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大關鎮的結果 展開

大關鎮

桐城市下轄鎮

大關鎮位於桐城市最北部,是全國著名的“制蓋之鄉”、“蛋鴨之鄉”,中國印刷包裝--制蓋產業基地、中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省級產業集群鎮,省森林城鎮。地理位置處於東徑116度,北緯31度,北接舒城,東鄰廬江206國道、合九鐵路、滬蓉高速縱貫其中,並有聯接廬江、樅陽的縣際公路。全境三面環山,中部為丘崗,大關河、界河、興店河、木橋河源流其間。全鎮總面積169平方公里,人口7.1萬餘人,轄15個村644個村民組,其中鎮區面積5平方公里,集鎮居民2萬人。

地理位置處於東徑116度,北緯31度,北接六安舒城,東鄰合肥廬江,206國道縱穿南北,桐(城)廬(江)縣道橫貫東西,卅(鋪)孔(城)公路連通東南至樅陽縣,合九鐵路、滬蓉高速、德上高速(在建中) 跨越全境,全境三面環山,中部為丘崗,大關河、界河、興店河、木橋河源流其間。全鎮總面積168.92平方千米,人口61756人(2017),轄15個村644個村民組,其中鎮區面積5平方公里,集鎮居民2萬人。

歷史沿革


自三國時有古峽雄關之稱,宋、元、明、清時為桐城九鎮之一。始稱“北峽鎮”,清乾隆年間改稱“大關鎮”。1992年3月撤區並鄉時,分屬大關、卅鋪兩鎮。2006年9月區劃調整,成建制合併成大關鎮。

自然資源


水利資源
大關鎮河流交錯,水系發達,境內有大關河、界河、卅鋪河、木橋河等多條河流,與重要水源地五嶺水庫、朱山沖水庫、麻山水庫、錢家沖水庫等共同構成了我鎮自然水循環系統。
全鎮3個自來水廠(卅鋪自來水公司、青龍王集自來水廠、大關慶旺自來水廠),日供水2000噸。
蓄水在冊小(一)型水庫2座,分別是五嶺水庫、朱山沖水庫。小(二)型水庫14座,分別為旵沖水庫、東黑窪水庫、和平水庫、胡埠水庫、麻山水庫、張沖水庫、梅灣水庫、牡丹水庫、歧嶺水庫、錢家沖水庫、邵窪水庫、團山水庫、姚南水庫、姚窪水庫。全鎮500-100000立方米塘壩蓄水能力1072.6萬立方米,其中500-5000立方米塘壩1085座,蓄水349.3萬立方米;5000-100000立方米塘壩539座,蓄水723.3萬立方米。
農林資源
大關鎮處在安徽省中部、桐城市北部,位於東經116°43'一116°53'與北緯31°05'—31°16'之間。土地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全鎮耕地面積60612畝,其中水田50078畝,山場面積100600畝。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光、熱、水資源豐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日照時數1988.6小時,太陽輻射總量113.8千伏/平方米,年平均溫度15.9攝氏度,大於0攝氏度積溫5842.5攝氏度,大於10攝氏積溫5202.6攝氏度,無霜期234.5天,境內植物茂盛,動物繁多,資源豐富,為開發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其它種養業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
電力資源
基礎設施:輸電系統有500kv文都變電站1座,500kv跨境輸電線路6條,220kv跨境輸電線路4條。配電系統有35kv變電站1座,35kv線路2條、全長12.09km,10kv線路5條、全長194.43km,380V線路334條、全長345.46km,220V線路5054條、全長464.25km。
農村公用變壓器152台,總容量13620kvA;工業專用變壓器42台,總容量8300kvA。總用電戶20720戶,其中專變42戶、居民19837戶、非居民838戶。
供電統計:2011年供電量3134.78萬kwh,其中:公用變2199.3萬kwh,占供電總量的70.2%;工業專用變935.4萬kwh,占供電總量的29.8%。
供電所人員配備:供電所現有40人,其中下派5人,本地職工35人;下設營業服務場所3個,其中鎮區1個、甑山村1個、小關村1個;下設專業化班組3個。
旅遊資源
大關山青水秀、人傑地靈,名勝古迹眾多,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濃郁的民俗風情,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景觀有硤石兵戎遺址、望曹尖、古洞崖、大關老街、仙人洞、篤山、羅漢凹、龍門寺群山、明王寨、旵沖龍井瀑、天堂峰、霸王街、寄母山;人文景觀有歐家嶺桐舒廬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小關大凹安徽人民廣播(戰略)電台舊址、大凹防空洞、大關革命聯絡站、趙將軍古墓葬、張廷瓚墓,朱光潛先生執教、兩名院士母校的百年老校、《烏金記》發生地台庄、王集周明月門樓。此外還有六尺巷系列美酒、桐城小花茶大關水碗、大關茶干、大關松花蛋、大關步步糕等眾多旅遊特色產品。

行政區劃


大關鎮區位優越,位於合肥、安慶兩個省轄市的正中,全程高速,車程均為一小時,屬“江淮一小時經濟圈”。作為桐北的衛星城,鎮區建設日新月異。350KV的電力、日供水萬噸的自來水、100MBPS的寬頻網、省內五星級的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配套完善,以卅鋪大道為龍骨,經華大道、卅興路、206國道為側翼的“豐”字型街道網路,將鎮區打造成集工作、休閑、購物、康居、美食於一體的多功能、高品位的鄉村都市。
鎮區規規劃成四大經濟發展區域:濱水社區、臨山社區、花園社區和工業園區。
濱水社區
濱水社區位於集鎮206國道兩側,依山傍水,環境優美,社區面積1平方公里,社區內現已建成的有電信局、信用社、營業所、自來水廠、市醫院卅鋪分院、面積1800平方米的11層聚賢樓、桐城市祥興公司8000平方米的商住樓和9000平方米的居住樓,主要道路以206國道為依託,卅鋪大道貫穿社區,連通龍頭、歧嶺、麻山三個行政村,是商家投資發展的寶地。
臨山社區
臨山社區位於卅鋪大道以北,西有206國道,東有廬(江)樅(陽)公路,面積1.5平方公里,風景秀麗景色怡人,現已建成桐城市第八中學、大關鎮初級中學、中心輔導小學、糧食儲送中心、大型農貿市場、大型公用型購物中心,社區內文化教育設施完備,公共服務功能齊全,是科技文化教育發展的中心,同里也是商業購物的理想場所。
花園社區
花園社區位於集鎮東側,北有卅鋪大道,廬樅公路貫穿社區,面積1平方公里,30公頃的政務新區座落其中,現已建成4100平方米的政府辦公大樓和18000平方米的市民休閑廣場,電視差轉檯,有線電視台設備先進,節目精彩,工商、地稅、派出所、法庭等職能部門一應俱全,是大關鎮政治經濟活動的中心。
截止2020年12月底,大關鎮下轄15個行政村。 
小關村旵沖村麻山村歧嶺村百嶺村龍頭村胡埠村卅鋪村
金山村青龍村甑山村何畈村台庄村缸窯村王集村

經濟


制蓋包裝是大關鎮工業特色支柱產業,擁有制蓋包裝企業60餘家,主要產品有全塑蓋、全鋁蓋、鋁塑結合蓋、鋁塑防偽蓋和熱縮膜和金屬板彩印等;服裝製造加工是大關鎮出口創匯特色產業;蛋鴨養殖加工是大關鎮農業特色產業,蛋品加工企業8家,現有農業產業化企業25家。新農村建設生機凸顯,大關街、龍頭街、王集街、甑山街為支架,10餘個中心村莊為擴展,與鎮區建設相得益彰。桐城小花茶、桐城老酒、大關水碗、大關松花蛋、好運板鴨、卅鋪珍珠米、大關茶干、胡埠香糕、歧嶺粉絲等特色品牌,日益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增長點。
工業園位於集鎮南面,面積蓄1.5平方公里,地形開闊,道路便捷,西有206國道,東有通往廬江樅陽的公路,北有卅樅路,南有雄關大道,園區距滬蓉高速桐城出口15公里處,合九鐵路梅灣火車站1公里處,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現已入園企業15家,佔地40公頃,0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4552萬元,較上一年增長22%,為進一步提升園區產業規模,吸引更多外來資金來我鎮園區投資發展,鎮政府推出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不斷擾化招商環境,提高政府服務水平,如今,園區內已實現“四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
2014年,實現財政收入4440.9萬元,比上年增長13.2%。其中國稅完成1570.1萬元,增長15.1%;地稅完成2737.7萬元,增長14.4%。 
2017年,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8.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0.6億元,同比增長7.5%;限上批零企業實現銷售收人2179.2萬元,同比增長25.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2億元;財政收入4401萬元,同比增長16.3%,超額完成年度計劃;農民人均純收入16481.3元,同比增長10.5%。 
截止2020年,2019年桐城市大關鎮實現財政收入5856萬元,同比增幅5.5%;規上工業總產值34.05億元,同比增幅13.66%;限上消費品零售額累計3860萬元,同比增幅17.40%;全社會投資2.71億元,同比增幅33.47%;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94元,同比增幅10.5%。我鎮獲評2019年度全市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優秀單位,同時,發展工業經濟、招商引資、人居環境和美麗鄉村建設、民生工程、信訪維穩、耕地保護、黨風廉政等專項工作位居全市前列,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獎勵。

工業

2014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0.2億元,增加值9.9億元,規模企業完成工業產值23.8億元,新增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8.8億元。通過國家包裝協會認證,成功申報中國(大關)制蓋產業基地。百世佳公司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向產業鏈高端邁進,被評為國家級“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百世佳”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先知緣食品公司成功在安徽科技創新板掛牌,其“文都”商標獲安徽省著名商標。“大關餐館”也榮獲省著名商標。

農業

大關鎮
大關鎮
2014年,實施部級高產創建示範片10210畝,田間工程建設項目20000畝,高標準農田改造11000畝。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持續擴大,全鎮土地流轉面積20253畝。繼續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工作,開展有機肥小區對比試驗。送科技下鄉,培訓新型農民5000人次。推廣秸稈腐熟劑50噸,秸稈還田10000噸,有機質提升30000畝。做好春秋兩季動物防疫工作,共免疫家禽101萬羽。完成人工造林4350畝,其中:現代農業油茶項目2880畝,鞏固退耕還林工程330畝,財政補貼試點造林1140畝。完成牡丹水庫除險加固,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受益人口3000多人。全鎮大小水利工程完工383處,完成土石方56萬立方。

文化


桐城北鄉的古鎮大關,概念泛指大關街及其周邊的小關、旵沖、麻山、猴嶺、台庄……它西、北與舒城接壤,東臨廬江。它歷史悠久,但自古以來,自然地形的變遷;滄海桑田的變化;行政區劃的更迭,幾經改易。筆者試圖從史料、書載、傳說、現實的相互印證中尋覓它的變易歸宿,以期行家、讀者教正。
泉水鋪,大關之古稱,上輩們眾口一詞。《桐城縣交通志·清代桐城交通示意圖》,大關位置處,沒有大關,標名泉水鋪。其第一章第一節·古大道北路大道載:……該道由縣治東作門出,向東經紫來橋,再向北依次經縣前鋪、陸家山鋪、呂亭驛、卓家山鋪、下梨橋鋪、泉水鋪、小關鋪,至舒城縣界止,長六十里……。《桐城縣文物志·古洞崖》記載:古洞崖,居高臨下,遠眺“南峽戌”(小關),俯瞰“泉水鋪”(大關)。泉水鋪,顧名思義之稱也!
相傳遠古時代,呂洞賓路過此地,見到處是泉水,捧水而飲、自言自語道,此乃何地?泉水鋪。瑤池之水也!瑤池,神話中天宮王母娘娘所住之地,事實中的瑤池,在昆崙山西北四五里,其水色清,香如蓮,可治百病。仙人命名,相傳為泉水鋪也!
大關三面環山,地勢形成盆地,兩條河流順著長長的街道兩邊在街尾交匯,形成水上之舟的船形地。上輩們說,相傳遠古時,大關街下五里地的台庄村鹽店為東海稍,有鹽船到此卸貨,後來地殼延伸,船至尹河再到孔城,直至樅陽。
泉水鋪,泉水四溢。1839年1月31日林則徐南下禁煙途經大小關,“山路狹而泥滑”(《林則徐集》),崎嶇難行,轎夫輪番擔當,林則徐或下轎步行,終於翻過二道關隘。解放后,由於大小關地下水豐富,公路修建多次打下松木樁,再用山石拋填,還是溢出了泥水。大關街西馬家畈六十餘畝水稻田為陷盪田,全賴一眼泉水灌溉。其周邊幾乎家家都有水井,水井不深,水量卻大,常年盈溢。先時,不少人家鍋台邊一口水井,提水只用一個尺許長木柄的水挽子,隨用隨提,井就是水缸,十分方便。
勤勞、樸實、聰慧的大關人利用泉水透明無暇、清涼氣芳、甘甜爽口的特點,做起了水文化這篇大文章,風味獨特的地方美食——大關水碗。
大關的水豆腐獨具特色,潔白驕嫩,放入水中漂養,食用時撈起,做成各種菜肴,新鮮可口,這是來大關的老食客指定的一道菜,初嘗水豆腐的客人也十分稱好!
還有大關的水芹菜,被譽為桐城三寶之一的桐城老酒(歷史上大關的糟坊很多,均以大麥釀酒,酒香醇厚綿甜,曾有俗語:寧可脫褲子走,不丟大關酒)。這些都蘊藏著多少大關的水文化——泉水鋪的內在深邃也!
根據《桐城縣誌》、《桐城縣文物志》記載:
漢建安十九年(214),張遼南下救皖城,聞城已破,遂築壘於南峽(今小關)。
三國·吳黃武七年(228),魏將曹休領兵十萬至皖城,吳大都督陸遜率部三路進擊,曹休敗走峽石遭吳軍伏擊,被斬獲萬眾(《三國志》、《三國演義》均稱夾石)。
北宋以前,大關地名無考。北宋政和元年(1111),始有北峽鎮。
南宋嘉定元年(1208),北峽鎮屬全縣九鎮之一。
明洪武元年(1373),全縣設樅陽、湯家溝、孔城、北峽關、練潭五鎮之一的北峽關鎮。鄉人石印本《趙氏宗譜·趙忠愍公立朝居官事迹》中寫道:明·弘治十一年(1498),“趙將軍”遭奸臣所害,貶職來桐邑北峽關任巡檢。
清乾隆年間(1736——1796)為大關鎮名之始,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全縣設5鄉29鎮。桐積鄉(即北鄉)轄五鎮之一的大關鎮。
另據其它記載的大關歷史大事記,均按舊稱。如《全桐紀略》載:明崇禎八年(1635),仍稱硤石(實為北峽關),崇禎十五年(1642)亦稱硤石(實為北峽關)。《桐城縣誌》載,清咸豐三年(1853)九月二十八日(太平軍)破北峽關(實為大關)。
民國三年(1914),大關屬全縣4鄉之一的桐積鄉中孔城、大關、郭家墩三鎮之一的大關鎮。
民國二十六年(1937),大關屬全縣第二區的大關聯保(又叫北鄉平鎮保)。
民國三十一年(1942),大關屬桐城第二區的關麻鄉。
1950年,大關屬桐城縣大關區大關鎮,和小關、曉園、篤山、麻山鄉。區、鎮政府設雄關(大關)街。
1956年,合併改設大關、篤山鄉,1957年並為大關鄉。
1958年,大關屬桐城縣大關區大關人民公社,區政府遷卅鋪,公社設大關街。
1960年1月,公社改稱管理區,1961年12月,仍稱大關人民公社。
1984年3月,大關屬大關區大關鄉,鄉政府設大關街。
1992年2月,撤區並鄉,王集鄉、卅鋪的台庄村併入大關,鄉政府設大關街。
1995年12月,改鄉設鎮為桐城縣大關鎮。鎮政府設大關街。
2006年,大關與卅鋪合併為大關鎮。鎮政府設卅鋪。
大關,以前的泉水鋪以豐富的地下水為名,以後的峽、關以地形、地勢、地貌的特徵為名。它的名稱錯縱複雜,如又有“北峽”、“南峽”、“兩峽雄關”、“北峽雄關”、“古峽雄關”、“古峽石山”、“峽石關”……連個“峽”字,有時也寫成“峽”、“硤”、“夾”而不一。我想,它像江淮、漢中、關中、陝北之類的方位名稱那樣用地理特徵之稱吧!就像我的祖居地和通信地址始終是桐城(縣)市(大關鎮)大關街一樣,而行政歸屬(我1962年城鎮人口壓縮為農村戶口)卻斗轉星移,不斷翻新,從槐樹管理區二隊到勝利點油坊塘小隊,到錢院大隊新生生產隊、錢院村新生生產隊,再到如今的小關村新生村民組。
古老的大關鎮二百多年鎮名的歷史已易址,大關街的門牌則是五花八門的來自天南海北各戶行政村歸屬地名的牌址了。大關居委會、大關工商聯、雄關街、大關街、大關村,這些近代曾有過的名稱都已煙消雲散,一公里長的大關老街和合安路新街均成了小關村,真正的大關卻沒有大關了。而古鎮的交通、商業,由於各行政機關單位的遷址,東邊的台庄、王集等村,西邊的麻山、篤山、大平、汪墩村近年修通了平坦、直線的公路直抵鎮政府所在地——卅鋪。南北通衢的古大道,由於鐵路、高速公路的開通,途徑206國道大關段的車輛銳減了。古鎮大關西北為鄰縣舒城,東為廬江,人員往各自行政區域流動。加之三面崇山峻岭的阻隔,古鎮大關成了一個狹長的三角地帶,大關街以南人員自然南流,大關鎮政府所在地卅鋪和市政府所在地桐城。以至於商業消費就不言而喻了,一片蕭條冷落。行政區劃的變更,地理位置的制約,道路交通的局限,古鎮大關已成為歷史。我想,古鎮大關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遊資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歷史的發展,它定將成為一個令人嚮往的馳名地方。

代表人物


人文資源
鍾靈毓秀的大關孕育了勤勞智慧的大關兒女,這裡走出了一大批有志之士,在海內外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
吳杭生(1932-2003),男,物理學家,籍貫桐城(大關鎮台庄村元庄村民組)。195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1956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研究生畢業。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主要從事超導電性理論研究。在鐵磁與超導共存問題、過渡金屬超導電性、超導薄膜、超導臨界溫度、第二類超導體、約瑟夫遜效應和高Tc銅氧化物等方面作了大量系統的研究,取得突出成果。在開創和推動我國超導電性研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是我國這方面主要的專家之一。代表作為《超導電性》。
徐南平,男,漢族,1961年4月出生於麻山村祖庄村民組。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省長助理,江蘇省省委委員、南京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江蘇省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科技創新協會會長,首批中國火炬創業導師。
笪良龍,男,1967年5月出生,大關鎮缸窯村牛山村民組人。現任海軍潛艇學院教授,專業技術大校軍銜。我軍海洋水聲環境工程專家,全軍優秀共產黨員。曾被海軍推薦為軍隊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對象,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2009年,笪良龍得到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2010年,他在海洋水聲環境領域的某重大研究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被中央軍委記一等功。201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獲得榮譽


2020年7月21日,被桐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第三屆桐城市文明鎮”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