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龍門寺的結果 展開

龍門寺

株洲市天元區群豐鎮龍門寺

龍門寺坐落在五雲峰腳下,始建於唐宋時期。明朝天順年間,建威將軍袁扶桑解甲歸田在山中重建喇嘛廟,更名為“袁氏家廟”。清光緒年間兩廣總督袁海觀撥銀四千,再次修復,將其定名為“龍門寺”。據傳,明清是它的鼎盛時期,當時規模宏大,香火旺盛。每逢佛事,上自岳陽,下自衡陽的信眾逾萬。1994年,重修龍門寺。這座千年古剎涅槃重生,寺中的香火得以延續。

簡介


這是一座久負盛名的千年古剎,坐落在南嶽七十二峰之一、五雲峰腳下,整幢樓有九條屋脊。其中,屋頂的大理石花磚上刻著三個醒目的大字:“龍門寺”。木魚聲聲,穿過千年古樟密密地枝丫,縈繞在耳際,將我們與龍門寺拉得更近。連老屋牆角的青苔,霉斑似乎都在吟唱著歲月的流逝,與寺廟神奇的傳說。

歷史沿革


據介紹,龍門寺始建於唐宋年間,有僧人弘揚佛法草結山門,形似蒼龍,故稱龍門寺。在《石塘山袁氏六修族譜》中《龍門寺記》介紹里就有記載:“山塢舊有古衲嗣通卓錫此山編籬為門,名曰龍門禪寺。”是湖南最早的宗教禪宗寺院之一。到明朝天順年間,建威將軍袁扶桑因屢建戰功,得到皇上器重,告老還鄉之際,皇帝想賞賜一塊地給他,信佛的他,也許就是因為五雲峰“最妙是遊人攘攘,而此地過而不留,尤妙在笙歌沸沸,而此中安然獨靜”的原因,袁扶桑便邀請曾在軍營期間結識的西藏喇嘛和尚,來五雲峰傳佛辦教,重建了這座寺院,並改為“袁氏家廟”。在袁扶桑第十四代傳人袁海觀手上,又改回為“龍門寺”。
龍門寺[株洲市天元區群豐鎮龍門寺]
龍門寺[株洲市天元區群豐鎮龍門寺]
在這之後,因龍門寺弘揚佛法,為凈土宗道場,名聲大振,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當時規模宏大,有三殿三廳,立有觀音菩薩,關公神像,五百羅漢,二十四位諸天菩薩等,寺院僧侶上千人,香火是何等鼎盛。不僅如此,每逢佛門佳節,上自衡陽、下至岳陽,均有人前來朝拜,人數逾萬。
1958年,龍門寺在興移風易俗時被毀,現今的新寺是在社會各界的資助下,於1994年恢復建造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龍門寺得以修復,邀請了從四川峨眉山萬年寺而來的正寬法師當住持。在他的努力下,頹敗而破舊的寺院得以修復。1997年,寺院在修復主殿後,又重建了兩層居士香房。香火鼎盛時,除本地人外,長沙、湘潭等外鄉香客越來越多,僧侶在此禮佛,各地香客前來敬香供奉,兩層的香房也不夠使用,在夜晚,大部分香客居士都是在院內席地而睡。
龍門寺[株洲市天元區群豐鎮龍門寺]
龍門寺[株洲市天元區群豐鎮龍門寺]
時事變遷,進入二十世紀,龍門寺的出口通路后,居士逐漸增多,更有來自懷化、新疆等地的居士,自發的籌集善款,將原本兩層的香房加高至四層,殿中藏經閣也收藏著大正藏、乾隆藏等五道大藏經。
現在的龍門寺,共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12人,居士30多人,他們大多年事已高,但依舊每日參照寺院的作息時間,清晨5點起床,8點30分晚休,期間,早課、勞作、清掃、念佛,日日如此,從不停歇。除此之外,寺院規定,凡在寺院常住的居士,每月都要繳納360元的食宿費。圓湘居士說,食宿費只是從這個月漲了60元,此前只有300元。
龍門寺[株洲市天元區群豐鎮龍門寺]
龍門寺[株洲市天元區群豐鎮龍門寺]
每逢農曆十六、觀世音聖誕等法事聚會時間,附近的居民都會聚在寺院內,做起賣茶葉蛋和土特產等小生意。現在,寺院的日常維護,主要靠香火、做佛事與居士捐助。現在,它與資福寺上林寺等寺廟,定為株洲市內五大寺廟。
“此處勝桃源,只是人將老”,龍門寺的每塊石板縫隙里的青苔,都裹挾著寺院更迭飄落的細微塵埃,默默地滲入泥土,仿若看淡了千年浮華過往,古樸氣息處處瀰漫,時間好似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