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蘆頭村
西蘆頭村
1978年,糧食畝產300餘公斤。 1957年,人均糧食250公斤。 1975年,人均糧食370公斤,全村收入10萬餘元。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侯姓建村。當時此地有東西走向的一片蘆葦地,因建村於蘆葦地西端,故命村名西蘆頭。后臧姓由戴家村遷來,高姓由矮槐樹村遷來,江姓由江家村遷來,周姓由南野夼村遷來,其後劉、王、宮等姓相繼遷入。
全村轄區面積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水果、乾果等。 2002年,全村有196戶,515人。有侯、臧、高、江、宮、王、周、於、賈、肖、姜、劉、徐、呂等14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江姓。
1941年本村解放。
1943年秋日軍進村,燒死村民1人,搶去騾子1頭。
1979年村址由公路南搬遷到公路以北。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80餘公斤。合作化時期,常年糧食畝產230公斤左右。1978年,糧食畝產300餘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420餘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82公斤,總產27.8萬公斤。 1978年,栽植蘋果樹10公頃。因管理不善,果樹長勢不佳,1997年全部刨掉。后又發展果樹2.7公頃。2000年,蘋果總產量5萬餘公斤,收入8萬餘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370.6萬元,其中農業299.6萬元,畜牧養殖業20萬元,林業1萬元,其它50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後,村裡只有十幾名婦女加工網扣。1962年,大隊成立起小型麵粉廠。改革開放以來,本村先後建立數個石材加工點。1999年,村民臧洪華建起個體石子廠。2000年,江德慶建個體油坊。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0人,收入31.6萬元,其中工業30萬元,建築業1.6萬元。
第三產業1982年,村集體辦起了供銷社代銷店,后又相繼辦起了小商店、電氣焊部、機械修理部。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40人,收入133.4萬元,其中運輸業130.4萬元,商飲業2萬元,服務業1萬元。
文教科技解放前,本村有1所初小,教師1人,學生不足20名。1976年,本村與周圍3個村在野夼廟建起了聯村小學,校舍11間,教師3人,學生70餘名,教學設施逐步配套。解放前,本村只有江召坤大學畢業。自建國至2002年,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8名。村“兩委”重視科技教育,經常聘請專家技術人員到村講課,傳授農業科技知識,組織人員到外地參觀學習。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80公斤左右,多數人過著半糠菜半糧的生活。建國后,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5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370公斤,全村收入10萬餘元。2002年,村有各種運輸車輛131輛,摩托車35輛,電話93部,彩電130台,冰箱37台。村莊建設建國前,本村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多是小草房。1979年,村搬遷到公路以北的小山坡上,建起了寬敞明亮的新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初期的5平方米,擴大到20平方米。原村址變成了果園,新村址綠蔭成行,街道平整,被省評為村鎮建設文明村。集體福利20世紀70年代初,村裡建起合作醫療站,對村民實行優惠治療。后購置電影放映機,經常為村民免費放電影。1981年,村集體投資3萬餘元,用上電網供電。1985年,集體投資4萬餘元,安裝上自來水。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臧有在小侯家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后又有多人入黨。1944年4月,成立黨支部,江德玉任黨支部書記。黨支部成立后,開展了反特、反奸、反惡霸鬥爭,組織起支前隊伍,隨軍參加了淮海等重大戰役。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江德玉、臧洪軍、江忠寶、江忠海、侯風敏、周殿慶、江忠國。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40名。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4月,成立村政府,臧元芹任村長。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臧義、臧洪軍、侯鳳敏、高兆顯、江忠國、江忠信。1999年5月起,江忠國復任村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