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川新風雅集

杭川新風雅集

《杭川新風雅集》共三十卷,近40萬字,其中明代17家,詩63首,成一卷;明末清初5家,詩214首,成一卷;清代265家,詩3556首,分十八卷;民國147家,詩2014首,分八卷;女詩人4家,詩25首,方外詩7家,詩159首,各自獨立一卷。

創作背景


千年古邑上杭,翰墨飄香,文風煥彩。自古以來文人學士著述甚豐,“一城如畫半城詩”贏得“詩畫之鄉”之美稱。據史載,上杭歷史上文人墨客遣興抒懷,吟誦詩詞數以萬計,詩詞書籍147種達數千卷。浩繁的卷帙,寶貴的文化遺產,充分反映了上杭古代文化的輝煌成就。

作者簡介


丘復,字荷公,號念廬居士,我縣藍溪公社藍溪大隊人。清代末科舉人。是明強中學的創辦人。他的前半生主要從事教育。民國六年((即公元一九一七年)起擔任上杭縣志纂寫、審定等工作。早年就對我縣地方文史有較好的研究,積累了大量的資料,為後來主編縣誌和編撰《杭川新風雅集》打下堅實的基礎。

基本信息


辛亥革命后,丘復先生嘔心瀝血,經20年努力,見前人遺詩輒錄存之。或采自其他史料,或錄自選本叢書,終於編成《杭川新風雅集》可謂洋洋大觀!不僅為當時的汀州八縣所無,恐怕在全國亦不多見。因此,全國各大圖書館均有收藏,且歷來為專家學者所關注。
《杭川新風雅集》不僅整理、保存了杭川文人詩歌的創作精品,而且在歷史、地理、文化、政治等方面為後人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研究資料。對每一首詩都注有出處,對鉤沉的史海遺珠也詳細記錄發現的經過,尤其是從詩題、詩注和詩人小傳中搜尋有關太平天國史料的蛛絲馬跡,成為研究太平天國閩西活動的重要佐證。

創作過程


丘復在《杭川新風雅集》的自《序》中說,早年讀鄭傑的《全閩詩》及郭柏蒼鄭氏《明詩傳》,只載有極少數的杭人之作,“竊怪其寥寥若是,豈上杭乏風雅之士哉,抑網羅之無其人也”。慨嘆之餘,立志輯錄,網羅散失,編撰新風雅集。於是“於二十年前即有志搜輯,見前人遺詩輒錄存之”,極力訪求遺老,“或得之舊鈔”、或“尋之庵扁”,或“搜自族譜”,或采自其它史料,或錄自選本叢書,也查閱舊縣誌記載,可謂嘔心瀝血。可是因“飢驅奔走,未遑卒事”。晚年寓居潮州,於壬癸之際,雖初編成集,然終遲遲不能定稿。其族侄素齋(曾協助丘復繕寫)原少於丘復而早逝,對他很有觸動,深感人生“歲月幾何,欲有作為,其敢有所恃而遲遲以待”呢。在包千谷、羅青塘、鄧筱谷、黃憲民、華品玉、傅丹初等人的協助下,充實了內容,加快了修正、定稿步伐,從一九三五年初冬開始,用了十個月的時間,終於完成了編輯《杭川新風雅集》的工作。
關於詩集的取名,丘復在《序》中說,起初名為《上杭詩錄》,還計劃在《詩錄》完成以後編輯《文錄》,后感到“日月易逝”,自己“精力就衰”,“文錄之輯,恐有未逮”,且李穎有《杭川風雅》,書雖佚而序尚存,“願弘思遠繼先生之志”,“不沒先生之舊也。”還有一個原因,丘復在編定此集之後,中輟多年的《上杭縣誌》的編修工作又開始了。他擔任主纂總編之職,自當全力以赴而無暇他顧了。

出版信息


1936年秋,杭邑清末舉人、南社詩人、客家碩儒丘復編撰的上杭明初以來560多年的詩歌總集——《杭川新風雅集》出版了,它和明朝李穎整理宋、元至明朝300多年間的杭籍名人詩文集《杭川風雅集》如同雙峰並峙,讓人矚目,都被稱為“客家詩經”。

作品評價


《杭川新風雅集》作為一部客家傳統文化經典作品,對客家文化的發展有著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