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黃湯《景岳全書》

六味地黃湯景岳全書

六味地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景岳全書》卷五十三。即《小兒葯證直訣》。具有滋陰補腎,腎陰虧虛之功效。主治肝腎陰虛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舌燥喉痛,虛火牙痛、牙漏、牙宣等證。

基本介紹


組成
熟地黃15g,山茱萸肉12g,山藥12g,丹皮10g,澤瀉10g,茯苓10g。
用法用量
葯6味,以適量水煎,湯成去渣,取汁溫服,日1劑,分2次服。
功用
滋陰補腎,腎陰虧虛。
主治
肝腎陰虛,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舌燥喉痛,虛火牙痛、牙漏、牙宣等證。
配伍特點
該方補瀉兼施,以補陰為主。
運用
症見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舌絳紅,少苔,脈細數。睡眠時牙齦出血,醒后血止,腰膝酸軟,頭暈耳鳴。浮腫,按之沒指,腰膝酸軟無力,小便黃而不利等。
加減化裁
論婦人經病,以補中益氣湯合六味地黃湯,加何首烏阿膠主之。
附註
馮老常用六味地黃湯治療黃褐斑、紅斑狼瘡、皮肌炎、斑禿等皮膚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馮老認為黃褐斑、紅斑狼瘡、皮肌炎、斑禿與腎陰虧虛有關,臨床實踐中用六味地黃湯辨證加減治療這三種皮膚病,均收到了很好的臨床療效。
重要文獻摘要
《弄丸心法》:“?六味地黃湯,論婦人經病,頭弦目脹,腰脅痛連小腹,四肢清冷,不思飲食,其脈肝腎大而無力,或沉而澀,脾脈浮弦而遲,命門脈浮大而散,其經來六七日淋瀝不止。此得之郁怒傷肝,勞倦傷脾,腎氣虛而脾氣陷也。以補中益氣湯合六味地黃湯,加何首烏、阿膠主之。”
陳修園醫學全書》:“六味地黃湯,熟地三錢,山藥三錢,山茱萸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三錢,丹皮三錢,加柏葉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
《沈氏女科輯要箋疏》:“六味地黃湯,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
《瘍科心得集 劉涓子鬼遺方》:“六味地黃湯,治舌燥喉痛,虛火牙痛、牙漏、牙宣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