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米蒿的結果 展開

米蒿

菊科蒿屬植物

米蒿是菊科、蒿屬的一種植物。莖短縮,多分枝,主要分佈於我國甘肅、青海、內蒙古、西藏等省區,具有牧用價值。半灌木狀草本。

主根木質,粗,側根多枚,明顯;根狀莖粗短,直徑1-3厘米,有少數營養枝。莖多數,直立,常成叢,高10-20厘米,稀達35厘米,略成四方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不分枝或上部有少數貼向主軸的短分枝。米蒿因與適口性較好的禾草、灌叢,雜類草組成群落,具有較高的放牧利用價值,尤其利於山、綿羊的放牧。

該草鮮時氣味較重,適口性較差,但霜后氣味大減,羊和駱駝更加喜食。

形態特徵


半灌木狀草本。主根木質,粗,側根多枚,明顯;根狀莖粗短,直徑1-3厘米,有少數營養枝。莖多數,直立,常成叢,高10-20厘米,稀達35厘米,略成四方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不分枝或上部有少數貼向主軸的短分枝。
葉多數,密集,近肉質,近無柄或無柄,兩面微被短柔毛;莖下部與中部葉卵形或寬卵形,長0.8-1.2厘米,寬0.7-1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或近掌狀全裂,每側有裂片2-3枚,小裂片狹線狀棒形或狹線形,長2-4毫米,寬0.5毫米,先端圓鈍或略膨大,基部1對裂片半抱莖並成假託葉狀;上部葉與苞片葉5或3全裂。
頭狀花序半球形或卵球形,直徑3-3.5(-4)毫米,有短梗或近無梗,在莖或莖的分枝上排成穗狀花序、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或為復穗狀花序,而在莖上再組成狹窄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長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背面微被灰白色蛛絲狀短柔毛,邊膜質,中、內層總苞片橢圓形,近膜質,背面無毛;雌花1-3朵,花冠狹圓錐狀或狹管狀,檐部具2(-3)裂齒,花柱略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8-20朵,花冠管狀,背面有腺點,花藥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或微尖,花柱與花冠等長或略短於花冠,先端2叉,叉端近截形,有睫毛。瘦果小,倒卵形。花果期7-9月。
米蒿
米蒿

生物學特性

種子繁殖,幼苗或種子越冬。種子發芽的最低溫為3℃,最適8-15℃,最高20℃;適宜土層深度為1-3厘米,超過5厘米不能出苗。出苗早晚和多少,與播期及播后雨量有密切關係;出葉速度,與氣溫有密切關係。在華北地區,分別於10月和3月出苗;冬前苗3月返青抽薹,4月上旬見花,5-6月果實成熟。種子落地或藉助外力傳播擴散,約經3-4個月休眠后萌發。

生態特徵

米蒿屬強旱生植物,為高寒荒漠草原的伴生種、亞優勢種,個別情況下是建群種。群落比較密集,總蓋度可達30—60%,層次不明顯,種類組成比較貧乏。
草群的主要植物有珍珠(Salsolapasserina)、枇杷柴(Reaumuriascongori–ca)、合頭草(Sympegmaregelii)、早(ArtemisiaxeroPhytica)、尖葉鹽爪爪(Kalidiumcus–pidatum)、短花針茅(Stipabreviflora)、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等;雜類草有銀灰旋花(ConvOlvulusammannii)、阿爾泰狗哇花(Heteropap–pusaltaicus)、草霸王(Zygophyl–lummucronatum)、駱駝蓬(Peganumharmala)及一年生雜類草豬毛蒿(Arte–misiascoparia)、霧冰藜(Bassiada–syphylla)、豬毛菜(Salsolarutheni—ca)等。該草多生長在海拔1600——2500m的高寒和地下水埋藏較深的低山丘陵平原上,對土壤基質條件要求較嚴,一般多發育在具黃土母質的淡灰鈣土,暗棕鈣土和含有沙礫的貧瘠土壤上。抗寒、抗旱性較強,並具有一定的耐鹽力。

分佈範圍


產內蒙古(西南部)、甘肅(西部)及青海,西藏也有記載;生於海拔1800-3200米地區的礫質干山坡、乾草原、半荒漠草原、鹽鹼地、干河谷、洪積扇及河漫灘等地區,也見於河邊沙地上。局部地區構成草原植被的優勢種或主要伴生種。模式標本采自青海柴達木盆地。
米蒿為高寒山地荒漠草原的特有利。多分佈於河西走廊的中東部、祁連山、龍首山、大黃山、老虎山的山前平原地帶,以永昌縣西部的繡花廟花草灘分佈最為集中。另外,在古浪、皋蘭北部也有較多的分佈。

主要價值


營養價值

因草群蓋度較大,故相對產草量較高,每公頃鮮草產量在1000—2000kg之間。其化學成分見表83–l,氨基酸含量見表83–2。從上表的化學成分和氨基酸的分析可知,該草的營養成分比較全面,粗蛋白質含量較高,鈣磷比為3.3—3.8:1;灰分含量中等偏高,據有關資料報道,在微量元素分析中,其鉀,鈉元素含量在同生境植物中最高,而鐵,鎳元素的含量也很高。該草的營養比為4.31,屬氮—碳營養型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