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樂改進社

國樂改進社

1927年5月成立於北京。由劉天華等人發起,並主持日常工作。該社活動的主要內容有:組織進行民族音樂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樂器的改進,民族樂曲的創作以及編輯出版音樂刊物。自1928年至1934年間共出版期刊《音樂雜誌》10期。該社成立於20世紀20年代,也即“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所掀起的探求新思想、新知識、新文化的熱潮時期,興辦各種新文化事業,發行各種刊物雜誌,是當時社會的一種新風氣,對新文化的發展起了有益的促進作用。

挑戰


音樂對於人類有絕大的功用,這是無論什麼人不能不承認的。我國近來最沒長進的學問要算音樂了,雖然現在也有人在那裡學著西人彈琴唱歌,大都還只是貴族式的,要說把音樂普及到一般民眾,這真是一件萬分渺遠的事。而且一國的文化,也斷然不是抄襲些別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數的,返過來說,也不是死守老法,固執己見,就可以算數的,必須一方面採取本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納外來的潮流,從東西的調和與合作之中,打出一條新路來,然後才能說得到“進步”兩個字。

歷史


我國音樂在歷史上雖然有數千年可貴的事實,但因歷經災亂的破壞,貴族的蹂躪,加之以人材的缺乏,門戶的隔閡,早已弄得零零碎碎,不成個樣。近數十年來,政府既不提倡,學校又不列為正式科目,做子弟的要學習,還不免受父兄的呵斥與社會的蔑視,結果,所謂中國音樂,百分之九十九隻能留在吹鼓手手裡苟延殘喘,這真是太不像話了。
國樂之在今日,有如沙裡面藏著的金,必須淘煉出來,才能有用。這淘煉的責任非我輩莫屬,雖然嚴格說來,我輩也只是一知半解的人。
現在可作模範的前輩大師一天少似一天,製造樂器的工人,只圖漁利,一天隨便一天;研究樂理的人更是晨星般的稀少,我們看了這種狀況,心上不禁慄慄危懼,所以雖然明知自己的能力有限,也要努力呼號一下——組織國樂改進社。

計劃


我們認這事為藝術界的大事,非少數人所能舉辦,必須要聯絡全國同志,一致進行;我們應該打消門戶之見,大家合力工作,以救此國樂殘生。
我們應該調查現在各地所存在的可作模範的大師,以及現存的樂曲、樂譜、樂器,並人們對於何種樂曲的感情最濃厚。
我們應就經濟能力之所及,搜集關於國樂的圖書,並古今各種樂器,組織圖書館及博物館,應該設法刻印尚未出版的古今的樂譜;應當把無譜的樂曲記載下來;應當把音樂名奏用留聲機收蓄,以期現有的國樂,不再漸漸的消失下去。

改良記譜法


我們想改良記譜法,使與世界音樂統一;想把各種的演奏法盡量寫出,編成有統系的書籍,以便一般人的學習,我們想組織樂器廠,改良樂器的製造。
我們想集合多數人的意見,判斷樂曲樂器的優劣,以定取捨。
我們想介紹西樂,以為改進的輔助;並想效法西樂,配合複音,並參用西洋樂器,以期與世界音樂並駕齊驅。
我們想從創造方面去求進步,表現我們這一代的藝術。
至於發行刊物,創設學校,組織研究所等等,那是不消說,只要有經費,有人材,立即次第舉辦。
我們發起人自知心長力絀,難勝重任,務望國內同志共起賜教,則國樂前途庶有一線之光。

發起人


王同華 吳伯超 吳仲甌 李淑清 李文淑
李光濤 汪頤年 周 宜 金式斌 邵增昕
林之棠 柯政和 徐季吾 徐義衡 張友鶴
張鳳昌 張粹如 曹安和 程朱溪 郭紹猷
賀青蓮 梅茂鼎 楊慶功 楊筱蓮 廖書筠
廖贊化 熊 泌 潘君方 鄭 志 鄭穎蓀
劉天華 謝蘭郁 韓權華 蕭從方 蕭淑嫻
(以姓氏筆畫多寡為序)(《新樂潮》第一卷第一號)

計劃


改進國樂這件事,在我腦中蘊蓄了恐怕已經不止十年,我既然是中國人,又是以研究音樂為職志的人,若然對於垂絕的國樂不能有所補救,當然是件很慚愧的事。現在有這許多同志來組織這個國樂改進社,雖然還只呱呱墮地,算不定它的終身,可是有了芽,總有開花結果的希望。所以我雖然在這“四海困窮”的當兒,也不免破涕為笑。
因為社務進行的關係,有幾位同志要我做篇計劃書,在成立刊上發表。這真是一件大難事!您想,改進國樂這個問題多麼大?憑我們這數十人去做,做一輩子也做不了它們一個角;而況我們非有職業牽制,即在求學時期。還有一層“萬事非錢不行”,我們社裡既沒有基金,又沒有收入,只靠我們幾個窮書生掏腰包,又加之以這個年頭兒,能掏得出多少!那麼,在這人材、經濟兩缺的狀況之下,有什麼預算,什麼計劃可拿來發表呢?還是乾脆不說罷?而我們的誠意與精神,也就跟著這物質上的缺乏同歸烏有么?這當然是不能的。既然不能,就得從無可計劃中打出一條有計劃的路來。

具體工作


我們想做的事,已在本社緣起上說過。目前把急於舉辦的事,略說幾樁如下:
刊印《音樂雜誌》,這是我們提倡音樂的至要工具。擔任編輯的已有幾位,其餘還在極力進行。經費未必有富翁們肯捐助,即由社友們自行想法。假使時局影響不到我們身上來,明年元旦一定將第一期出版。
設立研究部,這是對於國樂上解決各項問題特設的機關。例如:皮簧,現在通行全國,而至今尚無一部可靠之譜。對此問題,我們想召集國內喜歡研究皮簧而已有程度的同志,集合一處,再請皮簧導師多位,組織研究部去解決它。諸如此類的問題甚多,我們想擇其切要的,在一、二年內為徵求同志與導師的時期,然後分別成立研究部。至於經費一層想由研究的人分擔,惟尚無概算,不敢說定。
保存古合樂,此為前項問題之一種,以其緊急,故特別提出說明之。此項合樂,即清宮裡祭享及儀式上所用的音樂,但其樂曲有很古的淵源,並非有清一代所造。因為這種音樂是帝王的獨享品,所以民間除了一套祀孔的樂章外,什麼都沒有聽到過。到清室一亡,大家便糊裡糊塗不去注意,現在是快要消滅到無蹤跡了。我以為這種音樂對於將來造成國樂的大合奏orchesra上大有可以研究之處。退一步說:於古樂的價值上亦該把它研究,於我國的音樂史上,也該把它的內容詳細記載下來。據社友鄭穎先生說:宮中散出之樂工,能奏全數曲譜----約三、四百套者,現在只剩一人。而此君年老多病,我們應該急急想法找他一同研究。現在我們已請鄭先生負責同他接洽,大約在我們第一期《音樂雜誌》上總有鄭先生的詳細報告。但是,要是成功,便有兩椿難事:一是樂器問題。現在此種樂器無從購買,只有公處有----如孔廟,天、地壇,社稷壇等,是否能借到一副用,殊不敢說。二是經費問題。就是請那位樂工來的指導費。此項我擬請歡喜加入研究的人分擔一部份。其餘由募捐方面著想,但不知能不能碰釘子。
音樂演奏會。此事對於本社,關係不甚重要,不打算十分注意。不過今年至少要演奏一次,以後能多更好。
國樂義務教育。擬自明年暑假起,每逢暑期舉行。由社員擔任,不收學費,不給薪水,辦公費則由常費內支出。
樂器製造廠。擬俟時局略平,由社員中集股先設一小規模的廠,從事製造與改良,如成績好,便逐漸擴充。
各奏蓄音。此為保存現有國樂的最重要問題,但所需經費亦屬最大,而工作與手續亦最困難。現在雖有此想,尚無妥善辦法。這是希望大家來指教的。
我這筆柴米油鹽糊塗帳,到此暫行打斷。
論理,這種整理國樂的工作,哪裡該人民組織團體去做,該是政府的責任。它早應立出正式機關去辦理——如日本的邦樂調查所,土耳其的國樂調查所等。我本想寫一篇意見書來討論這件事,後來一想,現在國內政府如許之多,可是哪一個能注意到這件事的,還是省說廢話罷!
註:“緣起”與“計劃”兩部分為劉天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