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教育學
元教育學
《元教育學》內容簡介: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科學的發展,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與國家教委課程教材研究所共同組織編寫《教育科學分支學科叢書》(以下簡稱《叢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資助出版。
《元教育學》:教育科學分支學科叢書
緒論 理解“元教育學”
一、對教育學的關注與“元教育學”概念的出現
二、從元理論家族看“元教育學”
三、有爭議的概念
四、本書的“元教育學”含義與研究目的
第一章 近代教育學者的理想衝突
一、經驗、形而上學與教育學
(一)誇美紐斯:“先驗”的證明
(二)康德:“理性”與“實驗”並舉
(三)赫爾巴特:教育學性質與從經驗到理論的策略
二、科學規範對教育學的召喚
(一)形而上學與科學
(二)拉伊:立足“教育”的科學教育學的理想
(三)桑代克:“定量”的科學認識論
三、為實用理論規範正名
(一)理論與實用
(二)烏申斯基:“藝術”教育理論觀
四、“人文科學”規範的挑戰
(一)科學與人文
(二)狄爾泰:“理解”的使命
五、解決衝突的最初辯護
(一)維爾曼:“折衷的”教育學觀
(二)梅伊曼:作為補充的“實驗教育學”
(三)塗爾干:平等的“科學教育學”與“實踐教育學”
(四)洛赫納:教育理論的兩種陳述體系
(五)杜威:大綜合的教育理論
結束語
第二章 分析教育哲學家的新思維
一、傳統哲學認識論的變革
(一)近代認識論的三種思維方式
(二)新認識論:語言一邏輯分析與科學方法論
二、語言的意義標準與教育學認識論經驗一分析研究的開始
(一)語言意義標準的兩種取向
(二)分析教育哲學家的兩種興趣
三、從概念與命題的澄清看教育理論
(一)哈迪:經典教育理論命題的分析
(二)謝弗勒:關於定義、口號、隱喻的思考
(三)彼得斯:教育的倫理命題與“辯護”
(四)索爾蒂斯:檢驗教育理論概念的方法論
四、從理論體系的結構看教育理論
(一)奧康納:再顯科學理論的理想
(二)赫斯特與穆爾:實踐理論的邏輯與證明
(三)奧康納與赫斯特的爭論焦點
結束語
第三章 布雷岑卡的分類策略
一、教育理論的“多”與“一”
二、以“三分法”取代“兩分法”
(一)傳統教育學結構再鑒
(二)“規範的哲學教育理論”辯
(三)三種教育理論
三、認識論規範的體系:科學教育理論、哲學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理論”
(一)從“目的一手段”一體性論研究對象的規範
(二)教育理論的語言陳述特徵與規範
(三)教育理論的證明邏輯
結束語
第四章 解釋論者的重要補充
一、解釋理論的新方向與韋伯的元理論”
(一)行動與意義
(二)規律、因果關係與意義
(三)“理想范型”與意義
二、解釋學、人種學、定性研究與解釋教育理論”
(一)解釋學傳統與解釋教育理論
(二)人種學傳統與解釋教育理論
三、解釋範式的成功挑戰
(一)胡森:教育研究範式
(二)兩種範式:對話的開始
四、“自然主義”的教育研究認識論
(一)“自然主義”的特性
(二)“現實”與研究對象
(三)“意義”的真理性陳述
(四)“有根據的理論”的發現與證實的邏輯
(五)探究、理論與價值
結束語”
第五章 卡爾的“批判的”綜合
一、批判理論與哈貝馬斯的元理論
(一)批判理論的特徵
(二)哈貝馬斯:“批判社會科學”的綱領
二、尋求符合教育理論本性的認識論規範
(一)教育理論的“教育性”與“科學性”
(二)“批判”的認識論規範的適切性
(三)核心規範: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
三、惟一合法的批判教育理論
(一)教育理論的歷史批判
(二)新的綜合
四、批判教育理論的邏輯
(一)作為研究對象的“教育問題”
(二)“價值中立”批判的新策略
(三)批判教育理論構建的“批判”邏輯
結束語
第六章 教育學認識論基本問題之一:分類與綜合
一、教育理論的多元化與認識論研究
(一)合理的“多元化”
(二)六種教育理論
二、教育理論的綜合
(一)教育理論研究者的“綜合”
(二)教育實踐者的“綜合”
結束語
第七章 教育學認識論基本問題之二:實然與應然
一、“實然”中有“應然”:教育理論的“價值中立”
……
第八章 教育學認識論基本問題之三:真理與方法
跋 元教育學研究的章法:描述性、批判性與規範性
參考論著
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科學的發展,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與國家教委課程教材研究所共同組織編寫《教育科學分支學科叢書》(以下簡稱《叢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資助出版。
《叢書》從教育科學分類學的觀點出發,比較系統地從教育科學分支學科的角度反映教育科學發展的歷史與現狀,試圖勾勒教育科學的概貌。
《叢書》以歷史唯物主義和“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思想為指導。同時力求做到“三個結合”:歷史與邏輯相結合,材料與觀點相結合,敘述與評析相結合。
《叢書》屬於學術性著作,要求作者在廣泛佔有資料的基礎上,從縱向上論述學科發生、發展與趨勢,從橫向上比較和分析不同流派的觀點。“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研究成果的梳理辨析,努力反映學科前沿,亦體現作者自身的見解。
《叢書》的作者主要為中青年學者。為提高書稿質量,各卷分別聘請知名學者為特約審稿人。特約審稿人對書稿的審閱是全方位的,他們與作者相互進行平等的學術切磋。特約審稿人和叢書主編尊重作者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不同的學術觀點。
教育科學的分化已經有了一個世紀甚至一個多世紀的歷史,現在已形成眾多的分支學科。可是,相對而言,有的比較成熟,有的則甚稚嫩。這就使各分支學科的作者並不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