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燈

安徽農村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走燈是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門類繁多,要隨村莊大小、人口多少、村民愛好而定。一般情況下,各村都有自己愛走的燈。陶辛走燈大體上可分做以下幾類:四門、七房、長村等村走的是“馬燈”;芮村、尹楊等村走的是“龍燈”;而沙墩、張社等村以走“羅漢燈”見長。此外,四門的四方村好玩“採茶燈”,五房村等小一些的村以走“旱地行舟燈”為主。

簡介


走燈是一種傳統民俗文化,在安徽農村是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通常是在年關,或在稻子收割了,油菜小麥都種下了,即農閑的時候舉行。

內容


走燈
走燈
每年到了農曆十一月中旬,各村都開始張羅起來,常常可見村頭燈火通明,鑼鼓喧天;進入村裡一看,只見人頭攢動,全村的人幾乎都在看走燈。此時的走燈叫“複習燈”,即處於反覆練習的階段,大約維持到大年三十。內行人都知道,走燈走得好與不好的關鍵是此階段。此時應注意兩點:一是選對人員,哪些人適合走燈,走什麼位置,人員之間如何配合等要處理好;二是跟師傅學技巧,走燈當然也有技巧、法則,如怎樣“套圈”,怎樣用腳等等,其中有不少技巧和法則。
大年初一不出燈,在村內做最後一次“綵排”走燈。到了這時,各個角色已經選定,位置已經站好,只等扮裝后再做一次訓練(綵排)。到了大年初二就要到各村玩燈去了,因此參加者都對自己說:“到了外面可要走好,要走的光彩,絕不能給本村丟臉!”大年初二那天,只等前場鑼鼓一響,后場鑼鼓喝著,隨機開始出燈。
馬燈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走燈,這也是它的主要部分。它由十六匹馬組成,即:頭匹馬——“報馬”、程進士——蓋保、李靖王、楊宗保穆桂英、楊六郎、楊滾、貂蟬呂布樊梨花薛仁貴趙子龍孔明黃忠張飛劉備。這十六匹馬組合在一起,一般要跑以下幾盞燈:
一、八盞燈,在場上套有八個大圈,這是最基本的燈。還有“蝦子戲水燈”、“雙破篾燈”等。
二、親嘴燈,此等又分為:四馬親嘴、八馬親嘴、羊逐角、梅花嘴等。
三、較為複雜的,如五朝門燈、雙旗燈、雙龍抱珠燈、穆桂英掛帥燈等。
第二部分應是馬燈的壓軸戲——“關羽掃場子”。此場燈由關羽與兩車站、兩丑角共同扮演。他們要在場上繞“8”字形,然後轉變成關羽拖刀——掃場子。關羽連著在走燈的場子上跑滿圈;一來表示此燈的激情依然未減,二來表示此燈到此收場圓滿結束。
“羅漢燈”由十八羅漢組成,具體分為兩童子羅漢、兩白衣羅漢、兩綠意羅漢、兩黃衣羅漢、四嫩衣羅漢,還有兩人是龍虎臉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