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
袍
袍,漢字常用字,讀作páo。
基本含義是指直腰身、過膝的中式外衣。一般有襯裡。是中國傳統服裝——漢服的重要品種,男女皆可穿用。
包含袍的成語有黃袍加身、冠袍帶履。
袍 páo ㄆㄠˊ
● ● 中式長衣:~子。長~。旗~。棉~。皮~。同~(舊時軍人相稱)。~澤(“袍”和“澤”均為古代衣服,后以此稱軍隊中的同事,如“~~之誼”、“~~故舊”)。
● ● 衣服的前襟:“反袂拭面,涕沾~”。
◎ 袍 páo
〈名〉
● ● 有夾層、中著棉絮的長衣 [Chinese-style robe or gown]
衣敝縕袍。——《論語》。按,衣有箸者,今之綿衣,或曰箸以亂麻曰袍。
纊為繭,縕為袍。——《禮記•玉藻》
● ● 又如:袍子
● ● 中式長衣的通稱。其形制不分上衣下裳。本為閑居之服,漢以後用作朝服 [robe;gown]。如:長袍;旗袍;袍帶(錦袍腰帶。古代君王和貴官的常服);袍褂(袍服和外褂。清代官服的主要組成部分)
● ● 外衣 [jacket;outer garment]
袍者,表衣之通稱。——《正字通》
● ● 戰袍 [war-gown]。如:袍鎧(戰袍與護身鐵甲);袍甲(戰袍和鎧甲);袍仗(戰袍和兵器。借指軍容);袍袴(戰袍,袴靴。軍戎之服。亦指穿著軍服的人);袍襖(袍和襖。古代軍戎服飾。指比鎧甲輕便的戰袍和戰襖)
● ● 衣的前襟 [the front part of a Chinese garment]。如:袍襟(衣襟)
【申集下】【衣字部】袍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5
《唐韻》薄褎切《集韻》《韻會》蒲褎切,音軳。《廣韻》長襦也。《釋名》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內衣也。婦人以絳作衣裳,上下連,四起施緣,亦曰袍,義亦然也。《後漢·輿服志》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
又《爾雅·釋言》襺也。《禮·玉藻》纊為襺,縕為袍。《論語》衣敝縕袍。
又衣前襟。《公羊傳·哀十四年》反袂拭面涕沾袍。
又《禮·喪大記》袍必有表。《注》褻衣。
又《韻補》蒲侯切,叶音抔。《詩·秦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
又《集韻》薄報切,音暴。《類篇》同袌。
傳統服裝
簡介
中國《詩經》、《國語》中已出現袍的名稱。在東周時期的墓葬品中,袍為直襟直統式,交領,右衽,長袖施緣,下擺長大,束腰帶,與深衣有相似之處。《禮記》解釋,袍有襯絮,絮分新纊、舊縕,“纊為襺(繭)、縕為袍”,可見當時的袍是有襯絮的綿袍。大約自漢代開始,[纊]為用新的蠶絲作內夾層[縕]是用舊的亂麻或者舊蠶絲作的內夾層。隋唐時期,袍服盛行。其中交領大袖直裰式袍服傳入日本,促進了和服的發展。隨著歷史的演進,袍成為中華民族廣為穿用的傳統服裝之一,至今在民間和東南亞地區仍有沿用。
分類
袍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服裝之一,分為龍袍、官袍、民袍等。
①龍袍 皇帝專用的袍。又稱龍袞。因袍上綉龍紋而得名。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唐高祖武德年間令臣民不得僭服黃色,黃色的袍遂為王室專用之服,自此歷代沿襲為制度。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兵變稱帝,於是龍袍別稱黃袍。龍袍上的各種龍章圖案,歷代有所變化。龍數一般為9條:前後身各3條,左右肩各1條,襟里藏1條,於是正背各顯5條,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龍袍還綉“水腳”(下擺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圖案),隱喻山河統一。
②官袍
文武官員用作公服、朝服的袍。以一定顏色或圖案表明官位等級。東漢永平二年(公元59)開始將袍定製為朝服,以所佩印綬為主要官品標識。自此,官袍成為封建社會中的權位象徵。武則天當政時頒命服綉袍,文官綉禽、武官綉獸,是補服的起源。宋代官袍袖子肥大,明確規定飾襕、佩綬、圍鞓等。元代官袍多以羅為面料,並以花紋大小表示級別。明代洪武年間創立區別文武官員等的補子制度,稱作補服;親貴大臣袍服,按照品位還有鬥牛服、飛魚服、蟒衣(后稱蟒袍)、麒麟袍等,分別刺繡相應的形狀似龍的圖案。明代官袍款式特點是在兩側袍衩處加幅稱襬(擺)。清代官袍一般與馬褂(即馬蹄袖外褂)配套穿用;外穿而不配馬褂的禮服袍必須臨時裝馬蹄袖(俗稱龍吞口);作為行裝的袍稱行袍,其右側襟裁短一尺以便乘騎,故又稱缺襟袍。清室官員常服袍的款式為四開衩。蟒袍沿用至清代又稱花衣,應用較廣,規定繁瑣,由服色、蟒數、緯帽上的頂珠花翎、外褂上的方圓補子等組成等級森嚴的制度。
③民袍
民間用於日常生活的袍。因製作簡單,穿用方便,所以逐漸取代深衣,在民間普遍穿用。周代和秦漢士人、庶民的袍,受經濟條件限制,衣料粗糙。唐代以來,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和民族服飾的交流,特別是元代蒙古袍服、清代滿族袍服的傳入,民袍在款式造型上有過長擺和短擺、交領和圓領、右衽和左衽、大袖和小袖及半袖等多種變化。當代旗袍和中國少數民族服裝中的袍,正是民袍發展變化的結果。
袍
常用片語
1. 袍服páofú
[robe;gown] 袍子。古代常用作官服。亦為長袍的通稱。
2. 袍哥páogē
[a reactionary gang in south-west China before liberation] 舊時西南各省的一種反動幫會的成員,也指這種反動幫會組織。
3. 袍笏páohù
[official clothing and tablet held before the breast by officials when received in audience by the emperor] 古代官員上朝時穿的官服和手拿的笏板。
4. 袍笏登場páohù-dēngchǎng
[taking position of power,as in a dress rehearsal;dress up and go on stage—said of a puppet upon his take-over] 袍,古代官服;笏,古代大臣上朝所執手板。袍笏登場,就是扮演大臣的演員登台演戲,現在常用來比喻壞人上台,有貶義;或比喻新官上任,有諷刺意。
袍笏登場也等閑。——清·趙翼《甌北詩鈔》
5. 袍澤páozé
[fellow officers] “袍”與“澤”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稱。長袍與內衣;後來稱軍隊中的同事。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詩經·秦風·無衣》
袍澤之誼
袍澤故舊
6. 袍罩兒páozhàor
[robe] 套在袍子外面的大褂;罩袍。
7. 袍子páozi
(1) [robe]∶同“袍”
(2) [habit]∶表示或標誌某一行業、等級或職務的裝束。
僧侶的袍子
旗袍、袍澤、袍子、鶴袍、豸袍、綈袍、袍鞾、袍界、宮袍、同袍
同袍同澤、黃袍加身、冠袍帶履
long gown, robe, clo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