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輝岩
高溫高壓變質岩
榴輝岩eclogite是一種變質岩。由區域變質作用形成。主要由綠輝石和富鎂的石榴子石組成的高壓變質岩。其中綠輝石為含透輝石、硬玉等的單斜輝石,石榴子石為含鈣的鐵鎂鋁榴石。可含石英、藍晶石、尖晶石、頑火輝石、橄欖石、金紅石、硬柱石等,有的還含普通角閃石、黝簾石、榍石等礦物,但不含斜長石。
榴輝岩主要由石榴石和綠輝石組成,二者含量大於80%,石榴石屬鐵鋁榴石一鎂鋁榴石一鈣鋁榴石系列,綠輝石系含透輝石、鈣鐵輝石、硬玉、錐輝石組分的單鈄輝石。礦物組合中有少量次要礦物柯石英、剛玉、金剛石、斜方輝石、多硅白雲母、藍晶石、綠簾石、斜黝簾石、角閃石、金紅石等。
典型的榴輝岩應當是鎂鋁石榴石、綠輝石組合的岩石,榴輝岩顯微結構圖,粒狀變晶結構,放大160倍,綠色為綠輝石,紅色為鎂鋁石榴石。礦物顏色綠輝石呈綠、深綠、淺綠色,鎂鋁石榴石呈淺紅、紅、暗紅色。呈塊狀構造,不等粒變晶結構。少量榴輝岩曾經歷強烈塑性變形,礦物產生應力下的變晶作用。
榴輝岩可作為包體產在金伯利岩中;也可在石榴橄欖岩侵入體中呈條帶產出;可與麻粒岩相和角閃岩相的岩石伴生;也可在高壓變質帶的藍片岩中出現。產狀的不同,反映了榴輝岩成因的複雜性。關於榴輝岩的成因,主要觀點有:榴輝岩是在地幔形成的,是地幔物質在一定深度的結晶產物,或是地幔岩石部分熔融的殘留體;榴輝岩是玄武岩在大陸地殼深部條件下的變化產物;榴輝岩是在高岩壓下,由玄武質岩漿結晶形成;榴輝岩是地殼深部變質作用的產物,壓力極高,1.1~1.5×10帕,最高可達3×10帕,溫度範圍較寬,450~750℃。
有3種產出狀態:①呈包裹體產於金伯利岩和層狀超基性岩中。②呈夾層狀、透鏡體產於角閃岩相和麻粒岩相的岩石中。③呈夾層或透鏡體產於藍閃石-硬柱石片岩相岩石中。通常認為它是在極高壓條件下形成的岩石,但溫度變化範圍較大。金伯利岩中的榴輝岩包體波認為是地幔物質的產物。
根據岩相學、礦物成份化學和熱力學分析表明,該類榴輝岩記錄了6期變質過程,具有“順時針”的PT演化軌跡。由Ⅰ階段、Ⅱ階段至Ⅲ階段顯示了近於等溫增壓進變質特徵,並在Ⅲ階段壓力值最高達到P=2.53GPa;Ⅳ階段和Ⅴ階段則表現為增溫降壓退變過程,溫度在Ⅴ階段最高達到T=627℃;到Ⅵ階段則為降溫降壓過程。該過程暗示了高壓板片在俯衝和折返過程中可能處於一個非勻速的狀態。推測朱家沖榴輝岩後期增溫退變的過程可能是源於受擾動的地溫線恢復、超高壓榴輝岩退變過程的“散熱”以及該類榴輝岩對溫度變化極為敏感所致。
榴輝岩構造分析
由於上述元素在水溶液中可溶且易遷移,如果退變質過程伴隨著大量、彌散性的流體,退變榴輝岩應在這些非保守元素上表現出可觀的變化。因此上述特徵表明:在退變質過程中,基本上沒有外來液體,流體的來源為名譽上無水礦物減壓脫水或分解中形成;這些流體只作有限的遷移,溶解於這些流體中的保守元素近原地重新分佈。
該研究結果與基於同位素、流體包裹體、岩相學、及榴輝岩的變形構造觀測結果一致。來源於名譽上無水礦物減壓脫水作用的有限且內部緩衝的流體,可以解釋(1)在蘇魯強烈退變質的榴輝岩中,退變質和榴輝岩韌性剪切帶為什麼高度局域化;(2)為什麼即使在強烈退變質域還保存有顆粒極大的磷灰石。
上述推斷的流體存在的形式與規模,有助於理解蘇魯超高壓榴輝岩的變形特徵。在CCSD主孔和地表榴輝岩中,韌性變形通常表現為高度區域化,往往與高度退變質域相吻合。這種關係也說明流體的高度局域化,成管道流的形式出現,不僅是促進剪切變形,而且是促進榴輝岩局部退變質的主要因素。
榴輝岩演化過程
榴輝岩中國分佈帶
榴輝岩是一種變質岩,由區域變質作用形成,主要由綠輝石和富鎂的石榴子石組成的高壓變質岩。榴輝岩地質遺跡是國內外罕見的地質遺跡,由原輝長岩、玄武岩等陸殼岩石經深俯衝到地球100多千米地慢深度,經超高壓變質作用,快速折返到地表形成的特殊地質形態,具有極高的科研及觀賞價值。
榴輝岩地質遺跡主要分佈於中國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舒城縣萬佛湖園區廬鎮白丈崖一帶,為了走出一條積極開發與有效保護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管委會積極實施萬佛湖園區廬鎮白丈崖榴輝岩地質遺跡保護工程,打造一條融科考和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精品線路。
目前,保護工程已委託山東曲阜古建園林設計有限公司進行設計,並邀請省市資深專家進行了評定。計劃工期5個月,2009年初主體工程完工並達到驗收標準。屆時,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又將增加一條世界級的科考與旅遊相結合的精品線路,為國內外地學專家及廣大旅遊愛好者提供探求地球深部澳秘的絕佳場所。
通過開闢旅遊線路的形式對遺跡進行保護,同時以該遺跡為重點,申報世界地質公園。
榴輝岩相關信息
1999年曾對大別山蘇魯超高壓變質帶研究的進展進行過概述和評論總結出前人研究過程中有爭議的5個焦點問題即榴輝岩是“就地的”還是“外來的”
1999年以來在毛北地區已做了大量詳查以詳細揭示柯石英榴輝岩塊的產狀與位置。至於鎂鐵質—超鎂鐵質岩帶內岩石的組合特徵,經我們實地觀察研究,支持李曙光等及Jahn等在1998年的意見,有兩類鎂鐵質—超鎂鐵質岩石,一類是變形的方輝橄欖岩、純橄欖岩等組合,與超高壓—高壓榴輝岩體形態、組構及幾何關係緊密相關,另一類是輝石岩、角閃輝石岩及輝長岩組合,多為年輕的侵入體,受斷裂控制,有明確的與圍岩侵入接觸關係、岩漿組構及Jahn等於1998年的年代學證據。
高壓變質作用形成的榴輝岩
1998年,該課題研究人員在大別山北部青山以東及磨子潭等地發現數十處榴輝岩露頭,且榴輝岩石榴子石中的金紅石、磷灰石、單斜輝石出溶,表明大別山北部超高壓帶內榴輝岩的形成與俯衝和碰撞作用有關,並經歷過超高壓變質作用。
1995年在中國大別山舉行國際榴輝岩現場學術會。1995年,國際榴輝岩野外會議在大別山召開。
1994年初,王潤三在國家305項目工作會議上,報告在庫米什發現了麻粒岩(與上述榴輝岩屬同一地點)。
榴輝岩
1990年在中國安徽大別山群榴輝岩中發現柯石英、金剛石等高溫高壓礦物以來,筆者等對發育於大別山群南緣的宿松群進行了大量的岩石礦物學研究,現已證實,與宿松群天藍石藍晶黃玉石英片岩共生的石榴二雲石英片岩等富鋁的變泥質岩中有柯石英。
1989年,安徽地礦局的徐樹桐教授又在潛山縣新店的榴輝岩中發現了金剛石包體,說明大別超高壓變質帶曾經下沉到地下160公里左右的深度。
1989年發現柯石英榴輝岩帶以後,1990、1991年又首次在皖、蘇、魯柯石英榴輝岩中發現了微粒金剛石和慢源金。
1989年以來,華中高壓變質帶陸續發現含柯石英和金剛石榴輝岩而為國內外地學界所關注,並相繼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但在地球化學和年代學研究方面意見分歧較大。
1989年報道在中國大別山榴輝岩中發現柯石英以來,大別山超高壓變質帶成為當前造山帶研究的熱點,並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
榴輝岩
1988年始,在膠東地區採用新的地質理論和填圖方法開展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和魯東榴輝岩專題研究,取得一些新的認識和進展。
1987年,正在法國進修的許志琴博士回國搜集論文資料,在大別山嶽西縣南部某榴輝岩露頭中發現有一種特殊的礦物──柯石英。
1987年,正在法國進修的許志琴博士回國搜集論文資料,在大別山嶽西縣南部某榴輝岩露頭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礦物—柯石英。
1987年以來已經開過多次榴輝岩或高壓變質岩國際會議。
1987年,正在法國進修的許志琴博土(現為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n)回國搜集論文資料,在大別山嶽西縣南部某榴輝岩露頭中發現有一種特殊的礦物—柯石英(柯石英是石英在幾萬巴的超高壓變質作用下形成的,通常要在深度為80km才達到這種圍壓)。
榴輝岩加工產品
1983年9月,美國地質學會在華盛頓貝林哈姆和西雅圖舉行國際性藍片岩和有關榴輝岩研究討論會。
1980年代,含柯石英、微粒金剛石的榴輝岩為最終標誌的超高壓變質帶的確立,大別山已成為國內外地質界關注的焦點,現已成為國際上最著名的造山帶之一,也是國際地質界專業旅遊的熱線。
1979年在澳大利亞的東金伯利找到迄今世界上品位最高、儲量最大的阿爾蓋撖欖鉀鎂煌斑岩后,又在世界各地的方輝橄欖岩、純橄岩、鹼性超基性岩、鹼性煌斑岩、片麻岩中的榴橄岩、榴輝岩中發現了金剛石,說明金剛石不是金伯利岩的專屬品。
1958年,地質科技人員在榴輝岩體中已發現2-3處剛玉產地。
1889年在金伯利岩的榴輝岩捕虜體中發現金剛石以後,有一部分地質學家一直認為全剛石為捕虜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