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洞

太原二龍山千佛洞

“徠千佛洞”是我省新進發現並開發的又一歷史人文景觀。她位於風景秀美、人傑地靈的太原市尖草坪區上蘭村蓮花山莊,毗鄰我國”人民兵工第一校“——中北大學,這裡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有一座山巒十分奇特,巍峨的山勢好像“如來”大佛端坐俯視著龍城大地,山前一座高高聳起的土丘形狀又好似一個巨型香爐,大佛與香爐互為陪襯,相形益彰。

景區來源


相傳在遠古時候,如來佛主雲遊東土來到晉陽大地,看到官府暴政橫斂,百姓日不聊生,佛主為拯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曾在此開闢洞穴設立道場傳經說法。當時,聚集學法者達千人之多,而且個個誠潛心修鍊都成正果。
我中心為挖掘這一歷史文化遺產,再現當年眾佛修鍊的壯觀場面,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遵循歷史典故,投入巨資鑿洞雕像,“千佛洞”也因此而得名。
“千佛洞”在傳說的原址上依山而建,佔地2675平方米,挖洞
相徠傳在遠古時候,如來佛主雲遊東土來到晉陽大地,看到官府暴政橫斂,百姓日不聊生,佛主為拯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曾在此開闢洞穴設立道場傳經說法。當時,聚集學法者達千人之多,而且個個誠潛心修鍊都成正果。
我中心為挖掘這一歷史文化遺產,再現當年眾佛修鍊的壯觀場面,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遵循歷史典故,投入巨資鑿洞雕像,“千佛洞”也因此而得名。
“千佛洞”在傳說的原址上依山而建,佔地2675平方米,挖洞298米,洞內雕有半圓雕267尊像,浮雕394平方米,她塑造了佛教界的諸佛主、菩薩、羅漢、天王、祖師和金剛等傳奇人物及連環故事。
“千佛洞”總體布局合理,門類齊全有序,共有四大部分組成。即; 有體現婆娑世界的“華嚴三聖”; 有體現琉璃世界的“東方三聖”;有體現極樂世界的“西方三聖”;還有體現地獄298米,洞內雕有半圓雕267尊像,浮雕394平方米,她塑造了佛教界的諸佛主、菩薩、羅漢、天王、祖師和金剛等傳奇人物及連環故事。
“千佛洞”總體布局合理,門類齊全有序,共有四大部分組成。即; 有體現婆娑世界的“華嚴三聖”; 有體現琉璃世界的“東方三聖”;有體現極樂世界的“西方三聖”;還有體現地獄冥界的“幽冥洞”。兩洞口中央影壁有60餘平方米的全佛圖,充分展示了佛界聖境眾佛整體和局部的和諧統一。這在一般的佛教廟堂中較為罕見。
“千佛洞”的獨到之處還在於屏棄了大興修建廟宇殿堂的傳統刻板模式,而是遵循歷史典故,鑿洞雕像。利用我省地處黃河之源、黃土高原的地域特色,大膽探索繼冰雕、石雕、沙雕等藝術之後中華藝苑中,又一枝獨秀的奇葩---土雕。開創了中華土雕藝術的先河。
在開發伊始,便受到了各級政府、專業行家、學士名流以及旅遊團體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新華社、中新社、省市電視台、報社等新聞媒體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並相繼向國內外作了詳實的報道。看過:“千佛洞”的人士都對這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給與了高度評價:
開創土雕藝術之先河,再現佛國聖境之風采。
品味別有洞天之奧妙,弘揚黃土文化之特色。

地域文明


又有人這樣說:
山西人沒來過“千佛洞”不算真正的山西人,
外地人來山西沒到過“千佛洞”也枉來山西一趟。
“千佛洞”開發之初,有關專家學者和開發者多次對上蘭地區的土質結構,土壤情況作過實地的調研和科學論證,充分肯定了“打開靈石縣空出晉陽湖”的歷史演變過程的真實性。而上蘭地區又屬太原盆地德制高點,地氣乾燥,所以自然形成了良好的土質結構。這裡土質粘性強,密度高,具有不易風化和坍塌的優點。離上蘭村一公里的土堂大佛從漢代塌顯出來至今保存完好,便是最好的佐證。聯繫傳說中的千佛在洞內修鍊,說明這裡的土質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其它地方所不可比擬的。黃土這一中華民族子孫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財富,千百年來僅作為耕作使用,她更可貴、更高品味的潛在價值並沒有被人發現和利用。
我中心這次開發已黃土為主要資源的“千佛洞”,是挖掘和弘揚黃土文化“第一個吃螃蟹”的先行者。
挖掘幾百米深的洞穴,都尚未採用除黃土結構以外的現代建築材料和機械手段。雕塑工作及其景緻畫面,也都是在黃土的基礎上進行,並未摻和任何添加劑同時也未將雕塑品進行移植處理。
在“千佛洞”的外圍建築上也力爭突出一個“土”字,忌大興修寺建殿、畫蛇添足,拒現代化氣息濃厚,是主題變味。
把黃河文化、黃土文化的濃厚文化積澱原汁原味地展示在遊人面前,讓人們更多的、更深層次地全方位地了解我中華民族的古老、神秘和偉大。
千佛洞[太原二龍山千佛洞]
千佛洞[太原二龍山千佛洞]
步入“千佛洞”寺院,山門額頭上的“千佛洞”和東西兩洞口額頭上“真誠”“自在”幾個筆鋒犀利、蒼勁有力的扇形碑刻,是由榮獲省首屆“世界華人藝術展”書法銅獎的世界華人藝術家太原籍人氏劉佩基先生所題。而兩側八字牆上“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八個大字時太原籍人氏吳金先生隸體書寫。讓人領略其中的含義和佛教文化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