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王

1950年出土於甘肅臨夏的文物

1950年4月,積石山縣的三坪村出土了一件彩陶瓮,其精美絕倫的造型和圖案,贏得無數參觀者的驚嘆,被譽為中國的“彩陶王”,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並多次代表國家文物精品赴國外展出。

文物介紹


彩陶王
彩陶王
“彩陶王”的出土頗有點傳奇色彩。那是解放前夕,三坪村的群眾為了躲避戰亂,遷徙到炳靈寺對岸的黃河沿岸居住。永靖解放后,他們又開始舉家返鄉。“彩陶王”的發現者戚永仁便是返鄉者之一。1950年4月的一天,雨過天晴,18歲的戚永仁帶著弟弟往家裡搬東西。當他們行至三坪地嘴附近的一個土坎下時,忽然發現有一點清水,圓圓的,好像盛在盆里似的,在陽光下閃閃泛光。戚永仁懷著好奇的心情,走上前去,探出雙手,小心翼翼地扒去周圍的泥土,一個橙黃色的高大彩陶瓮便呈現在他的面前。同年,中國科學院黃河考古隊甘肅分隊考古專家翟廣煒先生進行文物調查時,戚永仁向國家獻出了這件珍寶。這便是後來享譽中外的中國“彩陶王”。
據鑒定,這件“彩陶王”屬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代表作,被命名為馬家窯文化旋渦紋彩陶瓮。瓮高46厘米,口沿有4隻提耳,平口,短頸,闊肩,腹部逐漸下收,平底,系泥制紅陶。陶器外壁用黑彩繪出上、中、下三層紋飾。上層為花卉紋,中層為旋渦紋,下層為水波紋。其中花卉紋與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上的花卉紋相近,說明馬家窯文化受到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上層的花卉紋和下層的水波紋,紋帶均窄。中層的旋渦紋紋帶最寬,是主體花紋。“彩陶王”通體共有4個波浪式大旋渦紋。每個大旋渦紋都圍繞其中一個點旋轉,馬家窯文化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這說明當時就有了等分的數學概念。有學者認為,每組旋渦紋各以同心圓為主體,尾隨大弧線紋,構成後浪推前浪的卷浪式。三角空間處又補以同心圓紋。上面畫變形鳥紋,鳥即鳳凰;下面畫多足爬蟲紋,蟲即龍,用於配合鳳,以示龍鳳興風作浪。
“彩陶王”是原始先民高度智慧的結晶,是新石器時代彩陶的代表作。旋渦紋的繪製,說明先民們對於水流旋轉運動的認識,也表明先民在不斷地探索旋轉的原理,由此又產生一連串玄想,小至一個旋渦的運動,大至天象的旋轉,最後構成宇宙本體的旋轉,而又抽象化為“太極”。

郵票發行


1990年4月10日,郵電部還把這件彩陶瓮圖案印製成紀念郵票一枚,發行於國內外,使這一國之瑰寶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