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教育科學的結果 展開

教育科學

學科

教育科學是研究教育規律的各門學科的總稱。作為獨立的科學體系,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如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里特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等都有許多關於教育的論述。但從總體看,都還孕育在哲學或政治、倫理思想之中,分散在有關哲學或政治、倫理學著作中,並帶有經驗描述性質。

簡介


研究教育規律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教育是個人發展和社會生活延續的手段,它通過培養人為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發展服務。它是同生產力、生產關係、政治制度、社會意識諸形態,以及各項社會實踐都有密切關係的一種綜合性的社會現象。它還受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因而,在教育科學的孕育、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既出現了研究教育一般規律的教育學,又出現了研究教育領域某一方面規律的各門教育學科。教育科學就是所有這些學科的總稱。

孕育形成


教育科學[學科]
教育科學[學科]
古代中國許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如孔丘、墨翟、孟軻、荀況,以及董仲舒王充、韓愈、朱熹、王守仁、顏元、王夫之等,都曾在自己的著述中論述過教育問題;在歐洲,如古希臘的哲學家德謨克里特、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古羅馬教育家,M.F.昆體良等,也都有不少有關教育的論述。他們對諸如教育為鞏固政治統治服務,教育對培養人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各級學校的教育內容,教與學的原則和方法,以及教師的修養等許多方面,都有較為精闢的論述。需要特別指出的,如中國的《學記》、古羅馬昆體良的《演說術原理》都是成書較早的有關教育的論著。從總體來看,古代中國、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教育思想,還孕育在哲學或政治、倫理思想之中,分散在各個思想家的著作之內,大都帶有經驗描述的性質,缺乏必要的論證和完整的體系,因而還沒有形成為獨立的教育學科。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學文化的繁榮,教育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教育學,逐步從哲學和其他學科中分化出來,形成為獨立的學科。從17世紀初到19世紀中葉,先後有許多教育專著問世。究竟那一本教育專著是教育學形成為獨立學科的標誌,學者們還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把捷克民主教育家J.A.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1632)看作是教育學形成的標誌,有的把德國教育家J.F.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1806)看作是教育學形成的標誌。誇美紐斯繼承了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思想,吸取了 16、17 世紀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和唯物論思想,概括了學校教育的經驗,寫出《大教學論》。在該書中,他論述了教育在培養人和改良社會中的作用,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統一學校的問題;他根據嬰兒、兒童、少年、青年的年齡特點,規劃了學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內容,主張教給學生以廣泛的知識,並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學原則和方法。此外,他還論述了道德教育方法和學校紀律,高度評價了教師的作用。誇美紐斯以自然適應性為指導思想,闡述自己的教育主張,論證自己的教育理論,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從發展過程看,他的著作開始形成了教育學的雛形。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后,在哲學、倫理學、心理學已有一定程度發展的情況下,赫爾巴特著的《普通教育學》問世了。這本書比較全面地論述了管理、教學、訓練(品德教育)問題。從教育思想發展史看,赫爾巴特是第一個企圖建立教育學的科學體系的人。他在倫理學的基礎上建立教育目的論;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建立教育方法論;根據多方面興趣的理論,主張設置廣泛的課程,開展激發學生觀念的廣泛運動。他提出了教學的教育性原則,規定教學過程為明了、聯合(聯想)、系統、方法(應用)等 4個階段。赫爾巴特重視系統知識的傳授和教師的作用。但他否認觀念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因而他研究觀念運動的倫理學和心理學,都是缺乏科學性的。
除誇美紐斯和赫爾巴特之外,英國教育思想家J.洛克在《教育漫話》(1693)中關於體育、智育、德育的論述;法國思想家J.-J.盧梭在《愛彌兒》(1762)中關於反對壓抑、摧殘兒童身心和進行勞動教育的論述;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C.-A.愛爾維修在《論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1772)中關於世俗教育、人人都有權力受教育的論述;瑞士教育改革家J.H.裴斯泰洛齊在著名教育小說《林哈德和葛篤德》(1781~1787)及《葛篤德怎樣教育她的孩子們》(1801)中關於小學教育的論述;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R.歐文在《新社會觀》(1813~1821)和《新道德世界書》(1836~1844)中關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論述;德國教育家F.W.A.福祿貝爾在《人的教育》(1826)中關於幼兒教育的論述;英國教育學家H.斯賓塞在《教育論》(1861)中關於實科教育的論述等等,都有值得批判吸取的合理因素,在教育學由初具規模到逐步完善的形成過程中都曾起過重要的作用。
20世紀初,在實驗心理學的影響下,德國的教育家、心理學家A.拉伊和E.梅伊曼創立了實驗教育學,分別著有《實驗教育學》 (1903)和《實驗教育學入門講義》(1907)。他們認為教育學應是記載並說明教育事實的科學,主張用實驗的方法研究教育活動中兒童的身心狀態,這為教育學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並在研究方法方面,開拓了教育學向科學化發展的一個新領域。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體系的創立,為教育學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為教育科學的研究提供了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提出了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辯證關係的學說,揭示和論證了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述了關於人的本質的理論,揭示教育為社會生產培養專門的勞動力的職能,以及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規律。馬克思主義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同時,也批判了資產階級的教育,制定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勞動人民爭取受教育權利的鬥爭策略。K.馬克思和F.恩格斯結合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闡述了共產主義教育的理想。
В.И.列寧在領導俄國勞動人民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闡明了教育與政治、教育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關係,批判了帝國主義時代的資產階級教育,制定了改造舊學校、建設新學校的政策,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新人的教育目標。結合蘇聯當時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實施綜合技術教育的綱領。斯大林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論述了教育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密切關係。他領導聯共(布)與當時流行的實用主義教育流派進行了鬥爭,並制定一系列的以文化科學知識武裝勞動人民的教育政策,推行教育的普及與提高。從而,培養和建立了有文化科學知識的勞動大軍和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為蘇聯教育科學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和奠定了基礎。
毛澤東及周恩來、劉少奇等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的過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論述了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係,批判了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舊教育,在中國革命的不同時期制訂了相應的教育方針;堅持和發展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學說;制定了改造舊教育,建設新教育的政策;論述了幹部教育的重要意義和紅與專的關係;堅持教育必須由共產黨來領導,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制定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路線。所有這些理論,都為中國教育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奠定了基礎。
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的教育科學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路線引導下,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國家編製了長遠的研究規劃,廣泛地開展了教育學術活動,有大量教育科學的論文和專著相繼出版,正在朝著形成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批判地繼承中外古今教育科學成果的,帶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科學體系的方向前進。
蘇聯教育學者經過一段曲折的道路,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學體系,編寫了多種本的教育專著,如И.А.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С .П.巴拉諾夫、T.B.沃利科娃、В.А.斯拉斯捷寧等編的《教育學》,И.Ф.哈爾拉莫夫編的《教育學教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學者也以自己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為理論基礎,在研究該國教育經驗、吸取外國教育經驗的基礎上,分別建立自己的教育學體系,編寫出各自的教育學專著,如美國G.F.尼勒主編的《教育哲學導論》,日本筑波大學教育學研究會編的《現代教育學基礎》等。總之,隨著生產和科學的發展,教育科學也在不同的思想體系下向前發展。

發展體系


概況
在教育科學的基礎學科 ── 教育學的形成過程中,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教育學一方面逐步與其他有關學科相結合,產生了一系列新的教育學科,另一方面,它本身又逐步分化為許多相互聯繫的不同教育學科。經過幾十年的結合與分化,所形成的一套教育科學體系,正在向完備的方向發展。
教育哲學
教育學原來是孕育在哲學之中的。17世紀,教育學開始從哲學中分化出來,逐步形成為比較完備的教育學科。教育學始終離不開哲學,不論那一位教育學家,在論述教育問題時,總是以一定的哲學觀點和方法為依據的。因此,19世紀中葉出現了“教育哲學”一詞,展開了教育學與哲學相結合的進程。經過幾十年的醞釀和探索,美國於1916年出版了唯心主義教育家J.杜威著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副題為《教育哲學引論》),標誌著教育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已經形成。杜威以實用主義哲學為理論根據,吸取了歐洲新教育運動和美國進步教育運動的經驗,創立了實用主義教育哲學。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對以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為依據而形成的歐美教育體系,把按照邏輯順序組織教材,分科教學,系統傳授各種基本文化知識,強調教師的權威和強制性的紀律等稱作“傳統教育”。他強調學校教育應以兒童的活動和生活為中心,提倡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等,並把自己的實用主義教育稱為“現代教育”。20世紀30年代末,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給美國中小學帶來的不良影響日益暴露。於是出現了要素主義教育哲學、永恆主義教育哲學和新托瑪斯主義教育哲學。它們分別以不同的哲學理論為依據,反對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或強調數學、自然科學等基礎學科的教學,或強調傳授人類的文化遺產,都提倡教師的權威和作用,因而被稱為“新傳統教育派”,也叫“新赫爾巴特派”。與此同時,從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當中分化出改造主義教育哲學。以後,隨著形形色色的哲學流派的興起,又出現了存在主義教育哲學、分析主義教育哲學、結構主義教育哲學等派別。
教育心理學
教育學與心理學的關係十分密切。在古代思想家和近代教育家的教育論述中,或多或少的都包含一些心理學思想。19世紀末,在實驗心理學的推動下,通過實驗教育學者的研究和倡導,出現了教育學與心理學結合的趨勢,並於20世紀初形成為一門新的獨立學科──教育心理學。經過近80年的研究,出現了許多學派。它研究人的心理發展規律,以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各科教學中的心理問題,其中頗有科學的因素,對促進教育理論的科學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社會學
關於教育與社會的關係,古代思想家們曾有一些論述。近代的教育家一般都把教育看作改良社會或維護社會現存秩序的工具。19 世紀,社會學興起以後,社會學家們提出了教育與社會關係的各種看法。20 世紀初,乃有教育社會學問世。經過幾十年的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學體系。它運用社會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社會結構與教育的關係,社會變遷與教育的關係,教育與兒童社會化過程的關係等。對這方面的研究,有的在加強教育與社會的聯繫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未來學
20世紀20年代以來,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急劇變化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隨著未來學的興起,在60年代初期產生了教育未來學。它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根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對教育的規模、結構、內容、方法、技術、管理等進行預測,為制訂教育發展規劃和進行教育改革提供科學依據。
教育史
自古以來的歷史文獻中,有不少關於教育的記載;歷代的教育家們也都用各自的觀點和方法總結了歷史上的教育經驗。到了近代,在教育事業日益發展的條件下,教育理論工作者在總結教育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教育史學科,並把它列為培養教育專業人才的必修課程。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世界各主要國家都有了該國教育史和外國教育史。它研究人類歷史發展各階段的教育實踐活動和教育思想,探究教育發展變化的規律,用以指導當今的教育工作。隨著教育史研究的深入發展,在教育史領域裡又分化出許多學科。大體看來,約有 3個方面:①分國教育史,如中國教育史、美國教育史、日本教育史、俄國教育史等。②斷代教育史,如中國的唐代教育、宋代教育、太平天國的教育等。③專題教育史,如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中國科舉史、中國書院史等。這些研究都為當今的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歷史經驗。
自從教育產生以後,它就同社會經濟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繫。經濟的發展是教育事業發展的物質前提,這是十分明顯的,而教育事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卻是到近代才日益清楚地顯露出來的。20世紀2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學的發展,有的經濟學者著手研究教育的經濟意義,並於 60 年代產生了教育經濟學。它運用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投資及其經濟效益,並作出精確的計算。這不僅為論證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學的數據,而且為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包括教育發展規劃)提供了理論根據。
學校衛生學
學校教育如何保護和增強兒童健康,促進兒童發育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近代的一些教育家,如誇美紐斯、洛克、盧梭、裴斯泰洛齊、斯賓塞等,在他們的教育論著中都提出了一些增強兒童健康,促進兒童發育的有益見解。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衛生學和醫學的發展,經過專家們的研究,乃出現了學校衛生學。它根據兒童和少年身體發育的規律,從營養,自然因素(包括日光、空氣、水等)的利用,外部條件(包括學校建築、學校場地等)的設計和控制,教育過程中的衛生保健、體育鍛煉等方面研究增進兒童健康,促進兒童發育的理論和方法,對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管理學
自從學校產生以後,就有一個如何管理教育的問題。古代教育事業的規模比較小,學校內部的事務也比較簡單,各級行政官吏和學校的主持人一般依靠經驗進行管理。19世紀下半葉以後,隨著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事業有了較大規模的發展,學校內部的各項事務也日趨複雜,於是乃有教育管理的專門研究。20世紀以來,先後出版了許多教育管理方面的著作,隨著管理科學的形成,教育管理學的理論水平也不斷提高。它研究教育管理的本質、作用,教育管理的過程(包括管理職能、組織制度、教育管理計劃、教育評價、教育視導)等問題,在指導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教育質量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比較教育學
自從大工業發展以後,在生產的推動下,各國相繼建立了自己的國民教育制度。與此同時,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19世紀以來,各工業發達國家為了吸取外國的教育經驗,作為該國的借鑒,開展了比較教育的研究。20世紀30年代以後,先後出版了一些比較教育專著,而且研究規模越來越大,研究方法越來越多,研究成果也越來越豐富。它以一定的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教育學為基礎,對一些國家的教育進行比較研究,從而為該國教育的發展和改革提供借鑒。這方面的研究,在當前已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
教育統計學
徠20世紀以前的教育科學研究,大都偏重在定性敘述方面。20世紀以來,隨著統計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領域裡的應用,乃產生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教育統計學。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學科內容日益充實,由以描述統計為主,進展到以推斷統計為主。它通過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可以使人們更加精確地掌握教育情況,因此不僅為教育科學研究提供了科學的依據,而且為教育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教育工藝學
20世紀以來,在現代科學技術、工藝學迅速發展的條件下,從20年代開始,經過視聽教育的研究,第一架教學機器的設計,心理學對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的論證,電子計算機在教育上的應用等一系列過程,於60年代初形成了一門教育工藝學。它是運用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行為科學、工藝學等各門有關科學知識,對教育過程中的可操作因素(有關教育目標的教育情報、教材教具一類的媒體、教育方法、教育環境、師生行為、師生組織等)加以分析、選擇、組合和控制,進行實驗性研究,以便於取得最優教育效果的一門工藝學。它的出現,對於教育的科學管理,教育目標的選擇,教育的實施,現代化教育工具的設計和製作,均具有一定的或重要的意義。
教學法
在教育學與其他學科相互結合、從而形成上述一系列新的教育學科的同時,教育學本身也逐步分化為許多學科。早在17世紀誇美紐斯著的《大教學論》中,已經有了一些關於中小學各科教學的論述。此後,隨著各科教學經驗的積累,師範教育的產生和發展,先後在培養小學教師的師範學校設置小學各科教學法(又稱分科教學法),在培養中學教師的高等師範學校,各系科分別設置相應的專業課教學法,並以此為基礎,逐步形成了小學語文教學法、中學語文教學法、自然教學法、數學教學法、外語教學法、地理教學法、歷史教學法、物理教學法、化學教學法等學科。中小學開設什麼課程,就有什麼課程的教學法學科。它們分別研究各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教材體系、教學原則和方法等問題,對於提高中小學各科教學質量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於大學各門課程的教學法,也有了不少研究。
此外,還從教育學中分化出課程論、教學論、德育原理、體育研究、美育研究等學科。還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把教育學劃分為學前教育學、普通教育學、高等教育學、特殊兒童教育學等。
現有的各門教育學科,分別對教育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它們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已經形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教育科學體系。但是,這個體系還很不完備,各學科的發展也很不平衡,有不少問題還處於經驗描述階段。因而,整個教育科學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各個學科的研究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發展趨勢


概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時代來臨,各個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民族獨立國家,儘管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在生產迅速發展、科學更加繁榮的條件下,都注意發展教育事業,弘揚科學精神,通過培養人材促進生產和社會的發展。一些工業發達的國家,在已經普及小學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普及中等教育,發展高等教育,並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進行教育改革。民族獨立國家也急起直追,在可能的條件下,努力普及小學教育,發展中等和高等教育,進行教育改革。
在教育事業日益繁榮的歷史條件下,教育科學更加受到重視,研究機構不斷建立,專職研究人員迅速增加,教育實際工作者也結合自己的工作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當前,教育科學有以下值得注意的趨勢。
重視基礎
重視基礎理論的研究,加強應用問題的研究教育基礎理論諸學科,如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史、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等,對於開拓教育的新局面都具有各自的指導意義。因而各國都重視這些基礎理論的研究。與此同時,各國在建設現代化的教育過程中,又面臨著許多急待解決的實際問題:①教育如何適應國家長期發展的需要;②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新形勢下,如何進行課程改革而又不增加學生的負擔;③如何培養學生適應客觀需要的能力;④教育與生產勞動如何更好地結合起來;⑤在生產和技術不斷革新的情況下,如何對工人、農民、職員進行教育;⑥工業發達國家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如何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品德教育;⑦發展中國家如何掃除文盲、普及教育等。因此,各國在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也都加強了應用問題的研究。在研究中,不僅有教育科學工作者參加,而且吸收了教育實踐工作者參加。通過應用問題的研究,將有助於教育基礎理論水平的提高。
綜合研究
運用多種學科的知識,對教育進行綜合研究 教育是一種十分複雜的社會現象。它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密切的聯繫。在當代各門科學日新月異,教育事業廣泛發展的情況下,一個新思想、新觀點的出現,都會程度不同地影響到教育和教育科學的研究。因而,無論從宏觀方面研究教育,還是從微觀方面研究教育,都更加需要運用多門學科的知識對教育進行綜合性的研究。縱觀當代教育科學研究的重大成果,如智力開發的研究,國家教育改革計劃的制訂等,大都是多門學科科學家集體智慧的結晶。
教育情報的研究
教育科學研究要取得真正的科學成果,必須掌握大量的實際情況和實踐經驗,以便在此基礎上進行思維加工,上升為理論。教育科學研究的成果,又必須及時地傳達到教育實際工作者那裡,使他們能夠理解,學會應用、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這本是一般的規律,但在信息量迅猛增長,信息傳播空前迅速的當代,尤其顯得重要。為此,各國都加強了教育情報的研究,有些工業發達的國家還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縱橫交錯的教育情報研究網,對教育情報進行系統地搜集、整理、儲存、評價、傳播。電子計算機在教育情報工作中的應用,更為這項研究開闢了廣闊的道路。
教育實驗研究
現代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為教育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方法和實驗設備。在研究課題日益增多,學術水平逐步提高的情況下,教育科學研究更加廣泛地採用了實驗研究的方法。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實驗研究,取得先行的經驗,積累有關的精確觀察記錄,獲得準確的結論,對教育建設提供科學依據,使教育科學發揮為教育實踐服務的重要作用。
在中國,教育科學發展的方向: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研究中國教育實際問題為中心,對中國古代和外國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批判地吸收,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特別要注意總結新民主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的經驗,探索教育發展規律,並逐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教育科學體系。
上述教育科學發展的趨勢,標誌著教育科學日益繁榮的一個新時期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