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小花
蘭花香型茶種
桐城小花,該詞條涵義可以分兩層:一是茶的名字;二是特指“桐城小花”現象。桐城小花為歷史名茶,屬綠茶類。創製於明代,產於桐城市,主產區位於大別山余脈龍眠山、魯谼山一帶,主要產於黃甲鎮(原中義鄉,黃鋪鄉)唐灣鎮,魯谼岩斗組、龍眠鄉等,龍眠山屬霍山山脈東南走向的支脈,峰高谷深,野生蘭草充盈山坡。山峰海拔400——1047米,其中中義鄉大徽尖海拔為1047米,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降水量集中在6、7月,相對濕度70%以上,無霜期237天。茶區多為砂土和砂壤土,PH5—6.5。
2018年7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桐城小花”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桐城小花
桐城種茶歷史悠久,史載明朝大司馬魯山公(孫晉)宦遊時得異茶籽,植之龍眠山之椒園。於是,椒園茶與顧渚、蒙頂並稱,躋身“貢品”之列,時稱椒園茶,又因其沖泡后形似初展花朵,又名“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又有小蘭花茶之稱,屬皖西蘭花茶品系。成品茶外形條索舒展,芽葉完整,形似蘭花,色澤翠綠,碧綠清湯,香氣鮮爽持久,有蘭花香,滋味醇厚鮮爽回甘。產品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清人姚興泉《龍眠雜憶》載:“桐城好,穀雨試新鐺,椒園異種分遼薊,石鼎連枝販霍英,活火帶雲烹”。《桐城風物記》亦載桐城小花“品不減龍井”。舊時桐城人品茶講究色香味形俱佳,有“龍眠山上茶,紫來橋下水”之愛。
桐城小花,又稱——小花茶。《桐城風物記》:“茶,凡山園皆有種者,唯……龍泉庵中茶(大關古洞崖)產於雲霧隙中,味醇色白清香,品不減於龍井。龍眠山孫氏椒園茶亦佳。”。桐城小花有小蘭花茶之稱,屬皖西蘭花茶品系。桐城小花為歷史名茶,屬綠茶類---有機綠茶,茶農在線網路直銷,物超所值。創製於明代,產於桐城市,主產區位於龍眠山。自明迄今,擁有五百餘年產制歷史。桐城小花茶葉生產較為分散,多為茶農分散經營。
1986年桐城小花獲安徽省名茶稱號,1991年獲“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覽會銀獎,1998年通過安徽省名茶複審,同年獲‘98國際名茶博覽會名牌推薦產品’稱號,次年又獲‘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1996年桐城市在安徽農業大學茶葉專家的指導下,又開發研製了龍眠春翠。該茶以龍眠山之顛的楊頭、黃草尖、黃嶺140公頃茶園為基地,於清明到穀雨期間,擇晴天在龍眠群體中葉種和無性良種茶園中,采一芽一葉初展,長度2.5—3厘米的芽葉為原料,經攤放、殺青、初烘、理條、復烘、提香等工序,全程採用名優茶機械加工。成品茶外形條直微扁,勻齊壯實,色澤翠綠鮮活,湯色淺綠明亮,滋味鮮爽回甘,香氣清香持久,葉底嫩綠勻亮。1998年5月經安徽省茶葉專家評審,列為省級名茶。同年獲‘98國際名茶博覽會名牌推薦產品稱號。
改革開放后,引良種,改茶園,機械制,產量增,全市茶園800公頃,1998年產桐城小花18萬千克;2004年1400公頃,產30萬千克。1996年安徽農大茶專家指導,研製了龍眠春翠。成茶勻齊,澤翠鮮活,味鮮爽甘,清香持久。1986年獲安徽名茶稱號,1991年獲“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覽會銀獎,1998年通過安徽省名茶複審,獲98國際名茶博覽會名牌推薦產品稱號,1999年獲‘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桐城小花,一般在穀雨前開採,選一芽二、三葉,肥壯、勻整、茸毛顯露的芽葉,經攤放、殺青、理條、初烘、攤涼、復烘、剔揀等工序精製而成。每500克成品茶有芽頭8000—10000支。產品分為特級、一二三級。小花茶孕育了桐城的文章。
龍眠深山靈氣如蘭如霧,如夢如詩,清雅的芳華縈繞於心,唇齒留香,是思念的甘醇。桐城,位於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處長江北岸、大別山東麓,東鄰廬江、樅陽兩縣,西連潛山縣,北接舒城縣,南抵懷寧縣和安慶郊區,山清水秀。境內龍眠山屬霍山山脈東南走向的支脈,峰高谷深,野生蘭草充盈山坡。明大司馬孫晉魯山,隱龍眠,在椒花似雨的椒子崖,築“椒園”。愛茶,宦遊得異茶,乃高麗貢籽,植之,貢朝椒園茶,與“顧渚”“蒙頂”齊名,后擴大。《皖志述略》(417頁)載:“小蘭花茶,是桐城特產。此采採摘於清明之後,選一芽兩葉或三葉,沖泡后芽葉似蘭花,而且含有山上野蘭花清香,故名‘小蘭茶’。”清姚興泉《龍眠雜憶》:“桐城好,穀雨試新鐺,椒園異種分遼薊,石鼎連枝販霍英,活火帶雲烹”。《桐城風物記》云:“品不減龍井”。桐城民間曰“龍眠山上茶,紫來橋下水”。
桐城市地處皖中,歷代英傑名士群星璀璨,素稱文化之鄉。桐城境內,綿延百餘里的龍眠山,峰巒疊翠,風光旖旎。歷史勝跡,瑰麗多姿。
桐城小花創造了中國桐城派的之後的“桐城梨花體”,進一步形成了中國桐城詞派。如此跨越兩個文學流派的作家,在桐城文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當代新古典主義文學中也是極為罕見的。青蓮最為突出的文學成就是辭賦領域,她寫了一系列辭賦精品,如《刺桐賦》、《永春賦》、《關東橋賦》、《茶賦》等等。這些辭賦“美文”在國學界引起了轟動,其聲望簡直可與“國學辣美”白鹿鳴媲美矣!因此,著名辭賦家錫東刀客評價:“寒池青蓮,是當代文學女性的傑出代表,是當代的李清照。”。其辭賦作品摘錄一段如下:“周有群山環抱,千載常青之蔭;內伏銀川玲瓏,萬世不涸之澤。夫東關古橋,不愧邑之瑰寶。"古通仙橋" ,額跡古樸勁蒼。"睡木沉基",枯期水清基現。長二十六丈,寬一丈有八。石條為墩,齒牙交錯,青磚砌脊,雕榜金桷。飛檐重疊,如翼高翅,華木彤丹,曲欄斜檻。鱗瓦參差,檐牙高啄,砌磚為路,椅列兩旁。鬼斧神匠,巧奪天工。山秀而襯以橋峻,峰環而伺以勢雄。長龍傲卧波,雙軸出靈溪。兩山排翠闥,一水帶青羅。遠而視之,古榕掩映,列虹影於中天;近而觀之,碧波萬頃,吐蜃氣於淙潺。學本三載得葺峻,通仙橋上戲官差。垂虹渾勢,斧工環伺,孤廊兀立,傲嶺雄關。環繞四原,聳立桃谷里。風雨馳騁,仙岸一脈涵!(引用自【東關橋賦】)”。
桐城小花,最經典的辭賦是寒池青蓮的【茶賦】:“自古泛今,茶道興盛;茶道精神、純雅禮和。純為其本,雅為其韻,禮為其德,和為其道。吾弱年居於鄉野,家栽茗茶已成園;每至新茶製得,故常邀朋約友,品茗論古談今;茶性寧靜、如潭秋水、潔凈高雅、除煩去膩、清心明目、提神益思。新香嫩色,淡綠微黃;煎香烹雪,雀舌蟬膏;懸壺高沖、春風拂面、每相品之,欲為所賦。然俗事卒卒,此志無以就;今適逢返鄉,見其春色滿園,靈牙吐綠,黛葉點點;頓感舌底生津,提神益思,塵慮皆凈;一時百感,逐以賦之。山靈五嶽秀,茶稱瑞草魁;中國名茶,花色品目繁多,形色各有千秋;觀音香茗,飲之佳品;而此茗清香異於它者,能還童振拓扶人壽也;群踵而植,鍾厥而生;彌谷披崗,一望皆是;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吸天地之靈氣;孕日月之精華;從卷綠葉,枝枝相連;木蘭墮落花微似,瑤草臨波色不如。觀音初成、沈重壯結、青蒂綠腹、沫成華浮、狀如蜻首、色澤鮮潤。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質。味馥郁而甜鮮;形捲曲而壯結;湯色黃而清澈;茗香溢,塵煩滌。玉杯生液、金甌泛花。質潤喉而明目;雖玉液而可軼;斯味馥郁甘醇,則色鮮碧清沏;非精語所能陳之;非良言所能悉之;聞其味而忘作,品其醇而滌煩;實乃茗中之極品也。文人墨客七大雅,琴棋書畫詩酒茶。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文人嗜茶,不可無或缺也;文人於茶,乃精神之糧耳。古詩云: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佛門嗜茶、尚茶之風普及。禪茶一味, 滌凈心靈之凡。焚香引幽步,酌茗開凈筵。有詩曰: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香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煙茶暈滿袈裟。陸羽作《茶經》、曹暉作《茶銘》、文正范公對茶悅,東坡煮水功亦深。餘附庸風雅,舞文弄墨把茶賦。”。
品質特性
桐城小花成品茶外形舒展、色澤翠綠、形似蘭花;湯色嫩綠明亮;香氣清鮮持久有蘭花香;滋味鮮醇回甘;葉底嫩勻綠明。其獨特的品質特徵是“色翠湯清、蘭香甜韻”。
營養價值
理化指標 | |
項目 | 指標% |
水份 | ≤6.5 |
總灰份 | ≤6.5 |
碎末茶 | ≤4.0 |
水浸出物 | ≥37.0 |
粗纖維 | ≤14.0 |
地形地貌
桐城地處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大別山東南麓,界於大別山主峰白馬尖與長江之間,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階梯形分佈。山地坡面開寬,陽坡多於陰坡,坡度一般在20至30度之間,局部坡度達70度。市域國土總面積1546平方公里,其中,桐城小花產區內山地總面積443平方公里,全市水域總面積164平方公里。西北部山區重巒疊嶂,百壑爭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埠,傾降平緩;東南部平原阡陌縱橫,良田萬頃。
氣候情況
桐城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市年平均氣溫16℃,山區年均氣溫14.5℃,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七月份,多年平均值36℃,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元月份,多年平均值零下8.4℃;年平均總日照時數1906.7小時;全年無霜期234天;全市年平均降水1262.3毫米左右,山區年均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上。
土壤情況
桐城市西北部山區土壤成土母質主要是酸性岩風化物,土壤pH值5.3左右,土壤深厚肥沃。
水源水質
桐城市境內河道交織,形成了大沙河、掛車河、龍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匯入菜子湖,流入長江。茶園生產以自然降雨為主,正常年份年降雨量能滿足茶葉生長需要,部分茶園採取自然落差引流澆灌;山區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高,水源涵養豐富,溪澗網布,水流清澈無污染,富含礦物質,水質中性;產區內有二座中型水庫,蓄水量1.2億立方米。
1949年後,桐城市通過引進良種,改造茶園,實行機械化制茶。
2002年,桐城市委、市政府把發展茶葉作為振興山區經濟的支柱產業,確立了山區茶葉經濟的發展戰略。
地域保護範圍
桐城小花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桐城市所轄大關鎮、呂亭鎮、黃甲鎮、唐灣鎮、青草鎮、龍眠街道辦、文昌街道辦共計7個鎮(街道)33個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6°40′-117°09′,北緯30°39′-31°16′ 。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 種植模式
在桐城市境內適宜名優茶生產的西北部山區,建立桐城小花茶生產基地。
新建茶園採用適應該地山區氣候條件、適制桐城小花並能保持桐城小花“色翠湯清、蘭香甜韻”特色的優良品種。
提倡有機或綠色栽培管理模式。茶園施肥堅持以餅、綠有機肥為主,控制化肥用量;合理採用採摘、修剪、耕鋤、行間覆蓋等農藝措施優化茶樹健壯生產的適宜環境;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病蟲害防治方針,優先採用農業措施、理化誘控方法(色板、燈光、性引誘劑等誘殺成蟲)和生物農藥、礦物源農藥、植物源農藥進行防治,科學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盡量不使用除草劑。全市茶園全部通過了無公害認證,部分茶園達到了有機茶園、綠色食品茶園標準要求。
2 生產過程
2.1選擇適宜土壤
在桐城市西北部山區選擇土壤疏鬆、透氣性好、有機質豐富、適宜茶樹生長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塊建立茶園,pH值在4.5至6.0之間,山地坡度小於25度,有效土層深度≥60厘米。
2.2選用優良品種
高起點發展新茶園。優先使用當地龍眠群體種中選繁的良種,可選用大別山區近緣地域選繁的無性系良種,如舒茶早、山坡綠等,保持桐城小花“色翠湯清、蘭香甜韻”的特色。
2.3生產管理精細
新建基地時對照農業部的茶葉標準園要求,把好選址關、良種關和墾植關,優化茶樹健壯生長的生態環境。提倡按照有機、綠色食品茶葉生產要求加強茶園管理,實行“兩鋤一拔一深耕”方式除草和鬆土,在九、十月份結合茶園深翻施秋冬基肥,基肥以菜籽餅為主,非有機茶園通過測土配合施用化學肥料,做到平衡施肥。幼齡茶園和行間隙地大的茶園通過鋪草覆蓋或種植綠肥抑制雜草滋生、保土保溫。合理採用定型修剪、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台刈方式培育高產優質樹冠。
2.4病、蟲、草害綠色防控
選用高抗品種,注重優化茶樹健壯生長的生態環境,努力維護茶園生態系統平衡,減少病蟲害發生。主要病、蟲、草害防治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通過農業措施、理化誘控方式、優先使用生物農藥及礦物源或植物源農藥、科學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等針對性措施,把病蟲危害控制在經濟域值範圍內。提倡採用“兩鋤一拔一深耕”和茶園行間鋪草覆蓋、套種綠肥方式控制雜草生長,盡量不使用化學除草劑。
2.5鮮葉原料分級收穫
鮮葉採摘時遵循及時、分批、多次、按標準採摘原則,做到勻、凈、鮮。採摘后的鮮葉做好保鮮、防劣變、防污染。及時分級付制。
2.6按規範流程清潔化加工
進廠鮮葉做到分級攤放、及時分級付制,嚴格按照桐城小花加工工藝流程進行規範加工,全程做到鮮葉和在制品不落地,實現清潔化。
傳統工藝流程:鮮葉攤放、鍋炒殺青(分生鍋、熟鍋)、旺炭火初烘、攤涼、復烘、提香包裝;現代工藝:鮮葉攤放、殺青、理條、熱風初烘、攤涼、復烘、提香包裝。
2.7生產記錄要求
建立完善的茶葉質量跟蹤記錄體系,包括相關法律文件、管理規章制度、農事活動及加工銷售等,可以追蹤到茶葉的種植條件、田間管理、分級收穫、加工及包裝、運輸、貯藏和銷售全過程。記載各種相關生產活動中的人物、時間、地點、做什麼、投入多少人工、多少物資、多少成本、怎麼做、效果如何等方面的信息,包括文字、數據和圖像等資料。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產品安全水平符合GB 2762-2017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1-2018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百草枯等43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的規定。
桐城小花產地環境符合NY 5020-2001 無公害食品 茶葉產地環境條件。
桐城小花產品符合安徽省地方標準DB34-T 586-2006 桐城小花茶的要求。
專用標誌使用
桐城小花地理標誌使用管理實行“品牌、標準、標誌、監管、宣傳”的“五統一”制度。
1 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持有人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1.1生產經營的茶葉符合確定的地域範圍;
1.2已取得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1.3產品嚴格按照桐城小花生產加工技術規範進行的;
1.4具有桐城小花市場開發經營能力。使用桐城小花農產品地理標誌的單位和個人,應與登記證書持有人鑒定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議,協議中規定桐城小花地理標誌產品生產、加工技術規定及包裝、標識使用要求,載明使用數量、範圍及相關責任義務。
2 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享有以下權力。
2.1可以在產品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2.2可以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展示、展銷等廣告宣傳;
3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應當履行以下義務。
3.1自覺接受登記持有人相關監督檢查;
3.2保證地理標誌產品質量、規範產品銷售;
3.4規範農產品地理標誌標識使用;
4 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者,應該建立質量控制追溯體系,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持有人和標誌使用人對產品質量和信譽負責。
5 農產品標誌許可使用人不準將證書轉給他人使用。未經登記證持有人許可,任何人不得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標識。
6 地理標誌登記證持有人配合相關部門不定期開展市場檢查,接受社會監督,保證消費者合法權益。