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學院
全日制綜合性普通本科高校
濰坊學院是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山東省屬全日制綜合性普通本科高校,坐落在山東濰坊。
前身溯源
• 昌濰師範專科學校
1951年,青島教師進修學院建立。
1958年,以青島教師進修學院的師資力量為依託,創辦了青島師範專科學校;同年,昌濰體育學校創建。
1959年,昌濰藝術學校創建、昌濰幼兒師範學校創建、昌濰師範專科學校創建。
1960年,昌濰藝術學校、昌濰體育學校合併組建昌濰藝體學校。
1961年,昌濰藝體學校、昌濰幼兒師範學校、青島師範專科學校併入昌濰師範專科學校。
1962年,昌濰師範專科學校改建為昌濰師範學校。
1971年,昌濰師範學校升格為昌濰師範專科學校。
• 濰坊高等專科學校
1983年,濰坊職業大學創建。
1985年,濰坊財稅中專創建。
1992年,濰坊財稅中專併入濰坊職業大學,並更名為濰坊高等專科學校。
• 濰坊廣播電視大學
1979年,山東廣播電視大學(昌濰行署工作站)創建。
1983年,山東廣播電視大學(昌濰行署工作站)更名為山東廣播電視大學(濰坊分校),與濰坊職業大學合署辦公。
1988年,山東廣播電視大學(濰坊分校)更名為濰坊廣播電視大學。
• 山東渤海進修學院
1994年,渤海大學(進修)創建。
1998年,渤海大學(進修)更名為濰坊科技進修學院。
1999年,濰坊科技進修學院更名為山東渤海進修學院。
濰坊幼教特教師範學校風采
1958年,昌樂師範學校創建;1969年,昌樂第一中學更名為五七紅校。1976年,昌樂師範學校、五七紅校合併組建昌樂五七大學;1977年,改建為昌樂師範學校;1985年,更名為昌樂特殊教育師範學校。
2001年,山東省華僑幼兒師範學校、昌樂特殊教育師範學校合併組建濰坊幼教特教師範學校。
2007年,濰坊藝術學校併入濰坊幼教特教師範學校。
合併發展
2000年3月,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同意濰坊高等專科學校、昌濰師範專科學校合併建立濰坊學院; 濰坊廣播電視大學、山東渤海進修學院也參與合併組建濰坊學院。
2003年,創建於1978年的濰坊紡織技工學校併入濰坊學院。
2011年,濰坊幼教特教師範學校整體併入濰坊學院,組建濰坊學院幼教特教師範學院。
2013年,學校入選山東省自籌建設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立項建設單位。
2017年,學校被確定為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A類)。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3月,學校擁有省級科研創新平台9個,建有量子信息技術研究院、北海文化研究院、濰坊金融財政研究院、節能研究院、文博研究院、新型電磁材料研究所等72個研究院所。
機構類別 | 機構名稱 | |
省市共建重點實驗室 | 省市共建多光子糾纏與操縱重點實驗室 | |
山東省研究基地 | 山東省民俗文化產業開發研究基地 | |
山東省音樂創作與理論研究基地 | ||
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 山東省高校海鹽文化研究基地 | |
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基地 | 區域教育發展研究基地 | |
山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 山東省高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 |
山東省研究中心 | 山東省中羅果蔬栽培技術合作研究中心 | |
濰坊市重點實驗室 | 濰坊市工程材料及表面技術重點實驗室 | |
濰坊市光電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 | ||
濰坊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濰坊市博創基因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濰坊市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濰坊市設計中心 | 濰坊市工業設計中心 | |
校級科研機構 | 濰坊旅遊經濟研究所 | 濰坊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所 |
濰坊金融財政研究院 | 濰坊學院WTO法研究所 | |
濰坊公共安全研究院 | 濰坊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 | |
濰坊學院北海(濰坊)文化研究院 | 濰坊學院軟體開發與評測技術研究所 | |
濰坊學院山東半島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 | 濰坊學院運籌與控制研究所 | |
濰坊學院健康促進研究中心 | 濰坊學院社會體育學研究所 | |
濰坊學院建築設計研究院 | 濰坊學院空間藝術設計研究所 | |
濰坊學院樂義農業科技中心 | 濰坊學院數字媒體技術研發中心 | |
濰坊學院先進陶瓷刀具及應用技術研究中心 | 濰坊學院心理應用研究所 | |
濰坊學院節能研究院 | 濰坊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 |
濰坊學院微尺度科學研究所 | 濰坊學院學前教育研究所 | |
濰坊學院地方音樂與戲曲研究所 | 濰坊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 | |
濰坊民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 莫言研究中心 |
科研成就
截至2018年3月,近年來,學校先後承擔中國國家級項目80餘項、省部級項目760餘項;教職工取得授權專利145項,在中國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456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3815篇,被SCI、EI等收錄1958篇。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據2018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圖書館共有館藏紙質圖書280.74萬冊,電子圖書151.37萬冊,長期訂閱國內紙質期刊近2000種,電子期刊讀物18000餘種,訂購中外文資料庫88個,電子資源存儲空間35TB;建有特藏書庫、濰坊文化名人館、濰坊學院校史館。
• 學術期刊
《濰坊學院學報》(Journal of Weifang University )創刊於2001年,雙月刊,含社會科學版與自然科學版;是《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收錄期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入網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
院系專業
截至2018年3月,學校開設22個教學單位、開辦68個本科專業,涉及理、工、文、經濟、管理、農、法、歷史、教育和藝術10大學科門類。
學院名稱 | 專業名稱 | 審批時間 | 修業年限 | 授予學位 | 學科門類 |
法學院 | 法學 | 2001年 | 四年 | 法學 | 法學 |
行政管理 | 2008年 | 四年 | 管理學 | 管理學 | |
化學化工與環境工程學院 | 化學 | 2000年 | 四年 | 理學 | 理學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2004年 | 四年 | 工學 | 工學 | |
環境工程 | 2015年 | 四年 | 工學 | 工學 | |
應用化學 | 2006年 | 四年 | 工學 | 理學 | |
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 | 車輛工程 | 2005年 | 四年 | 工學 | 工學 |
工業設計 | 2001年 | 四年 | 工學 | 工學 |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2000年 | 四年 | 工學 | 工學 | |
計算機工程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2000年 | 四年 | 工學 | 工學 |
軟體工程 | 2010年 | 四年 | 工學 | 工學 | |
數字媒體技術 | 2009年 | 四年 | 工學 | 工學 | |
通信工程 | 2004年 | 四年 | 工學 | 工學 | |
網路工程 | 2004年 | 四年 | 工學 | 工學 | |
建築工程學院 | 工程管理 | 2006年 | 四年 | 管理學 | 管理學 |
建築學 | 2004年 | 四年 | 工學 | 工學 | |
土木工程 | 2003年 | 四年 | 工學 | 工學 | |
教師教育學院 | 動畫 | 2008年 | 四年 | 藝術學 | 藝術學 |
教育技術學 | 2001年 | 四年 | 理學 | 教育學 | |
應用心理學 | 2009年 | 四年 | 理學 | 理學 | |
經濟管理學院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2001年 | 四年 | 經濟學 | 經濟學 |
會計學 | 2002年 | 四年 | 管理學 | 管理學 | |
經濟與金融 | 2012年 | 四年 | 經濟學 | 經濟學 | |
市場營銷 | 2002年 | 四年 | 管理學 | 管理學 | |
物流管理 | 2015年 | 四年 | 管理學 | 管理學 | |
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 | 公共事業管理 | 2005年 | 四年 | 管理學 | 管理學 |
歷史學 | 2001年 | 四年 | 歷史學 | 歷史學 | |
旅遊管理 | 2003年 | 四年 | 管理學 | 管理學 | |
思想政治教育 | 2002年 | 四年 | 法學 | 法學 | |
文物與博物館學 | 2013年 | 四年 | 歷史學 | 歷史學 | |
美術學院 | 環境設計 | 2000年 | 四年 | 藝術學 | 藝術學 |
美術學 | 2001年 | 四年 | 藝術學 | 藝術學 | |
視覺傳達設計 | 2000年 | 四年 | 藝術學 | 藝術學 | |
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 |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 | 2002年 | 四年 | 農學 | 農學 |
生物技術 | 2001年 | 四年 | 理學 | 理學 | |
生物科學 | 2000年 | 四年 | 理學 | 理學 | |
園林 | 2005年 | 四年 | 農學 | 農學 | |
製藥工程 | 2011年 | 四年 | 工學 | 工學 | |
種子科學與工程 | 2005年 | 四年 | 農學 | 農學 | |
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2000年 | 四年 | 理學 | 理學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2001年 | 四年 | 理學 | 理學 | |
應用統計學 | 2007年 | 四年 | 理學 | 理學 | |
體育學院 |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 | 2006年 | 四年 | 教育學 | 教育學 |
體育教育 | 2000年 | 四年 | 教育學 | 教育學 | |
外國語學院 | 朝鮮語 | 2003年 | 四年 | 文學 | 文學 |
法語 | 2006年 | 四年 | 文學 | 文學 | |
翻譯 | 2015年 | 四年 | 文學 | 文學 | |
日語 | 2002年 | 四年 | 文學 | 文學 | |
英語 | 2000年 | 四年 | 文學 | 文學 | |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 播音與主持藝術 | 2007年 | 四年 | 藝術學 | 藝術學 |
廣播電視學 | 2006年 | 四年 | 文學 | 文學 | |
漢語國際教育 | 2006年 | 四年 | 文學 | 文學 | |
漢語言文學 | 2000年 | 四年 | 文學 | 文學 | |
物理光電工程學院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2005年 | 四年 | 工學 | 工學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 2007年 | 四年 | 工學 | 工學 | |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 2011年 | 四年 | 工學 | 工學 | |
物理學 | 2000年 | 四年 | 理學 | 理學 | |
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2005年 | 四年 | 工學 | 工學 |
電子信息工程 | 2000年 | 四年 | 工學 | 工學 | |
自動化 | 2000年 | 四年 | 工學 | 工學 | |
音樂學院 | 舞蹈表演 | 2006年 | 四年 | 藝術學 | 藝術學 |
舞蹈學 | 2006年 | 四年 | 藝術學 | 藝術學 | |
音樂表演 | 2005年 | 四年 | 藝術學 | 藝術學 | |
音樂學 | 2002年 | 四年 | 藝術學 | 藝術學 | |
幼教特教師範學院 | 特殊教育 | 2012年 | 四年 | 教育學 | 教育學 |
小學教育 | 2004年 | 四年 | 教育學 | 教育學 | |
學前教育 | 2012年 | 四年 | 教育學 | 教育學 | |
傳媒學院 | |||||
北海國際學院(歌爾科技學院) | |||||
弘德書院 |
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3月,學校擁有省級重點學科2個、省文化藝術科學重點學科1個。
學科類別 | 學科名稱 |
“十二五”省級重點學科 | 光學、區域經濟學 |
“十二五”省文化藝術科學重點學科 | 民俗文化學 |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3月,學校共有教職工1996人,其中專任教師1386人。教職工中擁有博士學位278人、碩士學位1041人、高級職稱662人,有博士生碩士生導師82人。有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優秀教師、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50餘人,省級教學團隊5個。聘任“兩院院士”劉以訓、錢逸泰、許紹燮、束懷瑞、麥康森、傅廷棟、姚建銓、潘建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等240餘名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學校特聘(兼職)教授或專業委員會負責人。
省級教學團隊 | |||
---|---|---|---|
團隊名稱 | 團隊帶頭人 | 所在院系 | 時間 |
近代物理教研室教學團隊 | 逯懷新 |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 2007 |
基礎數學教學團隊 | 馮濱魯 | 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 | 2009 |
機電教研室教學團隊 | 澹凡忠 | 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 | 2010 |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 曹慧 | 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 | 2011 |
計算機軟體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王成端 | 計算機工程學院 | 2012 |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18年3月,學校建有中國國家級特色專業和教育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個,省級特色專業、省高水平應用型立項建設專業、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發展支持計劃專業、省卓越工程師培養專業、省級成教品牌專業等30個;有省級精品課程、省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省級成教特色課程66門,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校外教學實踐基地285個;開展教育部“國培計劃”特殊教育骨幹教師培訓項目,承擔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驗區試點項目6項;擁有山東省知識產權培訓基地。
濰坊學院質量工程建設成果一覽表 | |||
---|---|---|---|
項目類別 | 項目名稱 | 承擔學院 | 獲批年份 |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物理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 2011年 |
國家級教學實驗基地 | 濰坊學院特殊教育教學實驗基地 | 幼教特教師範學院 | |
國家級特色專業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計算機工程學院 | 2010年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 | 2009年 | |
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 省級地方綜合性院校音樂專業“金字塔”式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 音樂學院 | 2012年 |
教育部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 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 | 2013年 |
省級特色專業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 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 | 2009年 |
漢語言文學 |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 2010年 |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 | 2007年 |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 2012年 |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化學化工與環境工程學院 | 2011年 | |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 | 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 | 2013年 | |
省特色名校重點建設專業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 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 | 2014年 |
漢語言文學 |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 2014年 | |
市場營銷 | 經濟管理學院 | 2014年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計算機工程學院 | 2014年 |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 | 2014年 |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 2014年 |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化學化工與環境工程學院 | 2014年 | |
小學教育 | 幼教特教師範學院 | 2014年 | |
音樂學 | 音樂學院 | 2014年 | |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 | 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 | 2014年 | |
旅遊管理 | 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 | 2014年 | |
法學 | 法學院 | 2014年 | |
英語 | 外國語學院 | 2014年 | |
自動化 | 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 | 2014年 | |
土木工程 | 建築工程學院 | 2014年 | |
環境設計 | 美術學院 | 2014年 | |
體育教育 | 體育學院 | 2014年 | |
省“3+4”分段培養職業教育試點專業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 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 | 2013年 |
會計學 | 經濟管理學院 | 2013年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計算機工程學院 | 2014年 | |
省“3+2”分段培養職業教育試點專業 | 自動化 | 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 | 2014年 |
經濟與金融 | 經濟管理學院 | 2015年 | |
軟體工程 | 計算機工程學院 | 2014年 | |
省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 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 | 2013年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計算機工程學院 | 2013年 |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 2013年 | |
省級成教品牌專業 | 漢語言文學 |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 2010年 |
省應用型人才培養專業 發展支持計劃 | 會計學 | 經濟管理學院 | 2014年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計算機工程學院 | 2015年 |
省級精品課程一覽表 | ||||
---|---|---|---|---|
課程名稱 | 所屬院部 | 課程負責人 | 級別 | 確定時間 |
英語口語 | 外國語學院 | 鄒芙林 | 省級 | 2005 |
機械製圖 | 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 | 楊祖孝 | 省級 | 2005 |
C語言程序設計 | 計算機工程學院 | 張磊 | 省級 | 2006 |
國際私法 | 法學院 | 張彩雲 | 省級 | 2005 |
量子力學 |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 逯懷新 | 省級 | 2008 |
工筆人物畫 | 美術學院 | 何麗 | 省級 | 2008 |
古代漢語 |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 劉家忠 | 省級 | 2009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 | 魏曉笛 | 省級 | 2009 |
工程材料與熱加工 | 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 | 曹光明 | 省級 | 2010 |
鍵盤和聲與即興演奏 | 音樂學院 | 竇青 | 省級 | 2010 |
機床數控技術 | 機電與車輛工程工程學院 | 杜國臣 | 省級 | 2011 |
機械設計 | 機電與車輛工程工程學院 | 袁馳 | 省級 | 2011 |
機械製造技術基礎 | 機電工程學院 | 張鵬 | 省級 | 2011 |
機械精度設計基礎 | 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 | 王長春 | 省級 | 2011 |
力學 |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 李英德 | 省級 | 2011 |
熱學 |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 逯懷新 | 省級 | 2011 |
電磁學 |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 王曉芹 | 省級 | 2011 |
光學 |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 黃寶歆 | 省級 | 2011 |
比較文學 |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 尹建民 | 省級 | 2011 |
外國文學 |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 王憲明 | 省級 | 2011 |
西方文論 |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 韓繼磊 | 省級 | 2011 |
中西文化比較 |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 李紅梅 | 省級 | 2011 |
軟體工程 | 計算機工程學院 | 侯金奎 | 省級 | 2012 |
數據結構 | 計算機工程學院 | 王成端 | 省級 | 2012 |
資料庫原理 | 計算機工程學院 | 王承君 | 省級 | 2012 |
JAVA程序設計 | 計算機工程學院 | 王宗江 | 省級 | 2012 |
數學模型 | 數學學院 | 孫建安 | 省級 | 2012 |
數值分析 | 數學學院 | 張福祥 | 省級 | 2012 |
數學實驗 | 數學學院 | 張森 | 省級 | 2012 |
常微分方程 | 數學學院 | 籍法俊 | 省級 | 2012 |
運籌學 | 數學學院 | 李梅霞 | 省級 | 2012 |
營銷渠道管理 | 經濟管理學院 | 李慎恆 | 省級 | 2012 |
營銷財務管理 | 經濟管理學院 | 劉建波 | 省級 | 2012 |
消費行為學 | 經濟管理學院 | 劉鵬 | 省級 | 2012 |
市場營銷學 | 經濟管理學院 | 趙振民 | 省級 | 2012 |
市場調查 | 經濟管理學院 | 高延鵬 | 省級 | 2012 |
比較法學 | 法學院 | 朱文英 | 省級 | 2013 |
法理學專題 | 法學院 | 苗金春 | 省級 | 2013 |
法律邏輯學 | 法學院 | 韓學志 | 省級 | 2013 |
法學導論 | 法學院 | 李大欣 | 省級 | 2013 |
中國法制史 | 法學院 | 趙寶華 | 省級 | 2013 |
教師書法技能 | 教師教育學院 | 李建禮 | 省級 | 2013 |
教師語言 | 教師教育學院 | 周國柱 | 省級 | 2013 |
教育學原理與應用 | 教師教育學院 | 曲振國 | 省級 | 2013 |
現代教育技術 | 教師教育學院 | 李健 | 省級 | 2013 |
心理學原理與應用 | 教師教育學院 | 歐曉霞 | 省級 | 2013 |
• 教學成果
部分教學成果獎項目 | |||
---|---|---|---|
課題名稱 | 獲獎級別 | 等級 | 獲獎時間 |
突出應用能力與實踐能力培養加強師範類數學專業建設 | 省級 | 一等獎 | 2005.07.20 |
高職高專機制專業人才培養新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 省級 | 二等獎 | 2005.07.20 |
重構秘書專業教學體系,建立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 | 省級 | 二等獎 | 2005.07.20 |
WTO機制下法學教學改革 | 省級 | 二等獎 | 2005.07.20 |
《畫法幾何與機械製圖》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 省級 | 三等獎 | 2005.07.20 |
計算機硬體教學改革與實踐 | 省級 | 三等獎 | 2005.07.20 |
數學專業信息技術類課程體系構建與計算機輔助數學教學的研究 | 省級 | 三等獎 | 2005.07.20 |
計算機數學基礎(教材) | 省級 | 三等獎 | 2005.07.20 |
教學型高等院校“學研產”聯動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 省級 | 三等獎 | 2005.07.20 |
高校音樂專業“金字塔”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省級 | 二等獎 | 2009.03.26 |
依託重點學科優勢,全面提高物理學專業教學質量 | 省級 | 二等獎 | 2009.03.26 |
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省級 | 三等獎 | 2009.03.26 |
數學教育實踐與實驗教學體系建設 | 省級 | 三等獎 | 2009.03.26 |
地方院校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 省級 | 三等獎 | 2009.03.26 |
地方應用型本科機制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省級 | 三等獎 | 2009.03.26 |
基於“121工程”模式的校企合作培養軟體外包人才的探索與實踐 | 省級 | 二等獎 | 2014.03.11 |
以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的第二課堂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 | 省級 | 二等獎 | 2014.03.11 |
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創新與實踐 | 省級 | 三等獎 | 2014.03.11 |
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多元化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 省級 | 三等獎 | 2014.03.11 |
基於濰坊特色農業的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改革與實踐 | 省級 | 三等獎 | 2014.03.11 |
立足於濰坊市國家光電特色產業基地,創新光電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 省級 | 三等獎 | 2014.03.11 |
• 學生成績
截至2018年3月,學校學生在國際國內學科專業競賽、科技創新比賽、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中獲獎3100餘項;在校生獲授權專利130項,應屆本科畢業生考研率保持在20%以上,畢業生年底就業率達到93.43%;自2000年3月合併升本以來,為社會培養了全日制普通本專科畢業生87000餘人。
在2017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ASC17)總決賽中,學校代表隊打破世界紀錄,並獲賽事最高計算性能獎。
學校榮譽
學校先後獲得“全國語言文字工作先進集體”、“全國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國家級第一批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山東省文明單位”、“山東省優秀基層黨組織”、“山東省首批依法治校示範學校”、“山東省德育工作優秀高校”、“山東省平安校園”等榮譽稱號。
濰坊學院
截至2018年3月,學校與山東科技大學、青島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高校開展合作交流;同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60餘所高校建立了友好交流與合作關係,與加拿大、英國等國家的辦學機構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接收10餘個國家的留學生來校學習。
形象標識
• 院徽
校徽
同心圓寓意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凝心聚力、追求卓越的堅定信念。“W”字是濰坊學院的漢語拼音和英文起首字母,“U”字是“UNIVERSITY”的起首字母,這一結合,象徵著團結奮進,開拓創新。
“1951”表示學校辦學起始年份。
藍色象徵著海洋,代表學校位於渤海之濱,寓意胸懷天下、海納百川,與院訓內涵統一。
• 院旗
校旗為深藍色長方形旗幟,中央配以白色的由兩個變形的“U”字結合形成“W”字樣、毛體“濰坊學院”和英文名“WEIFANGUNIVERSITY”。
• 院訓
厚德、博學、求是、創新
“厚德”——語出《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載物”體現了中華民族順應自然,與時俱進,以博大寬容的道德胸懷包舉萬物,承載理想的民族精神。引“厚德”二字,意在期望師生員工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載天下重任。
院訓
“求是”——語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即為博學求知,努力探索規律,追求真理。
“創新”——語出《魏書》:“革弊創新者,先皇之志也。”即要求教職工與時俱進,開拓進取。要有新思路、新觀念、新舉措,大膽探索新方法、新途徑;要求學生要有新的世界觀、人生觀,新的學習觀、就業觀,新學習方法、新的知識體系。
校訓字體是由毛澤東的書體彙集而成。
• 濰院精神
和衷共濟、艱苦奮鬥、追求卓越
孫文亮:黨委書記
馮濱魯:黨委副書記、院長
王清明:黨委副書記
丁子信:黨委委員、副院長
馬茜華:黨委委員、副院長
朱猷武:黨委委員、副院長
趙光強:黨委委員、副院長
王旭升:黨委委員、副院長
王建新: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省監委駐濰坊學院監察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