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洞長江大橋

魚洞長江大橋

魚洞長江大橋(Yudong Yangtze River Bridge),是中國重慶市境內連接大渡口區巴南區的過江通道,位於長江水道之上,是重慶市南部城市快速路之一。

魚洞長江大橋於2004年12月29日進行一期工程建設;於2008年12月26日一期工程竣工交付;於2009年3月28日進行二期工程建設;於2011年8月13日完成二期工程,通車運營。

魚洞長江大橋北起白家灣立交,上跨長江水道,南至渝南大道;線路全長11.061千米,主橋長1.541千米,橋面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及雙線軌道,公路設計速度60千米/小時,雙線輕軌設計速度75千米/小時。

建設歷程


2011年8月13日魚洞長江大橋通車運營
2011年8月13日魚洞長江大橋通車運營
2004年,魚洞長江大橋進行招標;同年12月29日,魚洞長江大橋一期工程動工建設。
2006年3月1日,魚洞長江大橋15號墩承台澆注完成。
2008年5月12日,魚洞長江大橋完成一期工程全線合龍工程;同年12月26日,魚洞長江大橋一期工程(上游半幅)竣工交付,並通車運營。
2009年3月28日,魚洞長江大橋二期工程(下游幅橋)動工建設。
2011年4月24日,魚洞長江大橋全橋合龍;同年7月14日,魚洞長江大橋通過竣工驗收;8月13日,魚洞長江大橋通車運營。

橋樑位置


魚洞長江大橋工程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北隸屬大渡口區,長江以南隸屬巴南區。該橋北起巴南區白家灣立交,路線起點在大渡口與陳庹路連接,途經玻纖廠、下白家灣、建勝旅遊學校、陳家閣,在建勝水廠處跨越長江,再穿越大江廠,南至大渡口區,連接渝南大道。
魚洞長江大橋上的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沿陳家坪至庹家坳快速路至該橋起點,以高架方式布設於南北引道的中央分隔帶上,在長江大橋範圍(K23+384.12至K24+925 .72)直接將輕軌的軌道梁布設於橋面上,在渝南大道互通式立交處拐出本工程,匯接渝南大道。
魚洞長江大橋
魚洞長江大橋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 整體布局
魚洞長江大橋大橋呈正南至正北方向布置
魚洞長江大橋大橋呈正南至正北方向布置
魚洞長江大橋大橋由水上正橋,南、北引道,橋面雙線軌道,橋墩及各立交匝道組成,主橋路段呈正南至正北方向布置。
• 設計理念
設計者按照技術先進、安全可靠、適用耐久、經濟合理及美觀和有利於環保的要求,結合30條公路交通 技術,2005年橋位上游1.2千米處有佛耳岩深水港區的特點,同時通行能力既要滿足雙向六車道汽車的通行要求,以及滿足雙向軌道交通的通行要求,考慮當時近期車流量小,軌道交通只預留,且當時投資資金壓力大的實際情況,最終選擇了雙幅橋的連續剛構橋方案作為實施方案。
• 設計特點
魚洞長江大橋橋樑分左右兩幅,設計雙向六車道汽車線路與雙向兩車道輕軌線路,形成了“兩邊汽車跑,中間輕軌行”的壯觀場面,採用四跨一聯三向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型,雙壁墩結構,中主墩墩身與主梁固結,邊主墩及邊墩墩頂設支座。主橋上部採用單箱雙室直腹板結構;橋面橫坡由腹板變高調整,主橋採用三向預應力混凝土結構;12、16 號邊墩採用空心薄壁墩;13、14、15號主墩採用雙肢薄壁矩形截面實心墩;主墩基礎採用群樁基礎,雙肢薄壁墩墩身,引橋採用花瓶形墩。
重慶魚洞長江全景
重慶魚洞長江全景
主橋鋼軌設計採用Q345qD鋼焊接箱型斷面,按簡支梁布置;鋼軌道梁在跨端分別設置固定和活動鋼支座。在與引橋連接處設置軌道交通專用480型伸縮縫。南北引橋採用PC軌道梁。

設計參數

重慶魚洞長江大橋工程路線總長11.06136千米
重慶魚洞長江大橋工程路線總長11.06136千米
魚洞長江大橋工程路線總長11.06136千米,主橋1.5416千米,北引道7.4千米,南引道2.12千米。主橋採用(145.32 +2×260+145.32)米跨徑布置;橋面寬度近期設置為0.25米(欄桿)+1.3米(人行道)+8.0米(行車道)+0.5米(雙黃線)+8.0米(行車道)+2.0米(人行道)+0.25米(護欄)=20.3米,遠期設置為0.25米(欄桿)+2.0米(人行道)+12.25 米(行車道)+0.5米(護欄)+4.8米(輕軌道)+0.5 米(護欄)+1.0米(分隔帶)+0.5米(護欄)+4.8米(輕軌道)+0.5米(護欄)+12.25米(行車道)+2.0米(人行道)+0.25米(護欄)=41.6米;12號橋墩以北位於半徑為600米的曲線上,19號橋墩以南位於半徑為1500米的曲線上。
主橋上部中,單幅橋箱梁頂板寬20.3米,底板寬12.9米,內側翼緣板寬2.6米,外側翼緣板寬4.8米。0號段頂板厚0.76米,其餘梁段頂板厚0.38至0.76米,13、14、15號T構底板厚2.2至0.35米;邊腹板厚1.0至0.45米;中腹板厚0.6至0.45米。13、14、15號T構墩頂處梁高15.1米(箱梁外腹板處高度),高跨比為1/17.21;各跨跨中合龍段以及邊跨直線段梁高為4.6米,高跨比為 1/56.5;梁底按照1.8次拋物線變化。
主橋下部構造中,13、14、15號墩身採用12.9米×2.6米截面;兩肢凈距6.8米,13號墩墩身高61米,14號墩墩身高54米,15號墩墩身高55米;主墩承台截面尺寸為17.4米×16米,高4.5米;13、14號橋墩每個承台下布置8根樁,樁徑2.8米,15號橋墩每個承台下布置8根樁,樁徑2.2米。
軌道梁沿主橋採用20.38米+38x20.26米+20.38米布置;軌道梁高1.95米,寬0.85米;北岸和南岸主、引橋交接一跨鋼軌道梁跨徑為21.74米。
技術標準
道路等級城市快速路
設計速度公路:60千米/小時;輕軌:75千米/小時
荷載標準公路-Ⅰ級(汽車—超20級、掛車—120),人群:3.5千牛/平方米
橋樑縱坡-1.8%
橋面橫坡1.5%(單向坡)
最大風速26 .7米/秒
通航凈空≥18米
設計洪頻1次/300年
設計水位206.67米
通航等級國家內河航道Ⅰ級
通航水位最高:200.82米,最低169.11米
船舶撞擊順橋向:1100千牛;橫橋向:1400千牛
地震烈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克,反應譜特徵周期0 .35秒;基本烈度VI度,按VII設防

運營情況


票價票制

截至2011年8月15日,魚洞長江大橋全橋路段為開放式城市快速路,不實施收費制度。

通行事項

魚洞長江大橋限速60千米/小時
魚洞長江大橋限速60千米/小時
截至2017年4月12日,魚洞長江大橋根據橋樑設計時的速度,限速60千米/小時。

建設成果


技術難題

魚洞長江大橋
魚洞長江大橋
魚洞長江大橋在0號塊施工時,需要解決幾個技術難點:1、解決深水區在雙壁薄墩上大型0號塊的高空支撐;2、解決洪水期在狹窄鋼棧橋上的超長距離混凝土以及其他材料運輸;3、解決高大體積多箱室0號塊的線形控制;4、解決高密度預應力管道錨下混凝土的澆注密實;5、突破高溫環境下C60高性能混凝土防止腹板、底板開裂的通病。

榮譽表彰

技術(項目)名稱所獲獎項
魚洞長江大橋工程2016年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國家優質工程獎

文化特色


夕陽下的魚洞長江大橋輕軌
夕陽下的魚洞長江大橋輕軌
截至2011年8月15日,重慶市政府在魚洞長江大橋大渡口橋頭處建設攬江公園。

價值意義


魚洞長江大橋
魚洞長江大橋
魚洞長江大橋 在設計過程中將軌道交通建設納入考慮,為軌道交通二號線的延長和建設創造了條件,並使公路交通和軌道交通和諧共存,成為現代化城市的一道風景。(《中國水運》 評)
以前大渡口與巴南之間的南北交通,是薄弱環節,現在魚洞長江大橋通車了,兩地通過輕軌連接,完善了大渡口的路網體系,加快了大渡口的區域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