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下劑

瀉下劑

瀉下藥為主要組成,具有通導大便,蕩滌實熱、排除積滯、攻逐水飲等作用,可以瀉下里實證的一類方劑。主要治療胃腸積滯,實熱內結,脘腹脹痛,或臟腑有寒凝積滯,或水飲內停引起的嚴重水腫,胸腹積水體質壯實者,或虛、實便秘。根據瀉下劑的不同作用,可分為寒下劑、溫下劑、潤下劑、逐水劑和攻補兼施劑(見下表)。

簡介


● 英文名稱:Formula for Purgation/Purgative Formula
● 又稱:攻下劑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方劑學

古籍摘選


● 凡臟腑有積聚,無問少長,須瀉則瀉。(《備急千金要方·卷一·服餌第八》)

名詞解釋


● 以瀉下藥為主配伍組成,具有通便、瀉熱、攻積、逐水等作用。治療里實證方劑的統稱。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瀉下劑是以通便、瀉熱、攻積、逐水等作用為主,治療里實證的方劑的統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實者,散而瀉之”為其立法依據,屬“八法”中的下法。

瀉下劑的功效與主治

● 根據所治里實證的證候表現不同,瀉下劑可分為寒下劑、溫下劑、潤下劑、攻補兼施劑及逐水劑五類。
● 寒下劑:具有瀉下、清熱的作用。適用於里熱實證。臨床表現多見大便秘結,腹痛拒按,潮熱,小便短赤,舌苔黃厚,脈象沉實等。
● 溫下劑:具有溫中散寒、攻下通便的作用。適用於里寒積滯實證。臨床表現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溫,甚或厥冷,舌苔白膩,脈弦緊為主。
● 潤下劑: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適用於腸燥津虧便秘或體虛便秘證。臨床表現可見大便乾結,小便短赤,面赤身熱,舌苔黃燥,或大便秘結,腰膝酸軟,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脈遲等。
● 攻補兼施劑:是瀉下藥與補益葯結合使用的方劑,適用於里實積滯而正氣內虛之證。臨床可見便秘腹滿,自利清水,神倦少氣,脈虛等,或燥屎不行,潮熱煩渴,舌紅苔少,脈細數等。
● 逐水劑:具有攻逐水飲的作用。適用於水飲壅盛於里的實證。臨床表現常見胸脅痛,二便不利,脈沉實等。

瀉下劑常用藥物及代表方劑

● 寒下劑:以大黃、芒硝等寒性瀉下藥為主,配伍清熱葯、行氣葯、逐水葯等。代表方有大承氣湯、大陷胸湯、大黃牡丹湯、薏苡附子敗醬散等。
● 溫下劑:以大黃、巴豆等瀉下藥為主,配伍溫里祛寒葯或補氣助陽葯。代表方有溫脾湯、大黃附子湯、三物備急丸等。
● 潤下劑:以麻子仁、杏仁、郁李仁等潤下藥為主組方,熱結便秘常配伍寒性瀉下藥和滋陰養血葯;體虛便秘多配伍溫腎補血藥和升舉陽氣葯。代表方有五仁丸、濟川煎、麻子仁丸等。
● 攻補兼施劑:以瀉下藥為主結合補益葯使用。常用藥物如大黃、芒硝與人蔘、當歸、生地、麥冬等。代表方有黃龍湯、增液承氣湯等。
● 逐水劑:以大戟、芫花、甘遂等峻下逐水葯為主組方,配伍行氣葯、益氣養胃藥、瀉下藥或滲濕利水葯等。代表方有十棗湯、舟車丸等。

瀉下劑使用注意事項

● 使用瀉下劑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 方中多有藥力迅猛之品,故應得效即止,切勿過量。
● 服藥期間,忌食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防止重傷胃氣。
● 表證未解,里未成實者,不宜單用瀉下劑。
● 年老體虛、病後傷津、亡血者,以及婦女胎前產後及月經期,均應慎用或禁用。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李飛。方劑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 [3] 李冀,連建偉。方劑學.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