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黎波里伯國

1109年建於地中海東部的國家

的黎波里伯國,The County of Tripoli,存在於1109年至1289年,建立在黎凡特(地中海東部沿海地區),大約是今天的敘利亞西部及黎巴嫩北部,1289年,的黎波里伯國被伊斯蘭馬木留克蘇丹嘉拉溫所消滅。

歷史沿革


1095年11月27日,教皇烏爾班二世號召教徒拿起武器,從異教徒手中奪回“主的墳墓”,說參加遠征的人可獲赦罪,戰死疆場可升入天堂。自此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始。
1099年,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
1109年,建立了十字軍國耶路撒冷王國和三個附屬小國:埃德薩伯國、的黎波里伯國、安條克公國,其中圖盧茲的波特蘭德在此建立的黎波里伯國。
十三世紀時,的黎波里伯爵同時也是安條克公國公爵,因此的黎波里伯國成為安條克公國的下轄地區。
同世紀中期,伯爵波希蒙德六世受到岳父亞美尼亞西里西亞的赫托姆一世影響,宣誓臣服於蒙古帝國,派兵支持蒙古人對周邊穆斯林地區的侵掠。為了報復的黎波里對蒙古人的援助,開羅的蘇丹嘉拉溫(Qalawun)率馬木留克大軍入侵併洗劫了的黎波里和安條克。從那時起到該世紀末,伊斯蘭國家逐漸收復了被十字軍奪去的領土。
的黎波里建國應追溯到圖盧茲的雷蒙德四世(Raymond of Toulouse),他參加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儘管雷蒙德是十字軍中最富有且軍力最強的貴族,卻沒能在東方斬獲任何領地。其他西歐領主分別佔據埃德薩、耶路撒冷和安條克並建立國家,雷蒙德卻僅從拜占庭帝國那裡佔領了極少的土地。極度渴望在聖地擁有一席之地的雷蒙德,把征服的目光投向的黎波里。
1103年,他著手準備攻打這個港口城市,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其中很多人是參加過1101年戰役的老兵。雷蒙德先在距的黎波里僅數里之遙的山脊上修建一座城堡,並將之命名為“朝聖者之巔(Mount Pilgrim)”。這座城堡被當地人稱為“聖吉爾斯城堡”。
從1103年到1289年,它一直都由十字軍掌控,這個時間比任何十字軍領地都長。然而即使有堅不可摧的要塞和訓練有素的士兵,攻城依然進展緩慢。直到1105年5月25日雷蒙德本人去世時,的黎波里仍未被攻克。雷蒙德的去世本可能造成整支圍城部隊的瓦解,但是的黎波里的富裕對於十字軍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使得他們並沒有撤圍,而是由雷蒙德的表親及戰友,塞爾達尼亞的威廉伯爵率領,繼續攻打城市。
但是情況很快發生了變化:雷蒙德的私生子波特蘭德在圖盧茲自封為攝政領主,率領一支裝備精良的軍隊和數目龐大的熱那亞船隊來到聖地。波特蘭德和威廉就軍隊的指揮權以及的黎波里的歸屬權產生爭執並且愈演愈烈。耶路撒冷的鮑德溫一世國王認為他們的內鬥不利於十字軍團結力量對抗穆斯林,於是出面調停。而耶路撒冷內部也分為兩派:鮑德溫國王支持波特蘭德,而加利利公爵坦克雷德支持威廉。最終雙方達成一項分治協議:威廉將得到的黎波里北部,並向坦克雷德效忠;波特蘭德得到北部並效忠於鮑德溫。爭端解決后,基督徒軍隊向的黎波里發動了總攻,守軍無法抵擋一支聯合起來的十字軍,於1109年7月12日投降。
的黎波里是最後一塊被十字軍奪取的領地,耶路撒冷王國從此控制了整個地中海東岸。分治協議很快變得有名無實:威廉死於一次被認為是謀殺的箭傷。波特蘭德由此成為整個的黎波里的主人,實現了他父親未完成的夙願。

領土


的黎波里伯國控制著南起貝魯特(Beirut),北至馬拉克利(Maraclea)的整條海岸線。伯國國力鼎盛時期,邊境曾一度深入內陸到達騎士堡(Krac des Chevaliers)。伯國分為數個獨立的領地,其中大多數都位於港口城市。對於這些領主來說,伯國維持著的黎波里附近的航線,並抵擋著東部芒特佛蘭德地區的敵人。伯爵把四分之一的土地送給了熱那亞人,以感謝他們軍事上的援助。他還把朱拜勒港贈予熱那亞海軍上將古列爾莫·安布里科(Guglielmo Embriaco),後者極其繼任者一直保持對伯國的忠誠,直到十三世紀末伯國內戰。

臣屬關係


鮑德溫一世對於的黎波里伯國的建立功不可沒,正是他力挺波特蘭德並協助後者組織力量突破了的黎波里的城防。可是,就像加利利公爵一樣,的黎波里伯爵保留獨立的行政權,只在名義上效忠耶路撒冷王國。國王“對伯國不享有任何土地所有權、立法權及任命權”。儘管如此,每逢危機來臨,王國都會出面援助的黎波里伯國,體現了兩國密不可分的政治聯盟關係。

軍事


的黎波里鄰近穆斯林國家且極為重要的地理位置,註定了它成為穆斯林覬覦的首要目標。1137年,伯國丟失了芒特佛蘭德地區。隨後,阿薩辛派在北邊的諾沙里山建立團體,使得的黎波里的邊境安全進一步惡化。為了對抗實力日益增強的穆斯林國家,伯國在1144年給予醫院騎士在領地內極大的權力,以換取他們的支持。醫院騎士成為的黎波里的重要防禦力量,他們駐防的騎士堡是伯國最宏偉的堡壘。十二世紀五十年代,聖殿騎士也在的黎波里境內取得一些領地。他們在塔突斯修築堡壘,增強了的黎波里的邊境防禦力量。

宗教


作為耶路撒冷王國的一部分,耶路撒冷的宗教特點也影響到了的黎波里。然而,的黎波里的教會更傾向了服從安條克主教(安提阿牧首)的管理。雖然羅馬教皇親下敕令讓的黎波里服從耶路撒冷主教(耶路撒冷牧首)的管轄,但他們拒絕這樣做。這一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的黎波里的龐斯伯爵與安條克之間緊密的政治聯盟。

戰爭


作為耶路撒冷王國的封臣,波特蘭德不可避免的被捲入基督徒與塞爾柱人的戰爭。1111年,奧坦塔什(Mawdud ibn Altuntash)率軍攻打十字軍佔領的安條克和埃德薩。波特蘭德和耶路撒冷國王疾馳向北防禦十字軍的領地。在夏薩之戰(Battle of Shaizar)中,坦克雷德和埃德薩伯爵也投入了戰鬥,十字軍最終打退塞爾柱人的進攻。
1119年,塞爾柱帝國再次兵臨安條克城下,取得了一連串勝利,尤其是在“血腥之戰”(Ager Sanguinis)中大敗安條克軍隊,使得安條克公國再也無法組織像樣的抵抗。得到消息后,的黎波里的龐斯伯爵和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二世迅速趕去增援。兩支軍隊在哈布(Hab)會師並和塞爾柱人展開決戰,伯爵和他的軍隊部署在聯軍右翼。戰況異常慘烈,但幸運的天平似乎倒向土耳其人那邊,許多十字軍戰士認為大勢已去,紛紛逃離戰場。但是龐斯殺入重圍找到了鮑德溫二世,他們重新聚集殘存的軍隊,成功地從戰場撤退。之後,由於不能徹底擊敗十字軍,穆斯林又一次從安條克撤軍。
1125年,伊斯蘭軍隊入侵埃德薩,包圍了阿塞士(Azaz)。龐斯伯爵陪同國王及埃德薩伯爵前往救援。聯軍將圍城的土耳其人引誘到戈壁平原,當穆斯林們意識到這是一個圈套時,聯軍已將他們包圍。經過一場漫長而血腥的廝殺,伊斯蘭軍隊被徹底擊潰。
內戰
阿方索·約當
1105年,雷蒙德四世逝世,他的合法子嗣阿方索·約當理應繼承的黎波里爵位(儘管當時的黎波里還未被攻克)。但是1109年,波特蘭德在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一世的支持下成為實際上的第一任的黎波里伯爵。十二世紀四十年代,阿芳送隨第二次十字軍來到聖地,意圖奪回屬於自己的爵位。1148年,阿芳索在巴勒斯坦離奇身亡,他的私生子波特蘭德(和上面的波特蘭德不是一個人)繼續奪取的黎波里的行動。
當時的的黎波里伯爵是第一任伯爵波特蘭德之孫雷蒙德二世。阿方索的私生子波特蘭德帶領一支由圖盧茲人組成的軍隊,向雷蒙德發起了挑戰。他指揮軍隊圍攻阿里瑪堡壘(Arimah),這座堡壘正在的黎波里通往托爾托薩(Tortosa)的必經之路上。雷蒙德不想和自己的親屬正面衝突,因此求助於穆斯林勢力——努爾丁和大馬士革的烏努爾,希望他們去攻擊波特蘭德。而僅在數月之前的大馬士革圍城戰中,這兩個人還是雷蒙德的敵人。穆斯林軍隊奪取了阿里瑪,波特蘭德也被俘虜並在監獄中度過了之後的十年。穆斯林摧毀了阿里瑪堡壘后才把該地區交還給了的黎波里伯國。
蓋伊二世
1275年至1277年,當時的伯爵波希蒙德七世年紀尚小,不足以主政,由托爾托薩的巴托洛米尤主教(Bishop Bartholomew)代理攝政。但是的黎波里的保羅主教(Bishop Paul)認為攝政之職應由自己擔任,因而心懷不滿。聖殿騎士團大團長博熱的威廉(William of Beaujeu)是保羅的盟友,支持保羅當政。當波希蒙德於1277年親自主政時,巴托洛米尤主教交給他的不僅是伯爵的權力,還有聖殿騎士的敵意。
而這僅僅是隨後一系列內鬥的開始。聖殿騎士想要推翻波希蒙德的統治,而由聖殿騎士團統治的黎波里。他們找來了曾經的朱拜勒領主蓋伊二世·安布里科(就是上文所說的熱那亞海軍上將的後裔)。蓋伊本是波希蒙德的封臣和朋友,但因為一些私人恩怨,兩人成了勢不兩立的敵人。大團長許諾支持蓋伊奪位,並提供軍事支持。波希蒙德得知此事後,決定先發制人,攻佔了的黎波里的聖殿騎士會堂,毀壞了他們領地內的財產,包括芒徹克的森林。聖殿騎士也展開報復,焚燒了博瓊(Botron),之後包圍了奈芬城堡(Nephin)。兩軍在博瓊附近相遇,有三十名聖殿騎士加入蓋伊這邊,不過雙方都未取得決定性的戰果。
戰爭進行到第二年,戰事波及到的黎波里周邊海域。聖殿騎士的帆船隊破壞了的黎波里的海上貿易。波希蒙德則出兵攻打聖殿騎士團在西頓(Sidon)的城堡。這場內戰最終終結於1282年:蓋伊與聖殿騎士計劃突襲的黎波里,他們本想以西班牙牧師雷德柯爾(Reddecoeur)的聖殿會堂為立足點,但到達之後卻發現雷德柯爾不在那裡。由於擔心有人向伯爵告發他們的行蹤,他們迅速逃至醫院騎士團那裡,但醫院騎士卻命令他們立刻投降。醫院騎士把俘虜轉交給了伯爵,波希蒙德毫不手軟,立刻處決了所有聖殿騎士。蓋伊的其他同黨被弄瞎雙眼。至於蓋伊本人,和他的一些兄弟子侄被關在奈芬城堡活活餓死。
對原住民的大屠殺
1152年,伯爵雷蒙德二世被阿薩辛暗殺。這時有記載的第一個針對非穆斯林的刺殺事件,伯爵的死造成了極為惡劣的負面影響:的黎波里的法蘭克人出於報復,大肆屠殺的黎波里非基督徒的原住民。這件事揭露了在國內潛在的種族主義傾向,殘酷的屠殺對於平息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間的緊張關係顯然毫無益處。
的黎波里的陷落
持續不斷的戰爭、各種物資的匱乏,再加上穆斯林軍隊無時無刻不對的黎波里虎視眈眈,伯國的實力大幅度削弱。到了十二世紀八十年代,十字軍只有兩處領地尚存:耶路撒冷王國的部分殘餘和的黎波里。當時埃及的蘇丹嘉拉溫決意把十字軍從中東徹底趕入大海,首個目標就是的黎波里。儘管雙方曾簽訂和平條約,但在1289年3月,嘉拉溫悍然出兵的黎波里。十字軍雖然拚死抵抗,仍舊無法改變淪陷的命運,的黎波里從此併入哈拉溫帝國的版圖。

歷代伯爵


圖盧茲的雷蒙德四世(1102 – 1105)
阿方索·約當(1105 – 1109)
威廉·約當(攝政)(1105 – 1109)
圖盧茲的波特蘭德(1109 – 1112)
的黎波里的龐斯伯爵(1112 – 1137)
的黎波里的雷蒙德二世(1137 – 1152)
的黎波里的雷蒙德三世(1152 – 1187)
的黎波里的雷蒙德四世(1187 – 1189)(安條克公爵波希蒙德三世之子)
安條克-的黎波里的波希蒙德四世(1189 – 1233),也是安條克公爵(1201 – 1216和1219 – 1233)
安條克-的黎波里的波希蒙德五世(1233 – 1252),也是安條克公爵
安條克-的黎波里的波希蒙德六世(1252 – 1275),也是安條克公爵(1252 – 1268)
安條克-的黎波里的波希蒙德七世(1275 – 1287)
的黎波里的盧西亞(1287 – 1289)
的黎波里陷落後
的黎波里的盧西亞(1289 – 1299)
圖契(Toucy)的菲利普(1299 – 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