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子豪
現代詩人、詩歌評論家
覃子豪(1912年10月 — 1963年10月10日),學名覃基,四川廣漢人。現代詩人、詩歌評論家。1932年到北平就讀於中法大學。1935年東渡日本入東京中央大學,兩年後回國,曾在浙江永嘉縣縣政府、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任職,在浙江、福建編輯或主編過報紙副刊。1947年到台灣,曾主編《自立晚報》的《新詩周刊》。1954年參加創辦藍星詩社,任社長,主編《藍星詩周刊》、《藍星詩季刊》等。他還擔任台灣中華文藝函授學校詩歌班班主任,培養了不少青年詩人。他與紀弦就新詩創作問題展開論戰,批判台灣新詩西化的主張,主張中國新詩應堅持民族主義精神。
覃子豪一家合影
1931年在北平中法大學讀書時開始發表詩作,曾與同學合出過詩集《剪影集》。20世紀30年代在日本留學時,參與過“左聯”東京分部主辦的《詩歌》編務。早期詩作編成第一本詩集《生命的弦》,有渴望光明的愛國激情。
抗戰時在國民黨軍隊從事新聞工作。1943年辭去軍職,一度經商。后在福建漳州創辦《太平洋晚報》和南風文藝社,又任《閩南新報》主筆。這時出版過詩集《永安劫后》,描述敵機轟炸后永安人民的不屈意志,受到好評。
1947年到台灣,先後任職於省物資局、糧食局。1954年與鐘鼎文等創立藍星詩社,編輯《新詩周刊》、《藍星詩刊》等,在台灣詩壇有很大影響。1956年主持文藝函授學校詩歌班,在《中華文藝》月刊連續刊載詩習作批改文章,后結集為《詩的解剖》,對培養後進,發展台灣新詩創作有顯著推動作用。
50年代後期曾與紀弦為首的現代派展開論戰,反對全部橫的移植的主張,他認為“詩的意義就在於注視人生本身及人生事象,表現出一種嶄新的人生境界”。
覃子豪詩選
覃子豪,1912年出生於四川廣漢。1929年入縣立初中讀書,喜愛詩畫,為師長器重。1931年進入成都成城公學,次年赴北平就讀中法大學,深受19世紀浪漫派詩人的影響,推崇象徵主義詩風。1935年進入日本中央大學,積極參加進步學生的文藝活動,開始進入詩壇,曾倡導“新詩歌運動”。此時期的詩作表現了執著青年對於生命的追尋,詩風明朗,富強烈現實感。
1937年日軍侵華戰爭爆發,覃子豪回國投身抗日工作,輾轉浙江金華、江西上饒等地,主編《八六簡報》、《詩時代》。永安遭轟炸后,詩人以神來之筆,一周寫詩45首,控訴日軍罪行,有詩集《自由的旗》、《永安劫后》、譯詩集《裴多菲詩》、散文集《東京回憶散記》行世。
抗戰中,他歸國參加抗日文化活動,創作詩歌,主編文學副刊。1947年為謀生計漂流台灣,創辦了第一家以抒情為正宗的《新詩周刊》。
1954年,他與余光中等人成立了著名的“藍星詩社”並任社長,先後主編《新詩周刊》、《藍星詩刊》等,在台灣頗有影響。“藍星”是一具有沙龍精神的現代派詩社,無固定理論和絕對信條,最具特色的是“自由創作”路線,提倡充分發揮個人才華、個性,形成獨有之創作風格。覃主張“民族的氣質、性格、精神等等在作品中無形的表露”,詩歌應該通過反映現實和人生來觀照讀者。
1957年覃發表重要詩論《新詩向何處去》,對以西化為核心的“六大信條”進行了尖銳批駁,表達了中國民族主義詩人的心聲,引起台灣所有熱愛中國文化的人們強烈共鳴。與此同時,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傳統的嚴謹與浪漫的抒情相結合,創作出一些上乘詩作。
如《過黑髮橋》中寫道:
“港在山外/春天系在黑髮的林里/當蝙蝠目盲的時刻/黎明的海就飄動著/載滿愛情的船舶”;《畫廊》是其創作發展上具有轉折意義,思想藝術成就最高的一本詩集。詩人從生活表層的人生批評,深入到對生命意義的探尋。如《肖像》:“這肖像是一個詮釋/詮釋一個憔悴的生命/紫銅色的頭顱是火燒過的岩石/他來自肉體的煉獄/他的靈魂在吶喊/我聽見了聲音”。
可惜,詩集出版的第二年(1963年),正處於藝術發展階段的詩人卻因肝癌病逝。
“藍星”在台灣詩社中佔有重要地位,共出版詩集、散文集、評論集達53種,編髮各種詩刊327期,為中國詩歌寶庫增添了豐富作品。這與覃子豪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他被譽為上世紀東南亞最著名的“海洋詩人”,台灣“詩的播種者”及“藍星象徵。
1934年,覃參加中共黨員夏奇峰、蔣代茲組織的讀書會,開始閱讀高爾基等的作品。1935年到日本中央大學讀書,參加中國詩歌作者協會。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返國,投入抗日宣傳活動。先後主編《掃蕩簡報》、《前線日報》副刊、《新時代》周刊,創辦《東方周報》、《太平洋日報》等,並創作出版《自由的旗》、《永安劫后》等詩集,宣傳抗日。抗戰勝利后,覃在上海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並與上海民主運動負責人蔡力行共同創辦《現代新聞》周刊。
1947年,覃子豪去台灣。先後擔任台灣省物資調節委員會專員、糧食局督導員、文壇函授學校教授、文藝創作委副主任,併當選為青年寫作協會理事兼該會詩歌研究委員會主任。
1951年主編《新詩周刊》。后與鐘鼎文等創建藍星詩社,編印《藍星》詩刊。先後創作、翻譯出版《海洋詩抄》、《瓶之存在》、《論現代詩》、《法蘭西詩集》等詩集、詩論。其詩作對台灣和東南亞現代詩有過極大影響,被譽為台灣“詩壇三老”之一,與紀弦、鐘鼎文齊名。
1963年10月10日,覃子豪病逝,台灣文藝界為他出版《覃子豪全集》。
《自由的旗》(1939);
《海洋詩抄》(詩集)(1953),台·新詩周刊社;
《向日葵》(詩集)(1954),台·藍星詩社;
《詩的解剖》(詩論)(1958),台·藍星詩社;
《論現代詩》(詩論)(1958),台·藍星詩社;
《畫廊》(詩集)(1962),台·藍星詩社;
《覃子豪全集》(1—3輯)(1965—1974)全集出版委員會。
另有詩集《生命的弦》、《永安劫后》,詩論集《詩的創作與欣賞》、《詩創作論》、《詩論集》、《詩的表現方法》等,確切出版時間不詳。
1963年詩人病逝,台灣詩壇大為傷慟,舉行公祭,場面動情。覃子豪身後並不寂寞,海外文化界經常出版紀念專輯,懷念這位天才詩人。
四川廣漢房湖公園內有覃子豪紀念館。覃子豪紀念館是一座仿古樓閣建築,水榭上有對聯“平生宦境同江水,一代詩名繼海峰”。這是台灣學者謝樹楠對詩人的高度評價,著名畫家晏濟元書寫。“當時望鄉千莖白,至今照島一星藍”,則是詩人流沙河對覃子豪創立“藍星詩社”播種新詩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