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御所(日語:きょうとごしょ,英語:Kyoto Imperial Palace)位於日本國京都市上京區京都御苑西北角,是日本平安時代時的政治行政中心所在地。從公元781年奈良遷都到明治維新的1074年中,它一直是歷代天皇的住所,后又成了天皇的行宮。
京都御苑前後被焚7次,現在的皇宮為孝明天皇重建,佔地總面積91.2萬平方米,外圍石垣,內鋪白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減少被火燒毀的危險,拆掉了整個長廊,但其他部分依舊保存完好。
京都御所佔地總面積約11萬平方米,南北長約450m,東西寬約250m,四面圍有數米高的牆垣。
京都御所
京都御苑在
鴨川對岸西面,現仍為京都天皇的寢宮,受到皇室事務機構的控制。京都皇宮最初是作為天皇的第二宮殿而建成的,從1331年至1868年這裡主要用作居住,隨著幕府的沒落和
明治天皇重掌朝政,新的皇宮移至東京。幾個世紀以來皇宮幾經修復,現存的建築和結構形成19世紀中葉的安政二年(1855年)。在正殿和紫宸殿曾舉行過
大正、
昭和的繼位大典。登基殿寬闊綿延的杉木屋頂,屹立在幽靜的石園前面,成為帝王統治的威嚴象徵。它是按寢殿風格建造的,各個房屋由帶頂的走道或游廊連結在一起。曾經環繞著大殿的庭園現已成為京都御苑,是對外開放的公園。
京都御所(圖1)
京都御苑佔地總面積912000平方米,外圍石垣,內鋪白砂。京都御苑花園在內里,內里是天皇及家人居住和辦公的地方,位於整個地塊的中心偏北,以土木牆圍合,東有建春門,南有建禮門,北有朔平門,西有皇後門、清所門、宜秋門。內里以建築為主,最重要的紫宸殿區,是天皇即位、接受朝賀的地方。另外皇后居住辦公的地方,被稱為皇后御常御殿區。另外,還有兩個天皇日常辦公的地方及冊立太子舉行儀式的地方。
京都御苑只在每年春、秋兩季的限定日子對外開放,平日參觀則需事先向
日本宮內廳申請。
京都御所
京都御所(圖3)
京都御所是日本平安時代時的政治行政中心所在地。從公元781年奈良遷都到明治維新的1074年中,它一直是歷代天皇的住所,后又成了天皇的行宮。京都皇宮位於京都上京區。前後被焚7次,現在的皇宮為孝明天皇重建,東西寬700米,南北長1300米,面積11萬平方米,四周是圍牆,內有名門9個、大殿10處、堂所19處,宮院內松柏相間,梅櫻互映。京都皇宮位於京都市上京區。日本國都從奈良遷至
京都,當時皇宮離現在的皇宮兩公里,大約600年前才遷到現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減少被火燒毀的危險,拆掉了整個長廊,但其他部分依舊保存完好。
京都御所(圖2)
京都御所始建於平安時代,在公元960年火災之後,曾經歷多次火災和戰亂。現在的京都御所重建於應仁之亂后的文明11年(公元1479年)。
織豐時代,
織田信長、
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分別於1568年、1585年和1606年多次改建和添建。1640年由造園家小堀遠州
擔綱建造庭園。
京都御所(圖4)
京都御所的園林有多處:御池庭、御內庭、紫宸殿南庭、清涼殿東庭、壺、藤壺等,其中御池庭面積最大,御內庭其次。狹義地說,京都御所即指這兩個庭園,前者有陽剛之氣,後者有陰柔之美;前者以大池巨石為主,後者以曲水小橋為主。
京都御所(圖5)
京都御所(圖6)
御池庭面積8000平方米,以大水池為中心,池中布置有三個小島,為一池三山格局,中島名蓬萊島,做成龜島樣式,有龜頭石、龜尾石、龜足石,背上植松樹以喻松龜祝壽,並置石燈籠。南北兩個島比中島大,南島以櫸橋和小橋板連接大陸,北島以兩座石橋與陸地相連。水池東面和北面各有一個瀑布,其中北瀑布之水與御內庭的水系相接。水池西面用卵石鋪成洲浜,最有意思的是,洲浜之上用花崗岩條石做飛石伸向水中,在水中橫鋪條石成碼頭。可見,這個內庭主要還是舟游式庭園。御池庭的西面為小御所和御學問所。御學問所是天皇讀書之處,並在此舉行茶會、歌會、書會及親王的謁見儀式,室內牆壁上有中國洞庭湖和
岳陽樓的大型壁畫。由此可見,這個園林還具有書院庭園的特徵。小御所和衘學問所一南一北並列而置,坐西朝東,面向水池,水池的前面鋪以白砂,在此可以開展
蹴鞠活動,故又名白砂為蹴鞠庭。
京都御所(圖7)
衘內庭在衘池庭之北,全園面積6900平方米,曲水南北向貫穿全園。其中北部稱為蝸牛庭,中北部稱為蝸牛庭,中北部稱為龍泉庭。曲水中或開放為池,中置小島;或收斂為曲流。東南部築一台,名錦台;中部建泉殿;北部建聽雪。泉殿也稱地震殿,其窗做成圓形
漏窗,以收取窗前的泉石景觀。曲流上架小巧玲瓏的八字橋。
京都御所(圖8)
龍泉庭最妙,水面有收有放,水池分為兩條,合而又分,分而又合,清涼所、渡廊、迎春、聽雪進退有致地坐落於園林之中。迎春是孝明天皇讀書的地方,屋頂蓋檜皮,開大窗滿窗以利於夏天通風。水池內中島三向架石板與陸地相接,有一青石板橋十分巨大,橋頭左右各立一個龍頭洗手缽,一個屋形石燈籠。
蝸牛庭在最北,沒有水,以青苔、白砂、樹木、堆石構成,之所以各之蝸牛庭是因為石組堆成蝸牛的樣式。
京都御所(圖9)
建禮門是天皇聖駕通過的門,在皇宮紫宸殿的正南面,後來此門除天皇的聖駕通過外,一些來訪的外國國王、總統等國賓到此才把門打開,由此通過。鄧小平訪日時,建禮門就打開了。此外,天皇即位式、受冠禮、立皇后、立太子、節會等一類重大儀式時也開門。宜秋門也叫“唐門”、“公卿門”。過去,它是親王、公卿或被許可上殿的將軍及諸侯進宮的第一道大門。
京都御所(圖10)
平唐門是諸大夫房屋裡正式公務的人脫鞋後上下殿所通過的門,它東面的一間房子為虎間,又稱“公卿間”,是參加儀式的公卿休息用的。下面的房子叫“鶴間”,又稱“殿上間”,是諸侯、僧侶們的休息間。皇宮內的主建築群是承明門、日華門、月華門、紫宸殿等建築,四周另用牆圍起來。
京都御所
承明門是一座中國式建築,有 5 間、3 門、12 柱。是天皇行幸和上皇讓位以及天皇即位、元服、立后、立太子等嚴肅禮儀時走的門。進了承明門,右側有日華門,左側有月華門,都是按中國風格建築的門,結構與承明門相同,但比承明門少 4 根角柱。在日華門的東北角是春興殿,這是一個全木質結構、銅瓦鋪頂的側殿,古代是天皇繼位時放置神器和御鏡的地方。現在的建築,是
大正天皇(公元1912~1925 年在位)即位時建造的。
紫宸殿
紫宸殿是皇宮主建築群中的主要建築。它寬大雄偉,肅穆端莊。殿前是寬廣的庭院,被稱為“南庭”。殿前右邊有櫻樹,開粉紅之花;左有桔樹數棵,結橙黃之果。大殿當中墨筆豎書“紫宸殿”三字,是日本名書博士岡本保孝之筆。殿中間是 18 層木台階。殿內東西共有 9 間,長約 33 米,南北共4 間,長約 23 米。大殿全部用刺柏為建築材料,屋頂以刺柏皮壓頂。中間房屋為主屋,四周房間為廂房。紫宸殿也稱“南殿”或“前殿”,是天皇即位、元旦節會、白馬節會、立太子、元服、讓位、修法等舉行最莊嚴儀式的地方。紫宸殿主屋的中央設“高御座”,右後設皇後用“御帳台”,是即位時天皇和皇后坐的地方。緊挨紫宸殿的是清涼殿,也叫中殿,全部刺柏木結構建築。清涼殿東正面的中庭稱“東庭”。清涼殿在平安朝時,是天皇日常起居處。在紫宸殿的東北方向,還有一座木結構、刺柏皮蓋頂的建築,稱為“小御所”。小御所在鎌倉幕府時代是將軍的世子居住的地方,因而稱為“小御所”。建長年間,小御所被用來舉行東宮御元服、讀書、立太子等儀式的地方,所以也稱為“御元服御殿”。另外,將軍、幕府的使者、諸大名在被引見時,小御所也曾被使用過。緊挨小御所的,是“御學問所”,顧名思義,這裡是講學的地方。實際上天皇有時也在這裡接見親王、攝政,舉行歌會。這是書院風格的木質結構的建築,室內共分 6 間。常御殿是京都皇宮中最大的殿堂,是天皇日常生活的地方,因此又稱“常大內”。
金堂
紫宸殿前面的南庭全部鋪以白砂,是一個石庭,建筑前面對植兩個植物,東面是櫻花,西面是橘子,前者春花爛漫,後者秋實累累。紫宸殿西北部建清涼殿,是平安時代的遺物,平安時代的文學作品《
枕草子》中曾多次提到。殿坐西朝東,庭西為清涼殿,南為紫宸殿,東、北兩面為迴廊。庭院鋪以白砂,建筑前植兩棵竹子,一名吳竹,一名漢竹。清涼殿西面為萩壺,庭院中植萩樹,故名。藤壺在飛香舍前,庭院內植古藤一株,這裡曾是平安時代皇后辦公的地方,在此經常舉行女嬪入選儀式,《
源氏物語》中亦多次提到飛香舍。所以說京都衘所是在平安時代遺址地建立的恢復性建築,藤壺也是當年的遺物。
在京都皇宮內,還有蓮池,碧波蕩漾;秀麗的櫸橋,新月當空;軒廊陣座,古色古香;迎春處可以賞春,御涼所可以避暑,“聽雪”處可行茶道;御花殿是東宮居住之處;皇後殿是中宮皇後起居處;若宮、姬宮之殿則是皇子們的住處。也叫“南門”。
內部交通
地下鐵烏丸線今出川站下車后徒步5分鐘左右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