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6條詞條名為許村的結果 展開
許村
安徽省歙縣許村古村落
許村,安徽省歙縣的一個文化古村落,坐落於縣城西北20公里處許村鎮,地處黃山主脈箬嶺南麓。唐以前為歙北要衝,曾名“昉溪源”、“任公村”;唐末有許氏遷居至此,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許村。明清時期,徽商興盛,村落建設發展迅速,今存有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古建築100餘座。
該建築群坐落於安徽省歙縣(原徽州府)縣城西北20公里處許村鎮所在地—— 許村,地處黃山主脈箬嶺南麓,唐以前即為歙北要衝,曾名“昉溪源”、“任公村”。唐末,許氏遷居於此後,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許村。明清時期,徽商興盛發達,村落建設迅速發展,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古建築100餘座。著名的有大觀亭、高陽廊橋、五馬坊、雙壽承恩坊、觀察第、大邦伯祠、大墓祠、大宅祠、許社林宅、許聲遠宅、許有章宅等。許村古建築群罕見而獨特的村落景觀,是研究徽州文化不可多得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1996年許村整體申報成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06年許村古建築群(15處)被國務院公布為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村源於東漢,古稱富資里,南朝梁時,新安太守任昉看中當地風水,辭官歸隱於此,村名遂更為“昉溪”。唐朝末年,戶部尚書許儒為避戰亂,徙居於此,嗣後人丁興旺,改名“許村”,大學士許國、末代翰林許承堯均是許村後裔。宋仁宗欽賜為國捐資的許克複為“大宅世家”。宋王安石為《古歙許氏宗譜傳》做序。許村歷史上先後共出進士四十八人,為徽州古村落之最。南宋以後,徽商崛起,許村依託安慶府和徽州府之間的徽安古道迅速繁榮,至明清時達到頂峰。近代以來,許村繼承發揚優良的教育傳統,出現了“一門五博士”“四院士”的盛況,為共和國貢獻了一大批人才,成為聞名遐邇的中華古村落典型。
許村風景
許村
許村是一個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鎮,歷代名人對她情有獨鍾。“十里沙灘水中流,東西石壁秀而幽”是李白對她的讚譽,王安石、文天祥、朱熹、董其昌等都在此留下了頌美的詩文。1996年,許村整體申報成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06年,許村古建築群(15處)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村正在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和世界文化遺產。
2010年海峽衛視《祖祠》欄目組進入許村,拍攝了大型人文紀錄片《祖祠徽州行——許村許氏》。該紀錄片共分上下兩集。為《祖祠》系列第119期,片長共46分鐘。首播時間:2010年9月18日 18:00
紀錄片地址:
以前高陽橋的觀音菩薩,原是坐北朝南的,傳說小溪里出“蛟”經常洪水發威,貽害百姓。
有一年,小溪漲洪水的前兩天,有人看見一個奇怪的老婦人橋上焦急地走來走去,口中念念有詞:保得了他身,保不得自身,保得了自身,保不了他身,都怨我,看不住這畜生。沒兩天,小溪漲大水,高陽橋上的走廊全被沖毀,觀音菩薩也被沖走,而兩岸的民房卻安然無恙,人們感到很奇怪,於是把前兩天橋上的那個老婦人的舉動聯繫起來,原來,這老婦人便是觀音化身,她焦燥的徘徊,是在考慮保己還是保人,最終她選擇了後者,為了感激她捨己為人的壯舉,人們又重修了高陽橋,同時把觀音的神龕換了個位置,讓她坐南朝北,以便好看住小溪里的那個畜生。說來也怪,從此以後,許村便再也不曾出現那樣大的洪水了。現存的神龕的觀世音菩薩是後來安置的,上有“安鎮長流”匾額一塊,二邊楹額為“南海岸來一瓶甘露,高陽橋渡千載行人。”
許光一為元末明初人,其住宅遺址在前溪村小街新店北,至今仍有短牆一段為證。
相傳在許光一出世時,他母親腹痛不已,他祖父將他的生辰八字一算,認定他將是-個禍種,於是就把即將分娩媳婦趕出家門。無奈之下,他媳婦就在河邊的草地上生下了許光一。本來許光一要是生在家中,將是真命天子。如今他生草地之上,這就註定了他只能是落草為寇了。
許光一
你別看許光一遊手好閒,心胸狹隘。他對雙目失明的母親倒是十分孝順。母親八十大壽,他請遍了許村親長鄉紳,請大家晚上到家中赴宴。大家都知道他身無分文,憑什麼來請客吃飯呢。於是有人就到他家來看個虛實。結果整個家中空空蕩蕩,沒有絲毫的準備。許光一看出了大家的心思,笑著說:“你們別急,到時我自有安排,請你們回去通知大家晚上7點準時開宴。”
晚上6點半左右,陸陸續續就有些人來看熱鬧了,結果家中還是空無一物。光一一看來客了,馬上招呼大家入座。大家面面相覷,心想叫我們坐到哪裡呢?這時只許光一從廚房中拿來一個木炭,在堂前的板壁上畫了一張八仙桌,一條板凳,然後就用雙手扶住畫好的八仙桌,嘴裡還念念有詞:打擾,打擾,借你桌凳一用。說完,往外一拉,一張八仙桌就被他從板壁上拉了出來。當大家驚詫不已時,他已經從板壁上拉出了好幾套桌凳來了。這一消息就像插了翅膀了飛遍了整個許村。人們蜂擁而至,來看許光一的“借桌神功”。桌凳倒是備齊了,請客的酒菜又從何而來呢?當大家在紛紛猜測時,只見許光一抱出一個竹制的破碗櫥,打開櫥門邊拿出燒制精美的酒菜邊說:“來,大家幫助我傳遞傳遞,我請大家吃御膳。”於是許多大家平時從未見的美味佳肴,源源不斷地從那個破碗櫥傳遞了出來。大家興奮不已,連聲讚歎:神了!神了!這一次許光一讓大家不僅飽了眼福還飽了嘴福。“家家扶得醉人歸”是許光一母親八十大壽留下的精彩一幕,至今讓人神往不已。
許光一
除去了老母身上的反背後,許光一又背著老母繼續逃跑,三腳兩步就來到涇、太、歙、績四縣交界的茶坦五里湖一帶,憑藉他的“半仙”神功,在此佔山為王,打家劫舍,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一天,他的母親在自言自語:“我活了八十好幾了,眼睛也瞎了,就是西湖還沒去玩過。”許光聽了,馬上叫手下把一條小溪用泥土攔住,築成下小湖。這就今天稱的“五里湖”。然後就去對母親說:“母啊,我今天帶你到西湖嬉一趟,好不?”“真的?”老母聽了簡直不敢相信。“還能騙你不成,來我背你去。”說完,就把母親背到五里湖邊,摘下一片箬葉,變成一隻小船,把母親放到船上說:“母啊,你現在到西湖了。喏,那邊就是‘斷橋’,這邊就是‘三潭印月’。你要是看得見就好了。”老母就伸出手到水裡去摸了摸,說:“哎,這西湖裡這麼沒魚啊?”許光一生怕事情敗露,馬上就摘了一把柳樹葉往水裡一扔,說:“母,你再摸摸,你這是小魚嗎?”果真水中出現了許多小魚,這就是所謂的“柳葉魚”。至今茶坦的五里湖裡還有許多的“柳葉魚”。母親摸著這些小魚,心裡十分高興,“能西湖一游,我死也瞑目了。”說完就閉目而去了。
許村
要不是許光一的爺爺算錯了他的生辰八字,讓許光一在家中出生,也許他真能坐上皇帝的龍椅了,君臨天下了。許村沒有出個皇帝,倒生出了許多自我安慰的說法:皇帝有金山、銀山,我們許村有文山、武山。言下之意是沒有文武相助,你這皇帝是當不住的。皇宮前有金水河、銀水河,我們許村有公河、母河。金銀總有限,而有公母則可生生不已,代代綿延。
三朝點翰坊
冰寒玉潔坊——節孝坊;
雙壽承恩坊——全國唯一一座夫妻百歲老人壽坊(明代);
三朝典翰——汪倫的後代汪德章,出生三日就被封為翰林;香姑到香妃的故事(明代);
薇省坊——明代布政使許琯的牌坊;
五馬坊——明初抗倭寇儒將許伯升,明代早期建築標誌“哺雞獸”;
大郡伯第坊——以精美細膩磚雕著稱;
“百葵圖”(明代);
大邦伯坊——以粗獷豪放、氣勢宏偉著稱;
“百象鼻圖”(明代);
高陽廊橋——結構精巧、依然遺夢的元代廊橋(明代);
大觀亭——明代磚木結構,八角形樓閣式建築,經典建築教材範例(明代);
觀察第——安徽首家村級歷史博物館;
雲溪堂帖——尚存有王安石、董其昌、許國、申時行等名人手跡十五塊碑帖(明代);
大邦伯——氣勢宏偉的明嘉靖建的大祠堂,52隻木象、99根木柱,又稱長壽堂(革命聖地:方誌敏紅十軍團的軍部舊址);
許社林宅——明代民宅、經典的木雕蓮花托;
許家澤古居——清末兩淮鹽運使民宅;
儀耘小學——民國初,許家澤建的私立免費小學;
任公釣台——南朝新安太守任昉釣台遺址;
明代古橋——青山橋、善德橋;
許村民俗:許村人“舞大刀”、八月十五舞草龍
許村特產:黃山毛峰、菜油、山茶油、脆皮甘蔗、黃山貢菊
因古代太守或知府的雅號叫“五馬”,故名。建於明代,位於大觀亭的北側,為紀念福建汀州知府的許村人升立而造。據說此人在任期間,擊退倭寇海匪立大功,因此皇帝下令從他的管轄地至許村,一路建牌坊,共99座,表功績。現僅存兩三座,圖為其一。坊上雕有明代早期建築特有的“哺雞獸”的圖案,為研究明代古典建築的寶貴標本。這一塊小廣場中,廊橋、牌坊、大觀亭就像園林一樣組合在一起。
五馬坊
五馬坊
高陽橋
與“雙壽承恩坊”相毗鄰的,是一座兩層樓高的小亭閣,立於許村正街。牌扁書“大觀亭”,木構架,建於明嘉靖年間,為當地文人聚會之所。據說登此亭四望,遠山近水,村落田疇、古建民居可以一一盡收眼底。
往大觀亭另一邊出原本該有幾座碑刻錄著很多許村的故事和當時文人在大觀亭中所作的詩詞,可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只剩下零星幾座碑基。
修復中的大邦伯祠
邊上就是儀耘小學堂,據碑刻記,為近代徽州第一所洋式學堂,由許村人兩淮鹽運使許家澤讓德國的兒子請歐洲建築師設計的,風格與周遍建築迥然不同,共有三進。院內有一棵千年金桂,花開時節,枝椏滿綴,煞是好看。
是村中昉溪邊的巨石,相傳任公曾在此垂釣,樂而忘返。“許村十二景”即由任公命名,而許村古名亦為任公村了。
雙壽承恩馬坊
【具體地址】安徽省黃山市歙縣許村鎮(歙縣城北20公里處,距黃山北大門25公里,千島湖7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