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是一個具有70多年歷史的糧食作物育種科研單位。

簡介


她的前身是1932年創建的中央農業實驗所稻作系、麥作系和雜糧系。1935年更名為稻麥改進所。1959年改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蘇分院糧食作物系。1978年改為現名。該所現有科技人員40人,其中20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研究員8名,副研究員14名)。全所有博士4人,碩士8人,在讀博士和碩士各4人。科技人員中有3人被列為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先後有3人獲國家和省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6人在國內外學術團體兼職。該所設有水稻小麥玉米甘薯品種資源5個研究室。其主要任務是與省內各農區所分工協作,面向江蘇省及周圍適宜生態地區,開展優質、高產、多抗水稻、小麥、玉米甘薯新品種(新組合)選育和稻麥品種資源的鑒定、保存、利用及創新研究,其中稻麥育種為該所重點學科,雜種優勢利用為育種研究的主要方向,在水稻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研究方面居國際先進水平。

獲得成績


該所創建以來,共育成水稻、小麥、玉米和甘薯品種200多個。大部分品種曾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為江蘇及周圍省份乃至全國的糧食生產作出了重大貢獻。秈稻品種“南京11”聞名世界,迄今仍被用作高產育種的雜交親本;粳稻品種“南粳34”、“南粳35”和“紫金糯”等曾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近年來育成的雜交粳稻“泗優422”,小麥品種“寧麥8號”、“寧麥9號”、“寧麥10號”;玉米品種“蘇玉5號”、甘薯品種“蘇薯5號”、“蘇渝303”等,正在生產上推廣應用。1978年全國第一次科學大會以來,該所共承擔並完成部、省以上研究課題200多項;獲得部、省級以上科研成果72項,其中國家級8項、部級19項、省級45項;發表論文870餘篇,其中學術論文220餘篇;主編學術著作40餘部。“七五”和“八五”期間,該所均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業科研開發綜合實力“百強研究所”。改革開放以來,糧食作物研究所緊密結合生產實際,以市場為導向,培育符合生產需要的新品種、新組合。近年來在優質米選育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育成了南京16號、粵優938、南粳38、39、40、41、蘇滬香粳、“86優8號”等優質秈、粳稻新品種(組合)正在大面積推廣應用。在兩系法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研究方面獲得重大突破,育成了優質、高產亞種間雜稻新組合“兩優培九”和“65396”。其中組合“兩優培九”已在全國13個省累計種植300萬公頃,單產比同熟期的“汕優63”增加1500千克/公頃,已於2000年4月通過江蘇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兩優培九”,2003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65396”株型緊湊、光合效率高,全生育期日產量達到100千克/公頃以上,1999年在雲南省永勝縣創造了17,000千克/公頃的超高產記錄,被譽為“超級稻”;白皮小麥新品系“寧麥資18”和“寧92-47”,紫糯玉米“江南花糯”以及甘薯新品系“寧97-5”等均顯示出較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