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宗祠

徽州歙縣

徽州歙縣吳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築,坐落於徽州歙縣北岸村,屬於吳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宗祠內的木雕圓潤而飽滿,宗祠內的磚雕細膩而大氣,宗祠內的石雕聞名中外——西湖十景圖,百鹿圖,特別是53件禮器更是家族祭祀文化的瑰寶。

吳氏宗祠通過自身的建築形式和徽派三雕精品的奉獻,對徽州的家族祭祀文化,宗族文化,雕刻藝術,繪畫藝術及淵遠歷史做了無聲的描述,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具體體現。

歷史沿革


始建於明早期。清道光六年的時候,由吳氏族人吳應晟出資二十二萬兩,集資兩萬兩,共計二十四萬兩白銀重新擴建。時佔地約十畝,是目前中華吳姓現存最大的清代宗祠。
1998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氏宗祠[徽州歙縣]
吳氏宗祠[徽州歙縣]

建築布局


吳氏宗祠是仿品官三進兩明堂五開間的建築規制而建造的,三進五間的祠堂在皖南仍屬罕見。門庭為五鳳樓,八字牆須彌底座石刻與檐下磚雕、博縫板木雕均極華美。中進院欄,由六塊黟縣青石板和八根石柱組成了一幅石雕的“西湖十景圖”,全長約八米左右,不論是從選材還是雕刻工藝上看,都堪稱徽州石雕的一絕。徽州石雕始於漢代,鼎盛於明清,受雕刻材料本身的限制,不及木雕與磚雕那樣複雜。主要是以動植物形象、博古紋樣、書法等為雕刻的題材,而以人物故事和山水為雕刻題材的很少見。吳氏宗祠的這組石雕,就是以杭州的山水“西湖十景”為題材雕刻的。製作者採用平面雕、浮雕為主,刀法融精緻於古樸大方,是吳氏鉅賈吳應晟為了讓走不出大山的人們認識世界,特別花重金,聘請黟縣石匠余尚相,落腳在杭州,經過半年的臨摹,回到徽州后雕刻而成的。故西湖十景全面而真實,生動而俏麗,是新安畫派山水技法和石雕藝術的完美結合。接著是祠堂的中進,也稱之為“享堂”。北岸吳氏宗祠中進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碩宏大,為徽州之最。再向里走,就是後進了。後進的天井下是一個大大的池塘,正當中挖有一尺二寸深池,池底有泉眼,養有鯉魚和荷花。池塘的北面圍欄,就是著名的“百鹿圖”。“百鹿圖”是吳氏宗祠石雕組圖的又一絕,也是由七塊黟縣青石板組成,但是那種顏色較深的黟縣青。它的雕工立體感甚強,一百隻野外嬉戲的鹿,躍然畫面之上。
天井之上是“寢堂”,寢堂又有上下兩層,下為寢堂,上為閣樓。堂後壁舊時是用隔扇隔出約二米的狹長間,安置梯形龕座上下三大格,用以供奉吳氏祖宗的牌位。
西邊山牆上嵌著一尊磚雕神龕,雖不足見方,卻雕工華麗而細膩。它取當地生產的青灰磚為雕刻的原材料,此磚要選擇精細的泥土,經人工淘洗,除去雜質和沙粒,做成磚坯經過特殊技藝燒制而成。如青磚中夾有沙粒和雜質,就會影響磚雕的細部雕刻了。磚雕是徽州傳統的三雕之一,多用於徽派風格的門樓,門套,門楣等處,彰顯建築物的典雅、莊重,像吳氏宗祠這樣的磚雕神龕,在徽州也是極為罕見的,堪稱徽州磚雕藝術的經典作品。
位於吳氏宗祠第三進天井下,池塘四周內測有清道光年間石雕組圖“53件禮器”。道光六年(即1826年),在位於古徽州府治地歙縣北岸村,一個吳氏族人聚居的地方,“景隆號”茶莊的長子吳應晟主持了北岸吳氏宗祠的重修工程。他冒著欺君犯上的風險,在吳氏宗祠第三進寢殿天井下水池內壁上,鐫刻了中國古代皇家祭祀用的五十三件中華傳統禮器,供奉給自己的祖宗。一民間古祠堂,雕有皇家祭祀用禮器,這在全國也甚是罕見的。

堂號


總堂號是“至德堂”﹑“志德堂”。
此外,吳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源遠堂”、“思敬堂”、“怡德堂”、“有秩堂”、“三讓堂”、“崇禮堂”、“讓德堂”、“思讓堂”、“均安堂”、“履成堂”、“敦厚堂”、“德讓堂”、“源德堂”、“樹德堂”、“世德堂”、“雙樂堂”、“雙合堂”、“思源堂”、“崇本堂”、“瑞本堂”、“聽彝堂”、“種德堂”、“延陵堂﹑”乾坤堂﹑興隆堂﹑宗睦堂﹑財祿堂﹑福德堂﹑勤恆堂﹑學業堂﹑佑啟堂﹑佑後堂﹑安邦堂﹑平安堂﹑吉祥堂﹑如意堂﹑吉利堂﹑有益堂﹑吉星堂八卦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