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紹興蓮花落的結果 展開
- 紹興地方曲藝
- 2008年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紹興蓮花落
紹興地方曲藝
紹興蓮花落,又稱“蓮花樂”、“蓮花鬧”,是浙江紹興一帶的曲藝種類之一。
紹興蓮花落,形成之初以沿門說唱為主,此後藝人又開始以紹興方言說唱長篇書目,其說表語言通俗生動,唱詞通順流暢,幽默風趣,有說有唱,以唱為主。代表性曲目有《鬧稽山》《馬家搶親》《天送子》等。
紹興蓮花落主要流行於紹興、寧波、杭州等地區。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紹興縣申報的“紹興蓮花落”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23。
據清末紹興文化人周作人所寫日記推測,“紹興蓮花落”問世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前。
1906年至1910年間,“下三府”(今杭州、嘉興、湖州一帶)有一個綽號“長手指甲”的張姓藝人來紹興賣唱,並收上虞崧廈沈可發、紹興坡塘唐茂盛為徒。當時,他們所說唱的唱詞多系即興編造,唱腔也沒有固定基調。演唱內容大多為恭喜發財、吉祥如意之類的“套詞”。如:桂芝花開八月中,種田下地疊稻蓬。生意買賣靠興隆,財神菩薩坐當中。
當時的演唱方式,藝人們自稱是“跑街”。因此,人們將這一階段稱為“跑街賣唱”階段。
民國初(1912年以後),唐茂盛受越劇前期落地唱書“呤嗄調”及“宣卷調”的影響,開始採用“獨歌幫腔”的方法,藝人們自稱為“哩工尺”唱法,由此而逐漸形成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跑街賣唱”改為“草台演唱”。其內容由“套詞”而“新聞”,由“新聞”而發展到說唱具有故事情節的“節詩”。 “節詩”內容多為反映農村家庭生活,如:《娘家節詩》《箍桶節詩》《長婆節詩》。到新中國建立時,這一類“節詩”曲目共達到十八篇半,俗稱十八隻半“節詩”。這十八隻半“節詩”,篇幅短的可唱半個多小時,篇幅長的也就一個小時多點。用現今的話語來分類,也就是“短篇蓮花落”。
紹興蓮花落進入“草台演唱”階段以後,藝人隊伍擴大了,曲目也由說唱“節詩”發展為說唱長篇回書。以民間逸事、傳說為題材的長篇有:《鬧稽山》《馬家搶親》《天送子》等;移植改編演出其他說唱藝術的長篇有:《何文秀》《游龍傳》《龍燈傳》等。紹興蓮花落初期的表演形式為:一人主唱,一人打板,另一人和打板者一起幫腔,俗稱“三股檔”表演形式。後來採用了四胡伴奏,於是改為一人主唱,一人拉四胡,一人打板;主唱者手持三翹板,在音樂“前奏”及“間奏”中打板擊節;演唱過程中,有時與伴奏者對白問答,有時由伴奏者幫腔接調,形式活潑,班子小而場面熱鬧。
20世紀20年代后,開始以四胡伴奏,逐步形成傳承至今的“基本調”。1949年前,紹興蓮花落藝人自發演出於農村或城區茶館,觀眾多為農民及錫箔工人。1949年以後,文化部門組織藝人隊伍,幫助整理書目,使紹興蓮花落納入政府管理。在紹興蓮花落里,基本上所有戲曲的唱腔都能聽到,不但有紹劇、越劇、鸚哥班、“宣卷調”等紹興本土戲曲唱腔,而且京劇、黃梅戲等戲劇唱腔經過藝人們的改編也有機地融合於紹興蓮花落中。
20世紀70年代以來,紹興蓮花落的表演、唱腔及音樂都有較大的發展。在伴奏上,添加了琵琶、二胡、笛子、揚琴等樂器。根據劇情需要,穿插演唱紹劇、越劇及部分民歌小調。演出方式雖然仍以傳統單檔為主,但積極進行了雙檔、多角和伴舞等嘗試。
紹興蓮花落
紹興蓮花落表演3
一般由二人組成一檔,一人主唱,持串起銅錢的竹板敲擊兩臂、肚、胸、兩腿以為節拍,另一人幫腔接調。後來,逐漸發展成為說唱新聞,有說、有唱、有表演,改用三翹板擊節,另有四胡伴奏。
由於唱腔流暢、婉轉動聽,善於敘事,也宜抒情,生動風趣,通俗易懂,特別為農民群眾所喜愛,成為農閑時的一種文藝活動。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著名的職業藝人。
流傳的曲目有《珍珠塔》、《何文秀》、《鬧稽山》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紹興蓮花落在音樂唱腔上有所改革和發展,增加了琵琶、阮、揚琴、二胡等樂器伴奏,並新編了不少曲目,如《血淚盪》、《夜搶李秀英》、《徐文長三氣竇太師》等。
紹興蓮花落在演出形式上,一般以3人為一組進行表演,採用一人主唱和兩人幫唱的形式,幫唱的兩人兼做伴奏,分別為敲板和彈拉四胡。其唱說形式為,唱說者一人手執三敲板、紙扇,桌置醒木。伴奏為敲板一人,四胡一人,或加置琵琶一人,以琵琶隨托平板部分的演唱。20世紀中期,紹興蓮花落開始改變原來徒歌清唱、人聲幫接的形式,出現了以四胡伴奏,逐步形成傳承至今的“基本調”。現在紹興蓮花落唱腔除演唱基本調外,時有穿插演唱紹劇、越劇和民歌小調等,並開始嘗試男女雙檔演出,除說唱外,還增加表演。
紹興蓮花落的說白唱詞採用紹興方言,通俗易懂,風趣幽默;音樂唱腔樸實流暢,娓娓動聽;故事情節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紹興蓮花落的唱調分前後兩個階段,前期為“哩工尺”,後期為“基本調”。兩種唱調皆以方言土語入唱,唱辭大致以七字為基本,在鋪敘故事中,往往隨口增步加逗,然而辭句必以三字為結,故唱辭常因人而異。前期唱調“哩工尺”以說唱者一人主唱,另二人幫唱(其中一人以板、鼓擊節)。唱調由“滾唱”與“幫唱句”構成。其具有暢順的敘事功能,特別是“平(板)”,因其落音多樣,對應與節奏疏密錯雜,給唱說者敘事抒情以極大便利。
音樂結構為,起板一前奏―起腔一間奏―平板一轉句―落調一尾聲。
類別 | 代表劇目 | |||||||
---|---|---|---|---|---|---|---|---|
節 詩 | 《娘家節詩》《箍桶節詩》《長婆節詩》《矮婆節詩》《大衫節詩》《分家節詩》《郎中節詩》《飯盞節詩》 《養媳婦節詩》《嬉賭節詩》《看相節詩》《相罵節詩》《百蟲節詩》《鳥湖節詩》《茶葉節詩》《蔬菜節詩》《胡桃節詩》《聚寶盆節詩》《連環節詩》(半支) | |||||||
傳 統 曲 目 | 《鬧稽山》(又名《紹興府捉章如安》)《馬家搶親》《天送子》《游龍傳》《何文秀》《火燒百花台》《顧鼎臣》《珍珠塔》《后游庵》《玉連環》《合同紙》《三滴血》《雙鴛鴦》《唐伯虎點秋香》《土華買父》等。 | |||||||
現 代 曲 目 | 《三根扁擔》《團結渠》《送表》《養豬阿奶》《血淚盪》《兩個稻穗頭》《808號票根》《新郎過考》 《徐文長三氣竇太師》《挖塘泥》《堵洞》《三探瓜園》《常青指路》《刀對鞘》《三次婚禮》《一家人》 《蓮花風塵記》《母女會》《驕楊參天》《打電話》《馬大牛服輸》《峻岭青松》《楓江柳》《老模過考》; 長篇有《上海奇案》。 |
愛聽紹興蓮花落的觀眾,幾乎沒有不認識翁仁康的,只要翁仁康在舞台上一 亮相,連四五歲的小孩子也會叫一聲“翁仁康,蓮花落!”翁仁康差不多成了蓮花落的代名詞了。
翁仁康從藝幾十年來,登上過首屆中國曲藝節、第三屆中國曲藝節、第二屆中國藝術節的大舞台,獲得“浙江省藝術明星”、“全國百名青年優秀藝術家”等稱號。
27年前,年僅12歲的翁仁康從瓜瀝大園的田野走向了舞台。當年由於政治的需要,城裡城外都時興講故事,翁仁康是學校里的文藝骨幹,有靈氣,膽子又特別大,他學著大人的樣,在台上講起了故事。講故事對年幼的翁仁康來說,只是好玩。
17歲那年,翁仁康大著膽子上茶館去說書,一口地道的蕭山東片口音,一臉滑稽的表情,再配上幾個誇張的動作,常常惹得聽眾捧腹大笑。在講故事和說大書中,他開始漸漸接近了紹興蓮花落,並著魔似地愛上了它。他四處求師,可在當時的蕭山,上哪去找說蓮花落的?於是他找來了錄音機當老師,跟著錄音機學,對著鏡子唱,天天跑廣播站翻錄磁帶。有一次聽說紹興曲藝團的蓮花落演員倪齊全來蕭山獻藝,翁仁康竟騎車趕了20多公里去觀看。以後他常常一個人踏著輛破車到杭州、紹興去聽蓮花落、評彈等,回來后,就自己摸索,裝著樣子學;在認識了著名演員胡兆海之後,翁仁康的蓮花落步入了正道。
翁仁康起初唱蓮花落是為了掙幾個錢。翁仁康家境很苦,高中沒讀完就到一家紙箱廠當上了學徒。母親告訴他,家裡的草舍不能再住人了,要蓋間泥房子,翁仁康就想到了去唱蓮花落,好掙些錢來蓋房子。可他唱蓮花落掙來的第一筆錢,母親卻為他買了一台錄音機。這台當年花了100多元錢買回來的錄音機成了家中唯一的寶貝。唱戲是件苦差事。那年正月初三,公社組織巡迴演出隊為村民們搞春節聯歡,就在那天上午,翁仁康的父親突然病逝了,家裡辦起了喪事。失去了父親,翁仁康哭得死去活來,可一想到晚上還要上場演出,犯難了,去還是不去呢?節目是喜劇,又笑又唱,可這種時候怎露得出笑容?他決定不去了。母親了解兒子的心思,過來勸說:“去吧,那麼多人等著聽你的戲,不要讓大家失望。”翁仁康回憶說,這是讓他最難受的一件事。
苦苦地唱,翁仁康“唱”響了,他的《晦氣鬼告狀》在1985年杭州曲藝大獎賽上獲創作、表演一等獎,成了他的成名作。之後,《糊塗村長》唱進了全國第二屆藝術節,而他的《新鄉長上任》在榮獲省第三屆曲藝比賽最佳表演獎后,又赴天津首屆中國曲藝節獻演。《分爹》是觀眾最喜愛的節目,在中國第三屆曲藝節上,火爆內蒙古。現 在,翁仁康擔任蕭山市演出公司經理,更是把精力放在活躍蕭山人民的業餘文化生活上,他沒有一點架子,每年上百場地送戲到田間。他說,我是農民的兒子,報答養育我的土地,是我永遠想做、要做的。翁仁康也算得上是位大明星了,上過中央電視台,登過北京大舞台,可是居委會要組織文藝活動去邀請他,他從來都不拒絕,所以他的觀眾特別多。翁仁康和他的蓮花落是屬於人民的藝術。
胡兆海
男,漢族,1949年生,浙江紹興人。1963年進紹興市第三屆戲曲訓練班學習紹劇二花面,1965年支農后參加農村俱樂部演出蓮花落,1972年因一曲《三支扁擔》唱紅紹興。1973年進入紹興曲藝團成為專業蓮花落演員,1984年為浙江省曲藝蓮花落隊演員,1997年後個人出資興辦紹興市地方曲藝學校。代表作品《回娘家》獲全國曲藝匯演創作一等獎、表演一等獎。2017年8月10日,胡兆海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倪齊全
倪齊全是當代紹興蓮花落髮展的旗幟性人物。其主要代表作有:中長篇《智擒章如安》(又名《鬧稽山》)、《玉連環》、《王華買父》、《雙鴛鴦》等;短篇《瘋姑娘》、《阿Q與辮子》、《“傻瓜”閃光》、《賣座》、《救爹》等。表演颱風沉穩,吐字清晰,行腔流暢,具有濃郁的鄉土味,人物表演“跳進跳出”得當自如。30餘年來,先後獲得省、市、國家專業獎勵62次(個),其中:1986年參加浙江省新曲(書)目比賽獲創作、表演一等獎;1990年10月演唱《阿Q與辮子》入選首屆中國曲藝界(南京)演出;1995年10月參加第二屆中國曲藝節(河南平頂山)演出《“傻瓜”閃光》榮獲創作、表演“牡丹獎” ;1997榮獲全國第七屆文華劇作獎、文華表演獎,全國第七屆“群星獎”創作金獎;2000年榮獲全國首屆“蒲公英獎”創作金獎;2001年參加全國第十一屆“群星獎”(廣州)演出《救爹》榮獲創作、表演金獎。
倪齊全在演唱《救爹》
2003創作《又出洋相》,參加中宣部、文化部、中央電視台主辦的全國“四進社區”優秀節目展演,榮獲金獎。2007年榮獲全國群星獎創作獎。2002年,中國說唱文藝學會、紹興縣人民政府共同為其舉辦“鑒湖蓮花”個人專場演唱會。同年10年,帶著紹興蓮花落《救爹》進京參加向黨的十六大獻禮演出。演唱的曲目《救爹》 、《賣座》 、《進補》 、均在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播出。1994和1996年兩次赴香港演出,把土生土長的紹興蓮花落首次帶到境外。2005年在浙江省首屆“金蓮花獎”演唱大賽上被授予“突出成就獎”。2006年,主持紹興蓮花落申請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獲得成功。
1991被評為浙江省“藝術明星” ,1997年被評為全省群眾文化先進工作者,2002年被授予浙江省“德藝雙馨”曲藝家稱號,2006年被授予全國“四進社區”優秀輔導員稱號,現系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紹興蓮花落)代表性傳承人。
紹興蓮花落
紹興蓮花落藝人多因個人愛好由別業轉入,並無嚴格的師承關係。後來出現了專業演員,倪齊全、潘家富和翁仁康均是有代表性的當代傳人。
當前,紹興蓮花落的發展面臨著如何適應新形勢的問題,進一步保護與發展這種藝術已成為一個艱巨的任務。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蓮花落”是說唱藝術,是曲藝藝術門類中的一大麴種。在這一曲種內部,還可以按地域的不同而細分,如:江西蓮花落、閩東蓮花落、太原蓮花落、陝北蓮花落、漢中蓮花落、十不閑蓮花落、廣西零零落、山東落子等,以及本文將要專題闡述的“紹興蓮花落”。 “紹興蓮花落”作為大概念“蓮花落”中的一種,現今它與寧波走書、金華道情、溫州鼓詞被並稱為浙江四大麴種。
“紹興蓮花落”的流行地域主要在紹興、上虞、餘姚、慈溪、蕭山和杭州一帶。因為,其說白唱詞採用的是紹興方言煉話,通俗易懂,風趣幽默;其音樂唱腔樸實流暢,娓娓動聽;其故事情節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所以特別為紹興人所喜愛,尤其是深受紹興農村群眾的鐘愛。
2006年,“紹興蓮花落”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紹興蓮花落是流行在浙北一帶的地方曲種,近 10 年來,先後12次赴北京、南京、天津、山西、河南、內蒙古等地參加全國性的藝術節、曲藝節和曲藝調演等活動,並頻頻獲高獎,例如文化部的“文華獎”、中國曲協的“牡丹獎”、文化部“群星獎”等等。唱片公司、音像出版社先後出版發行了紹興蓮花落曲目唱片3張,VCD4張,音帶28盒,市場銷勢看好。 1992年2月和1996年月3月。紹興蓮花落應香港旅遊同鄉會邀請,二次赴港演出獲得成功!在省市重大節慶活動中,也常應舉辦單位的邀請登台獻藝。在逐漸富裕起來的農村,一到傳統節日,蓮花落藝人忙得不亦樂乎。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紹興蓮花落的前景也不容樂觀,特別是近幾年,演出市場逐漸萎縮,觀眾大量流失。出現這種局面,原因眾多,但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文藝樣式空前發展,演出市場競爭激烈,蓮花落這一民間說唱藝術難敵對手,二是本曲種演出形式單一,演唱曲目陳舊,適應不了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當然還有演唱隊伍老化,尖子演員青黃不接等原因。面對這一現狀,紹興蓮花落若再不改革創新,也存在著被淘汰的可能。要使紹興蓮花落永葆青春,在藝術百花園中爭得一席之地,應從五方面上下功夫。
一、潛心創作新曲目
計劃經濟年代,紹興蓮花落的演出活動主要是在劇(書)場進行,當時為了佔領演出市場,注重創作演出長篇書。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變革,生產生活節奏的加快,觀眾欣賞口味的變化,應注重創作中、短篇書。採取長、中、短篇和小段一齊上。既要創作、改編有藝術生命力傳統中、長篇曲目,更要創作適應各種場合演出的現代新短篇新段子曲目。在內容上,選用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題材,瞄準人們普遍關注的生活熱點。抓住能使觀眾容易在感情上產生共鳴的典型事例,用蓮花落特有的藝術魅力撞擊觀眾的心靈。
二、精心培養新演員
近幾年,紹興蓮花落演唱隊伍的年齡已日趨老化,有影響的幾位演員大都已年過半百,而且還從事著其他職業。雖有幾位冒尖的青年演員出現,但從表演力度,演唱水平上還有很大差距,為此,培養新一代演員已迫在眉睫。演唱隊伍的建設應為金字塔型。塔頂與塔底要有區別,塔底是一批民間藝人,他們大部分活動在農村,在那裡不斷地普及紹興蓮花落,管理部門要定期對他們進行培訓,幫助他們提高演唱水平和演出曲目的質量。塔頂是尖子演員,則要抓住不放,精心培養。形式上可從基礎教育著手,與教育部門聯合,舉辦小型特色班,從中發現人才,進行師傅帶徒弟式的培養,按曲藝行業特色,對演員的培養必須全面,把他們培養成專演唱,會創作,能伴奏的多面手。
三、科學嘗試新形式
紹興蓮花落表演7
五、拓寬演出新市場
80年代初,紹興蓮花落事業真所謂是“吉星”高照,一曲中篇蓮花落《唐伯虎點秋香》,在嵊縣人民劇院演出連滿16場,農村包場演出往往都要提前半年預約。出現如此興隆的演出市場,其原因是,因為當時文藝活動的場所主要是在劇(書)場里,文化娛樂的形式還比較單一,如今,文化市場出現多元化,文藝樣式空前發展,面對這一形勢,紹興蓮花落的演出方式,如果繼續吊在劇(書)場演出這棵樹上,勢必要被擠垮。因此,利用蓮花落船小調頭快的特點,今後,在繼續保留劇(書)場演出的前提下,要積極地尋求和探索新的活動空前,比如:進酒樓、賓館、茶座、社區進行小型演出,配合商業文化活動和企業文化活動的宣傳娛樂演出,結合各種會議、慶典活動的有償無償演出,為培養新觀眾,進校園為學生免費演出。
農村這一塊,仍是蓮花落最大的演出市場,過去下鄉演出,通常由集體經濟支付演出費。現 在改由個人出資包場演出,個人 出資請蓮花落藝人演出,目的很明確,非到賀壽、婚嫁、喬遷新居等活動時,這種近乎於堂會式的演出市場也要積極去佔領。
此外,隨著文化科技手段的日益發達,藉助現代傳媒使紹興蓮花落“三台”同上“四機”齊響。三台同上,即舞台、電台、電視台都要去佔領。四機齊響,即:舞台演出喇叭響、電台播放收音機響,電視機播齣電視機響,出版磁帶錄音機響。這樣,不僅基本觀眾不會減少,還能培養大批新觀眾,使紹興蓮花落更受廣大群眾青睞。
紹興蓮花落主要流行於紹興、上虞、餘姚、慈溪、蕭山和杭州一帶。
21世紀以來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的改變,休閑方式、娛樂方式的豐富多彩,勢必分散了人們對紹興蓮花落的注意力,導致觀眾大量流失。同時,現在就業靈活自由,也導致曲藝行當缺乏吸引力,希望從事此業者數量很少,演藝群體日益縮小。紹興蓮花落形成至今百餘年來,許多優秀的傳統曲目失散無數,所剩無幾。
紹興縣首先搜尋、挖掘、收集相關資料。文化業務部門發動文化工作者走訪健在的老藝人或已故老藝人的後裔,向他們徵集一切有關資料,包括手抄曲目本和老照片等,甚至原始樂器。其次,籌建紹興蓮花落研究所,並於2007年1月掛牌成立。再次,紹興進行了傳承性的保護工作。第一,建立了兩個傳承基地;第二,走進校園;第三,舉行大型賽事;第四,改革創新。
982年,胡兆海在全國曲藝(南方片)會演中演出的《回娘家》獲創作、音樂、演出3項一等獎,后又被評為全國優秀曲目之一。
1986年,倪齊全在浙江省新曲(書)目比賽中演出的《瘋姑娘》獲得創作、表演、作曲、伴奏4項一等獎。
1997年,潘家富演唱的《賣座》獲全國第七屆“群星獎”金獎。
2000年,翁仁康的《分爹》《一隻紅木箱》劇照參加首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評選,獲表演獎、文學獎。
2001年,倪齊全演唱的《救爹》獲全國第十一屆“群星獎”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