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丹東一號的結果 展開

丹東一號

丹東一號

“丹東一號”沉船遺址位於遼寧丹東市西南50多公裏海域中。為配合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的海洋紅港區基建工程,2013年11月,啟動涉海區域內的水下文化遺產調查工作。2014年4月,通過物探與潛水調查確認了“丹東一號”沉船位置。2014年8~10月,開展重點調查,清理出部分船體外輪廓。為進一步確認“丹東一號”沉船的具體性質和內涵,2015年8~10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繼續組織實施了“丹東一號”沉船水下考古重點調查項目。

2016年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發布,“丹東一號”在歷時三年水下考古中,共提取文物200餘件,多為船體構件、船員生活用品及武器配件等。重要出水文物有致遠艦配置的加特林機關炮、帶“致遠”印紋餐盤、勺子及致遠艦大副陳金揆所用單筒望遠鏡等。

歷史沿革


北洋艦隊致遠艦
北洋艦隊致遠艦
1894年9月17號,中日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爆發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共損失五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多艘戰艦雖受重創,但未沉一艦。黃海海戰中,致遠艦激戰五小時彈盡且受重創后,管帶鄧世昌欲衝撞日艦吉野與之同歸於盡,但被日艦擊沉,600餘名將士犧牲。

沉船打撈


探發歷程

沉船體量1600噸左右
沉船體量1600噸左右
2013年下半年,當丹東港的一條船在海洋紅港進行挖掘作業,觸碰到水底金屬物時,幾乎沒有人想過,它會是北洋水師沉船——致遠艦。出於謹慎,丹東港還是找來了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客座研究員陳悅,根據無意中撈上來的一些金屬物,他們還是將“水下有金屬物體”上報給了 國家文物局。
2014年,考古人員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一艘體量在1600噸左右的沉船,初步探明,為中日甲午海戰沉沒戰艦,由於對其具體身份尚不十分明確,故將其暫命名為“丹東一號”。
2015年8月開始,國家文物局對“丹東一號”進行了重點的調查和打撈,一大批文物陸續出水。經過一個多月的摸索,中國國家文物局組織的“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隊已經打撈起100多件文物,其中,炮彈、炮管、彈頭等各種武器彈藥陸續出水。
2015年11月4日,國家文物局確認丹東一號為中日甲午海戰沉沒的戰艦“致遠艦”,將進行整體打撈。

沉船細節

經遠號海底圖
經遠號海底圖
“丹東一號”全部深深的陷在泥沙里,只有零星的鐵甲邊緣和碎片微微突起於泥沙之上,還都附著著大量的海底生物和魚網。
“丹東一號”目前判斷來講,它受到外界因素損傷很嚴重,這個損傷是來自於很多原因,可能當時就被炸彈炸了,或者說鍋爐爆炸,以及近現代人們的捕網,把它(碎片)撈起來。它表面看——抽沙之後大概一米左右——下面很凌亂的一些鋼板,一些木板都是碎在下面的,都比較凌亂。
“丹東一號”應該經過劇烈燃燒,考古人員在水下拍照的時候,發現許多炭粒。艦艇鐵炮被炸開,炮筒已不完整,兩頭應該都斷了,那一面好像也有點缺失,但是它是明顯地看出外形應該是一個炮的炮筒,大概4公分厚。
考古人員很幸運的找到了幾個能說明問題的東西,找到一門炮,還有一些彈藥的東西,包括一個子彈,而且還包括艦體。因為艦體是一直延續過去,考古人員經過搜索發現,它是一個至少從這到這是50米。寬度是10米,長寬比已經至少達到5,這麼一個修長的一個艦體、長寬比,它肯定是屬於戰艦之類的東西。不管它是屬於哪個艦,它的意義都是很重大的。
長眠於黃海海底的致遠艦,被考古人員命名為“丹東一號”。包括印有“致遠”字樣的瓷盤碎片等諸多文物,相繼被打撈出水,再現了當年致遠艦的英勇悲壯。

打撈成果

文物照片
文物照片
2016年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發布,“丹東一號”在歷時三年水下考古中,共提取文物 200餘件。

身份確認


多方證據

2015年11月4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召開“丹東一號”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專家論證會。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中船重工701所等多單位各個領域的專家,在聽取彙報、考察出水文物、質詢討論后,確認遼寧丹東港海域發現的“丹東一號”沉艦應為1894年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的致遠艦。
磁力數據 確認艦體體量
通過磁力儀物探的科技手段,測算出“丹東一號”沉船鐵質遺物的體量約為1600噸,而資料記載超勇艦是1380噸排水量。致遠艦排水量為2300噸,因炮火的摧毀和後期打撈折損了一些鋼材,還需再去除部分木材、煤炭等非磁性物質的體量。因此,目前的“丹東一號”的水下艦體1600噸與致遠艦的現狀是相匹配的。而考古隊在2015年獲得一張日本所繪“黃海北部及渤海”的海圖,明確標註出致遠艦、揚威艦的沉沒位置。其中致遠艦的位置,與目前“丹東一號”的位置最為接近,誤差不大於1000米。
艦體結構 發現致遠艦獨有的穹甲鋼板和方形舷窗
資料記載:致遠,穹甲巡洋艦。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於1887年完工。雙桅、單煙囪,穹面裝甲2至4英寸厚。本次水下調查發現殘存的穹甲鋼板,與致遠艦的穹甲防護結構吻合。此外,發現的多個方形舷窗(上圖)與歷史照片等資料對比顯示,這種方形舷窗只安裝在致遠艦上,成為識別緻遠艦的重要標誌物之一。
打撈過程
打撈過程
證據一:致遠艦獨有的穹甲鋼板和方形舷窗
證據一:致遠艦獨有的穹甲鋼板和方形舷窗
武器裝備 與致遠艦匹配
“丹東一號”目前發現的武器裝備武器裝備包括:210毫米主炮炮管、152毫米副炮炮彈、57毫米炮彈、37毫
米炮彈、11毫米10管格林機關炮以及大量的彈藥,尤其是發現保存完整的魚雷引信,與致遠艦的裝備一致。而超勇艦上沒有配備57毫米炮彈、11毫米10管格林機關炮和魚雷。
證據二:武器裝備
證據二:武器裝備
“致遠”文字款識的制式瓷盤
水下考古發現了3件帶有清晰致遠艦艦徽的定製瓷盤,中間為篆書“致遠”;一把與瓷盤配套使用的銀勺,勺柄
也印有致遠艦的徽標。瓷盤碎片打撈出水后,考古隊員們進行了拼接復原。經過考古隊員仔細辨認,在盤子中間出現了篆書“致遠”字樣,同時在瓷盤邊緣還有致遠的英文名稱。
據此次水下考古周春水領隊介紹,致遠艦和靖遠艦這兩艘姊妹艦是由英國公司設計建造的,配備的全套餐具也都是特別定製。靖遠艦的一組餐具目前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在盤子中央部位就標明船名“靖遠”。以此作為對比,最新發現的瓷盤碎片經過拼接后,在盤子中央出現的相同字體的“致遠”標記,就成為了鎖定致遠艦的鐵證。
證據三:“致遠”文字款識瓷盤
證據三:“致遠”文字款識瓷盤

考古發現

發現一:“丹東一號”發現文物均指向致遠艦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丹東一號”沉船考古調查領隊周春水告訴記者,目前通過詳實的考古調查及實物證據,初步判斷其身份為致遠艦。
周春水說,通過此次考古資料,結合磁力物探成果、歷史資料,“丹東一號”的性質已經指向清代北洋水師致遠艦,考古隊在本次調查結束后將對所有資料與文物進行分析與研究,組織相關領域專家進行論證,力求得出科學結論。
考古人員說,初步認定是致遠艦最直接的證據是三隻瓷盤。廣東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崔勇說,在左舷前部未過火處,堆積著散亂的木材,調查隊在此處布了兩個小探方發掘時,發現了帶“致遠”篆書的瓷盤碎片。
其中有兩隻瓷盤有篆體的“致遠”二字,另外一隻殘剩一枚碎片,卻留有一個篆體的“致”字。
負責配合考古人員進行水下文化遺產調查項目的丹東港集團執行總裁黃梅雨說,2013年丹東港集團在開發丹東海洋紅港區時,在新港清淤過程中發現水下有異常磁力顯示,可能是存在沉船。這一片海域正是當年大東溝海戰的戰場,打撈當年沉船也是丹東人多年的心愿,丹東港迅即邀請文物部門介入進行調查,2013年11月調查工作正式開始。
這艘沉沒戰艦位於丹東港的西南方向10海里的距離,所處海底深度大概在18米到23米之間。
由於在海戰中受損嚴重,以及後續的多次破拆,沉艦整體保存狀況不好,鋼板、鍋爐零件發現時已被拋離原來位置,穹甲以上結構已經損毀,不存在完好的艙室,下面的機艙仍被埋在泥沙之下。
“從目前調查情況看,‘丹東一號’船體僅剩下穹甲之下的部分,依稀能夠看出當年戰艦的原形。”周春水說。
發現二:出水120多件文物包含豐富歷史信息
2014年8月,“丹東一號”進入第一期重點調查階段,通過抽沙,清出長達50米、寬10-11米的艦體,表面的外部輪廓大部分出露,並發現一門十管格林機關炮及少量彈藥、部分陶瓷器及主炮炮管殘片。
2015年8月,國家文物局水下遺產保護中心與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沉船進行重點調查和打撈,海上歷時67天,大批文物陸續出水,對解開這艘沉艦的身份謎團起了重要作用。
周春水介紹,此次對“丹東一號”水下考古調查,共發現水下文物60餘個種類,計120多件,還包括60多枚銅錢,涉及船上構件、武器、個人物品三大類。
“我們還發現了一段皮帶、鞋墊、梳子這樣的物品。”周春水說,這些物品都損壞嚴重,已經無法判斷所屬的主人,但120年後仍能夠重見天日實屬不易。
在2014年的水下調查中,考古人員對這艘沉船的身份鎖定在“致遠”和“超勇”之中。這次水下調查中發現的152毫米、57毫米、120毫米炮彈是致遠艦所有而超勇艦沒有的。
發現三:一些文物歸屬待考證能否打撈出水尚不確定
一枚刻有“雲中白鶴”的印章從“丹東一號”出水重見天日,吸引了各方關注,有人認為這就是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的私人物品。
周春水告訴記者,“雲中白鶴”印章尚不能被認定為鄧世昌的私人物品,確定其所有者仍需進行嚴謹的考訂工作。
崔勇說,致遠艦上的將士素質都很高,許多都有留學經歷,不排除是其他將士的印章。
致遠艦能否打撈出水重見天日呢?“目前只是進行考古調查,還沒有進入發掘打撈階段。”周春水說,打撈一艘沉船,有著嚴格複雜的程序,目前所做的僅僅是開始。
“南海一號”從發現到打撈出水,其間耗時長達四五年時間,方案也多次修改。崔勇說,打撈致遠艦不是技術或是資金的問題,打撈的整盤計劃並不在此次考古調查工作當中。
“我們知道致遠艦在中國民眾心中有著特殊的心結,雖然很想將其打撈出水,但現在仍然無法確定。”崔勇說。
由於致遠艦就在丹東港航道附近,今後如何保護避免盜撈,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丹東港集團執行總裁黃梅雨說,丹東港已經與公安機關密切合作,制定了保護預案,做好了充分準備,並安排了巡防用的船隻,防止出現盜撈情況。
崔勇說,此次考古調查結束后,也將採取回填等辦法,防止有人故意潛水到致遠艦內。
一些專家指出,致遠艦承載著重大歷史意義,其悲壯不屈與英勇頑強,值得景仰與銘記。如果能夠重新打撈出水,可以更好地還原那段歷史,警示後人。

出水文物


疑似鄧世昌私人印章出水
隨著遼寧丹東港沉船被確認為致遠艦,有更多文物陸續出水,比如發現了一枚印章,上面刻有“雲中白鶴”四個字,專家分析該印章疑似鄧世昌的私人物品。
雲中白鶴,比喻志行高潔的人。成語出處:《三國志·魏志·邴原傳》裴松之注引《原別傳》:“邴君所謂雲中白鶴,非鶉鷃之網所能羅矣。”
陳悅說,目前發現的重要文物,幾乎都位於致遠艦的後部。“帶有致遠艦艦徽的盤子、格林炮,以及多種私人用品的出現,都意味著目前正在調查的區域屬於致遠艦的後部。”陳悅說,瓷盤一般為船上軍官使用。
舷窗:見證慘烈戰鬥
在4日首次進行的水下發掘行動中,考古隊員發現了致遠艦上的一扇舷窗文物。陳悅介紹,這枚舷窗為方形,在大鹿島海域的沉船只有致遠艦上有這種舷窗,位置就在致遠艦的管帶套間。
鄧世昌艦長套間外面的舷窗,目前一共發現四枚。
從央視的直播畫面看,舷窗上覆蓋著大量的海洋生物,舷窗的受損程度也較為嚴重,顯示出當年戰鬥和爆炸的慘烈。
港幣:見證維權功績
在此前的打撈中,曾出水了諸多生活用品,包括以竹林七賢為主題花紋的青花碗,以及一些鑰匙、鎖和銀錠,其中還有一枚當時的“港幣”硬幣。
雖然只是一枚小小的硬幣但是卻見證了致遠艦的一段旅程。
據參與致遠艦考古行動的知名歷史學者薩蘇介紹,致遠艦1887年編入我國第一支近代化遠洋艦隊北洋水師,管帶為提督銜記名總兵鄧世昌,從此再未更換過指揮官。“該艦編入北洋水師后,曾多次出訪新加坡,俄國遠東地區乃至日本,也曾在多次朝鮮半島出現危機的時刻前往當地穩定局勢。”薩蘇說。
陳悅說,在甲午海戰前致遠艦和北洋艦隊一道曾在維護我國領海和地區穩定方面做出重要貢獻,這一點不能因甲午戰敗而抹殺。
“致遠艦官兵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團結奮戰抵禦外來侵略的愛國精神,我們撈的是民族魂,哪怕只剩下一塊鐵也要把它撈上來!”這是1997年國家文物局批複同意打撈致遠艦后,當時張序三中將說的一句話。

待解謎團


沉船被壓石頭 日本意在破壞中國風水
圍繞這艘沉艦,還發生了一件至今讓專家無法完全解釋的現象。陳悅說,考古隊員發現沉艦上整個甲板鋪滿了一層石頭,且石頭都非常巨大。為何這些大石塊會出現在沉艦的甲板上?
薩蘇說,有可能是日本用石頭壓住艦體,防止沉艦被海流沖走。但陳悅更同意另外一種觀點,即日本以石頭鎮壓中國風水。陳悅說,有專家提出,日本熟悉中國的風水文化,把石頭壓在船上就是破壞掉中國的風水,同時還有壓著北洋海軍乃至中國永世不得翻身的意思。據稱,日本在甲午戰後吞併朝鮮的過程中,也曾將鋼釺釘入朝鮮的皇宮和山巒,意在切斷朝鮮“龍脈”。
薩蘇並不認同這種說法,不過陳悅還提出了另一種解釋:即當時有一種打撈沉船的方式就是先傾倒石方,然後憑藉石方的重力再把沉船浮上來。因此這些石方有可能是日方打撈沉艦時用的,但是後來因故打撈計劃取消石方則全部傾倒在船上。
陳悅說,對於這艘甲午沉艦上的石方謎團的解開,還期待更多的考古發掘和文獻資料解讀。
鍋爐蓋 能否解開致遠沉沒之謎
黃海決戰,致遠艦沉沒后,朝野震驚。光緒帝曾為鄧世昌書輓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但是,致遠艦究竟是怎樣沉沒的,至今還是一個謎。廣為流傳的說法是中魚雷沉沒,即戰中鄧世昌率艦向日艦吉野撞去,但致遠被魚雷打中沉沒。但是“致遠”沉沒時與日艦的距離尚未進入魚雷的有效射程,否則“致遠”艦也極有可能早已向日艦發起了魚雷攻擊。
近年來,有研究分析,致遠的沉沒很有可能是當日因為水線附近被日本的大口徑火炮擊穿,鍋爐被擊中,從而發生了大爆炸沉沒。另一種解釋認為“致遠”的沉沒是因為艦內進水過多,海水漫進了鍋爐艙引起大爆炸所致。
恰巧,在之前的水下考古中,還發現了一個直徑2米的鍋爐蓋,而且這個蓋子是在離艦體30米的地方發現的。陳悅說,對於致遠的沉沒真正原因,恰恰需要通過發掘需要通過佐證。
視頻簡介:

視頻節目


節目名來源視頻集介紹主持人本期介紹
《新聞調查》 ---致遠歸來央視網《新聞調查》是中央電視台唯一一檔深度調查類節目,時長45分鐘,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在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的時候,《新聞調查》注重研究真問題,探索新表達,以記者調查採訪的形式,探尋事實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為促進和推動...
柴靜,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2015年9月17日,國家文物局水下考古中心“丹東一號”考古隊隊長兼潛水員周春水在探摸區找到一塊小瓷片。這塊瓷器的碎片將揭開一個人們期待已久的秘密。致遠艦在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海戰中沉沒,那是甲午戰爭中最大的一場海戰。由鄧世昌指揮的中國巡洋艦致遠號,在戰鬥之初先試圖撞擊敵艦,終因艦體受傷過重而沉沒,艦上252名將士,除7人倖存外,幾乎全部與艦同歸於盡。第一塊瓷器碎片出水之日是2015年9月17日,巧合的是,121年前的9月17日,致遠艦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