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口鎮

安徽黃山市徽州區轄鎮

潛口,古稱阮溪、潛川。安徽黃山市徽州區轄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以潛口民宅而聞名,有國家歷史文化遺產項目唐模景區。

潛口地處徽州區前往黃山的交通要道。是安徽省旅遊文化名鎮、安徽省環境優美鄉鎮,是安徽省第一批“擴權強鎮”試點鎮之一,為黃山市重要建制鎮之一。

潛口面積39.03平方千米,土地以黃紅壤為多,水田大部分為梯田,灌溉水源是水塘。

歷史沿革


潛口鎮鎮區一角
潛口鎮鎮區一角
千年古鎮潛口,雛形於秦代,全鎮面積38.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萬畝,與徽州區的岩寺鎮西溪南鎮呈坎鎮、歙縣的鄭村鎮接壤,下轄潛口、澄塘、坤沙、唐模、東山、蜀源6個行政村,129個村民組,1.4萬人口(2021),鎮政府駐謝裕大東路。潛口鎮是安徽省旅遊文化名鎮、安徽省環境優美鄉鎮,是安徽省第一批“擴權強鎮”試點鎮之一,為黃山市重要建制鎮之一。潛口鎮境內地勢平緩,風光秀美,氣候宜人,文風昌盛,民風淳樸,交通便捷,地理位置顯要,環境資源豐富。潛口鎮與徽州區府所在地岩寺鎮唇齒相依,是江、浙、滬、贛等地區前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黃山的必經主道之一,是屯溪、岩寺區域經濟輻射圈內的呼應地、新視點。
潛口塔,又稱“潛口錐”。建於明嘉靖23年(公元1544年)是一座富有徽州文化特色的古塔。
潛口鎮
潛口鎮
潛口塔座落水口要處,造型別具,四面八角,外七而內四層。全塔高約60米,底層直徑10.4米,以上逐層按94%遞減,到頂層直徑7.2米,形成立錐體。塔內各層均有不同風格的神像、壁畫和歷代書法家手跡(現已不存)。塔頂採用葫蘆穹頂,這種營造手法,不僅是藝術的構思,而且取“收日月之精英,納天地之正氣於仙壺之中中”,萬物滋生而不息之意。體現了古代潛口人的審美意識和追求,也為後人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人口民族


總人口12300
6236
6064
家庭戶戶數3791
家庭戶總人口(總)12257
家庭戶男6200
家庭戶女6057
0-14歲(總)2549
0-14歲男1341
0-14歲女1208
15-64歲(總)8677
15-64歲男4471
15-64歲女4206
65歲及以上(總)1074
65歲及以上男424
65歲及以上女650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1486
總人口13666人(2017)。

地理環境


人居環境

潛口鎮域內森林覆蓋率達到72%,空氣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潛口鎮境內小(二)型水庫4座,蓄水量110萬立方米,有日供水200噸自來水公司一個;平畈區平均海拔180米,無霜期226天,年均溫19℃,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是理想的生活、工作地。境內有中學一座。距潛口21公里的市府有全日制高等院校一所,中等職業、技校等教育學校近百所,師資力量雄厚,可提供各類水準和教育和適用性培訓。

自然資源


潛口鎮
潛口鎮
潛口鎮不僅是一個農業示範大鎮,也是生態旅遊名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潛口民宅、世界文化遺產皖南古村落擴充申報地——唐模和華東休閑養生游第一村——蜀源,以粉牆黛瓦、馬頭牆為特色的徽派建築掩映在青山綠水間,成為眾多電影、電視劇的外景拍攝基地。雪裡蕻、貢米、竹筍、水果、馬蹄、山珍、苗木等資源十分豐富。
潛口民宅被安徽省文化廳授予徽州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唐模村曾獲得全國文明村、唐模景區榮獲安徽省優秀文明景區等榮譽稱號。蜀源養生旅遊度假村則被譽為華東養生旅遊第一村。

經濟


2013年,全年實現工業產值1.17億元;財政收入跨上5000萬元台階,達5021.8萬元,增長9.9%;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06億元,增長74.2%;旅遊接待量達105萬人次,實現旅遊經濟收入3.6億元,增長16.1%;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1萬元,增長13%。
2014年實現工業產值1.39億元、財政收入5185萬元,比上年略有增長;固定資產投資4.76億元,增長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41萬元,增長26.9%;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4.8億元,增長50%。
2015年財政收入從2016萬元增長到3720萬元,年均增長13%;
規上工業總產值由2635萬元增長到6804萬元,年均增長20.9%;
旅遊接待量從52.3萬人次增長到148萬人次,年均增長23.1%;
旅遊總收入從1.65億元增長到4.8億元,年均增長23.8%;
農村經濟總收入從2.4億元增長到5.02億元,年均增長15.9%;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6801元增長到12325元,年均增長5.2%。
2016年,實現財政收入6160萬元、同比增65.6%,固定資產投資6.5億元、同比增25.5%,規上工業總產值1.51億元、同比增122%,累計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1.5億元、同比增38.5%,旅遊經濟總收入5.47億元、同比增12.2%。
2017年,完成財政收入6621萬元、同比增7%,規上工業總產值2.34億元、同比增27.9%,限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44.7萬元、同比增26.7%,固定資產投資8.36億元、同比增19.5%,外貿進出口總額145萬美元、同比增10.3%,新簽項目到位資金2.23億元、同比增50.6%,旅遊接待量188萬人次、同比增12.2%,旅遊經濟總收入6.3億元、同比增15.1%。
2021年4月28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財政部“2021年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

文化


潛口現存古迹甚多,茲擇其要者簡述之。
“新牌樓石坊”。位於潛口馬頭山腳,建於1740年。三間四柱三樓,東向刻“恩褒四世”,西邊刻“卿月郎星”。中間記汪應庚四代人名。
“新福橋”。位於潛坑中村,跨阮溪而造,拱上有紅石匾額“新福橋”。左面下款:十五部、六十一圖孝悌鄉和睦里保寧里信士汪信銘。右面上款: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重陽月初四日詹以立。橋上有亭,亭中有木靠,並有明朝天啟年立的禁約石碑。這是公路開通前進出黃山的必經之道。
“祠堂”。潛口街自明至清,先後建有30多座大小不同的祠堂。過去的潛口街俗稱為“祠堂街”,在街上可做祭。
“和尚寺”。佛子嶺和真武壩各有一座。
“尼姑庵”。分佈在潛口古鎮四周,俗稱“七星庵”。分別叫雨花庵、福勝庵、因是庵、寶月庵、長生庵、上庵和下庵。
“院”。即保安院,五代時期建於紫霞山,俗稱“觀音山”,現已改建為“潛口民宅”宿舍。
“園”。潛口除“水香園”外,還有“桃花園”。水香園原為汪沅別業,后出售給汪應庚。“桃花園”見載於汪濟淳《紫霞十里桃花記》。潛口古鎮在明朝時四周均被桃樹所包圍,故有桃花園裡潛口鎮之說。
“石坊”。除現存四腳石坊2座,已毀四腳石坊3座,兩腳石坊5座。
“廟”。有雙忠廟,天都廟,下廟,海公廟,七賢廟,太子廟,土地廟,皆已毀。
“會、社”。保寧里社2處,文會館1處。

名稱來歷

潛口鎮風光
潛口鎮風光
徽州文化古鎮——潛口,雄距黃岳、天馬之間,為黃山南面萬山之出口。潛口,古稱阮溪、潛川。“阮溪”指里水坑經紫霞山麓流往塘貝的小溪。溪旁有阮公泉,在紫霞山靈官殿右側,即今潛口民宅所用之水井。此泉在《徽州志》和《歙縣誌》均有記載。泉名“阮公”,一為紀念軒轅大臣阮公,二為紀念“竹林七賢”阮籍叔侄。“潛”字亦有兩層含義,其一為紀念陶淵明(名潛)在此隱居,其二指此地為眾山之口,有萬峰潛伏於後。是謂之潛川或潛口。

交通


潛口古代往東南可到漁梁經水路通往杭州,往西可達屯溪、休寧及江西,往北可至黃山,是由南面遊覽黃山的必經之地。因地理條件優越,曾為黃山山區重要的商貿中心,被譽稱為潛口“市”。因為黃山出產的木、竹、茶等產品必經潛口運銷外地,而京貨、南貨及糧、油、布、鹽等產品又必經潛口銷往黃山。過去這裡光當鋪就有4家,稱之為“市”,當屬不訛。
潛口鎮交通便利,村村實現“三通”(通柏油路、通電話、通電);改造一新的205國道南北穿境而過;黃山至千島湖旅遊公路東西橫貫全鎮大部;呈歙旅遊公路直通徽州古城歙縣、合銅黃高速公路對介面於潛口;北京—福州、黃山—杭州、皖贛高速鐵路途經本鎮;黃山機場可全天候起降大中型客機,相連全國14個大城市,並與香港、日本、韓國等航線相通。潛口鎮融入黃山交通立體網路大格局已初步形成,給廣大客商投資潛口或旅遊帶來輕鬆、便捷和效率。

旅遊


現開通了黃山旅遊集散中心(黃山客運總站)—西溪南景區—潛口民宅—唐模—棠樾牌坊群—徽州古城的旅遊巴士,遊客可從黃山旅遊集散中心乘坐旅遊巴士直達潛口民宅景區或從徽州區政府所在地岩寺乘坐公共汽車到潛口。

風景名勝

潛口鎮
潛口鎮
潛口鎮充分發揮地理環境優美、名勝景點眾多,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旅遊資源豐富及交通便捷的獨特優勢,認真實施“旅遊富鎮”發展戰略,著重抓好潛口、唐模、蜀源三個文化古村落的旅遊開發,叫響唐模小西湖、潛口民宅、蜀源優曇谷等知名景點品牌。鎮黨委、政府發動全鎮上下齊抓共管,做到軟硬兩手抓,使旅遊開發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唐模景區全年門票收入達28萬元,蜀源養生游僅“五一”黃金周遊客量增大。唐模村獲得全國文明村、唐模景區榮獲安徽省優秀文明景區、黃山市十大景區等榮譽稱號。蜀源養生旅遊度假村則被譽為華東養生旅遊第一村,特別是唐模景區正在加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將有力地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唐模景區

潛口鎮主要旅遊景點唐模景區始建於隋唐、培育於宋元、盛於明清。它以擁有眾多品位較高的徽派古建築,特別在選位、營造、完善生存空間、規劃布局等整體方面的一系列舉措堪稱徽派古村落之典範。它通過兩年來的旅遊開發,以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而美、“十橋九貌”之勝、名家石刻之雅、同胞翰林之譽而名聞遐邇於市區。
潛口鎮
潛口鎮
景區共分為兩部分:具有典型江南水鄉色彩和濃郁古徽州建築風格唐模水街,民居夾岸而建。一條40餘米長的避雨長廊臨水而設,並設有“美人靠”。周圍古橋、古樹、古井、古祠,共同為您營造一幅靜止的“清明上河圖”。
江南水口園林的經典——檀干園。它建於清初,佔地十餘畝。園內三塘相連,擁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帶橋、笠亭等勝景為您述說一個個動人的典故、傳說。尤為珍貴的是境亭內珍藏的宋、元、明、清的十八位名家石刻,讓您領略一下古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唐模景區的旅遊開發起步於1998年,歷經幾年的努力,已初顯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旅遊收入逐年上升。為做大做強唐模旅遊文章。如今,唐模景區已成立具有經濟實力的上海復星公司在徽州區假期旅遊經營投資有限公司的分公司。

蜀源景區

位於黃山南麓的蜀源村,四面環山、古木參天,一水環繞似玉帶貫穿全村,因地形酷像四川盆地,故名為蜀源;又因村口觀音山上遍植曇花、桃花,故有“優曇谷”、“小桃花源”之讚譽。
蜀源村歷史悠久,文風昌盛,興於隋唐、盛於明清。大自然的千古滄桑為蜀源造就了人間仙境般的風光,悠久的文化歷史又給蜀源留下了觀為嘆止的文物古迹。其中罕見的“古全景西湖圖”門罩磚雕堪稱絕佳精品。還有古橋六重形成的“小橋、流水、人家”之意境,和尚寺、尼姑庵、都天廟、天燈閣、虎柵、觀音廟、侖麓泉、板橋仙跡等又為蜀源增添了一份神秘。村內還存有乾隆年間劉鏞的墨跡,歷代文人名士迭出。建國以前,七品以上的官員57人。建國后,大學生114位。民風日盛,普通百姓的書法造詣都讓人讚嘆不已。
具有開拓進取精神的新一代蜀源人,以“黃山二創”為契機。狠抓環境整治,進一步美化、綠化村容村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恢復景點工作,發展休閑養生游。蜀源休閑養生中心現已成功接待來自上海、南京、合肥等地遊客近千人次。遊客對蜀源村的生態環境之佳、服務質量之高、村風民風之淳樸都讚不絕口。

蔭秀橋

潛口鎮
潛口鎮
它由當地尼姑出資所建,橋的一頭是尼姑庵,另一頭是雞犬相聞的村莊。“蔭秀橋”三字,一半為陽刻,一半為陰刻,橋中央成了佛界與人間的分界線,故又叫“陰陽橋”,十分有趣的是該橋兩旁護欄砌築卻是羅漢板。歲月悠悠,小橋依然。

樂善堂

潛口鎮
潛口鎮
該宅高雅古樸,二進三開間,正面為三開間柱式門廳,廳的兩側多有門房,前後進間設有天井,明代徽州民居家家如此,謂之“五嶽朝天,四水歸堂”。古時徽州人聚水如聚財,選設天井,不僅是通風采光的需要,還圖“肥水不外流”之吉利。樂善堂天井兩側都有廊室,正堂20根大柱巍然挺立,橫樑雕刻精細,整個建築氣勢不凡。

曹門廳

樂善堂北面毗連著“曹門廳”,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原為潛口鎮汪曹(其先人曾任宋代漕運使)後裔支祠,此廳檐罩高懸,九開間的門庭一字形展開,八根獻柱整齊划列,莊嚴肅穆。建築宏偉,為一般視祠堂所不及。
司諫第
潛口鎮
潛口鎮
穿過曹門廳門前石坪順勢而下,有“司諫第”,始建於明弘治八年(1495年),原坐落於潛口村,系明永樂初進士汪善孫輩祭祖所建宗祠,為明廳式的文化型建築。第內設天井。四周繞以石柱,中架單孔石拱小橋,直通正廳,廳上設石座寢室,供奉神位,該第構架用料宏大,梭柱、月梁、荷花墩、叉手、單步梁、斗拱雕刻精美,顯示了明代建築風格。此第原是明永樂初進士、諫官、吏部給事中汪善的孫輩,為祭祖所建的家祠。
方觀田宅
位於山莊北側,始建於明中葉,原坐落歙縣坑日鄉淪潭村,是一座明代徽州普通農民住宅,該宅為一進二層三間兩廂式,小青瓦、馬頭牆、樓廳、天井、欄板均採用護縫製裝飾,樓下青磚鋪地,大門有門罩保護、門內罩飾有霸王拳,專家認為此宅是徽州普通農民住宅的代表。

潛口明宅

潛口鎮
潛口鎮
潛口明宅又名紫霞山莊,坐落於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潛口紫霞峰南麓。此地清代曾為汪沅家別業,名“水香園”,咸豐年間(1851-1861年)毀於兵火。1984年起,將原散見於潛日、許村等地11座較典型又不宣就地保護的明代建築,集中於此,組成明代村落,定名“潛口民宅”,它包括山門一套,石橋、路亭、石坊各一座,祠社三幢、宅第四幢。拆遷復原過程中,嚴格按照“原拆原建”、整舊如舊”原則,保持了建築物的原時貌。山莊佔地17000多平方米,茂林修竹,景色清幽,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從周圍不同角度,都可以觀賞到完美的建築形
象。山莊門廳為3開間門廊,高檐如蓋,8根梭往拔地而起。門廳建於明中葉,原為潛口鎮汪姓眾廳六順堂殘留部分。入門有一不大的院落,中間立有3間五樓茶園石牌坊,為明代嘉靖年間(1552~1566年)鄭綺所建。不遠處,有小溪自西向東環山而過,溪上橫跨有單孔石拱小橋,名“蔭秀橋”,始建於明嘉靖申寅年(1554年),原坐落於潛口鎮唐貝村口。過橋循道登山,路有一亭,四角高翹,名“善化亭”,建於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原坐落於歙縣許村楊充嶺石道旁。順山勢北轉,即見“樂善堂”,建於明中葉,原系潛口鎮汪姓子孫所建眾廳,因族中老人常娛樂議事於此,故又稱“耄耋廳”,二進3開間,無樓。北面毗連著“曹門廳”,建於明嘉靖年間(1554年),原為潛口鎮汪氏後裔的支祠,9開間的門庭一字形展開,8根獻柱整齊划列。入門有四廊,與明堂正廳連接。穿過門前石坪順勢而下,有“司諫第”,始建於明弘治八年門(1495年),原坐落潛口村,系明永樂初進士、吏科給事汪善孫輩祭祖所建宗祠,二進明廳式,中間天並設池,四周繞以石柱,中架單孔石拱小橋。山莊北側為一組宅第:吳建化宅,建於明中葉,系普通民居,原坐落潛口村,始建時為3層,后改為2層,仍保留明代建築特徵。方觀田宅,始建於明中葉,原坐落歙縣坑日鄉淪潭村,一進2層3間兩廂式。方文泰宅,始建於明中後期,原坐落在坤沙村,為3開間兩進、上下對廊結構的2層民居。蘇雪痕宅,明中葉遺構,原坐落歙縣鄭村,一脊翻兩堂逆向式3間二進2層磚木結構。潛口民宅是徽州明代民居的縮影。在一個小山巒上展示出各類不同古民居風貌,頗具匠心,首先,潛口民宅很注意它的代表性。從建築類型看,既有洞社、宅第,也有小橋、路亭、牌坊。在時間跨度上,從明弘治八年延續到明中晚期。從宅主看,有商賈、豪紳、諫官、進士,也有普通農民,值得稱道的是捐建的“善化亭”,老人議事娛樂的“樂善堂”,大家旺族的眾廳。其次,潛口民宅頗縣典型性。這裡有雕飾精美,能體現徽雕技藝的“方文泰宅”,有江南現存明代最早磚本結構建築之一的“司諫第”,亦有保留了元代營造手法的“吳建華宅”。這裡,可以見到明宅起居方便,簡易而富有實用價值的營造法,從天井設水池去體驗聚水如聚財的哲理。再次,潛口民宅有統一的藝術風格。移人的建築,大都取自潛日村,布局上又參照了徽州古村落的固有特點,內部陳設以明代傢具和其他生活用品,再現了徽州古村落的歷史文化風貌。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屆安徽省文明村鎮”稱號。
2020年6月30日,入選安徽省省級鄉村治理試點示範鄉鎮名單。
2021年5月8日,被安徽省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領導小組命名為安徽省首批特色旅遊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