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爪隼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黃爪隼(學名:Falco naumanni):體長29-32厘米,體重124-225克。雌雄鳥異色。雄鳥頭、頸和翅上覆羽鉛灰色;尾羽淡藍色,具寬闊黑色次端班和近白色端斑。雌鳥前額為污白色,具纖細的黑色羽干紋;眼上有一條白色眉紋;頭、頸、肩、背及翅上覆羽棕黃色或淡栗色,具9-10道黑色橫斑和寬的黑色次端斑及白色端斑。幼鳥和雌鳥相似,但上體縱紋和橫斑粗著,腰和尾上覆飛淡棕色;中央尾羽藍灰色,僅具寬闊的黑色次端斑;外側尾羽棕色,具黑褐色橫斑。虹膜暗褐色,嘴藍灰色,跗和趾淡黃色,爪淡白色。

黃爪隼棲息於曠野、荒漠草地、河谷疏林及准規帶。在天山地區甚至可以棲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性情極為活躍,大膽而嘈雜,多成對和成小群活動。以甲蟲等昆蟲為主食,也食鼠類,鼩鼱和小型鳥類。繁殖期為5-7月,通常每窩產卵4-5枚。分佈於北非、歐洲、中東、到中國的天山和阿爾泰山地區、西伯利亞面部和蒙古;越冬於非洲、伊朗、阿拉伯半島、印度和緬甸。

形態特徵


黃爪隼是小型猛禽。雄鳥前額、眼先棕黃色,頭頂、後頸、頸側、頭側為淡藍灰色,耳羽具棕黃色羽干紋。背、肩磚紅色或棕黃色,無斑;腰和尾上覆羽淡藍灰色,亦無斑紋;尾淡藍灰色,具一道寬闊的黑色次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翅上小覆羽、中覆羽磚紅色,外側羽緣藍灰色,大覆羽藍灰色,綴細窄的棕褐色羽緣;初級覆羽和小翼羽黑褐色;初級飛羽和外側次級飛羽黑褐色,內翈基部和羽緣污白色,綴有褐色斑紋。頦、喉粉紅白色或皮黃色,胸、腹和兩脅棕黃色或肉桂粉黃色,兩側具黑褐色圓形斑點;胸和腹中部幾乎無斑;覆腿羽淡棕色,肛區和尾下覆羽淡皮黃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純白色、或微沾淺棕黃色。
雌鳥前額為污白色,微綴纖細的黑色羽干紋;眼上有一條白色眉紋;頭頂、頭側、後頸、頸側、肩、背以及兩翅覆羽棕黃色或淡栗色,其中頭頂至後頸具黑褐色羽干紋;背和肩具黑褐色橫斑,腰和尾上覆羽淡藍色,具細而不甚明顯的灰褐色橫斑,尾淡栗色,具9-10條窄的黑色橫斑和寬的黑色次端斑及白色端斑;翅上初級覆羽和小翼羽黑褐色、綴棕色斑點,其餘翅上覆羽與背同色,為棕黃色或淡栗色,初級飛羽黑褐色,內翈具白色橫斑,外翈具淡褐色端緣;次級飛羽黑褐色,具棕色斑點和橫斑。頦、喉、頰白色,其餘下體肉桂皮黃色或淡棕黃色,胸具黑色縱紋,腹和兩脅具黑色點狀斑或矢狀斑,覆腿羽淡棕白色,具暗褐色纖細羽干紋,肛周和尾下覆羽淡黃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亦為淡黃白色,具黃褐色橫斑或斑點。
幼鳥和雌鳥相似,但上體縱紋和橫斑粗著,具淡棕白色羽緣;腰和尾上覆飛淡棕色,綴淡褐色橫斑;中央尾羽藍灰色,僅具寬闊的黑色次端斑;外側尾羽淡肉桂色功棕色,具黑褐色橫斑和寬闊的黑褐色次端斑,其餘似雌鳥。
虹膜暗褐色,嘴鉛藍灰色,基部淡黃色,蠟膜和眼周裸露皮膚橙黃色,腳趾黃色,爪粉黃色或蒼白色。
大小量度:體重♂124-225克,♀136-150克;體長♂284-340毫米,♀304-330毫米;嘴峰♂13-15毫米,♀12-16毫米;翅♂228-250毫米,♀242-257毫米;尾♂135-160毫米,♀146-157毫米;跗蹠♂30-34毫米,♀30-31毫米。(註:♂雄性;♀雌性)
黃爪隼
黃爪隼

棲息環境


黃爪隼棲息於開闊的荒山曠野、荒漠、草地、林緣、河谷,以及村莊附近和農田地邊的叢林地帶,在天山地區甚至可以棲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特別喜歡在荒山岩石地帶和有稀疏樹木的荒原地區活動。

生活習性


性情極為極活躍,大膽而嘈雜,多成對和成小群活動。常在空中飛行,並頻繁地進行滑翔。叫聲尖銳。主要以蝗蟲、蚱蜢、甲蟲、蟋蟀、叩頭蟲金龜子等大型昆蟲為食,也吃嚙齒動物、蜥蜴、蛙、小型鳥類等脊椎動物。通常在空中捕食昆蟲。有時也在地上捕食。
黃爪隼較為罕見,在吉林、遼寧、河北、北京、新疆等地為夏候鳥,在雲南為冬候鳥。通常3月末至4月中旬遷到北方的繁殖地,10月末至11月初離開繁殖地。它也是遷徙旅程最遠的猛禽之一。
黃爪隼
黃爪隼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一7月。營巢于山區河谷懸崖峭壁上的凹陷處、岩石頂端的岩洞或碎石中,也有在大樹洞中營巢的。通常每窩產卵4一5枚,偶爾有多至7枚和少至3枚的。卵的顏色為白色或淺黃色,被有磚紅色或紅褐色斑點。由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化,但以雌鳥為主,雄鳥僅在白天偶爾替換雌鳥。孵化期為28一29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主要由雄鳥覓食飼餵,大約經過26一28天的巢期生活后,雛鳥即能飛翔和離巢。

分佈範圍


世界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巴林、貝南、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札那、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中非共和國、查德、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法國、甘比亞、喬治亞、迦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肯亞、科威特、黎巴嫩、賴索托、賴比瑞亞、利比亞、馬其頓、馬拉維、馬爾地夫、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尼日、奈及利亞、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國家、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索馬利亞、南非、南蘇丹、西班牙、蘇丹、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烏茲別克、撒哈拉沙漠西部、葉門、尚比亞和辛巴威。
區域滅絕:奧地利、捷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
遊盪:比利時、喀麥隆、剛果、丹麥、加彭、德國、愛爾蘭、日本、列支敦斯登、塞席爾、新加坡、斯里蘭卡、瑞典和英國。
不確定:孟加拉國、柬埔寨、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

中國

繁殖於新疆西部及北部、內蒙古赤峰烏拉特中旗后旗、河北中部和西部同,越冬於雲南西部,遷徙期間偶見於吉林和遼寧。
黃爪隼分布圖
黃爪隼分布圖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無危(LC)。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列入2021年《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種群現狀

種群處於穩定趨勢,歐洲種群估計有50000-84000隻,有一半數量位於西班牙,中亞有約數千隻個體。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中國:
2002年6月,平頂山附近發現1隻黃爪隼。
2004年10月,青島市發現了2隻黃爪隼。
2007年7月,蘭州市發現1隻黃爪隼。
2007年9月,安徽明光發現1隻黃爪隼。
2009年7月,重慶市發現1隻黃爪隼。
2009年10月,濮陽發現1隻黃爪隼。
2010年1月,廈門發現1隻黃爪隼。
2011年6月,哈爾濱發現1隻黃爪隼。
中國種群估計有100-10000個繁殖對,50-1000隻遷徙個體。
全球:種群處於穩定趨勢,歐洲種群估計有50000-84000隻,半數位於西班牙,中亞有約數千隻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