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毛癬菌

紅色毛癬菌

紅色毛癬菌是毛癬菌屬下的一個種。是一種人源的皮癬菌,引起常見的皮膚淺部真菌病,如手癬、足癬、頭癬等。感染皮膚和甲,很少累及鬍鬚、頭髮或頭皮。是引致東南亞地區及澳洲北部的原住民體癬的真菌,且隨著越戰的發展,由返回國家的軍人及難民被帶至世界各地。現時世界各地大部份皮癬的病源多是由紅色毛癬菌引致的。局部性的皮癬,可用止癢殺菌的藥物塗擦患處。

定義


紅色毛癬菌
紅色毛癬菌
紅色毛癬菌是毛癬菌屬。紅色毛癬菌是引致東南亞地區及澳洲北部的原住民體癬的真菌。

分類


域:真核域(Eukaryota)
亞門:盤菌亞門(Pezizomycotina)
綱:(Eurotiomycetes)
屬:毛癬菌屬‎(Trichophyton)
學名:Trichophyton rubrum
傳統鑒別主要依據生理生化等方法,但紅色毛癬菌的菌落產紅現象受培養基類型、pH、培養溫度等因素的影響,我們應用PCR方法,以微小衛星DNA引物,對這2種癬菌的基因組DNA進行擴增,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把它們區分開來。

曾用名


紅色癬菌(T.rubidium)、A毛癬菌或B毛癬菌(T.A hodges或T.B hodges)、紅色表皮癬菌(Epidermaphyton rubrum)、鮭肉色表皮癬菌(Epidermaphyton salmoneum) 。

鑒別依據


生理生化等方法,但紅色毛癬菌的菌落產紅現象受培養基類型、pH、培養溫度等因素的影響,應用PCR方法,以微小衛星DNA引物,對這兩種癬菌的基因組DNA進行擴增,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把它們區分開來。

材料與方法


實驗菌株:本研究採用紅色毛癬菌臨床分離株23株。紅色毛癬菌中11株來自上海地區,3株來自徐州地區,8株來自重慶地區,1株來自廣州地區,表型中羊毛型、絨毛型16株,粉末、溝紋型6株,顆粒型1株;所有菌株均經上海長征醫院真菌室作形態學及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尿素瓊脂培養基鑒定。
主要試劑:DNA抽提緩衝液按文獻配製,氯化苄為上海試劑三廠產品,TaqDNA聚合酶、PCR反應緩衝液、dNTPs為日本Takara公司產品。
DNA製備:實驗菌株於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PDA)平皿上28℃培養2周,無菌牙籤刮取菌絲體,採用氯化苄法提取基因組DNA。
PCR擴增:以寡核苷酸重複序列(GACA)4、(GTG)5及M13中心序列(5′-GAGGGTGGCGGTTCT-3′)等3種引物,對抽提的基因組DNA進行擴增。PCR反應體積20μL,其中包括:2μL10×PCR反應緩衝液(其中含Mg?2mmol/L),1μLdNTPs(2.5mmol/L),2μL引物(10μmol/L),1μLDNA模板(50ng/μL),1UrTaqDNA聚合酶(5U/μL)。反應條件:①(GACA)4:起始變性94℃5min;94℃1min,退火47℃1min,延伸72℃1min,38個循環;72℃延伸5min。②M13中心序列及(GTG)5:起始變性94℃5min;94℃1min,退火50℃1min,延伸72℃80s,35個循環;72℃延伸6min。產物於1.2%瓊脂糖凝膠電泳3V/cm,1.5h,紫外燈下照相記錄。

結果


在電泳凝膠上,可觀察到3種引物擴增下紅色毛癬菌呈現不同的帶型。在(GACA)4作引物時,紅色毛癬菌的主要擴增條帶有3條,大小約1100bp、950bp、600bp左右,特徵主條帶為950bp、1050bp2條。特徵條帶的差距相當明顯、直觀。
培養菌株93株(陽性率88.57%),其中犬小孢子菌90株(占培養菌株的96.77%),紅色毛癬菌、石膏樣小孢子菌、白念珠菌各1株(各佔1.08%)。
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犬小孢子菌、絮狀表皮癬菌的MIC值分別為0.0002%~0.0008%、0.0008%
常見細菌
地衣芽胞桿菌
大腸桿菌O157:H7
短桿菌
須癬毛癬菌
唾液鏈球菌
白色假絲酵母菌
奈瑟氏菌
血鏈球菌
粘性放線菌
淋病奈瑟菌
砂眼衣原體
酪酸梭菌
陰道桿菌
耐輻射球菌
糞鏈球菌
中介鏈球菌
拉曼乳桿菌
詹氏乳桿菌
嗜酸乳桿菌
比菲德氏菌
志賀氏菌
沙門氏菌
保加利亞乳桿菌
蠟樣芽孢桿菌
鼠李糖乳桿菌
肺炎球菌
幽門螺桿菌
韋榮球菌
牙齦卟啉單胞菌
齒垢密螺旋體
雙歧桿菌
乳酸桿菌
腸球菌
綠膿桿菌
變形桿菌
類白喉桿菌
卡他球菌
恥垢桿菌
微生態學
微生態系統
痤瘡丙酸桿菌
糠秕馬拉色菌
阿米巴原蟲
表皮葡萄球菌
白色念珠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
鏈球菌
斷髮癬菌
大腸桿菌
脆弱擬桿菌
流感桿菌

致病性


感染皮膚和甲,很少累及鬍鬚、頭髮或頭皮。全球範圍內皮膚真菌感染患者中最常分離到該真菌。足和甲是最常見的感染部位。

生長速度


生長速度較慢,14天內成熟。

菌落形態


正面呈顆粒狀或絨毛狀,白色到淺黃色。背面呈深紅色或略帶紫色,偶爾可呈褐色、橘黃色或無色。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或玉米葡萄糖瓊脂,易產色素。

鏡下形態


有隔菌絲。小分生孢子[(2~3.5)um×(3~5.5)um]呈淚滴形,通常單個沿菌絲分佈[不同於須癬毛癬菌的成簇分佈大分生孢子[(4~8)μum×(40~60)μm]可大量、罕見或缺失,呈長形、較窄、薄壁,兩側壁平行(鉛筆形),含4~10個細胞。大分生孢子可直接在粗大菌絲末端形成,單個或成簇。典型特徵是小分生孢子可直接在大分生孢子上產生。關節分生孢子易從菌絲和大分生孢子產生。與絨毛狀形態菌落相比,顆粒狀培養物具有更多大分生孢子結構和更大、更圓的小分生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