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金冠的結果 展開

金冠

明神宗

金冠是明朝神宗的皇冠,1958年北京市定陵出土,通高24厘米,重一斤六兩,採用細金絲精工編織而成,現藏北京市定陵博物館

簡介


(圖)金冠[明神宗]
(圖)金冠[明神宗]
公元1958年北京市定陵出土。通高24厘米,重一斤六兩。金冠薄如蟬翼,輕似紗冠。採用細金絲精工編織而成。冠頂攀附著兩條蟠龍,圓睛長角,張牙舞爪,身上鱗甲齊備。二龍呈戲珠狀,形態靈活,氣韻生動。此冠又稱“翼善冠”。造型別緻,結構巧妙,製作精湛,是明代皇家金鈿工藝中的代表作。現藏北京市定陵博物館。
中國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地下宮殿”——十三陵中的定陵時,發現了有兩頂極為珍貴的金冠和鳳冠。這兩頂帽子全部都是用極細的金絲編成,其做工的精巧、金絲的勻稱度令人嘆絕。定陵處於長陵西南的天壽山下,是明代第十三個皇帝神宗朱翊鈞所帶的帽子。金冠頂上還有一對栩栩如生的金龍。鳳冠是皇后帶的帽子,上面有龍鳳裝飾,還鑲嵌著各色的寶石一百多塊,熠熠放光。大小珍珠,如群星般布滿帽子,大約有5000餘顆。鳳冠上的龍也全是用黃金製成的,龍的嘴裡和鳳喙上都銜著寶珠,五光十色,蔚為奇觀。這兩頂金冠,不僅價值連城,而且也是絕妙的工藝品。

文物特徵


金冠又稱金絲翼善冠,由三部分組成,前屋、後山和兩角。前屋指的是帽殼部分,工匠是用“編燈籠空兒”的方法,從上至下用518根直徑為0.2毫米的細金絲手工編結而成,由於工匠的技藝純熟,編的花紋不僅空檔均勻,疏密一致,而且中間無小結,看上去薄如輕紗,半圓形的帽山上挺立著兩個狀如兔耳的金絲網片,即兩角,俗稱“紗帽翅”,後山的正前方是精彩的二龍戲珠圖案,金龍的造型生動有力,氣勢雄偉,這也正是金冠製作過程中最難做的一部分,據專家鑒定,龍首、龍身、龍爪、背鰭等部位均是單獨製成后,進行整體圖案的焊接組裝完成的。冠上僅龍鱗就用了8400片,這就需要工匠在焊接時不但要花費很大的氣力,還要以積累多年的工作經驗,掌握適當的火候,才能完成這樣高難度的工藝製品,因此說金冠之珍貴除質地全為金絲外,還在於整體的拔絲、編織、焊接等方面的高超技藝。目前金冠在我國僅此一頂,堪稱國寶。

文物出土


1956年-1957年出土於定陵(萬曆皇帝墓),根據事死如事生的禮制,多以下葬生前所用之物。其中帽子出土了七頂(六頂冠 一頂盔),分別為兩頂冕冠、一頂皮弁冠、一頂盔、三頂翼善冠(萬厲皇帝躺在棺槨里戴著其中一頂烏紗翼善冠)而金冠放在旁邊的圓木盒裡。

文物爭議


註:冥器(通明器)的概念在本爭議中是狹隘的指的是否是陪葬特製之器。並不是指寬泛的所有陪葬品。
冥器說
一未見畫像有,二未見先例,三未見《大明會典》有詳記材質之分,又是純金之器,吸光導熱不宜夏日戴,故而只能是皇帝下葬所戴之冥器。(金冠萬曆死後遺體所戴是謠傳,遺體戴的是烏紗翼善冠)
非冥器說
第一點官方觀點根據《大明會典》形屬常服翼善冠,古人根據事死如事生的禮制多葬生前所用之物,所以這七頂都是萬曆皇帝生前常用之物,北京十三陵研究員胡漢生認為是夏日所戴。(詳見下方定陵出土皇冠的用處介紹)各大博物館收藏的明朝金絲冠。
第二點《Q版大明衣冠圖志》的作者擷芳主人認為民間這些金絲冠大量流行,其工藝和金絲冠都比較接近都採用了“燈籠空兒”的方法編的,皇帝做一頂金絲的翼善冠更不值得奇怪了(當然不會寫到服飾制度里),不知為啥被傳為陪葬品的“明器”,完全沒搞清楚明器的概念。
徠第三點是下葬所戴,在棺槨里萬曆皇帝並未戴金冠,按常理特製冥器不是應該戴在事主身上。
第四點駁太重說,明孝靖皇后鳳冠重2320克,重826克簡直小巫見大巫。
第五點駁金冠不宜戴說,明帝翼善冠從明初簡至明后金飾繁冠上。
第六點駁金冠吸光導熱說,不宜夏日戴。烏紗翼善冠製作,細竹編絲塗黑內紅外黃雙層黑紗更不宜夏日。
金冠金絲巧編孔眼明眼可見,不久曬冠涼透氣。(皇帝受禮法制約謹身冠服)
定陵出土的七頂皇冠
名稱使用備註
1.冕(冕冠、旒冕祭祀時所戴
皇帝為二十四旒
唐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寫有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2.皮弁冠接待外賓時所戴
皇帝為十二
王級為九
3.盔上戰場時所戴與圖傳不是同一件頭盔
4.翼善冠
日常上朝所戴
(包括以下翼善冠)
圖為烏紗翼善冠
5.烏紗翼善冠常服形式 
圖為烏紗(金絲)蟠龍翼善冠
或明神宗烏紗翼善冠
6.金絲翼善冠常服形式 十三陵研究員釋為夏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