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麥吊雲杉

油麥吊雲杉

油麥吊雲杉,松科Pinaceae,學名Piceabrachytylavar.omplanata,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中國特有樹種,常綠喬木,高15-30m。樹皮灰色,裂成薄鱗片狀塊片脫落。球果成熟時紅褐色、紫褐色或深褐色。產於湖北西部、陝西東南部、四川東北部、北部及岷江流域上游、甘肅南部白龍江流域,生於海拔1300~3200米,常與青杄、雲杉、鐵杉冷杉混交或散生於針闊葉混交林中。

基本信息


油麥吊雲杉
油麥吊雲杉
種中文名:油麥吊雲杉
種拉丁名:Piceabrachytyla(Franch.)Pritz.var.complanata(Mast.)Cheng
科中文名:松科
科拉丁名:Pinaceae
屬中文名:雲杉屬
屬拉丁名:Picea
國內分佈:產於湖北西部、陝西東南部、四川東北部、北部平武及岷江流域上游、甘肅南部白龍江流域,生於海拔1500-2900米地帶。江西廬山有栽培。
常綠喬木,高15-30m。樹皮灰色,裂成薄鱗片狀塊片脫落。

概述


松科(Pinaceae)雲杉屬的總稱。常綠喬木。樹榦端直。中國是雲杉屬植物最多的國家,共16種9變種,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地區及台灣的山地及亞高山地帶,尤以橫斷山地區種類最多,木材蓄積量豐富。雲杉屬植物最早的化石發現於美國西部及日本的晚白堊紀地層中。第三紀末至第四紀更新世因紅皮雲杉全球性氣溫下降的影響,使雲杉從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向低緯度和低海拔地區擴展,種類增加。后隨冰川的退縮和氣溫的回升,分佈區又逐漸縮減,繁衍至今,形成了現代的分佈格局。在中國秦嶺以南及東南部的平原和西南部的低山地區的晚更新世沉積物中發現了雲杉的花粉及球果。雲杉為耐陰性較強的樹種,喜寒冷與冷濕的氣候,在高緯度的寒帶、寒溫帶至低緯度的暖溫帶與亞熱帶的亞高山與高山的陰坡、半陰坡和谷地形成純林,或與冷杉、落葉松、鐵杉和某些喜冷涼氣候的松樹及闊葉樹組成針葉混交林或針闊混交林。雲杉樹榦高大通直,節少,材質略輕柔,紋理直、均勻,結構細緻,易加工,具有良好的共鳴性能。可供建築、飛機、樂器(鋼琴、提琴)、舟車、傢具、器具、箱盒、刨制膠合板與薄木以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用材。

形態特徵


油麥吊雲杉
油麥吊雲杉
常綠喬木,高15-30m,胸徑約1m。樹皮灰色,裂成薄鱗片狀塊片脫落;大枝平展而輪生,側枝細而下垂。當年生枝淡黃色或褐黃色;基部宿存芽鱗緊貼小枝,不向外開展;小枝上有顯著下延葉枕,彼此間凹槽。也單生葉枕上,螺旋狀排列,線形,扁平、直或微彎,長1~2.2cm,先端尖或微尖,上面中脈兩側各有5~7條粉白色氣孔線,下面無氣孔線,無柄。雌雄同株;雄球花單生葉腋,雌球花單生枝頂。球果當年成熟,下垂長圓狀圓柱形或圓柱形,長6~12cm,徑2.5~3.8cm,熟時褐色或微帶紫色;種鱗近革質,宿存,中部種鱗倒卵形,上部圓而排列緊密,或上部三角狀則排列疏鬆。種子連翅長約1.2cm。花期4~5月,球果9~10月成熟,球果成熟時紅褐色、紫褐色或深褐色。
變種
本變種與麥吊雲杉的區別在於樹皮淡灰色或灰色,裂成薄鱗狀塊片脫落;球果成熟前紅褐色、紫褐色或深褐色。
產於雲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及西南部(松潘以東、汶川、寶興、洪雅、峨眉、峨邊馬邊雷波、金陽以西)、西藏東南部,生於海拔2000-3800米地帶。在四川西部常生於冷杉、鐵杉、雲南鐵杉為主的針葉樹混交林中,或在局部地帶形成小片純林。在雲南則與雲南鐵杉、麗江雲杉等樹種混生或成小面積純林。模式標本采自四川瀘定。
木材的性質與用途與麥吊雲杉同。可作分佈區內海拔2000-3000米地帶的造林樹種。

生活習性


雲杉耐蔭、耐寒、喜歡涼爽濕潤的氣候和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質土壤,生長緩慢,淺根性樹種,喜空氣濕潤氣候,喜生於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也能適應微鹼性土壤,喜排水性良好、疏鬆肥沃的砂壤土。
許多雲杉樹的特徵具有下垂的枝,整顆樹層層排列。
油麥吊雲杉
油麥吊雲杉
油麥吊雲杉
直挺的針狀葉呈螺旋形圍繞著莖,長度為2~3厘米。葉從椿處長出來,如果脫落,椿便會保留下來。木質球果懸吊著,卵石形成圓柱形,有向內彎曲的苞片,當球果成熟時,這些苞片會張開以讓種子脫落。雲杉為高大喬木的針葉樹種,高約45m,胸徑lm,樹冠為狹圓錐形,樹皮灰色,呈鱗片狀脫落,大枝平展,小枝上有毛,一年生枝黃褐色。葉四棱狀條形,彎曲,呈粉狀青綠色,先端尖,四面有氣孔線,葉長1~2cm,葉在枝上呈螺旋狀排列。花單性,雌雄同株,5月開花,10月球果成熟,具有周期性結實現象,一般4-5年出現1次豐年,歉年的種子品質差,發芽率低。種子千粒重3.6-4.6克,每公斤種子250000-350000粒,發芽率20-45%。種子用麻袋普通干藏,2-3年後發芽率降低8-15%,低溫密封干藏,5年發芽率只降低5%。

繁殖栽培


油麥吊雲杉
油麥吊雲杉
雲杉以播種繁殖。雲杉種子休眠習性不一致,有的需要短期低溫層積,一般經過45度始溫浸種24小時消毒催芽后播種即可。雲杉種子發芽的有效溫度為8度,適宜早春播種。由於苗木自然死亡率較高,適當密播,撒播,每畝播種量7-9公斤,拌沙覆土0.3-0.6厘米,蓋草或薄膜,播種后7-15天幼苗出土。幼苗對乾燥的抵抗力弱,耐陰濕,應經常澆水以保持濕潤,對陽光抵抗力弱,接草后應架設蔭棚,以避免日灼危害。苗木生長緩慢,一般當年不進行間苗。幼樹期易受晚霜為害,故多設蔭棚、栽植在高大苗木下方,冬季進行保護防禦。雲杉不易移植,多採取帶土移植,移植時應仔細操作,減少對根系和枝葉的傷害,以提高成活率。雲杉生長速度緩慢,10年內高生長量較低,後期生長速度逐漸加快,且能較長時間地保持旺盛的生長。栽培過程中需要通過養護保持雲杉的良好樹形,形成樹形端正,呈圓錐形,枝葉茂密、上有頂枝、下枝能長期生存,不露樹腳的形態。

生物學特性


雲杉耐蔭能力較強,在林冠下可忍受光照不足達25年之久。在側光庇蔭條件下天然更新良好,在小片火燒跡地和林中空地上天然更新幼樹較多,但在稠密的林冠下更新不良。對氣候要求不嚴,多分佈於年平均4~12℃、年降水量400~900毫米、年相對濕度60%以上高山地帶或高緯度地區。抗寒性較強,能忍受-30℃以下低溫,但嫩枝抗霜性較差。在氣候溫和而又濕潤的條件下,在酸性至微酸性的棕色森林土或褐棕土生長甚好。四川、新疆林區每公頃蓄積量超過1000立方米,西藏林區超過2000立方米。雲杉多系淺根性樹種,主根不明顯,側根發達,約有3/4以上根系集中分佈於表層中。在進行強度后,容易發生風倒現象。結實年齡一般為30~40年,60~120年為結果盛期,大致每4~5年出現一次種子年。四川雲杉林木每公頃平均產種量40千克左右,一般9~10月球果成熟,種子借風力傳播的距離約為母樹樹高的2~3倍。

主要用途


油麥吊雲杉
油麥吊雲杉
雲杉的樹形端正,枝葉茂密,在庭院中即可孤植,也可片植。盆栽可做為室內的觀賞樹種,多用在莊重肅穆的場合,冬季聖誕節前後,多置放在飯店、賓館和一些家庭中作聖誕樹裝飾。雲杉葉上有明顯粉白氣孔線,遠眺如白方繚繞,蒼翠可愛,作庭園綠化觀賞樹種,可孤植、叢植或與檜柏白皮松配植,或做草坪襯景。
木材通直,切削容易,無隱性缺陷。可作電桿、枕木、建築、橋樑用材;還可用於製作樂器、滑翔機等,並是造紙的原料。雲杉針葉含油率約0.1~0.5%,可提取芳香油。樹皮含單寧6.9~21.4%,可提取。

相似物種


全世界雲杉屬約40種,分佈於北半球。中國約有20種,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西南以及台灣等地。
根據葉形
油麥吊雲杉
油麥吊雲杉
及氣孔線情況可分為3組,即雲杉組、麗江雲杉組和魚鱗雲杉組。
雲杉組葉橫切面四方形、菱形,四面有氣孔線,氣孔線條數相等,或近相等,包括白皮雲杉、鱗皮雲杉粗枝雲杉、紅皮雲杉、白杄青海雲杉雪嶺雲杉、新疆雲杉、青杄、大果青杄、台灣雲杉、長葉雲杉等。
麗江雲杉組葉橫切面近方形、菱形或扁平,葉上面每邊的氣孔線較下面多1倍,葉下面無氣孔線,包括麗江雲杉、紫果雲杉等。魚鱗雲杉組葉橫切面扁平,下面無氣孔線,上面有兩條白粉氣孔帶,包括魚鱗雲杉、麥吊雲杉、西藏雲杉等。
白皮雲杉(P.aurantiaca)樹高達20米,胸徑50厘米。中國特有樹種,產於四川康定附近。垂直分佈海拔為2600~3700米,以海拔3200~3400米為常見,多為散生,或與川西雲杉、鱗皮雲杉混交,數量不多。
鱗皮雲杉(P.retroflexa)樹高45米,胸徑達1米。中國特有樹種,產於四川康定、雅江、新龍丹巴、大金、小金、理縣茂汶、青海斑馬等地。垂直分佈海拔為2100~4100米。常與紫果雲杉、川西雲杉、岷江冷杉、紫果冷杉混生,或形成小片純林。
粗枝雲杉(P.asperata)樹高達45米,胸徑達1米。中國特有樹種,產於陝西西南部、甘肅東部及白龍江流域和洮河流域、四川岷江流域上游和大小金川流域,海拔2400~3800米地帶。常與紫果雲杉、岷江冷杉、紫果冷杉混生,或成純林。
紅皮雲杉(P.kor-aiensis)樹高30米以上,胸徑60~80厘米)。分佈於中國東北大、小興安嶺,吉林山區,長白山區,遼寧昭烏達盟地區,內蒙古多倫及錫盟種畜場海拔400~1800米地帶。在東北常與紅松、魚鱗雲杉、臭冷杉、、白樺紫椴、色木、水曲柳等混生成林,間有成片純林。朝鮮北部及蘇聯遠東地區也有分佈。
油麥吊雲杉
油麥吊雲杉
白杄(P.meyeri)樹高達30米,胸徑60厘米。中國特有樹種。產于山西(五台山區、管涔山區、關帝山)、河北(小五台山區、霧靈山區)、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垂直分佈海拔為1600~2700米。常組成以白杄為主的針葉樹闊葉樹混交林,伴生樹種有青杄、華北落葉松、臭冷杉、黑樺、紅樺、白樺及山楊等。
青海雲杉(P.cras-sifolia)樹高達23米,胸徑30~60厘米。中國特有樹種,產於祁連山區、青海(都蘭以東西傾山以北)甘肅(河西走廊及靖遠、榆中、夏河卓尼舟曲)寧夏(賀蘭山六盤山)、內蒙古大青山海拔1600~3800米地帶常在山谷和陰坡組成純林。
青杄(P.wilsonii)樹高達50米,胸徑1.3米。中國特有樹種,產於內蒙古(多倫、大青山)、河北(小五台山、霧靈山)、山西(五台山、管涔山、關帝山、霍山)、陝西南部、湖北西部、甘肅中部及南部洮河與白龍江流域,青海東部、四川東北部及北部岷江流域上游等海拔1400~3000米地帶,為國產雲杉屬中分佈較廣的樹種之一,常成純林或與其他闊葉樹混生。
大果青杄(P.neoveitchii)樹高8~15米,胸徑50厘米。中國特有樹種,產於湖北西部、陝西南部、甘肅天水及白龍江流域海拔1300~2000米地帶。散生於林中或生於岩縫,現此林木數量稀少,應加強保護和繁殖。
新疆雲杉(P.obovata)樹高達35米,胸徑60厘米。分佈於新疆阿爾泰山西北部及東南部海拔1200~1800米,常在河谷兩岸形成帶狀純林,或在陰坡下部與新疆落葉松混生。蘇聯、蒙古也有分佈。
雪嶺雲杉(P.schrenkiana)樹高35~40米,胸徑70~100厘米。在新疆天山及昆崙山西部均有分佈,常形成純林。台灣雲杉(P.morrisonicola)樹高達60米,胸徑可達1米以上。中國特有樹種,產於台灣省中央山脈海拔2500~3000米地帶。常組成或單純林。
長葉雲杉(P.smithiana)樹高達60米,胸徑達1米以上。分佈於西藏南部吉隆等地海拔2400~3200米地帶。自尼泊爾向西至阿富海拔2300~3600米地帶也有分佈。常組成混交林或純林。
麗江雲杉(P.likianensis)樹高達65米,胸徑達2.6米。產於雲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垂直分佈海拔為2500~4000米。組成純林或與其他針葉樹組成混交林。川西雲杉(P.likianensisvar.balfouriana)樹高達40米,胸徑達1米。產於四川西部和西北部、青海南部、西藏東部,垂直分佈海拔3000~4000米。多組成大面積純林或與其他針葉樹組成混交林。
康定雲杉(P.likiangensisvar.montigena),中國特有樹種,但數量稀少,產於四川西部康定折多山海拔3300米以上地帶。
黃果雲杉(P.likianensisvar.hir-tella)產於四川西部巴郎山、康定大炮山及九龍、西藏東部類烏齊等地,海拔3000~4000米地帶。混生於川西雲杉林中。
林芝雲杉(P.likia-nensisvar.linzhiensis)樹高達50米,胸徑70~100厘米。產於西藏東南部、雲南西北部、四川西部海拔2900~3700米。組成純林或與其他針葉樹混生。
紫果雲杉(P.purpurea),樹高達50米,胸徑達1米。中國特有樹種,產於四川的阿壩藏族自治州地區,經夾金山而延伸至貢嘎山西坡,甘肅榆中及洮河流域、青海西傾山北坡,垂直分佈海拔2600~4000米。能組成純林或與岷江冷杉、雲杉紅杉等針葉樹混生成林。
魚鱗雲杉(P.-jezoensisvar.microsperma)樹高達50米,胸徑可達1.5米。分佈於東北大興安嶺至小興安嶺南端及松花江流域中下游。海拔為300~800米。常與紅皮雲杉、臭冷杉、紅松、蒙古櫟、白樺、核桃楸等混生成林,或間有小片純林。蘇聯遠東地區、日本北海道也有分佈。
長白魚鱗雲杉(P.jezoensisvar.komarovii)樹高20~40米,胸徑達1米,產于吉林東部及南部山區海拔600~1800米地帶。常組成針葉林或針葉樹、闊葉樹混交林,常見的伴生樹種有臭冷杉、杉松、紅皮雲杉、紅松、岳樺、白樺、水曲柳、蒙古櫟、色木槭等。朝鮮、蘇聯也有分佈。
麥吊雲杉(P.brachytyla)樹高30米,胸徑達1米。中國特有樹種,產於湖北西部、陝西東南部、四川東北部、北部及岷江流域上游、甘肅南部白龍江流域,生於海拔1300~3200米,常與青杄、雲杉、鐵杉、冷杉混交或散生於針闊葉混交林中。
西藏雲杉(P.spinulosa)樹高達60米,胸徑可達1米以上。產於西藏南部(亞東、吉隆等地),海拔2900~3600米。不丹、錫金、尼泊爾也有分佈。常組成純林或與其他針葉樹闊葉樹混生。
此外,在中國引種栽培歐洲雲杉(P.-abies)和日本雲杉(P.polita),前者在江西廬山及山東青島生長良好。後者在山東青島、浙江杭州、四川理縣米亞羅等地生長一般。

相關詞條


松樹濕地松植物喬木馬尾松落葉松白杄紅皮雲杉興凱湖松杉松崑崙方枝柏華南五針鬆柔毛油杉紫果雲杉青岩油杉雲南穗花杉滇油杉短葉黃杉西伯利亞冷杉西伯利亞雲杉

參考資料


1、中國植物志:7:166
2、中國木業網:http://www.wood365.cn/know/woodDictDisplay_173.html
3、湖北政府網 第三屆植物園大會:http://www.hubei.gov.cn/hxhb/green/lczg/200704/t20070407_19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