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南鎮
安徽黃山市轄鎮
西溪南鎮位於黃山市徽州區西部,是黃山新城的北大門,鎮政府設在西溪南村,距區府岩寺鎮5公里,距市府屯溪10公里,隨著黃山經濟技術開發區1號路的貫通,西溪南成為徽州城區與黃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結合部,合銅黃高速公路徽州區出口位於本鎮琶村村,即將建設的三條鐵路途經該鎮,黃山站選址在該鎮境內,交通方便快捷。國土面積47.8平方千米,下轄西溪南、竦塘、石橋、琶村、東紅、坑上6個行政村,14177人(2017)。
西溪南鎮區劃交通圖
西溪南鎮位於徽州區西南部,與徽州區的岩寺鎮、潛口鎮、呈坎鎮及黃山經濟開發區、休寧縣萬安鎮接壤,介於東經118°12'─118°18',北緯29°48'─29°56'之間。西溪南是黃山新城的北大門,2009年6月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擴權強鎮試點鎮,現已被列入黃山市新一輪城市發展核心區域,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鎮政府設立在西溪南村丰南大道,距區政府駐地岩寺5公里,市政府駐地屯溪15公里。合銅黃高速公路徽州區出口設在該鎮琶村。岩竦公路、黃山經濟開發區梅林大道及北京—福州、杭州—黃山高速鐵路,皖贛鐵路三條高鐵並站建設的黃山北站設在境內長林村,即將建設的歙縣界牌嶺至黟縣漁亭一級公路穿鎮而過,交通非常便捷。
西溪南鎮系丘陵平原區,農業資源極為豐富,是宜農、宜牧、宜工的綜合發展地區。一年四季溫和,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型,全年降雨量1498mm,主要降雨集中於早春和梅雨季節,伏秋多旱,全年日照1955小時,年平均氣溫17.2℃,無霜期224天。年主導風向是東北風。
2001年10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建鎮。國土面積55平方公里。
2008年並村,轄西溪南、長林、竦塘、石橋、琶村、東紅、坑上七個行政村。
2015年將徽州區西溪南鎮長林村劃歸屯溪區新潭鎮管轄。 現轄6村。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15910 |
男 | 8147 |
女 | 7763 |
家庭戶戶數 | 4654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5900 |
家庭戶男 | 8143 |
家庭戶女 | 7757 |
0-14歲(總) | 3494 |
0-14歲男 | 1787 |
0-14歲女 | 1707 |
15-64歲(總) | 11096 |
15-64歲男 | 5790 |
15-64歲女 | 5306 |
65歲及以上(總) | 1320 |
65歲及以上男 | 570 |
65歲及以上女 | 750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5152 |
總人口14177人(2017)。
西溪南境內盛產糧油、蠶繭、無公害蔬菜、優質畜禽、綠色果品等農副產品,農業產業化水平位居全市前列,2004年該鎮被黃山市人民政府命名為農業產業化示範鄉鎮。西溪南鎮是安徽養蜂數量最多、產值和效益最好的鄉鎮,1997年被省蜂協援予“安徽養蜂第一鄉”稱號。2004年全鎮有近700戶從事養蜂生產,戶均養蜂60群以上,蜂群總量4.3萬群,蜂產品產量達到4200噸,產值近3000萬元。西溪南鎮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是發展生態休閑旅遊的絕佳之處。西溪南古稱豐溪、丰南,形成於唐,歷經宋元,鼎盛於明清,當時商者足跡遍布揚州、南京、杭州及沿淮一帶,以鹽商為主,兼營茶、木材、典當等行業,成為徽商歷史的重要組成部份。西溪南古村落保存較完好,村中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屋閣、綠繞亭,以及大量的明清古建築,“豐溪八景”、“溪南十園”等遺跡依晰可見,世界名著《金瓶梅》故事情節中描寫的相關建築依舊可尋。千年銀杏樹、五百年桂花樹、二百年羅漢松生長旺盛,獨具觀賞價值。坑上二壩水面1500餘畝,兩岸植被完好,生態旅遊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
2012年全鎮完成財政收入7707.9萬元,增長51.9%,占年任務數的110%;實際利用市外資金6.8億元,增長1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7.52億元,增長35.7%;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231萬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億元;完成限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00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達48011萬元,增長16.1%,農民人均收入達10210元。
2013年,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9011.5萬元,增長16.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737.6萬元,增長43%;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56866萬元,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244元,增長15.8%;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6.6億元,增長10%;外貿進出口完成290萬美元,增長26%;規上工業總產值完成5.29億元;較好的完成了全年目標任務。
2015年,全鎮實現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9102萬元,年均增長20.5%,是“十一五”末的2.5倍;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2325元,年均增長11.4%,是“十一五”末的2倍;村級集體經濟進一步壯大,實現村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00萬元;五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0億元,是“十一五”末的1.8倍。
2017年,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0592.4萬元,同比增長4.8%;規上工業總產值完成96294萬元,同比增長3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100.1萬元,同比增長22.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469億元,同比增長21.2%;外貿進出口完成830萬美元,同比增長14.67%。
名人遊蹤
西溪南村,又名丰南或豐溪,位於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鄉。該村歷史悠久,文化淵源,山環水繞,景色佳麗,明代中葉,多大商巨賈,且力主“亦商亦儒”。一時四方文人雅士聯袂而至。可駐足、可交誼、可吟詠、可遊覽,真是高朋滿座,勝友如雲。
蘇州吳門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號枝山(1460─1526年),捷足先登。他是當代傑出的書法家和詩人,在他逗留之間,給西溪南題寫了《豐溪八景》詩<內容略>,詩好字也佳,已摹刻上石,流傳於后。該碑石現藏全縣“碑園”。
明代,西溪南村中有一私人花園,稱“果園”,由有珍花異木,亭如山石,還有大塘小池,相互穿插映襯,景色十分幽美,相傳此為祝允明、唐寅二人設置規劃,雖舊容毀損,但遺跡仍然可尋。
明末,西溪南要有吳周生者,又名吳楨,家藏墨寶甚富,且都是稀世珍物。時董其昌(字雲祥,當時傑出書畫家,官至南京禮部尚書,今上海松江縣人)來到他家,視為知音,結為摯友,對他珍藏的寶墨<書法部分>給予鑒定,題跋,隨之摹敕上石,稱《清鑒堂》貼,內有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蒂、懷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的手筆,
董其昌還給大戶吳天行住屋(俗稱葫蘆門,現座落在西溪南村後街)題名“十二樓”(書寫此名)。取唐人詩意“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又在十二樓的壁上作畫,彌足珍貴,奈年歲久遠,杳元痕迹。
清代大畫家石濤,又號大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也來過西溪南村,並作了“豐溪八景”畫,<按祝允明題《豐溪八景》原意>,現存上海博物館。
公元一九三八年三月,新四年奉命進駐現徽州區岩寺鎮,進行整頓改編,組織東進抗日,當時新四軍的軍部和政治部設在岩寺。計三個支隊,六個團。第三支隊司令員張雲逸,副司令員譚震林率部進駐西溪南村。該支隊官兵一致,民主氣氛很濃,特別能和群眾打成一片,熱愛群眾、關心群眾,當時“天花”流行,地方無力預防,部隊立即組織醫務人員,挨家挨戶給小孩接種“天花疫苗”,及時遏制了這一惡性病的萌發和流傳。日本的飛機任意轟炸、掃射,群眾一時驚慌失措,戰士們立即組織群眾,有秩序的疏散掩蔽,並給群眾進行防空教育,......凡群眾有困難,他們都看在眼裡,及時幫助解決。正因如此,群眾也昆把他們看成親人,形成一種魚水關係。
新四軍還特別重視教育,熱愛下一代,常去崇文小學<西溪南中心小學的前身>給師生們上政治課,作時政報告,教唱抗日歌曲。師生們也組成“抗日宣傳隊”,及時向群眾宣傳。
時間僅兩個月(三至五月份),新四軍奉命挺進江南抗日前線。新四軍開拔前夕,崇文小學的師生特地送給一面錦旗,上書“殺敵致果”四字,祝他們旗開得勝,馬到成功。在豐樂河北面的沙灘上舉行軍民聯歡,譚震林副司令員還向廣大群眾作了“軍民團結,一致抗日”的動員報告。啟程時,西溪南村組成了“騾馬運輸隊”一條龍給軍隊運送物資;全村群眾和崇文小學的全體師生,夾道列隊,在一片歡樂、祝願聲中和第三支隊的官兵們依依告別。
吳繼稷,明崇禎四年,辛未(1631年)進士,任錦衛千戶 | |
吳士彥,明朝天啟二年,壬戌(1622年)進士,歷任廣東惠州總兵 | |
吳始蘊,明崇禎四年,辛未(1631年)進士,任吳淞逛。 | |
吳修,畫家,新安畫派,善畫山水鳥獸,題材多出自黃山,明末在畫壇享有盛譽,有西溪南山水畫冊傳世。 | |
清 | 吳,字天朗,清順治十五年,戊戌(1658年)進士,任平樂府推官。 |
吳筠,字介臣,清康熙四十八年,乙丑(1709年)進士,潞城知縣。 | |
吳,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年)進士,官至福清知縣 | |
吳椿,字蔭華,嘉慶七年,壬戌(1802年)進士,授禮部尚書,后調戶部。 | |
吳坦,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年)進士,泰興知縣。 | |
吳振域,清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進士,縣知縣。 | |
吳,又名以鎮,字瑾含,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進士,翰林院編修。 | |
吳玉,字大治,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進士。 | |
吳之驊,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進士 | |
吳以鎮,又名吳,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官編修,敕授文林郎,有涵濟詩集向世。 | |
吳紹燦,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年)進士,內閣中書,翰林院庶吉士,官編修。 | |
清 | 吳紹波,菽田誥贈文林郎,翰林院編修,誥贈禮部尚書,覃恩正一品,誥封光祿大夫。 |
吳兆龍,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進士,任甘肅撫左營守備 | |
吳京,順治九年,壬辰(1652年)科進士,任大理府參將。 | |
吳,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年)進士,后選都司。 | |
吳紹燦,乾隆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進士,編修 | |
吳紹浣,乾隆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進士,任南汝光道 | |
吳棠,乾隆五十九年,庚子(1720年)進士。 | |
吳,嘉慶十六年,辛未(1871年)進士,揚州教諭。 | |
吳炳清,歲進士,候補道,誥授資政大夫,覃恩誥贈奉直大夫,翰林院庶吉士,加三級,誥贈文林郎,庶吉士。 | |
吳希周,吳氏一十四世孫,進士,泰伯祠頭門外之左有其騎路牌坊,后被暴風吹倒。 |
南唐 | 光公始祖三世孫—吳逸,南唐進士,官任柳州馬平縣令。 |
宋代 | 吳觀佑,光公十六世孫,官至國賓刑部主事。 |
宋代 | 吳自牧,仕級公宗旦公派十世孫,字並謙,號靜庵,貢元,本州學正,有史評一卷問世,另有“講義”集著十卷。 |
吳佑,光公九世孫,次女適槐塘程放,生子元鳳,宋理宗時,拜相,其母贈魯國夫人。 | |
再老公,光公十五世孫,襄陽衛軍籍 | |
吳容,文用公派十一世孫,長女適槐塘程元鳳,宋理宗朝誥封周國夫人。 | |
吳如鍾,仕級公宗旦公派十四世孫,中進士。 | |
吳應辰,仕級公宗旦公派十六世孫,中進士。 | |
吳自中公,並欽號樹齋,文學家,加定癸未(1223年)進士。敕授迪功郎,福州文學世稱郡博,公生平文章雄偉,名不虛傳,所著有易詩書講義,史評雜著詩文數百篇。 | |
吳景深,十二世自中公孫,由鄉貢入國子監上舍,宋理宗紹定六年,歲次癸已(1233年),任試卷官。 | |
吳起隆,字明甫,兩浙運干,建“綠堯亭”,供行人休憩,國朝浙江按察使司按察使泰和魯蒙簡書額。此亭毀於明洪武年間。 |
宋 | 吳遇辰,字景輔,號永皋,吳起隆之子,敕贈承務郎。 |
吳遠翔,字萬里,號天衢,吳起隆曾孫,任貴州縣尹。 | |
元 | 吳芳師,字仲良,元進士,官任內台御史。 |
吳龍,號雲龍,文用公派十四世孫,元進士,任休寧縣教諭。有雲龍詩集問世。 | |
吳希德,號梅溪,文學家,至治元年(1321年)作西溪南“八景記” | |
明 | 吳羲和,翼之公宗珏公派,監生,作南京東城兵馬司史目。 |
吳繼隆,字棟卿,明正德九年,甲戌(1514年)進士,官至南京戶部郎中。 | |
李汝節,嘉定籍,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進士,官至登州同知。 | |
吳應明,明萬曆十四年,丙戌(1586年)進士。 | |
李先芳,嘉定籍,明朝天啟五年,乙丑(1625年)進士,官至四川參議。 | |
吳一新,明萬曆二十三年,乙未(1595年)進士,官至永明知縣。 | |
明 | 吳士奇,明萬曆二十年,壬辰(1592年)進士,歷任湖、廣左布政 太常寺正卿 |
李名芳,西溪南人,嘉定籍,明萬曆二十年,壬辰(1592年)進士 庶吉士 | |
吳士忠,字思甫,官當陽知縣 | |
吳孔嘉,字元會,明朝天啟五年,乙丑(1625年)第二名進士,即探花,官至編修。 | |
吳廷簡,明崇禎元年戊辰(1628年)進士,選庶吉士,歷任山東副 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