車部隊突進,以上百架飛機瘋狂掃射。守軍兵力單薄,不敵日軍的猛烈攻勢。守軍撤往附近山區。
日軍對佔領宜昌后是否要予以確保,事先並沒有明確規定。按照武漢會戰後大本營所確定的一般方針,每次作戰,即使是經大本營批准的超越作戰控制區域的作戰,也只是給中國軍隊一次沉重打擊,摧毀中國的抗戰意志,並不是要擴大佔領區。因此,第11軍在佔領宜昌的當天就指示各師團:“已達到此次作戰目的,現決定立即整理部隊,準備爾後之機動。”隨後又命令各部隊摧毀宜昌的軍事設施,將無法攜帶的繳獲物資予以銷毀或拋進長江,準備返回。6月15日22時,正式下達了撤回漢水東岸的命令,規定第3、第39師團先行撤到當陽、荊門一線,佔領陣地,防止中國軍隊截擊和襲擊,掩護第13師團撤退後再依次交替回撤。第13師團撤出宜昌的時間從16日午夜開始。這樣,日軍佔領宜昌4天以後又陸續撤出。第13師團排在最後,於6月17日凌晨1時開始回撤,當天上午7時撤到宜昌以東約10公里的土門埡。中國軍隊則乘日軍撤退時,沿途予以反擊。第18軍尾追第13師團,於17日晨收復宜昌。
本次會戰中,在第11軍發出撤退命令的前後,日本方面從前線司令官們到大本營,對是否要確保佔領宜昌又進行了激烈的爭論。當時,納粹德國正向西歐大舉進攻。湊巧的是,恰在6月12日日軍佔領宜昌的同一天,德軍佔領巴黎,世界形勢正發生著劇烈動蕩。在這種形勢下,日本軍政當局更迫切希望儘快解決中國問題,以便騰出手來參與世界範圍的角逐。日軍統帥部和“中國派遣軍”中的許多人主張:確保對宜昌的佔領,可給重慶蔣政權以更大的威脅,有利於推進政治謀略,從而也就有利於及早解決中國問題,戰略價值極大。此一看法亦打動了天皇,使之於六月十五日的御前會議上詢問陸軍;是否可確保宜昌? 有了"天皇聖喻"的撐腰,日本陸軍高層當即堅定了長期佔領宜昌的決心,。於是,日軍參謀本部於6月16日發出暫時確保宜昌的命令,期限暫定為1個月。這一命令經過“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第11軍轉達到各師團的時候,走在最後的第13師團已撤出宜昌52公里,於是第13師團在第3師團一部配合下,調轉頭來再次向宜昌突進,衝破中國軍隊的阻擊,於6月17日下午重新佔領宜昌。
7月1日,日軍大本營為彌補第11軍擴大佔領區后兵力之不足,將駐在黑龍江省佳木斯的第4師團從關東軍序列中調出,列入第11軍,並於7月13日下達了長期確保宜昌的命令,將武漢方面的作戰地區規定為安慶、信陽、宜昌、岳陽、南昌之間。第11軍命令第13師團佔領宜昌,第4師團駐防安陸,獨立混成第18旅團擔任當陽東西一帶警戒,其餘部隊均返回原防地。
中國軍隊在日軍重占宜昌後繼續對宜昌日軍及其後方聯絡線進行反擊。訓令:“茲為應付國際變化,保持國軍戰力,俾利整訓之目的,第五戰區應即停止對宜昌攻擊……”〔8〕此後,雙方軍隊在宜昌、當陽、江陵、荊門、鍾祥、隨縣、信陽外圍之線形成對峙。國民政府為拱衛重慶、屏障四川,重設第六戰區(1939年10月第一次長沙會戰後曾設第六戰區,1940年4月撤銷),以陳誠兼任司令長官,所轄部隊有第33集團軍、第29集團軍、江防軍、第18軍等,防區為鄂西、湖北、湘西、川東等地。棗、宜會戰區就此結束。
再一次的,日軍顯示了他們的戰力遠勝當時的國府軍,按第十一軍的戰報顯示,該會戰日軍傷亡僅約7000人,與之相較,我軍承認的戰損為:陣亡36983人,失蹤23000人,負傷50509人,如換算傷亡比率,日軍投入56個大隊,傷亡約佔有效作戰兵力的12.5%,可我軍投入之兵力約54個師,概約38萬人,傷亡高達總兵力29%,或是,有效作戰兵力的45%!---毫無疑問,我軍戰敗!經此一役,第五戰區主力元氣大傷,且重要性急速下降,直到抗戰結束都沒有恢復,換言之,日軍的企圖達成了。但是,第五戰區的作戰計劃基本上並無問題,會戰開始前,中國方面及時發現日軍企圖,正確判斷日軍進攻方向,採取了相應部署,準備在平漢路武勝關、廣水段先發制敵,襲擾日軍後方,威脅武漢,對日軍進行戰役偵察,破壞其企圖。此計劃雖好,但未能實現。會戰第一階段(襄東作戰)以一部抗擊日軍,主力及時轉移外線,控制於日軍側翼機動位置,使日軍在襄東平原地區包圍合擊中國軍隊的企圖落空,並乘日軍返轉之機,適時反攻,造成對日軍第3師團的反包圍。日軍在100多架飛機、200輛戰車掩護下,突圍而出;在3天的圍攻中,裝備較差的中國軍隊給予第3師團以嚴重殺傷,挫折了其銳氣。在南線,第33集團軍截擊日軍的部署也是對的,但兵力不厚,通信聯絡失密,致遭日軍第13、第39師團的反撲,損失較大,總司令張自忠壯烈犧牲。他的精忠報國之志,足以引為全民族的驕傲,並永垂青史。總之,中國方面對第一階段作戰的判斷和部署大體是正確的,從戰場形勢看,並未完全受制於日軍,還保持著一定的主動性。問題出在對我方部隊戰力估計的過高,,而實情是我軍極度缺乏重裝備。我軍至少有三個軍為敵重創,但日軍只擄獲山/野炮二十三門!只能靠人力硬攻,打擊力嚴重不足,以致再次上演雖已對敵(第三師團)包圍攻擊,卻無法將之全殲或重創的一幕。
第二階段的作戰卻完全陷於被動。會戰一開始,即使日軍以一部西渡漢水,也僅是佯動,因而在全戰役計劃中根本未考慮河西作戰,將河西主力放膽調到河東,連宜昌也無兵守備。第一階段作戰後,日軍又從長江下游第13軍調運3個步兵大隊、1個山炮大隊以加強第11軍,並以6個汽車中隊向前線運送大批作戰物資,中國方面竟未發現,仍然處於麻痹狀態,仍在等待日軍自行東返。日軍經過整補,突然轉而向西,長驅直入。軍事委員會和第五戰區措手不及,倉猝調整部署,全盤頓時錯亂,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防禦,戰略重鎮宜昌的陷落自不可免。這對爾後的抗戰,在軍事上和心理上更增加了困難。這完全是統帥機關對日軍戰略和戰役企圖判斷錯誤所造成。如能在全戰役計劃中顧及日軍西犯的可能,控制較強的戰役預備隊;退一步講,如能在第一階段作戰結束到日軍西渡漢水的10天空隙時間內判明日軍動向,調整部署於先,當仍可保持一定的主動性,給日軍以更大打擊,而減少己方的損失。
各戰區之間以及戰區內各部隊之間缺乏積極主動的策應,也是導致此次會戰失利的重要原因(這一弊病在歷次會戰中反覆出現)。日軍為遂行此次會戰,從長江以南和長江下游抽調了大批部隊,也就是說,從第九、第三戰區當面抽走了大批部隊,這使日軍在其佔領區內本來就很分散、薄弱的守備力量更加分散,更加薄弱。第九、第三戰區如能乘此機會向當面日軍發起強有力的攻勢,必能收到較冬季攻勢更大的戰果,威脅日軍後方,給第五戰區以有力的策應。但第九、第三戰區雖有所行動,卻遠不夠積極、有力。予以一大打擊……第九戰區應乘虛蹈隙,進襲當面之敵,使第五戰區作戰容易……第三戰區應加強沿江兵力,積極邀擊敵艦,截斷長江。”這一命令也未得到認真執行。同樣,在第五戰區內,軍事委員會和第五戰區也曾要求第21、第29、第31各集團軍先發制敵,進攻日軍後方,威脅漢口,確實截斷平漢線,但這些訓令發出后多未付諸實施,軍事委員會和戰區也未嚴格督查,因循了事。
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集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當時中國軍隊的第33集團軍只有張自忠兩個團駐守襄河西岸。張自忠作為集團軍總司令,本來可以不必親自率領部隊出擊作戰,但他不顧部下的再三勸阻,堅持由副總司令留守, 5月6日晚致書副總司令兼77軍軍長馮治安一函:
“仰之吾弟如晤:因為戰區全面戰爭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后,如能與38師,179師取得聯絡,即率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若與179師,38師取不上聯絡,即帶馬師之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他自己親自率領2000多人渡河作戰。
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張自忠率2000多人東渡襄河后,一路奮勇進攻,將日軍第13師攔腰斬斷。日軍隨後以優勢兵力對張自忠所部實施包圍夾攻。張自忠毫不畏縮,指揮部隊向人數比他們多出一倍半的敵人衝殺10多次。日軍傷亡慘重。
率部北進。在日軍集結重兵南下時,我方主力本應暫時規避,尋機集中力量分別圍殲來犯之敵。但是,蔣介石被日方的假情報迷惑,錯誤判斷形勢,下令第五戰區部隊同時圍殲南北兩路日軍。雖然張自忠在河東的部隊只有五個師二萬餘人,兵力僅及對方一半,但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他立即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部署。然而不幸的是,張自忠的電報密碼被日軍截獲破譯,他的軍事部署已完全被敵方掌握。日軍當即調集兩個師團另加四個大隊奔襲而來。14日,雙方發生遭遇戰。
15日,張自忠率領的1500餘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圍在南瓜店以北的溝沿里村。當日上午,日軍發動進攻。敵我力量極其懸殊,戰鬥異常慘烈。至下午三時,張自忠身邊士兵已大部陣亡,他本人也被炮彈炸傷右腿。此時,他已撤至杏仁山,與剩下的十幾名衛士奮勇抵抗,竟將蜂擁而至的日軍阻於山下達兩個多小時。激戰到16日佛曉,張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中國軍隊的陣地發起猛攻。一晝夜發動9次衝鋒。張自忠所部傷亡人員急劇上升,戰況空前激烈。
一直疾呼督戰,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到下午2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衛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身邊只剩下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8人。
不久,大群日兵已衝到面前。根據日方資料,日軍第四隊一等兵藤岡是第一個衝到近前的。突然,從血泊中站起來一個身材高大的軍官,他那威嚴的目光竟然使藤岡立即止步,驚愕地愣在那裡。沖在後面的第三中隊長堂野隨即開槍,子彈打中了那軍官的頭部,但他仍然沒有倒下!清醒過來的藤岡端起刺刀,拚盡全身力氣猛然刺去,那軍官的高大身軀終於轟然倒地。這時是1940年5月16日下午4時。
張自忠戰死後,日本人發現張將軍遺體,審認無訛,一起膜拜,用上好木盛殮,並豎木牌。並全軍向他行禮,甚至在他的遺體運回後方之時,日軍收到消息便下令停止空軍的空襲一日,避免傷到張自忠的忠骸。可見,張自忠將軍在對日抗戰所展現軍人武德,連當時崇尚軍國主義的日軍都為之感動。
當天深夜,日軍設在漢口的廣播電台中斷正常廣播,插播了張自忠陣亡的消息,並稱:“我皇軍第三十九師團官兵在荒涼的戰場上,對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將,奉上了最虔誠的崇敬的默禱,並將遺骸莊重收殮入棺,擬用專機運送漢口。”
日軍對張自忠將軍表現了極大的崇敬,由軍醫用酒精仔細清洗遺體,並包紮好傷口,鄭重裝殮,放進趕製的棺材里。此棺被葬於一處山坡上,並立墓碑,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
事隔十六年之後,1956年岡村寧次在日本東京與來訪的何應欽曾談到了張自忠之死,岡村寧次說:“我們成了冤家對頭,不過這種冤家對頭其妙無比。您也許知道,我以前在北平認識了張自忠司令官,而在進攻漢口之後,不幸得很,我們在漢水(即襄河)東岸之戰兩相對峙下來。那個時候戰事爆發,張先生勇往直前,揮兵渡河,進入我方陣地,惟遇我方因戰略關係向前進擊,他竟沖至我軍後面戰死。他之死令我感慨無量,因我本身也隨時有陣亡的危險。”舉國同悲 十萬百姓送英靈 蔣介石驚聞張自忠殉國,立即下令第5戰區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一百多名優秀將士,搶回張將軍的屍骨,經檢視,張自忠身有八處傷口,其中炮彈傷二處,刺刀傷一處,槍彈傷五處。當靈柩經過宜昌時,全市下半旗,民眾前往弔祭者超過十萬人。全城籠罩在悲壯肅穆的氣氛中。敵機在上空盤旋吼叫,卻無一人躲避,無一人逃散。1940年5月28日晨,當靈柩運至重慶朝天門碼頭,蔣介石、馮玉祥等政府軍政要員臂綴黑紗,肅立碼頭迎靈,並登輪繞棺致哀。蔣介石在船上“撫棺大慟”,令在場者無不動容。
蔣介石親自扶靈執紼,再拾級而上,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國民政府發布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將張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並列首位。28日下午,蔣介石與軍政要員和各界群眾在儲奇門為張自忠舉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儀式。氣氛莊嚴,極盡哀榮。蔣介石親自主祭,同時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名義通電全軍,表彰了張自忠一生的勛績。隨後,國民政府在重慶北碚雨台山為張自忠舉行下葬儀式。蔣介石題詞“勛烈常昭”,李宗仁題詞“英風不泯”,馮玉祥題詞“藎忱不死”。據史沫特萊記載,蔣介石的辦公桌從此擺上了張自忠的遺像。
張自忠殉國時,年僅49歲,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聞耗悲痛絕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后建有張自忠將軍陵園和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和生平事迹陳列館。周恩來曾親自寫下文章稱讚張自忠“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1982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張自忠為革命烈士。隨後,北京、天津、上海、武漢均恢復設立張自忠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屬於反法西斯陣營的五十多個國家中,張自忠是陣亡將士中軍銜最高的將領——第33集團軍上將總司令。張自忠不愧為“抗戰軍人之魂”!
張自忠雖死,但他活在當時中國人民心中,且將永遠銘刻在中國人民心中,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