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2條詞條名為石橋村的結果 展開
- 貴州丹寨縣南皋鄉下轄村
- 北橋鎮石橋村
- 江蘇省贛榆縣石橋鎮下轄村
- 河南省偃師市首陽山鎮石橋村
-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舊鎮鎮石橋村
-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石橋村
- 遼寧省海城市感王鎮石橋村
- 雲南省富民縣永定鎮石橋村
- 山西省朔州市應縣臧寨鄉下轄村
- 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鳳凰街道石橋村
- 貴州省貴陽市息烽縣小寨壩鎮石橋村
- 湖北省松滋市陳店鎮石橋村
- 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湯坑鎮石橋村
- 雲南省富民縣東村鄉石橋村
- 陝西省商洛市洛南縣城關鎮石橋村
- 安徽宿州市蕭縣祖樓鎮石橋村
- 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樂業鎮石橋村
- 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下轄村
- 江蘇省泰興市濱江鎮石橋村
- 江蘇省泰州市寺巷鎮石橋村
-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雲龍鎮石橋村
-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淡水街道石橋村
-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萬安鎮石橋村
- 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石橋村
- 貴州遵義道真縣河口鄉石橋村
-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遂城鎮石橋村
-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霍童鎮石橋村
- 雲南省安寧市草鋪鎮石橋村
- 雲南省鎮康縣勐捧鎮石橋村
- 安徽合肥市包河區駱崗街道下轄村
- 江西省永豐縣恩江鎮石橋村
- 雲南省昆明石橋村委會
-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西來鎮石橋村
- 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湯池鎮石橋村
- 河北省文安縣大留鎮石橋村
- 河南省新野縣新甸鋪鎮石橋村
- 山西省長治市郊區老頂山鎮石橋村
- 江蘇省沭陽縣張圩鄉石橋村
- 四川成都崇州市大划鎮石橋村
-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石橋村
- 江西省德安縣河東鄉石橋村
- 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南關鎮下轄村
- 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廣勝寺鎮石橋村
- 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鎮下轄村
- 山東省無棣縣西小王鄉石橋村
- 雲南省大理市雲龍縣關坪鄉石橋村
- 河南省社旗縣郝寨鎮石橋村
- 甘肅省嘉峪關市文殊鎮轄村
- 安徽省廬江縣湯池鎮石橋村
- 恩施州來鳳縣三胡鄉石橋村
- 雲南省會澤縣迤車鎮石橋村
- 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紅山鎮石橋村
- 江西省宜豐縣潭山鎮石橋村
- 河北省滄州市泊頭市王武庄鎮下轄村
- 雲南省宣威市熱水鎮石橋村
- 安徽省舒城縣城關鎮石橋村
- 天津市寶坻區寶平街道下轄村
- 湖南省漣源市橋頭河鎮石橋村
- 山西省夏縣瑤峰鎮下轄村
- 湖南省衡山縣長江鎮下轄村
-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石橋村
- 資陽市雁江區伍隍鎮下轄的行政村
石橋村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石橋村
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鎮石橋村面積3平方公里,全村有63座不同形式的土樓。現有人口1123人。石橋古村距書洋鎮14公里,東鄰船場鎮,北側是梅林鎮,南與平和縣相鄰,西邊一山之隔是永定縣。明英宗正統八年(1443年)建村。明代石橋村劃歸永豐里。清代石橋村屬梅壠總管轄。民國時,石橋歸曲江相關下,稱為石橋堡。1949年以後劃歸書洋鄉,改稱石橋村至今。2003年1月,石橋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評為第二批歷史文化名村。
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鎮石橋村面積3平方公里,全村有63座不同形式的土樓。現有人口1123人。
石橋古村距書洋鎮14公里,東鄰船場鎮,北側是梅林鎮,南與平和縣相鄰,西邊一山之隔是永定縣。明英宗正統八年(1443年)建村。明代石橋村劃歸永豐里。清代石橋村屬梅壠總管轄。民國時,石橋歸曲江相關下,稱為石橋堡。1949年以後劃歸書洋鄉,改稱石橋村至今。
2003年1月,石橋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評為第二批歷史文化名村。
石橋古村落位於福建省書洋鎮石橋村,整個村落處在一個清流如帶,綠樹如煙,山環水繞的谷地里。石橋小盆地內地形變化多,又有小溪穿流其中,每個山包、地段都有自己的小地名。
村落布局
石橋村的四片住宅區室門口垟、溪北垟、長籃和洪坑壩。三團溪從石橋村中間穿過,將村子劃分兩半。為了節約盆地內十分有限的平整耕地,房屋大多沿盆地邊緣或溪邊坡地建造。這些區域的劃分不是靠街道,而是憑自然地勢。
縣級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長籃,建於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是一座依河邊陡峭坡勢建築的橫長方形土樓。其臨溪的一面牆就建在以巨大鵝卵石從溪底壘砌起來的高坎上,只建一層,10個開間:坡壁一面建3層,13開間,兩翼由3層和2 層組成,形成前低后高,如扶手交椅般的變式方土樓。當地人稱為“交易樓”,是南靖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縣級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門口垟。1927年動工興建,1937年建成,它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圓土樓。樓高四層半16.9米,底層牆厚1.69米,樓外經86米,樓內徑63米,佔地面積5805.85平方米,建築面積22834.65平方米。每層72開間,四層計288間房。樓中樓又有房間80間,全樓共有房間368間。若人在樓內每間房間住上一天,一年還住不完呢!大門上“順裕樓”三字,為趙體書。寫得勁健秀美。石雕門額橫批“三多九如”,石刻聯“順時納詁,裕后光前”。
石橋村作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其獨特的文化內涵令人陶醉、神遊。每一座土樓都在樓門上方鑲嵌一個吉祥如意的樓名,如文興、永慶、德源、兆德、向月、向日等等,以此表示摟主的嚮往與追求;而且每座土樓都有一副對仗工整的楹聯。如順裕樓的大門聯:“順時納詁,裕后光前”,步雲齋的大門聯:“步武安詳循序進,雲龍變化任高飛”。這些藏頭嵌字聯,體現了耕讀為本、忠孝仁義的傳統思想,構成了張姓家族傳統祖訓的核心,對後人起著灌輸、訓誡、敬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