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宗祠
江西鄱陽吳氏宗祠
吳徠氏宗祠在鄱陽縣謝家灘鎮雞峰橋頭村,保存完好,據載是被司馬遷譽為“世家第一”的吳太伯後人所建。雞峰吳氏宗祠建於明成化年間。雞峰橋頭村,距鄱陽縣城70多公里。橋頭村吳氏宗祠,不僅是鄱陽吳氏族人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鄱陽人民的寶貴文化財富。
雞峰橋頭村離縣城70多公里,離安徽省東至縣和九江徠市都昌縣相隔不遠。這是一個典型的鄱北山村,四周森林茂密,黃土丘陵起伏,田野阡陌縱橫,滿目一片青綠。吳氏宗祠坐南朝北,四周高牆,是一座典型的、封閉式的、江南風格的磚木結構建築。大門上“松樹園雞峰”、“吳氏宗祠”、“禮門”、“義路”等石刻,字體雄渾厚實,字跡完整醒目。
在“中國湖城”鄱陽,吳姓是個大姓,也是個古老的姓。大多數吳姓族人系吳泰伯第22世孫吳王夫差第三個兒子少子鴻的後代,與古徽州的吳姓族人同宗同源。鄱北地區油墩街、謝家灘一帶是吳姓族人的集中聚居地,過去幾乎村村有吳氏宗祠。由於年代久遠,戰爭與自然的損壞,加之村民無力維修,多數祠堂或已倒塌毀壞,或己拆除另作他用,現存的吳氏宗祠屈指可數,保存完好的更是鳳毛麟角。
雞峰橋頭吳氏宗祠,仍屬徽派建築,粉牆皂瓦保留完整,女兒牆高達丈余,氣勢恢宏。除正門外牆有兩個小窗外,其他方向牆面沒有窗戶。東西各有一個偏門,現在進出是走西邊的側門,大門緊鎖,管理嚴格。祠堂內木雕、石雕、磚雕都非常精細,油漆鮮亮,遍布各個牆面、廊柱和棟樑之上,保存完好。人物形象生動活潑、眼目傳神,花草景物,搭配合理,栩栩如生。似乎毎一塊雕刻都在講述著一個祖先的故事,使我們在凝望之時,肅然起敬,默默沉思。尤其是大廳和戲台中央上方旋渦狀造型的斗拱,設計新穎,造型獨特,工藝精湛,讓人稱奇!為此,“雞峰橋頭吳氏宗祠建築技藝”被列為“鄱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
據載橋頭村吳氏宗祠是被司馬遷譽為“世家第一”的吳太伯後人所建。該宗祠始建於明成化年間。據當地人介紹,現雞峰橋頭村的吳氏宗祠是以吳品桂為首重新設計擴建的,歷經六載,於清光緒丙戌年(1886年)竣工,佔地面積約2.5畝。前後三進,有一個大戲台和兩個天井。吳品桂因配合左宗棠抗擊太平軍有功,被賜四品頂帶。雖歷經滄桑,但經過多次維修,現保存依然完好。其規模與氣勢不減當年,是贛東北一帶規模較大、也較有名氣的“吳氏宗祠”。由於沒有宣傳報道,藏在深閨人未識,靜靜佇立在雞峰橋頭,不被外界所知。后重修(距今有220餘年),佔地約1200平方米,氣勢宏偉,分為上、中、下三進大廳。下廳為族人舉辦活動擊鼓奏樂的場所;中廳是祀堂,為宗族舉行祭祀儀式或重大活動的正廳。再往前為上廳,是與中廳相連的台式三間二層樓房,樓上一般放置本族各家祖宗牌位,供族人瞻仰祭拜。目前祠堂內還供奉著吳太伯先祖靈位。
祠堂南端是戲台,雕龍畫棟,建築精美。每年上譜、修譜或宗親集會時,都要請當地劇團來此演出老少愛看的贛劇。戲台兩側上面是長長的廂房,這是看戲用的“包廂”。祠堂北端供桌上擺放著祖宗牌位,是宗親們祭祀祖先的地方。大廳上方掛有刻寫“吳氏宗祠”、“齊家治國”、“椿庭指使”三塊大木匾,字跡蒼勁,氣勢莊嚴。祠堂中央是個大天井,釆光充足,四周明亮。廳堂兩側,上次聚會時使用過的條幅和標語,依稀可見。
走出祠堂,水泥路一直延伸進大片金色的花海里,那是去雞峰尖的路。時近中午,炊煙從屋頂上飄出,整個村子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處安閑的避世隱居地。遠遠近近的田埂上,不時有挑擔的身影快速閃過,倏地便沒入林蔭和花叢里,若隱若現,一會兒出現在左邊山腳,一會兒現身右邊山頭,使人懷疑,是不是遇到了傳說中的武林高手。
“雞峰橋頭吳氏宗祠建築技藝”被列為“鄱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橋頭村吳氏宗祠,不僅是鄱陽吳氏族人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鄱陽人民的寶貴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