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驛鄉
渡口驛鄉
渡口驛鄉
渡口驛在明清時極為興盛,漕運船隻往來驛站。且官府於此地建有屯積漕米的倉廒,以中轉運往京師的漕糧。夏津古八景之一“衛河古渡”即指此地。明朝夏津知縣薛正曾有詩作《衛河古渡》,寫道:“衛河古渡界鄃城,一派洪荒拱帝京。萬里遠通交廣地,四時常帶霧煙清。陸徑南北依稀見,舟艤東西密邇橫。漕運便民充國用,謳歌擊壤樂昇平”。明代大學士吳寬有詩名為《渡口阻風》:“黃河障天天半昏,炮頭風急萬馬奔。何人去塞土囊口,天與河流一色渾。曠野麥苗才尺許,只見風來不見雨。雨師風伯不相能,彼蒼高高奈何汝。”清代大文學家、兵部尚書王世禎也有詩作多首描寫“運河”。其中一首說“前望渡口驛,行行轉相隔,非關驛路移,應是儂心迫。”
渡口驛鄉位於兩省(山東、河北)、三市區(德州,邢台、衡水)、四縣(夏津、武城、清河、故城)交界處。全鄉面積40.2平方公里,人口1.8萬,耕地3.91萬畝。農業以棉花、大蒜、林果為主,企業以紡織設備購銷加工、棉花加工、紡織為主導產業。2002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78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50元。
渡口驛鄉
渡口驛村為鄉政府駐地。逢農曆二、七日集市。有739戶,2810人;耕地4006畝,其中水澆地3650畝,有果園1處,主產蘋果、梨。個體商業服務業有煙酒、日雜、飲食業、電氣焊等。舊時為官家的驛站,故而得名渡口驛。
簡家那村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北3公里處。逢農曆四、九日為集市。有136戶,569人;耕地1537畝,其中水澆地1140畝。據傳,明朝時,移民簡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以姓氏定名簡家那。
魏家那村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北3公里處。有65戶,262人;耕地646畝,均為水澆地。明朝末年,謝爐村民魏良臣遷此定居,以姓氏定村名為魏家那。
安家那村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北2.6公里處。有210戶,980人;耕地1709畝,均為水澆地。村莊系明朝以前徐姓居民所建,原名徐家村,明永樂年間,移民安景祥由山東陵縣遷此定居,后徐氏絕,安氏便改村名為安家那。
滕蒿林村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北3.4公里處。有258戶,1175人;耕地2368畝;其中水澆地2050畝。據傳,明永樂年間,移民滕志由山東登州府招遠縣野鵲村遷此定居,因戰亂,土地荒蕪,野蒿成林,遂定村名滕蒿林。
杜家樓村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偏北2.8公里處。有389戶,1675人;耕地4643畝,其中水澆地3507畝。有果林1處,主產梨、蘋果。明朝以前,叫彭庄,又名彭家樓,因祖居彭氏並村中有9座樓房而得名。明永樂年間,杜氏先祖杜福專由山東萊州府椿樹庄遷此定居,后成為村中大戶,遂更名杜家樓。
董家那村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北2.3公里處。有117戶,480人;耕地943畝,均為水澆地。明永年間,移民董伯英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以姓氏定名董家那。
前郭屯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南2.6公里處。有295戶,1235人;耕地1671畝,其中水澆地1621畝。盛產大蒜、白菜等。明永樂年間,移民郭綱由山東即墨縣遷此定居,以姓氏改村名為前郭屯。
后郭屯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南2.5公里處。有170戶,696人;耕地975畝,其中水澆地805畝。盛產大蒜、白菜。據傳,村莊為土民高氏所建,村名為忠信屯。
渡口驛鄉
渡口驛鄉
做活路樹結合
山東省夏津縣渡口驛鄉做好樹路結合文章,對“村村通”公路進行植樹綠化后,分段將樹權拍賣給農民,同時將公路養護管理責任承包給樹權所有人,走出了一條“路樹結合、以樹養路”的新路子。渡口驛鄉在建好公路、搞好綠化的基礎上,對公路的養護權和樹木的所有權進行公開拍賣。根據路樹具體情況將18公里公路按100米一段,每段拍賣價格為1500元至2000元不等,分別與承包戶簽訂30年的承包合同。合同規定,“凡承包路樹的農戶,同時負責承包路段的公路養護責任”,使公路養護管理責任和樹木管理收益緊密結合為一體。該鄉將拍賣所得資金作為公路建設佔地、拆遷補償及路邊植樹的費用,使公路建設、養護管理形成了良性的循環。以樹養路,既促進了農民增收,又極大地調動了農民愛樹護路的積極性。閆庄村老民兵模範、護路員閆傳江認真地算了一筆賬:100米路段,種200棵樹,每棵樹成材后收入80元以上,合計1.6萬元;速生楊的成材期大約是6年,30年可以種植5輪楊樹,總收入8萬元,扣除2000元承包費,3000元購買樹苗錢,30年可得到純收入7.5萬元,平均一年增收2500元。
渡口驛鄉
其次,不斷強化市場管理,完善市場管理體制,打造誠信品牌,杜絕假冒產品進入市場,提高產品質量,嚴厲打擊欺行霸市行為,增強市場信譽;三是利用購銷能人邀請外地客商前采投資建廠,先後吸引青島、膠南等地客商在該鄉投資創辦了配件加工廠。2003年該市場共銷售紡織設備4000多台套、交易額8000餘萬元,實現利稅近十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專業交易市場。
該鄉堅持把擴大開放,招商引資、放手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全鄉經濟工作的總抓手,緊緊圍繞“解放思想、超常發展、跨越前進”這一主題,牢牢把握全黨抓經濟、突出抓民營,關鍵抓投入,千方百計抓招商的工作主線,在全鄉範圍內掀起領導帶頭、全民參與、全方位、多層次的大開放、大招商的熱潮。先後有投資過百萬元的棉花加工廠(兩處)、天罡蘆薈酒業有限公司、夏庄預製件廠、水泥地面彩磚廠等項目落戶該鄉。2007年該鄉又與青島國道紡織公司簽訂了投資4500萬,新上3萬紗錠項目的合同。
渡口驛鄉
三是超常紀律。
對鄉村領導幹部,嚴格執行一票否決制,對計生專職人員嚴格規章制度,嚴肅工作紀律,對鄉村一般幹部嚴格責任目標管理。
明永樂年間,移民李英魁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后,因村莊於前郭屯之後,便改村名后郭屯。
渡口驛是人才的寶地。傍依在運河、沙河岸邊而建的村莊,養育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青島海洋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管華詩;養育了知名作家、曾任河北省文聯副主席的劉真;養育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獲得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一等獎”、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袁靜華。這裡曾是竇建德屯兵牧馬的基地,這裡曾是肖華將軍連戰連勝的戰場,這裡曾是故宮磚瓦的故鄉。日出日落,星轉斗移,更多的文士武將猶如大運河的潺潺流水,在歷史的長河中流過,沒有留下痕迹。
管華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