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前身是靜生生物調查所和雲南省教育廳於1938年7月合作成立的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1950年4月轉屬中國科學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昆明工作站。1953年3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1959年4月,經國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研究所將植物分類與生物地理、植物化學與天然產物研發、野生種質資源保藏與利用、民族植物學與區域發展、資源植物研發與產業化這五個方面為重點研究領域。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該所共有在職職工539人,包括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66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110人;研究系統設置“三室一庫”,研究所佔地面積5318畝,建有昆明和麗江兩個園區。

歷史沿革


研究所前身是靜生生物調查所和雲南省教育廳於1938年7月合作成立的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1950年4月轉屬中國科學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昆明工作站。1953年3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1959年4月,經國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大事記
建所創業時期(1938~1949)1938年,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和雲南省教育廳合辦的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成立。
鞏固、恢復時期(1950~1976)
1950年,昆明解放后,原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被接收改建為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昆明工作站。
1957年,三幢品字形科研大樓竣工,極大改善昆明工作站的科研硬體條件。
1958年,開始籌建昆明植物研究所。
1959年,中國科學院批准成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開建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1962年,改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分所。
1966年,昆明植物所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1968-1970年,成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分所革命委員會。
1970年,整所下放雲南省管理,改為雲南植物研究所,歸口雲南省科委領導。
1971年,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改為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歸口雲南省科委和西雙版納自治州雙重領導。
1976年後,迎來科學的春天,昆明植物所猶如青春煥發,得以迅速復興。
科技體制改革和發展時期(1977-1996)
1978年,中國科學院決定收回原屬研究所,改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原所革命委員會於1979年撤銷,恢復所長制。
1987年,中國科學院決定調整雲南的生物研究所,將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的群落室與昆明分院生態研究室合併建中國科學院昆明生態研究所,其他部分合併昆明植物所,新建民族植物研究室。
1996年底,中國科學院決定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從昆明植物所建制分出,昆明生態研究所整所併入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科技創新時期(1997~2008)
1997-2001年,昆明植物所領導班子提前換屆,任命郝小江為所長,劉培貴、李德銖、楊永平為副所長。
2002-2005年,任命郝小江為所長,孫航為常務副所長,劉培貴、李德銖、楊永平為副所長。
2006-2008年,任命李德銖為所長,孫航、劉吉開、楊永平、甘煩遠為副所長。 

科研條件


人員編製

截至2015年5月,該所共有在職職工539人。包括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66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110人。科研人員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7人,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5人,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外專”入選者1人,“青年”入選者4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26人,雲南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雲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12人,有“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1個,雲南省創新團隊3個。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俊、孫漢董
國家傑出青年:郝小江、李德銖、劉吉開、楊祝良、孫航、譚寧華、陳紀軍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郝小江、劉吉開、陳紀軍、邱明華、李德銖、孫航、高立志
青年:胡凱鋒、吳建強、黃勝雄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
劉吉開郝小江李德銖朱華結楊祝良李唯奇
高立志孫航譚寧華羅懷容李艷郭振華
胡向陽夏成峰黎勝紅楊玉榮熊文勇秦紅波
吳濱趙金華劉愛忠劉莉章成君 

科研部門

科研部門
科研部門
截至2015年5月,該所研究系統設置“三室一庫”,即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1個所級重點實驗設施、1個種質資源庫;此外,還有1個植物園、2個聯合共建中心。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
所級重點實驗室:資源植物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植物園:昆明植物園
共建中心:山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世界農用林業中心)、海鹽工程技術中心(浙江省海鹽縣)

設施資源

• 設施資源
截至2015年5月,該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整合所內儀器設備共35 台(套) ,並納入院大型儀器共享網管理。擁有400 兆、500 兆、600 兆核磁共振儀、液相-離子阱色譜質譜聯用儀、液相-三重四極桿色譜質譜聯用儀、三扇型磁質譜、高壓液相色譜、氣相色譜、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X-單晶衍射儀、圓二色散光譜儀、數字旋光儀、紫外分光光譜儀、紅外分析儀等化學分析儀器設備;DNA 全自動遺傳分析儀、Qiaxcel 全自動 DNA/RNA 分析系統、多功能遺傳分析系統、基因組分析系統、調製葉綠素熒光成像系統、激光掃描共聚焦生物顯微鏡、超速離心機、大容量高速冷凍離心機、熒光定量 PCR 儀、流式細胞儀等分子生物學實驗設備。此外,中心還配置了 800 兆核磁共振儀、MALDI-TOF-TOF 質譜儀、多套分析&製備型 HPLC-MS 聯用儀、以及實驗動物全面檢測系統等多台套設備。
• 館藏資源
截至2015年5月,該所植物標本館(KUN)館藏標本140餘萬份,是全國第二大植物標本館。標本館收藏植物標本120 多萬份,圖書館藏書27 萬冊。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2015年1月28日,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主任潘富俊教授等一行18人訪問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5年1月31日,秦嶺國家植物園園長彭鴻一行3人訪問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4年11月15日至19日,第十屆中國昆明泛亞國際農業博覽會在昆明會展中心舉辦。
此外,研究所是雲南省植物學會和中國植物學會民族植物學分會的掛靠單位,其中雲南省植物學會通過了雲南省學術性社會團體的等級評估,獲得了4A級學會稱號。
• 國際合作
2015年8月31日,昆明植物所與紐西蘭植物與食品研究院簽署合作備忘錄。
2015年8月10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戴維斯分校Steven Theg教授訪問昆明植物所。
2014年10月24日,英國皇家園藝協會代表團訪問昆明植物所。
2014年8月27日,國際水稻研究所Kenneth McNally博士和Michael Thomson博士訪問昆明植物所。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 科研任務承擔
2010-2014年,全所對外爭取縱向科研項目總經費3.86億元,其中,主持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項,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2項,重大新葯創製專項1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含聯合基金)17項。
• 科研獲獎情況
截至2015年5月,該所發表SCI論文1769篇,其中發表在領域前15%期刊論文523篇;授權各類專利119件;獲得省部級及以上各類科技獎勵23項,先後獲雲南省自然科學特等獎2項,雲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雲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吳征鎰獲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周俊、孫漢董、李德銖先後獲雲南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
獲獎展示(部分)
獲獎時間獲獎名稱獲獎類別獲獎等級
2011《雲南植物志》的編研雲南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特等獎
2011燈台樹等資源植物中新穎結構、生物活性及新葯臨床前研究雲南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二等獎
2011滇產芸香科植物化學及其生物活性研究雲南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三等獎
2011中國三種野生稻的群體遺傳學和保護遺傳學雲南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三等獎
2011多彩的植物世界雲南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三等獎
2011Stephen Blackmore國際合作獎雲南省科學技術國際合作獎
2010雲南野生食用菌的振動光譜鑒別分類研究雲南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三等獎
2010普洱茶植物基原、物質基礎、質量評價體系以及后發酵關鍵技術研究雲南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類三等獎
2010滇東南及其臨近地區種子植物多樣性調查、研究和保護雲南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二等獎
2010虎皮楠中新穎結構生物鹼的研究雲南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一等獎
2010高山植物多樣性的研究雲南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一等獎
2009中國華南及鄰區森林大型真菌多樣性研究及其應用
2008-12-30中國苔蘚植物研究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8-12-30雲南省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類雲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雲南省科學技術最高獎
2008-12-30我國竹亞科重要類群的系統學和生物地理學研究雲南省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08-12-30有機合成與藥物化學中的(量子)計算化學研究雲南省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8-12-30葫蘆科藥用植物活性化學成分研究雲南省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8-12-30滇產生物中萜類、酚類和甾體皂甙的抗腫瘤和心血管活性雲南省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7-12-30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7-12-30高等真菌資源藥物的化學基礎研究雲南省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專利(部分)
專利名稱申請日期第一發明人
治療坐骨神經痛的中藥及其製備方法與應用2010-10-27程永現
治療乳腺增生病的藥物及其製備方法與應用2010-10-27程永現
含氮類聯苯化合物,含其的藥物組合物,其製備方法及其在抗HIV-1中的應用2010-10-20劉靖平
以土大黃提取物為有效成份的抗焦慮藥物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2010-10-14程永現
一種促進鐵皮石斛光合作用及多糖積累的方法2010-9-10胡虹
調控杏黃兜蘭生長繁殖的方法2010-6-29嚴寧
川東燈台報春的組培繁殖方法2010-6-12張長芹
一種報春花的培育方法2010-6-12張長芹
2-(1H)喹啉酮衍生物,其藥物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和用途2010-5-28陳紀軍
二倍半萜化合物及其應用2010-2-11黎勝紅
抗腫瘤藥物組合物及其應用和製備方法2010-2-3邱明華
薄葉山橙素甲,其藥物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和用途2010-1-28羅曉東
乾漆提取物及其作為有效成份的抗癌藥物2010-1-18程永現
一種製備毛萼乙素的方法2009-11-12普建新
從蘿芙木中提取總鹼、利血平和蘆丁的方法2009-8-5劉錫葵
野生乾巴菌人工促繁與保育方法2009-7-9許建初
退耕地立體種植方法2009-7-9許建初
珍稀瀕危植物漾濞槭種子育苗和栽培方法2009-7-9孫衛邦
澤瀉醇A衍生物,其藥物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和用途2009-7-3陳紀軍
阿爾廷烷型三萜化合物及其藥物組合物和其製備方法與應用2009-6-5邱明華 

學術期刊

截至2015年5月,該所主辦3個學術期刊,《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為中文核心期刊,入選2012年度“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Natural Products & Bioprospecting》(應用天然產物)於2011年8月創刊,2013年起被CA和PubMed收錄;是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與德國Springer出版集團聯合主辦的開放獲取(open access)雙月學術期刊,報道天然產物化學和相關生物學領域的前沿和熱點,文章類型有研究論文、綜述、新聞評論等,報道學科領域包括天然產物分離鑒定、天然產物合成、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生物學評價、生物有機和藥物化學、生物合成和微生物轉化、發酵和植物組織培養以及天然產物化學生態學等
《Fungal Diversity》(真菌多樣性)為SCI收錄期刊,2014年度影響因子達到6.938,在全球菌物學領域期刊排名第2。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 學科方向
重點學科研究領域:植物分類與生物地理、植物化學與天然產物研發、野生種質資源保藏與利用、民族植物學與區域發展、資源植物研發與產業化。
重大學科突破:引領“iFlora研究計劃”、新葯創製研發、植物種質資源與產業發展
• 學科概況
研究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1979年批准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共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3個專業學位培養點,並設有2個專業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
博士點(一級學科):生物學、藥學
碩士點(一級學科):生物學、藥學、中藥學
博士后流動站(一級學科):生物學、藥學

教學建設

截至2015年5月,研究所1979 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6 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1 年經國家人事部批准設立生物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已培養研究生662 人,其中碩士生402 人,博士生260 人,在讀博士研究生138 人,在讀留學博士生5 人,分別來自韓國、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在讀碩士研究生151 人。共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 篇,中科院、雲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篇,90 余名畢業生獲中科院院長獎學金及各類冠名獎。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所徽
1、該所所徽外形呈圓環型,圓的外圈為研究所的中英文,內圈為植物造型,一方面表現出研究所的主要研究對象為植物,另一方面表現出該所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2、所徽外圈為綠色,內圈為綠色,生動將植物的顏色搭配,突出其對植物的關注。
3、內圈植物下的數字1938,表現出該所的成立時間為1938年。

優良傳統

中國科學院優良傳統:科學、民主、愛國、奉獻
中國科學院院風:唯實、求真、協力、創新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訓:原本山川、極命草木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所長:孫航
黨委書記、副所長:楊永平
黨委副書記、副所長:王雨華
副所長:陳紀軍

歷任領導

歷任所長
第一任所長胡先驌所長(1938-1950)
第二任所長蔡希陶主任(1950-1958)
第三任所長吳征鎰所長(1958-1983)
第四任所長周俊所長(1983-1990)
第五任所長孫漢董所長(1990-1995)
第六任所長許再富所長(1995-1997)
第七任所長郝小江所長(1997-2005)
第八任所長李德銖所長(20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