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2條詞條名為石橋村的結果 展開

石橋村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石橋村

石橋村,古稱“石浦”,別稱“琴溪”,明代稱“通德鄉通興大社禮教里”,清代及民國時期曾為徽州府歙縣通德鄉鄉公所所在地,今屬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下轄6個村民組,人口1150人。石橋村的村名是有來歷的。這裡明代以前稱“石浦”,石橋建成后才改稱“石橋”。

概況


石橋村[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石橋村]
石橋村[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石橋村]
傳說,石橋是由竦塘村明代正德年間以經營鹽業發家致富的“黃百萬”獨資捐建的。黃百萬之女嫁給石橋村對河的莘墟村吳氏。黃百萬富得流油,嫁出的女兒“三年不吃婆家飯,三年不穿婆家衣”。每日三餐按時送飯,送飯人經石橋村過渡后,從琶村沿河而下送到莘墟。黃山山區在明代樹木社會密布,水源豐富,豐樂河水流湍急,河面深寬。天晴尚可,一旦下雨,浪高水急,無法開渡。特別是梅雨季節,三日有二日不能過河。黃家送飯的丫頭伴當急得坐在渡頭嚎啕大哭。石浦、琶村的人譏笑說:“你東家不是很有錢么?何不叫他建座橋,省得在這裡等渡船等得哭。有錢的人都是稱骨頭的料,嫁出的女兒潑出的水,日朝送什麼牢飯!”……風言風語傳到了黃百萬的耳朵里,黃百萬氣恨恨地說,做條橋就做條橋,有什麼大不了的事。遂捐出上萬兩銀子,建成了9孔大石橋。“隔河千里岸”成了“天塹變通途”。兩岸人民往來便當了,也極大地方便了歙縣東北鄉去休寧的行人過客。
改革開放后,石橋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產業化結構得到了合理的調整,不再是單一生產糧食,而是大興大棚蔬菜,走多種經營的道路。石橋人民勤勞致富,增產增收,生活富裕,心情舒暢。新屋一幢接一幢聳立在豐樂河邊和通往西溪南鎮公路之兩側。整個石橋村在變型,人們思想觀念在變革,生活水平在變化。

村務活動


3月6日,區農機局邀請市、區農業部門的蔬菜專家,到西溪南鎮石橋村舉辦了一期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管理技術知識培訓班,受到當地廣大菜農的歡迎,也進一步深化了城鄉基層組織互幫互促活動成效。石橋村的主導產業為綠色蔬菜。持續降雨天氣,給當地的蔬菜生產造成極大影響。為了幫助菜農更好地搞好生產自救,減少損失,農機局抓住雨歇天晴時機,聯合村裡及時組織開展技術培訓活動,幫助廣大菜農提高防災抗災本領,對今年蔬菜生產減損失、求增收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推動作用。
西溪南鎮石橋村蔬菜交易市場正式開工建設,這是石橋村黨支部在深入開展主題為“推進科學發展、做活蔬菜文章”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實施的一項重要的惠民工程,此舉將有力推動該村蔬菜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石橋蔬菜基地是徽州區萬畝無公害生產基地核心生產區之一,全村有80%的農戶家庭從事蔬菜生產。現該村大棚蔬菜種植面積超過400畝,本地出產的優質蔬菜暢銷中心城區、市區及江浙滬等地。石橋村通過爭取項目、資金等方式,積極在廣大菜農中推廣和使用鋼架大棚,先後完成了705水庫排水渠和村中三眼井至蔬菜基地等處的路渠工程,極大改善了菜農發展蔬菜生產的基礎條件,有力地促進了本地蔬菜產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
石橋蔬菜交易市場建築面積1000餘平方米,主要由蔬菜交易區、停車場區、文體活動區等部分組成,與附近的蔬菜保鮮庫一道構成該村的一個中心市場,建成后將極大方便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同時也將促進石橋村村容村貌的快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