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武陵鎮的結果 展開

武陵鎮

重慶市萬州區

武陵鎮,隸屬於重慶市萬州區,地處萬州區西南部,東與新鄉鎮隔江相望,南與忠縣石寶鎮相連,西與郭村鎮龍沙鎮接壤,北與瀼渡鎮相鄰,距萬州區政府駐地35.6千米, 區域總面積80.7平方千米。 

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陵鎮境域設武陵巡檢司;民國十六年(1927年),設武陵鎮。 截至2018年末,武陵鎮戶籍人口為34452人。 截至2020年6月,武陵鎮下轄4個社區、13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源陽社區源陽路136號。 

武陵鎮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山羊、肉牛、土雞為主;工業以建築建材、食品加工、船舶製造為主。 2018年,武陵鎮有工業企業3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個。

建置沿革


明洪武四年(1371年),設武陵巡檢司。明洪武六年(1373年),屬萬縣三真里。
清代,屬萬縣三二甲。
民國十六年(1927年),設武陵鎮,屬萬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屬萬縣武陵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萬縣第二區。
1992年10月,為地級萬縣市龍寶區武陵鎮。
1997年11月,為重慶市萬州區武陵鎮。
2004年8月,鹿井鄉及石橋鄉部分區域併入武陵鎮。
武陵鎮
武陵鎮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武陵鎮地勢略為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境內最高峰四方山脈位於鹿井村,海拔700米;最低點位於長江沿線,海拔175米。 
氣候
武陵鎮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8℃,1月平均氣溫11℃,極端最低氣溫-1℃(1972年1月16日);7月平均氣溫22℃,極端最高氣溫25℃(1983年7月8日);最低月均氣溫8.5℃(1972年12月);平均氣溫年較差20.5℃,最大日較差21℃(1973年7月22日);生長期年平均285天,無霜期年平均324天,最長達342天,最短為26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214.5小時;0℃以上持續期358天(一般為1月4日—12月27日);年平均降水量145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115天,最多達145天(1981年),最少98天(1978年);最大雨量1850毫米(1981年),最少雨量920毫米(1978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9月,7月最多。 
水文
武陵鎮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流域面積16.3平方千米;長江自禹安村南入境,由南而北,境內沿江水域16千米;石橋河長13千米,流域面積4.7平方千米,年均徑流量13.2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武陵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澇、低溫、地質滑坡等;旱災頻率集中在7—9月;洪澇災害多發生在4—10月,強降雨常伴隨風災、雷擊、滑坡;地質滑坡災害年均發生2次,主要發生在5—9月,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9年9月25日禹安村花獅子地區,涉及群眾45餘戶、150人。 
自然資源
武陵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河沙、卵石,其中河沙儲量3200萬立方米,卵石儲量400萬立方米;其它自然資源有豐富的水資源,常年蓄水量290萬立方米;有荷葉鐵線蕨、中華蚊母、水杉、楠木、樟木、疏花水柏枝和小靈貓、班靈狸、水獺、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雀鷹、普通鵟、紅隼、領頭號、斑頭鵂鶹、貓頭鷹、中華秋沙鴨、鴛鴦、大鯢等國家級保護珍稀動植物;有草地資源402萬平方米。 
武陵鎮
武陵鎮

經濟


綜述
2011年,武陵鎮財政總收入505.3萬元,比2010年增長54.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07.3萬元,比2010年增長81.4%;人均財政收入119元,比2010年增長54.3%。2011年,武陵鎮農民人均純收入7560元。 
2014年,武陵鎮完成生產總值57948萬元,同比增長15.4%;完成地方財政收入671.8萬元,同比增長13%;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9996元,同比增長13.6%。
2018年,武陵鎮有工業企業3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個。 
農業
2011年,武陵鎮有耕地面積4.1萬畝,人均0.9畝。2011年,武陵鎮農業總產值1.7億元,比2010年增長18.3%;農業增加值9600萬元,占生產總值的29.7%。武陵鎮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糧食總產量1.5萬噸,人均326.5千克,其中水稻0.9萬噸,小麥0.4萬噸,玉米0.2萬噸。武陵鎮主要經濟作物為青菜頭、蜜柚。2011年,武陵鎮青菜頭種植面積1.5萬畝,產量1.1萬噸;蜜柚種植面積5000畝,產量4500噸。武陵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山羊、肉牛、土雞為主。2011年,武陵鎮生豬飼養量4.5萬頭,年末存欄8700頭;羊飼養量2990隻,年末存欄1200隻;牛飼養量2500頭,年末存欄850頭,家禽年飼養量3.2萬羽。2011年,武陵鎮生產肉類2711噸;畜牧業總產值0.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4.1%。2011年,武陵鎮水果種植面積1.8萬畝,產量4500噸,主要品種有桂圓、蜜柚、塔羅科血橙。武陵鎮漁業以生態養殖白鰱、鯉魚為主。2011年,武陵鎮漁業總產值0.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1.2%。 
工業
武陵鎮工業以建築建材、食品加工、船舶製造為主。2011年,武陵鎮工業總產值1.8億元,比2010年增長11.3%,工業增加值0.2億元,比2010年增長36.7%,占生產總值的49%;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3億元,比2010年增長18.8%。 
商貿
2011年末,武陵鎮有商業網點520個,職工4800人。2011年,武陵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4億元,比2010年增長25.1%;有城鄉集貿市場3個,年成交額1.9億元,比2010年增長22.3%;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2億元,比2010年增長24.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完成2億元,比2010年增長3%。 
金融
2011年末,武陵鎮金融產業實現增加值1200萬元,比2010年增長18.3%;年末有3家銀行在境內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境內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為4.8億元,比2010年增長48.2%,人均儲蓄10665元;各項貸款餘額1390萬元,比2010年增長22.9%。 
武陵鎮
武陵鎮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武陵鎮有幼兒園11所,在園幼兒486人,專任教師21人;中心小學1所,完全小學2所,村小1所,在校生1444人,專任教師8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0%;高中1所,在校生2618人,專任教師16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0%;有各級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構16所。武陵鎮主要學校有萬州武陵中學。2011年,武陵鎮教育經費達1800萬元,比2010年增長15.0%;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000萬元。 
科技事業
2011年末,武陵鎮有科技人才273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75人,經營管理人才84人,技能人才9人,農村實用人才5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武陵鎮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7個,有文化專業戶9戶,有圖書室14個,藏書32340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540人,列入區級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的有60餘處。2011年末,武陵鎮有學校體育場4個,看台設座椅3000張;100.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80.0%。2011年末,武陵鎮有廣播電視站1個,有線電視用戶數為4000戶,入戶率30.8%;廣播村村通覆蓋率10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武陵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3個,其中門診部(所)2個;病床75張,固定資產總值1657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26名,其中執業醫師62人,執業助理醫師46人,註冊護士18人。2011年,武陵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5.75萬人次,住院手術320台次,出院病人4000人次。武陵鎮重點醫院有萬州區武陵鎮中心衛生院。2011年,武陵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224.3/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45.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4萬人,參合率95.2%;孕產婦死亡率6.29/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8.6‰、5.8‰、3.4‰。 
社會保障
2011年,武陵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278戶,人數560人,支出137.1萬元,比2010年下降0.3%,月人均197.8元,比2010年下降2.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32戶,人數1662人,支出154.6萬元,比2010年增長11.4%,月人均80.0元,比2010年增長20.0%;農村五保集中供養34人,支出19.5萬元,比2010年增長8.6%;農村五保分散供養58人,支出14.5萬元,比2010年增長7.9%;農村醫療救助27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765人次,共支出11.4萬元,比2010年增長112.5%;農村臨時救濟24人次,支出7.3萬元,比2010年增長12.5%;國家撫恤、補助優撫對象276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40.0萬元,比2010年增長11.0%;社會福利費46.9萬元,比2010年增長15.0%;有敬老院1家,床位51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32人;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606.0萬元,比2010年增長5.1%;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0.6萬人,參保率72.5%。 
武陵鎮
武陵鎮

交通運輸


2011年末,武陵鎮境內公路總長200千米;設有武陵鎮客運中心1個,為三級客運站,日均發車60班次,日均客運量1200餘人次。2011年,武陵鎮擁有貨運汽車32輛,107.6噸位;客運汽車26輛,494座位。

歷史文化


● 文物古迹
涪溪口遺址位於武陵鎮禹安村,下層遺跡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為萬州較早的古代文化遺存之一。發有用作貯藏的豎穴式燒土坑,出土遺物則較為豐富,有石器和陶器。石器均以河灘上的礫石打制或磨製而成。
麻柳沱遺址位於萬州區武陵鎮東北約4千米處,主要為新石器時代至戰國遺存。
武陵遺址群是武陵長江沿線,上游從禹安村起至下遊河溪口止這一段上考古發掘的古城遺址、墓群等歷史遺存和遺物的總稱,有廟梁墓群、下中遺址、武陵墓群、大丘坪墓群、麻柳沱遺址等,歷史跨度為舊石器至明清。武陵遺址群為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木櫪觀遺址位於武陵禹安村木櫪山。
● 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陵板凳龍起源於北宋,興於明末清初,流行於民國時期。板凳龍,是一種主要用板凳作為道具來進行表演的一種傳統藝術。板凳龍主要有兩種玩法,一是一條板凳供三人表演,二是多條板凳供多人表演。

風景名勝


武陵鎮境內主要景點有河溪口生態旅遊區、木櫪觀文化生態休閑區、 石橋水鄉濕地公園、四方山、禹安沱、二面岩等。
木櫪觀
木櫪觀為“四大天師”(張道陵、許遜、邱弘濟、葛洪)之一的許旌陽修道成仙之所。
河溪口
河溪口位於武陵鎮與瀼渡鎮交界處。
二面岩
二面岩地處武陵鎮下中村,是一條長約4千米的幽長溪谷。
四方山
四方山地處萬州武陵、郭村與忠縣野鶴、石寶四鎮交界處,遠觀山形呈較為規則的四方形而得名。
石橋水鄉濕地公園
石橋水鄉濕地公園位於武陵鎮石橋村石橋河畔,距萬州雙河口40分鐘車程。 該園佔地2500畝,觀花果園800畝,培育休閑濕地900畝。
禹安沱
禹安沱在武陵場上游三四千米處,它北起觀音岩腳,南至木櫪山麓,東南臨長江,西北依斗石盤、長岺崗及青山腳下的老鷹岩、貓鼻樑、鹿子岩、彭家岩等一片山崗,南北長約兩千米,東西寬近一千米。
武陵鎮
武陵鎮

地方特產


武陵鎮特產有武陵渾水粑,一項傳統小吃。

著名人物


甘寧,人稱錦帆俠,萬州武寧縣人(今武陵鎮境內),東吳戰將、西陵太守、折衝將軍。

榮譽稱號


2016年10月,武陵鎮入選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 
2020年7月29日,武陵鎮入選2019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
武陵鎮
武陵鎮

鄉鎮概況


武陵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北周皇帝(公元561年)設臨江縣,後為源陽縣,建德四年(公元575年)改為武陵縣,後幾經演變,鎮名沿襲至今,隨著三峽工程上馬,給武陵鎮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經過幾年辛苦建設,一座新興的移民小城鎮屹立於長江之濱北岸上。
沿江水域14公里,陸上連接萬忠公路,村級公路網路初步形成。全年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常年產糧4118噸,古文化遺產眾多,有較好的商貿基地,是連通忠、黔、萬的重要物資集散地。
全鎮幅員面積3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9509畝(田18646畝,土10863畝),林地12059畝,轄12個村,2個居委會,142個社,6321戶,總人口20576人,農業人口13940人,城鎮10426人,外來人口250人,城鎮規劃區面積2.5平方公里,建成城鎮區面積1.23平方公里,公用設施,水電氣齊全,6條街道。硬化5條,公路,廣播,電視,電話村村通,影視電話入產率35%,程式控制交換機、自來水廠、幸福院、文教衛生、公用設施、垃圾處理足以滿足城鎮發展的要求,城鎮發展戰略規劃已制定,工農業科技園區1個,用地160畝,引進資金6000萬元,舉辦4個工業企業,商業企業231個,從業人員3200人,經營收入1.60億元,年獲利稅434萬元,全鎮財政收入250萬元,人均純收入2600元,人均稅費負擔32元,各種公益事業迅猛發展,集鎮建設、產業調整、企業改制、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對外開放、投資環境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實現武陵鎮的長遠規劃打下了堅實基礎。

人口數據


2011年,武陵鎮總人口4594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816人,城鎮化率21.36%;總人口中,男性24015人,佔52.27%;女性21931人,佔47.73%;14歲以下10785人,佔23.47%;15—64歲31345人,佔68.22%;65歲以上3816人,佔8.31%;以漢族為主。2011年,武陵鎮人口出生率5.6‰,人口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長率-0.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69.3人。 
2017年末,武陵鎮常住人口為27235人。 
截至2018年末,武陵鎮戶籍人口為34452人。 

行政區劃


下中村
柳沱村
客群村
周家村
長青村
黃金村
茶地村
長傍村
向林村
禹安村
鳳安村
瓦屋村
椅城村
2011年,武陵鎮下轄源陽、椅城、鹿井、石橋4個社區,樂安、石橋、復龍、八羊、朝陽、鹿井、和平、長塝、紅谷、禹安、下中、黃金、客群13個行政村;下設10個居民小組、291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武陵鎮下轄4個社區、13個行政村:椅城社區、源陽社區、鹿井社區、石橋社區、客群村、黃金村、下中村、長榜村、禹安村、八羊村、朝陽村、和平村、紅谷村、鹿井村、復龍村、石橋村、樂安村, 鎮人民政府駐源陽社區源陽路136號。

黨政建設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精神,緊緊圍繞打造“工業鼎城、商貿鼎城、城市鼎城”的戰略目標,以創建和諧社區為突破點,帶動社區各項工作全面發展為目的,努力加強社區黨總支和社區居委會自身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社區基礎工作建設,不斷提升社區服務功能,為構建和諧平安的社區努力奮鬥。
二、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
2007年我們將針對本社區實情,結合社區的工作目標要求,成立社區“兩站”,既“社區工作站和社區服務站”。對社區工作人員進行合理分工,努力開創社區工作新局面。
1、在黨建方面,著重抓好支部工作,號召黨員爭做一件好事、實事。抓好黨課,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主題。觀看以黨性、黨風、黨紀教育為主要內容的電教片。
2、在計劃生育方面,重點抓好育齡婦女的管理和跟蹤服務工作,確保不出現計劃外懷孕。
3、在創建方面,抓好社區環境衛生,全力打造小街小巷的環境建設與硬化設施,爭取在08年完成3條小街小巷,為創建“和諧社區”而努力。
4、在綜治方面,保持原有的特色——無刑事案件社區。預防和減少各類治安事件的發生,進一步推進“平安社區”的建設,為社區居民營造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
5、在勞動保障方面,著重抓好社區下崗失業人員,城鎮新增工作人員及公益性崗位開發等工作,成立勞動保障服務平台。
6、在民政方面,切實做好轄區買斷人員、殘疾人、無業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推進社會保障的社會化管理。

鄉鎮任務


1、重點抓好老年人和殘疾人的服務,開展一些免費體檢、義診等服務,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等活動,改善鄰里之間的關係,增強鄰里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2、成立各類文體隊伍,與轄區單位抓好共建活動,調動社區居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3、利用社區辦公場所開展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特別是利用老黨員、老教師、離休老幹部組成文明教育宣傳員,文明新風倡導員、思想道德監督員、法律法規諮詢員、環境衛生監督員,配合家庭學校、社區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4、與社區內轄管單位和居民共同協調好三方的關係,確保各方面工作有利開展。
在2008年,社區最主要的任務就是關於迎賓9組的土地徵用、拆遷安撫的工作。根據城市建設規劃的需要,陽明路將延伸到金霞大道。為進一步規範土地徵用、房屋拆遷工作,推進城市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群眾切身利益,我社區根據區委、區政府有關精神,將對拆遷安撫工作組織會議,明確分工,包戶到人,成立了以燕明星主任為領頭羊的拆遷安撫工作領導小組,大力宣傳拆遷精神及安撫政策,並挨家挨戶進行入戶宣傳,將這次拆遷修路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做為宣傳的頭號精神,讓政策深入人心,讓居民搬遷放心,讓政府領導寬心,在配合區委、區政府的同時,為社區拆遷居民爭取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